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大腸癌12年居首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大腸癌12年居首#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與前一年相較,2017年癌症時鐘快轉16秒,每4分42秒就有一人罹癌,且新發癌症人數達11萬1600多人,較2016年增加近6千人,雙雙創下紀錄。專家預估,在人口老化、不健康生活型態影響下,台灣新增罹癌人數將持續上升。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癌連續12年位居國人10大癌症排行榜之首,2017年新增1萬6408名大腸癌患者,其次為肺癌的1萬4282人、乳癌1萬3965人、肝癌1萬1225人,這四種癌症年增患者均超過萬人。每4分42秒就有一人罹癌2017年國人10大癌症排名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食道癌,順位大致與2016年排名相同,唯一差別是皮膚癌和胃癌順序互換。令人擔憂的是,我國癌症時鐘愈走愈快,2014年每5分6秒新增一人罹癌。2015年快了6秒,為每5分鐘一人罹癌,2016年僅快了2秒,癌症時鐘來到4分58秒,到了2017年,竟快轉16秒,與前一年相較,新增確診人數達5852人,為前一年的八倍,女性乳癌、大腸癌是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的兩種癌症。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2017年每10萬人中,305.4人罹癌,較2016年增加8.7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發生率呈增加趨勢。癌症死亡率連7年下降2017年確診罹癌者比前一年增加近6千人,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表示,發生人數變多,不一定是壞事,進一步分析確診者期別,早期確診比率上升,原因為成人四癌篩檢數提升;因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因此,發生率增加,但癌症死亡率卻連七年下降。2017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2016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其中以甲狀腺癌患者平均年齡最低,中位數為50歲,其次為乳癌55歲、口腔癌57歲、食道癌58歲。男性罹食道癌為女性14倍在罹癌類別上,男女有別,其中以食道癌比率最為懸殊,男性為女性的14.2倍,其次為口腔癌,男性標準化發生率為女性的10.07倍,原因在於男性抽菸、喝酒、吃檳榔的比率遠高於女性。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說,癌症發生人數持續上升,這在預料之中,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抽菸、熬夜、肥胖、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長期下來,勢必增加罹癌風險。

腹痛2個月竟長超大腫瘤 暴食惹的禍

腹痛2個月竟長超大腫瘤 暴食惹的禍#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4歲油漆工平常喜歡吃大魚大肉,出現上腹痛達2個月,照胃鏡檢查,醫師研判是消化性潰瘍,吃了幾天藥未見好轉,食欲不振日益嚴重,甚至無法正常排便,於是到醫院急診,電腦斷層確診為大腸癌急性阻塞,經3D腹腔鏡手術切除,一周後順利出院。少吃醃漬油炸及加工食品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邵彥誠提醒,若發現上腹痛、食欲不振及無法正常排便,一定要儘速就醫,平時少吃醃漬油炸及加工食品,養成運動習慣,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如有家族史需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邵彥誠醫師表示,這名病患右側升結腸有7x6.5x2公分的大腸腫瘤,造成大腸急性阻塞,先以鼻胃管抽吸使腸道減壓,讓腸子的腫脹情形得到緩解,2天後再施以3D腹腔鏡手術,切除右側約60公分的升結腸,並施以腸繫膜淋巴結廓清手術,避免癌細胞轉移。3D腹腔鏡手術 傷口小復元快邵彥誠醫師指出,一般大腸急性阻塞因腸子腫脹,使腹腔內空間狹小,難以施行3D腹腔鏡微創手術,但經過2天的減壓治療,加上手術器械進步,即可用3D腹腔鏡做腫瘤切除。此病例在患者腹部打4個洞,分別為3公分、1公分及2個0.5公分,傷口小,復元快,做3D腹腔鏡手術有良好視野與立體成像,讓醫師更容易執行精確的腸繫膜淋巴結廓清手術,患者手術完隔天就能下床,一周後順利出院。

排便習慣變3天一次 是大腸癌警訊?

