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

抗癌藥物副作用原因找到了!長庚研究揭「嚴重皮膚不良反應」有解方

抗癌藥物副作用原因找到了!長庚研究揭「嚴重皮膚不良反應」有解方#類固醇

在現今癌症治療中,免疫療法為不少病人帶來一線生機,然而在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時,少數病患會面臨副作用問題,尤以出現嚴重的皮膚不良過敏反應最為明顯。林口長庚醫院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找到引發皮膚嚴重免疫不良反應的關鍵原因,並提出了相應解決方案,發現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TNF拮抗劑)生物製劑能有效控制病情。

一上班就急性氣喘發作?醫列「3大高風險職業」當心誘發過敏性氣喘

一上班就急性氣喘發作?醫列「3大高風險職業」當心誘發過敏性氣喘#類固醇

約40歲的老陳是一名裝潢木工師傅,每次只要在密閉的大樓施工,急性氣喘就會發作,且狀況長達半年,就醫後先接受高劑量的吸入式類固醇治療,但症狀仍會反覆發生。醫師經過生活狀況與工作環境問診後,發現老陳長期處於高風險過敏原環境,因此透過過敏原檢測,推斷氣喘反應與工作環境高度相關,在積極治療後,氣喘急性的發作頻率也順利下降。

200萬台人患氣喘,半數病情難治!反覆胸悶、喘鳴⋯恐是「嚴重型氣喘」

200萬台人患氣喘,半數病情難治!反覆胸悶、喘鳴⋯恐是「嚴重型氣喘」#類固醇

秋冬冷氣團一波波來襲,常讓人胸悶、喘不過氣,當心是氣喘發作前兆!年達5旬的劉小姐有氣喘病史,因家中有飼養寵物,加上本身對巧克力過敏,一旦嚴重型氣喘發作,就算家中只有2樓也爬到無法呼吸,更遑論出門,急性惡化時甚至導致肺功能一度只剩下40%。經醫師建議使用新型生物製劑治療後,呼吸狀況獲大幅改善,肺功能恢復至70%,與家人出國旅遊、健行跑步都不成問題。

全身佈滿水泡如針刺火燒!「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痛不欲生,老師罹患罕病幾乎無法出門上課

全身佈滿水泡如針刺火燒!「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痛不欲生,老師罹患罕病幾乎無法出門上課#類固醇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是一種罕見的皮膚疾病,雖然名稱中有『乾癬』二字,但其實與一般乾癬是兩種疾病,兩者症狀差異相當大。患者發作時不僅身上會有大面積膿疱,不小心壓到更會滲出組織液,傷口也會疼痛異常,往往無法工作甚至連睡覺都在痛,反覆感染與治療也讓患者幾乎陷入憂鬱。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暨皮膚科教授鐘文宏醫師說明,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症狀表現除了皮膚會長紅疹、膿疱之外,更會有明顯刺痛感,大量膿疱也常有破掉的組織液滲出,對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台灣有100~200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病患,女性族群較多,甚至也有剛出生的嬰兒年紀小小就必須忍受全身膿疱的折磨。鐘文宏醫師說明,6~7成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基因變異造成,除了平時就有皮膚症狀的困擾,若受到感染如感冒或特定藥物刺激到免疫系統更會誘發疾病發作,嚴重時不但會發燒、關節痠痛,如果白血球指數暴增甚至導致肺炎,還會有敗血症風險。 與IL-36基因變異有關,傳統治療效果不佳 鐘文宏醫師表示,以往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治療主要以類固醇或A酸、免疫抑制劑為主,但由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與基因變異(IL-36)較有關,傳統治療方式往往效果有限,病患常面臨反覆發作的困境,有些案例甚至使用類固醇後又更嚴重,而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更有剛出生的小嬰兒個案,若是長年以傳統類固醇或者A酸治療,還可能有長不高的風險。 慶幸的是,現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已有新的生物製劑治療法,能夠對發炎狀態加以控制,鐘文宏醫師說明,從臨床實驗當中能看到病患透過新型生物製劑的治療效果相當好,有些個案可以半年到1年都不會復發。目前新型生物製劑已於7月1日納入健保給付,在診斷上也會先區別是乾癬還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如果是局部病兆不嚴重會先以傳統方式治療,若有大面積區塊合併發燒情況,就會評估投以最新的生物製劑藥物。 新型IL-36生物製劑幾乎能完全清除病兆 助穩定控制回歸生活正軌 鐘文宏醫師門診就有一個40幾歲的女性老師是IL-36基因變異的個案,2、3年前發作時幾乎沒有辦法上課必須請假,膿疱多時組織液滲出到衣服幾乎無法出門,晚上也因為傷口疼痛無法好好睡覺,甚至因為大腿與臀部有大片面積的膿疱坐也無法坐,反覆治療3個多月都沒有消退相當痛苦;後來使用新型生物製劑治療,不僅膿疱傷口改善相當多幾乎可以完全清除,也很長一段沒有復發,現在控制良好。 鐘文宏醫師表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不只是皮膚癢或外觀的問題,病患是會疼痛到幾乎是到憂鬱的狀態,有些病患甚至一出生就有,必須治療到8、9歲相當辛苦,他也期盼未來18歲以下也列入適應症,有機會使用新的生物製劑。鐘文宏醫師也強調,新的生物製劑治療不僅明顯改善病兆,且能有效降低復發率,有些人幾乎能完全消除病兆。全身膿疱性乾癬雖然是罕病,但其實沒有發作與常人無異,如果透過新藥能夠及早介入,對於回復正常生活與社會貢獻也有正面效益。

