#類固醇

雨天騎車一滑腿撐地引骨折 40歲女長期用類固醇患骨鬆

雨天騎車一滑腿撐地引骨折 40歲女長期用類固醇患骨鬆#類固醇

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疾病,年紀輕輕骨鬆找上身!1名40多歲女性,因體質長年受到異位性皮膚炎所苦,一直使用類固醇控制病況,某日雨天騎車,輪胎壓到路面標線突然一滑,直覺用左腳撐地穩住車身,馬上覺得腿部疼痛,就醫檢查確認脛骨骨折,手術後檢測骨密度,竟然年紀輕輕就罹患骨質疏鬆症。 骨鬆不是年長者專利 長期服用類固醇也要定期檢測骨密度 臺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姚又誠表示,停經後女性、65歲以上女性、70歲以上男性,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但骨鬆不是高齡專利,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免疫性疾病,需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免疫力,也很容易導致骨質流失,可能在30至40歲左右,就不知不覺罹患骨鬆。 姚又誠醫師補充,40歲個案沒有發生車禍,僅用腳撐地面,腿部脛骨就發生骨折,手術接骨當下鎖骨釘時,就察覺骨質不如一般人牢固,使用石膏輔助固定時間也比較久,DXA骨密度檢測發現T值僅-2.7,年紀很輕就罹患骨鬆,手術後立刻用骨鬆藥物約1年,促進骨質快速生成,目前生活恢復往常能騎車通勤。 骨密度T值小於-2.5即罹患骨鬆 治療第一線用藥抑制骨質流失 姚又誠醫師強調,不論年齡為何,只要是骨鬆高風險族群,就應與醫師討論,是否規律接受DXA骨密度檢測,一旦骨密度T值小於-2.5,就確診罹患骨鬆,首先會做骨折風險評估,如果評估發現具有高風險,甚至已經有骨折跡象,最好馬上用藥展開治療,目前有兩種機制藥物,協助穩定與增加骨密度。 姚又誠醫師說明,身體維持骨頭新陳代謝,有噬骨與成骨兩種機制,破壞舊骨長出新骨,原則上兩種機制保持穩定,但骨鬆患者往往噬骨速度太快,新生成骨頭速度趕不上,健保第一線骨鬆藥物,就是抑制噬骨作用阻擋骨質流失,假使治療效用不佳,病患再次發生骨折,就可使用第二線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骨生成藥物能快速提升骨密度 骨鬆嚴重可考慮儘早使用 姚又誠醫師補充,雖然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在台灣是第二線用藥,但國際醫學界已經發現,如果嚴重骨鬆患者應直接使用骨生成藥物治療,來快速提升骨密度。且骨鬆患者手術前,也可先利用骨生成藥物快速提高骨質,能夠讓骨釘與鋼板鎖定更牢靠,手術出血也能減少,術後癒合與恢復比較好,所以如果手術病人經濟許可,會建議自費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增加手術預期效果。 治療骨鬆最怕自行中斷用藥打回原型 營養補充與增加肌肉也很重要 姚又誠醫師提醒,臨床經常有骨鬆病患,治療一段期間確認骨密度回升,對於降低骨折風險相當開心,卻覺得規律回診很麻煩,或混淆軟骨保養品,甚至用了偏方,就自行停止就醫,讓骨頭沒有了藥物保護,骨質再次快速流失,讓骨密度回到治療前,然而保護骨質必須長期治療,不能隨意中斷用藥。 姚又誠醫師也說,維護骨頭健康除了用藥外,營養補充也非常重要,每天鈣質攝取量最好在1200至1500毫克,如果已有骨鬆性骨折,最好要在1500毫克以上,維生素D則要攝取800 IU以上,同時也要配合適量肌力訓練,如果身體肌肉量不足,很容易發生意外跌倒,骨鬆病患經常伴隨著肌肉不足。 骨科與新陳代謝科攜手對抗骨鬆 提醒高風險病患注意骨質狀況 姚又誠醫師提到,骨鬆已是普遍認知的慢性病,臺北榮總同時在骨科與新陳代謝科,都在密切關心高風險族群骨質狀況,評估高齡長者骨折風險外,具有特定疾病年輕族群,也會提醒注意骨質狀況,正在治療骨鬆患者,都會有個管師隨時追蹤病患用藥狀況,也會定期提醒回診,確保病人能穩定維持骨頭健康。 (圖/臺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 姚又誠醫師)