排便習慣變3天一次 是大腸癌警訊?#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最近排便不太順,會不會是大腸癌?」隨著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愈來愈高,在診間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謝孟書醫師表示,「排便困難」是大腸直腸癌的症狀之一,大腸腫瘤會讓腸道變得狹窄,可能讓患者出現便秘,少數患者會有腹瀉的狀況。因此「排便習慣改變」是察覺大腸直腸癌的重要指標,假如原本一天排便一次變成三天一次,就要注意。每次排便後,記得檢查是否有「血便」的問題。另外也要注意糞便的形狀,若變得細細的,便得留意。大腸息肉會變成大腸癌嗎?謝孟書醫師指出,大腸息肉很常見,分成很多種型態,其中較需留意的是「腺瘤」,因腺瘤會逐漸長大,經過幾年後可能出現病變,而演變成癌症。發生病變的時間因人而異,短的約三、五年,久的可能會超過十年。醫師在做大腸鏡檢查的時候,若看到腺瘤都會盡量將其切除,以避免演變成大腸癌。而腺瘤可能會再復發,即使已經切除,醫師建議一定要定期做大腸鏡追蹤。大腸直腸癌的治療選項有哪些?謝孟書醫師解釋,大腸癌的治療通常以癌症分期來進行,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這幾個選項會互相搭配。有時先進行手術,術後再依照病理報告來決定是否加上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至於較低位靠近肛門的直腸癌,為增加保留肛門的機會,可以在術前先進行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讓腫瘤範圍縮小後再進行手術。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則不適合開刀,建議直接採用化學治療。醫師會評估癌症分期和患者的身體狀況,來擬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患者應與醫師詳細討論、好好配合,能達到較佳的預後。大腸直腸癌常見治療副作用有哪些?不同的治療,可能伴隨不同的副作用,謝孟書醫師舉例,化學治療會對快速生長的細胞造成影響,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消化道症狀,如腹瀉、噁心、嘔吐、口腔潰瘍、食慾不振等。部分藥物會有骨髓抑制的作用,導致白血球下降,造成患者抵抗力較弱,增加感染的風險。直腸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可能會造成直腸黏膜受損,而出現裡急後重,所謂「裡急後重」的意思就是,患者經常想上廁所,但卻解不出東西,那是因為直腸黏膜發炎受刺激,而造成持續有便意感。此外,直腸黏膜受損亦可能導致出血,而解出血便。隨著微創手術的進步,手術傷口已比過去小很多,對於疼痛控制、術後恢復都會有幫助。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後,需多留意出血、傷口癒合、傷口感染、傷口癒合等狀況。營養充足是接受治療的本錢謝孟書醫師說明,面對常見的食慾不振、腹瀉等不適症狀,我們都會協助患者藉由飲食去調整。無論是手術、化療前後,務必要均衡飲食,包括五穀、根莖類、蛋、奶、菜、魚、肉,我們鼓勵患者能吃盡量吃,若是食慾不振,則建議以少量多餐方式進食。少量多餐並選擇高營養價值的食物,有助於維持患者的營養狀態。臨床上偶而會遇到一些癌症病患,身形虛弱、瘦小,不適合做化學治療,因為治療的過程可能會讓患者整體狀況越來越差。謝孟書醫師強調,營養是治療的本錢,倘若患者沒有充足營養,恐怕無法順利度過手術或化療。良好的營養狀態,傷口才有辦法癒合,免疫力也比較健全。患者食用的食物一定要烹煮過,避免沙拉、生魚片等生食,因為治療過程中患者抵抗力較差,食用生食可能有感染的風險。食物調味也要適量,太過刺激腸胃,反而會增加不適。除了均衡飲食,許多患者或家屬也關心輔助營養品的使用,例如褐藻醣膠、麩醯胺酸、核苷酸、魚油等,有助調節生理機能。而其中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是由褐藻中成分所萃取出的多醣體,目前有多項臨床實驗持續進行中。營養支持療法能增加患者對治療的耐受度、減少副作用,幫助患者接受完整療程,才有較好的預後。國人大腸癌年輕化,排便習慣改變要注意謝孟書醫師提醒,目前台灣是採用糞便來進行大腸癌篩檢,50-74歲的民眾,每兩年可以免費做一次糞便檢查,若檢查結果異常,民眾必須要到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了解導致糞便潛血反應之原因。糞便潛血檢查主要是針對沒有症狀的民眾,如果有排便習慣改變、血便等症狀就應該提早就醫。為提升檢查準確率,民眾在進行大腸鏡檢查前需要依照醫囑清腸。現在也有「無痛大腸鏡」,讓民眾能在麻醉狀態下做大腸鏡檢查,減少緊張和不適感。謝孟書醫師回憶,曾經有位30多歲的患者,平時稍微有便秘,因為很年輕又沒有大腸癌家族史,本來不打算進行檢查。在家人鼓勵下,他接受了大腸鏡檢查,結果看到一顆兩公分的腫瘤,已是早期大腸癌。由於腫瘤還算早期,便能使用大腸鏡切除。後續追蹤幾年,狀況都還不錯,是非常幸運的例子。站在胃腸科醫師的立場,我們鼓勵患者做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大腸癌,患者預後會比較好,早期的大腸息肉幾乎都沒有症狀,唯有大腸鏡才有機會發現息肉並能加以切除,更能避免演變成大腸癌。貼心小提醒加工的紅肉製品如培根、香腸、熱狗等,已被列為大腸癌的危險因子,要盡量少吃。另外體重過重、缺乏運動、抽菸、喝酒也都跟大腸癌的發生有關。年輕大腸癌患者不算少見,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警覺。隨著醫學進步,針對大腸癌有很多治療選項,狀況許可時甚至還有機會靠大腸鏡切除,患者務必與醫師密切配合。(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運動減重防大腸癌 免費篩檢莫錯過

