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陳小姐,20年前以為是車禍後遺症導致肌腱炎,服用消炎藥半年未痊癒,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後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當年正處於夢想拼搏的年紀,人生猶如被按下暫停鍵;原先喜好烘焙的她,因手部關節腫痛而無法打蛋、揉麵團,然而這樣的疾病症狀,旁人從外表上卻看不出來。
42歲陳小姐,20年前以為是車禍後遺症導致肌腱炎,服用消炎藥半年未痊癒,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後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當年正處於夢想拼搏的年紀,人生猶如被按下暫停鍵;原先喜好烘焙的她,因手部關節腫痛而無法打蛋、揉麵團,然而這樣的疾病症狀,旁人從外表上卻看不出來。
過去異位性皮膚炎沒有很好的治療藥物,於急性期多使用類固醇,多數病患擔心其副作用會影響外觀,經常因此中斷治療,而令疾病惡性循環,發作一次比一次更嚴重。 擔心副作用中斷治療,小心反覆發作病況更嚴重 一名30歲上班女性,從小受過敏性疾病所苦,不只有氣喘、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更是嚴重。近期在求診高雄榮總皮膚科時,皮膚炎狀況十分嚴重,連手臂可見之處,都搔抓成流湯流血樣貌,細問下得知這狀況經過多年反覆發作,時好時壞,她也曾使用過很長時間的類固醇藥物,但因為發胖而不願意繼續吃。她更自述,家中床單幾乎天天都有血跡,平日更盡了一切努力,像是使用除蟎吸塵器、除螨被套、除濕機等,三餐更是小心翼翼,把自己限制的相當嚴格,毫無生活品質可言。 收治該病患的高雄榮民總醫院皮膚科張喬勝醫師說,這名女患者可說是異位性皮膚炎病患的縮影,「因為用類固醇怕胖、怕月亮臉,照光治療又擔心皮膚變黑,或者需長期服用免疫製劑,又擔心影響肝腎功能。」因此而中斷治療、反覆發作導致嚴重度加劇的患者並不少見。 精準用藥穩定治療,是治療發揮效果的關鍵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屬於全身性的慢性發炎,一旦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卻沒有處理,最後可能引發更大的傷害。根據國內外文獻報告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由於皮膚的慢性發炎產生的各種發炎因子可能對心血管、血糖代謝造成影響,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較高機率出現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等問題。因此,別以為只有皮膚癢沒多大影響,對健康更不得不慎。 張喬勝表示,目前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已有共識,輕度患者以保濕、局部藥膏與止癢藥為主;若是中重度病患還須搭配類固醇或非類固醇免疫製劑、加上照光等。若效果有限,近年來已有生物製劑可使用;現在還有新一代的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去年陸續上市用於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三種小分子藥物,是醫界所稱的『小分子三劍客』」。 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的好處是,治療速度快、且因為屬於標靶藥物,可以很精準地針對會促進發言的細胞激素製造的細胞內激酶JAK1傳遞予以阻斷,「只要把發炎傳導路徑關上,就可以形成保護。」他指出,JAK1抑制劑好處是專一性高,能快速止癢,且讓預期外的副作用出現機會降低。 像是上述女患者,希望能快速改善皮膚癢症狀而在醫師建議下使用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印象深刻的是,患者敘述說第一天開始吃藥,到了第二第三天左右『癢感就大幅度改善,困擾數十年的搔癢逐漸被抽離』,她甚至忘了當初晚上癢的睡不著的感覺。」張喬勝欣慰地說,病患定期回診時,整個人神清氣爽,已經沒有剛求診時的沮喪模樣。 他呼籲,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多半是自幼就有皮膚炎症狀,務必在症狀開始時就認真接受治療,「只要好好跟醫師配合治療,其實不用在生活上把自己的飲食限制地太嚴苛。」對於中重度患者若希望在人生中的重要時刻,想要擁有好的生活品質與外觀,也可以與醫師諮詢討論,嘗試選擇生物製劑或新一代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煥然異新。 (圖/高雄榮民總醫院皮膚科 張喬勝醫師)
季節轉換之際,氣溫變化大,易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復發,「癢癢別再抓了!」是近來皮膚科診間常聽到的話,一名5歲男童因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整晚不停抓癢,無法入眠,不只破皮流血,傷口甚至出現發炎、流膿等細菌感染的情況,患處佈滿新舊傷口,令人相當心疼。雙和醫院皮膚科醫師施怡賢表示,小朋友因搔癢難耐,無法獲得充足睡眠,精神不濟的情況下,影響到白天的飲食、學習等活動,家長也感到滿滿的疲倦與挫折。
王先生在40多歲時罹患淋巴癌,剛開始他非常沮喪,但是在接受化學治療後成效良好,達到完全緩解。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教授黃釧峰回憶,因為是B型肝炎帶原者,所以在接受化學治療前,便開始使用抗病毒藥物,預防B型肝炎病毒活化。
49歲的劉先生,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5、6年前深受坐骨神經痛所苦,但是透過復健及核心肌群訓練,近年已經甚少復發,偶而發作便去熟識的復健診所做做復健,平時倒也不太困擾。
張先生是多年腎病蛋白尿的患者,還沒50歲但是外表看起來像是60多歲,臉色黯沉略帶浮腫、還有一些這個年紀少見的痘痘。
從早到晚都很癢,白天工作時沒辦法集中精神,晚上又癢得睡不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鐘文宏醫師指出,而且手、脖子、臉部、額頭等處的皮膚會發紅,異位性皮膚炎常被誤認為傳染病,不但嚴重影響心情、自信,也會干擾工作、社交。
「醫師,我兒子臉上忽然多了這些白色的小點,這是白斑嗎?」「醫師,又開始發作了,每年天氣一開始變熱就又復發了!」「醫師,我看上一間診所說是濕疹,但是為什麼擦藥都不會好?」以上的對話通常從春假前後就會開始很頻繁地出現在皮膚科的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