異位性皮膚炎發作超難受!病友協會啟動「全台調查」為治療困境找解方

異位性皮膚炎發作超難受!病友協會啟動「全台調查」為治療困境找解方#類固醇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會反覆發作,讓病友困擾不已的慢性發炎疾病,平日細心照護肌膚和用藥不可忽視。從外用藥膏、抗組織胺、免疫抑制劑和小分子藥物,以及生物製劑等,異膚的治療用藥至少10多種;然而病友對治療效果是否滿意、會不會常換藥,是醫界一直不太清楚的謎題。

體內1激素過多恐水牛肩、滿月臉!醫揭「這病症」主因:類固醇吃太多

體內1激素過多恐水牛肩、滿月臉!醫揭「這病症」主因:類固醇吃太多#類固醇

「庫欣氏病」是一種內分泌或賀爾蒙障礙,因分泌過多皮質醇而對身體機能造成影響,常見症狀為滿月臉、身體肥胖四肢不胖、背痛、高血壓、血糖增加等,女性患者可能會出現月經不規則、體毛增加之現象。醫師表示,若出現相關症狀醫定要就醫檢查,如果沒有降低皮質醇濃度的話,死亡風險可能高達一般人的2.8~16倍。

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類固醇一減藥就復發!醫揭病程「3階段」治療

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類固醇一減藥就復發!醫揭病程「3階段」治療#類固醇

張小姐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多年,長期都在醫學中心拿藥控制,但因不符合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對象,所以主要都依靠類固醇、消炎藥及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在控制,雖然發炎指數維持在些微偏高的況狀,但關節腫痛變形卻是時好時壞,身體也因長期使用類固醇,而出現諸多後遺症。

全身蝴蝶斑、關節腫痛⋯醫警告「此病」易復發:逾5成嚴重器官損傷

全身蝴蝶斑、關節腫痛⋯醫警告「此病」易復發:逾5成嚴重器官損傷#類固醇

30歲宋小姐從去年開始,出現不明全身性肌肉痠痛、異常疲倦、關節腫脹以及大片紅斑,嘗試過中醫針灸、推拿、吃保健食品皆無法改善,甚至嚴重到雙腳膝蓋、腳踝紅腫劇痛,扶著欄杆無法走路,更連續好幾天高燒40度,最後經中醫轉診至風濕免疫科,經血檢才確診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