運動減重防大腸癌 免費篩檢莫錯過#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癌蟬聯我國罹癌人數之冠逾10年,但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約有25%的大腸癌可藉由運動和體重控制來預防;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超過8成5,是最能預防的癌症之一。目前政府提供50歲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篩檢,別忽略了保護自身權益。飲食、運動遵照兩多一少 防癌又防疫國健署長王英偉提醒,大腸癌有許多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其中飲食及運動的「兩多一少」多運動、多蔬果、少紅肉是預防大腸癌的健康秘訣。多運動:肥胖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至2倍,約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因應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鼓勵民眾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達到運動防癌又防疫。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蔬菜1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1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小。各色蔬菜帶有維生素A、維生素C、鐵、鈣、植化素等多種營養素;其中的膳食纖維可維持腸道健康,增強對伺機入侵的病菌的抵抗力。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2年1次免費大腸癌篩檢國健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僅需在使用糞便採集棒刮取檢體並送回檢驗單位,,便可等待篩檢結果。根據國健署篩檢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而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23%大腸癌死亡率。根據2018年台大醫院李宜家醫師等研究團隊分析資料顯示,若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在篩檢陽性後超過三個月以上做大腸鏡,得到進行性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倍,而若超過一年才做大腸鏡檢查者,風險更達到2.8倍。大部分的息肉都能在做大腸鏡的同時進行切除,要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糞便檢查潛血陽性後「三個月內及時做大腸鏡確診」是不二法門,並遵從醫囑定期追蹤治療。

遠離大腸癌 從破解3大迷思開始!

遠離大腸癌 從破解3大迷思開始!#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大腸癌患者有一半的人都會出現血便的現象,雖然血便不一定是由大腸癌引起,大多數是因為痔瘡、肛裂、大腸憩室炎等下消化道疾病,或是胃潰瘍、胃出血等良性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65歲的王先生因為參加社區舉辦的大腸癌篩檢,報告呈現糞便潛血陽性而至的肝膽腸胃科門診就診,進一步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內視鏡發現5顆大腸息肉,並予以切除,因為息肉數量較多,醫師提醒約2至3年後需要再追蹤。國健署自民國99年起正式於全國推行大腸癌篩檢,但至今仍有許多民眾有錯誤觀念與迷思。大腸癌迷思大破解迷思一:沒有任何症狀,就不會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也不需要篩檢?樂生醫院肝膽腸胃科趙珂漢醫師說,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篩檢,進而早期發現及治療。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息肉癌化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息肉並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此外,根據國外研究,每1至2年進行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20%至32%的大腸癌死亡率。 迷思二:肉眼觀察大便顏色正常,就代表大便無潛血反應,也不需要篩檢?趙珂漢醫師指出,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所使用的是極敏銳之免疫法,能針對肉眼不可見的微量潛血進行檢測,所以即使大便顏色正常,也不代表大便沒有潛血反應的可能,因此建議民眾若介於50-75歲應每2年接受糞便潛血篩檢。 迷思三:聽說大腸內視鏡很痛,我不敢接受大腸鏡檢,是否有替代方案?由於大腸的走向不是一根直直的管子,因此大腸鏡碰到轉彎處時,病人偶爾會感覺到臟器被拉扯的疼痛,通常檢查前會先讓病人注射止痛藥物及腸胃放鬆劑,緩解上述疼痛。或是於檢查時請病人改變姿勢、請助手壓肚子固定腸道等方法,都可減輕疼痛,讓檢查更順利進行。若民眾仍十分擔心大腸鏡檢所造成的疼痛,建議與醫師討論選擇減痛或無痛之大腸內視鏡檢查。其他替代方案如空氣鋇劑雙重顯影大腸攝影、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等檢查,雖然也有偵測及診斷腸內病灶之功能,但若發現病灶仍需安排大腸鏡做進一步切片或化驗。 趙珂漢醫師呼籲,大腸癌的症狀與息肉的增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遠離大腸癌從糞便潛血篩檢開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是預防大腸癌的不二法門,一旦糞便潛血報告呈現陽性,務必要至醫院腸胃科就診。