類固醇是仙丹還是毒藥?醫揭免疫調節真相:濫用恐「器官永久損傷」

類固醇是仙丹還是毒藥?醫揭免疫調節真相:濫用恐「器官永久損傷」#類固醇

類固醇猶如一把雙面刃,用得適時適量是仙丹,使用不當則會變成毒藥。移植胃腸科醫師、營養學專家席爾帕.拉維拉(Shilpa Ravella)於《發炎,萬病之源》一書中,建構出免疫系統的概念,探討國際知名的飲食研究,帶領讀者深入了解發炎與疾病、細菌還有健康的關係,用科學數據告訴讀者吃什麼、怎麼做,才能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

折手指不只關節變粗,恐罹罕見「指部厚皮症」醫曝男性1族群好發

折手指不只關節變粗,恐罹罕見「指部厚皮症」醫曝男性1族群好發#類固醇

22歲余同學從小有折手指的習慣,前陣子左手的中指及無名指關節莫名腫大,但卻不會痛,也沒有影響活動或其他不適,前往骨科及皮膚科就醫X光檢查確定骨骼,擦藥擦了一段時間仍未好轉。直至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抽血檢查排除關節炎或免疫疾病的可能後,根據患部特徵,診斷為極少見的「指部厚皮症」,施以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數月後,關節才明顯消腫。

喘鳴、久咳⋯全台200萬人患「氣喘」竟7成不自知?嚴重度1招自測

喘鳴、久咳⋯全台200萬人患「氣喘」竟7成不自知?嚴重度1招自測#類固醇

氣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台灣每10人就有1人、換算約200萬人受氣喘困擾!就連人氣啦啦隊成員峮峮也自曝,幼時深受頻繁感冒和氣喘所苦,每次都送急診、喘到無法呼吸,經比對家族史奶奶也患有嚴重氣喘,才確診自己是氣喘患者,直到後來學游泳情況逐漸好轉,目前持續用藥穩定控制,但逢換季時期、跳啦啦隊姿勢動作太大時,就容易復發。

嚴重型氣喘共病多!2月起健保擴大給付新型生物製劑「這族群」最受惠

嚴重型氣喘共病多!2月起健保擴大給付新型生物製劑「這族群」最受惠#類固醇

一位50歲女性多年來深受氣喘所苦,同時罹患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即使使用高劑量吸入型類固醇甚至口服類固醇,症狀仍未獲控制,直到使用生物製劑後才明顯改善。今年2月起,健保擴大給付新型生物製劑,為12歲以上第2型氣喘患者帶來治療新曙光,有望幫助年輕患者擺脫對類固醇藥物的長期依賴。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