異膚傳統治療導致肥胖又傷肝腎 醫盼健保加速給付生物製劑

異膚傳統治療導致肥胖又傷肝腎 醫盼健保加速給付生物製劑#類固醇

「異」起守護!罹患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小云(化名),臉部皮膚嚴重紅腫破皮,遭受同學與老師排擠,造成封閉性格;使用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的效果有限,長期更導致嚴重發胖、11歲體重超過60公斤、肝腎功能變差等副作用,忍痛完成照光療程仍與健保生物製劑無緣,讓心疼孩子的媽媽絕望不已,家人也因異膚而陷入爭吵之中。對此,兒科醫師呼籲政府多給異膚兒童多一些關懷,參考國際治療趨勢,別讓像小云一樣的中重度異膚孩童承受不必要的照光之苦,加速生物製劑健保給付,不但幫助孩子長期穩定控制疾病、快樂且健康地成長,也有助凝聚家人情感,一同對抗異膚。 台灣1/10兒童罹患異膚 皮疹持續2個月快就醫 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醫學會呂克桓理事長,同時也是中山醫學大學董事,他表示台灣平均每10位兒童就有1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中山附醫臨床研究更發現6-8歲兒童中的異膚盛行率逼近3成,這是一種會反覆發作、慢性發炎的皮膚疾病,以嚴重搔癢、乾燥、紅斑丘疹與苔癬化為主要症狀,當嬰幼兒皮疹症狀反覆發作且持續2個月以上,應盡快赴醫檢查,遵從醫囑根據疾病嚴重程度,持續做好基礎保養與規律治療。 安全性?有效性?嬰幼兒異膚治療難上加難 亞太過敏氣喘及臨床免疫學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王志堯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嬰幼兒與兒童正值生理發育與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治療不但要早,還要兼顧安全性與有效性。雖然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等傳統治療有助降低發炎,但效果相對有限且長期使用有副作用的疑慮,需謹慎評估。 呂克桓理事長補充,中重度異膚孩童長期使用類固醇容易有影響發育、皮膚變薄萎縮、胃口變大導致肥胖、水牛肩、月亮臉,甚至引發白內障、骨頭壞死、出血等副作用的隱憂;經常使用免疫抑制劑恐有肝腎功能損傷的風險,需定期監測;就連餵藥,寶寶也總是抗拒、全部吐光光,讓家長束手無策。而照光治療,因每週需2次到醫院照光、影響上學、皮膚容易敏感、長期安全性未知且可能出現皮膚癌化風險,國內治療指引不建議12歲以下兒童使用。 中重度異膚共病多 穩控疾病把握6歲前黃金時期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蔡易晉主任表示,異位性皮膚炎通常從嬰兒時期開始發病,大部分患者會在3至5歲之後逐漸好轉,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會隨年齡增長而越發嚴重,演變為中重度異膚。 假如青春期仍控制不佳,不但病友本身長期飽受嚴重搔癢之苦,社交關係與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容易步入「異膚—食物過敏—氣喘—過敏性鼻竇炎」的過敏進行曲,併發睡眠障礙、憂鬱、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等共病的風險升高,家人的睡眠品質、日常工作與經濟負擔也會跟著打折扣。因此蔡易晉主任強調,治療應把握6歲上小學前的黃金治療時機。 孩子發育不能等!醫界籲生物製劑加速給付中重度異膚兒童 如何突破治療瓶頸,幫助中重度異膚兒童長期安全穩控疾病呢?王志堯理事長表示,隨著醫療進步,目前已有多種標靶藥物,如:生物製劑及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突破中重度異膚嬰幼兒的治療瓶頸,精準鎖定引發乾癢與發炎的細胞激素,安全性高,且搔癢與發炎症狀改善顯著。前述異膚兒童「小云」就是在自費生物製劑的幫助下找回健康光滑的皮膚,不但重拾信心與笑容,家人關係變得更緊密,姐姐也不再討厭妹妹,學會體諒,甚至選讀醫學系,專攻過敏免疫相關疾病。 小孩子的未來發育不能等!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莊競程委員特別出席今(29)日活動,表達對於孩童異位性皮膚炎的關切。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醫學會與醫師也同聲感謝政府,看到中重度異膚病友的苦與痛,生物製劑及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健保對象已逐步從成人放寬至12歲以上青少年,同時希望政府能再給兒童族群多一點關注,以醫學證據與國際治療趨勢為主要依據,別讓孩子承受不必要的照光之苦,重視傳統用藥的副作用風險,加速生物製劑健保給付的時程,幫助中重度異膚孩童早日穩控異膚,擁有快樂童年、健康的人格與身體。

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健保給付不完善 患者承受病情反覆發作

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健保給付不完善 患者承受病情反覆發作#類固醇

一名45歲、已退休女性,某天手腳突然有陣陣的麻木感,但起初不以為意,4個月後,雙上肢無力,無法洗頭、穿脫衣服,甚至步態不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免疫暨基因疾病科主任郭育呈醫師表示,該名女子接受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簡稱CIDP),並安排住院使用高劑量類固醇治療,病情獲得穩定,出院2個月後,病情又再度復發,因此申請健保給付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病況穩定,肢體無力的狀況已大幅改善,並持續接受治療中。 CIDP輕則手指、腳趾發麻 重則可能導致臥床 CIDP(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中文稱為「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失調引發的神經發炎,每十萬人中約有1-9個人會罹患此疾病,是相當少見的周邊神經病變,至於致病成因目前尚不明確,有研究發現可能和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引發。郭育呈醫師說明,典型的CIDP臨床症狀,是從四肢末端開始產生漸進式的麻木,麻木感將從遠端一路蔓延至近端,例如從手指頭、腳趾頭,進展至手掌、小腿、膝蓋等,嚴重時會造成肢體無力,使患者無法拿筆寫字或穿脫鞋、手無法高舉、無法爬樓梯等,生活作息將受到偌大影響,更進一步甚至會需要坐輪椅、長期臥床,失去行動能力,且病發的時間最短為8週左右。 一般而言,急性的神經發炎病程約在4週以內,若症狀超過8週則可視為慢性神經發炎。可將CIDP患者的神經想像成電線,中間銅線為軸突,外層包覆著絕緣橡膠皮(神經髓鞘),外圍髓鞘可保護神經及幫助訊號傳導,而CIDP大部份初期僅引起是橡膠皮(神經髓鞘)病變,但銅線(軸突)本身並沒有受到影響,神經復原速度較快。郭育呈醫師解釋,CIDP的診斷以臨床表現為主,會透過「神經理學檢查」與「神經傳導檢查」等作為輔助,亦會檢驗腦脊髓液中發炎蛋白質指數是否超過正常值,即可更明確診斷是否為CIDP,並進一步分類為哪一種亞型。 大多患者病識感不高 醫籲千萬別拖延病情 大多數患者對於CIDP的初期症狀的病識感並不高,郭育呈醫師表示,「對於手指、腳趾發麻不以為意,直到麻木感延伸至近端肢體時,通常已經超過半年以上,此時病程惡化到連手腳的肌肉都萎縮無力,行動相當不便。」當神經損傷久久未癒,再加上年事已高或合併有糖尿病等慢性病,使得神經再生的能力愈來愈差,此時介入治療的恢復效果便會有所影響。 一般患者初期發生手麻、腳麻的狀況時,會尋求復健科、神經外科或骨科的協助,但郭育呈醫師表示,國內曾從五家醫學中心一年的週邊神經病變患者統計資料中分析,僅約2-3%是CIDP患者,臨床上的案例太少,醫師診斷經驗相對不足,要確診CIDP並不容易,可能因此延誤了病情,也會影響預後。郭育呈醫師呼籲,人人應對此疾病有一定的認識。只要患者神經軸突尚未遭到破壞,及早介入治療並搭配復健運動,大部分患者都能改善四肢肢體功能。 3種治療方式一次搞懂 讓患者重拾以往肌力 郭育呈醫師表示,針對CIDP的治療方式,目前分為3種,第一種是住院3-5天,以點滴施打高劑量類固醇的脈衝式療法,若無法住院,則使用高劑量的口服類固醇;第二種是血漿置換治療,需要透過類似洗腎的機器,將血液抽出並過濾不正常的蛋白質後,再送回體內,幫助神經復原;第三種是免疫球蛋白治療,每一次療程需透過靜脈注射5天。 由於類固醇會產生許多副作用,例如水牛肩、月亮臉、骨質疏鬆等,所以當病況逐漸穩定就會開始減低劑量,而血漿置換屬於類似洗腎之侵入性治療,通常患者的接受度較低,因此更為傾向接受免疫球蛋白的療程,副作用較少,僅少數人會產生些微過敏等現象。郭育呈醫師表示,然而,CIDP無法完全根治,當療程結束,通常患者一段時間後就必須要面臨病情捲土重來,因此現在國際間建議患者要維持常態療法,定期接受類固醇、血漿置換治療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以維持病情穩定。 健保給付條件不夠完善 恐無法讓病情真正穩定控制 由於大多數患者更趨於使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台灣健保給付規範,首先必須符合歐洲神經學會聯盟暨周邊神經學會(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Peripheral Nerve Society,簡稱EFNS/PNS)共同制定的CIDP診斷準則,且患者必須先接受規定劑量的類固醇治療至少8週,若臨床上沒有改善,才能申請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治療,若通過的話,則半年打2次療程,也就是一年可接受4次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療程,若療程結束後病情再度出現惡化,患者還可繼續申請免疫球蛋白健保給付。 然而,目前健保給付的條件仍不盡人意,郭育呈醫師期盼健保給付能夠更臻完善,其實國際間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最佳推薦劑量為每公斤1-克,並且至少每3週打一次,才會使病情的惡化速度真正趨緩,「施打間隔不要太長,就不會面臨病況突然急轉直下的風險。」醫師也呼籲,若有出現類似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提早治療,並找尋神經科專科醫師進行診療,以免延誤病情,並能獲得大幅改善。

連打蛋都痛!20歲的她以為肌腱發炎⋯確診才知「類風濕性關節炎」

連打蛋都痛!20歲的她以為肌腱發炎⋯確診才知「類風濕性關節炎」#類固醇

42歲陳小姐,20年前以為是車禍後遺症導致肌腱炎,服用消炎藥半年未痊癒,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後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當年正處於夢想拼搏的年紀,人生猶如被按下暫停鍵;原先喜好烘焙的她,因手部關節腫痛而無法打蛋、揉麵團,然而這樣的疾病症狀,旁人從外表上卻看不出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