換水大腸鏡檢查 可增加瘜肉發現率

換水大腸鏡檢查 可增加瘜肉發現率#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大腸鏡檢查是預防大腸癌和切除大腸息肉的重要方法,但因為檢查時的不麻醉檢查疼痛難忍,造成可能無法完整檢查至盲腸,使很多人不想做檢查及追蹤,因此錯失治療時機。為改善大腸鏡檢查過程的不適感,醫界不斷改良檢查方式,然而「換水法大腸鏡檢查」經美國腸胃科學會票選為2018年十大最重要進展之一,透過研究證明,換水法可以減少大腸鏡檢查時的疼痛,嘉惠害怕大腸鏡檢查疼痛,但又擔心麻醉風險的民眾,更重要地是,因換水時可以將大腸洗乾淨,不會有東西阻礙醫師觀察腸道狀況,因此可以增加瘜肉發現率,有助於降低大腸癌風險。換水大腸鏡檢查 可增加瘜肉發現率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曾志偉指出,最近這一兩年研究發現,換水大腸鏡除了能增加瘜肉發現率外,更可增加右側大腸的瘜肉發現率,因為右邊大腸通常比較髒,過去的研究顯示,傳統大腸鏡對於左邊大腸癌的預防比較有效果,但由於右側大腸較髒,比較不易觀察,使用換水法後,對於提高右側大腸瘜肉的發現率能有所幫助。換水大腸鏡檢查法 讓腸道更乾淨換水大腸鏡檢查法,其原理是先抽出大腸多餘空氣,再以「一邊灌水、一邊抽水」的方式,反覆灌入乾淨的水、並吸出髒水。過程中不僅能洗淨腸道,讓腸鏡看得更清楚,也可改善病人以往充氣造成乙狀結腸變彎的情況下,大腸鏡通過轉彎處時的疼痛。雖然美國普遍在做大腸鏡檢查時會使用麻醉,不需考慮疼痛問題,但麻醉對於瘜肉檢查的品質及大腸的狀況沒有任何幫助,若是病人事前準備沒做好,也無法幫忙清洗腸壁,而使用換水法,可以提升大腸鏡檢查品質,十分有價值。曾志偉指出,目前大林慈濟醫院也參與國際研究團隊,制定換水大腸鏡國際治療的共識,未來希望能提供短期的見實習機會給其他醫院的醫生,讓這項檢查更為普及,嘉惠更多病患。

持續腹痛併貧血 大腸鏡檢查揪大腸癌

持續腹痛併貧血 大腸鏡檢查揪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有大腸癌家族史且5年前曾做過大腸鏡檢查正常的65歲女性,半年前糞便潛血陰性,兩個月前發現貧血,最近兩周出現右下腹劇痛,經電腦斷層、大腸鏡檢查,發現位於盲腸的「大腸癌第三期」。55歲男性,右腎臟癌接受手術切除十年,有長期輕度貧血,出現右上腹痛持續三個月且體重減輕達六公斤,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逆流性食道炎」,經大腸鏡確認為位於右橫結腸的「大腸癌第三期」。76歲男性,三年前曾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並切除,近期因左上腹痛,糞便潛血呈陽性,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位於脾彎部的「大腸癌第二期」。78歲女性,長期便秘藥物治療有20年,因左下腹痛、排便顏色呈現灰白色,且便中帶血就醫,大腸鏡檢查發現位於乙狀結腸的腫瘤,切片確認為惡性,安排接受手術治療。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指出,上述四個案例均有不明腹痛持續一段時間,且每次疼痛位置都相同,其中兩案例還合併有長期貧血,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罹癌。觀察常見症狀 定期篩檢大腸癌在癌前病變或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是經由篩檢才得以發現,因此當出現症狀就醫時,常已是第二期或更嚴重,常見的症狀有:不明原因腹痛超過1個月以上且疼痛位置固定、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交替、大便無法解乾淨的感覺、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等。大腸癌不難預防,也並非絕症!邱展賢說,據衛福部107年統計十大癌症死亡率中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為第三高。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105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1個人罹患大腸癌,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約5千700多人。看數字似乎很驚人,但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1/2的大腸癌可以預防,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政府補助50-74歲民眾 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預防大腸癌從調整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做起!邱展賢提到,要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加工肉品及高油脂食物,並戒菸酒;同時培養運動習慣,加強體重控制,避免過重。另外定期篩檢,才有機會早期發現,目前政府有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可以多加運用,對於沒有不適症狀的高危險族群,應尋求醫師進行風險評估,是否需做大腸鏡檢查。這些習慣導致成為高風險族群邱展賢醫師提醒,一等親有大腸癌或息肉,本人有大腸息肉,有家族性息肉史,曾罹患慢性大腸炎,肥胖、平時活動量低、喜愛食用紅肉、脂肪,有吸菸、喝酒等習慣,此外隨著年齡增加,風險也上升。出現大腸癌的相關症狀,應就診並配合醫師建議進行適當檢查。倘為高風險族群或年過40歲,最好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避免罹大腸癌 飲食3少1多是關鍵

避免罹大腸癌 飲食3少1多是關鍵#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這個月來大家可以在各報章雜誌一直在報導著藝人大腸癌的信息,而也有滿多健康專欄或影音都宣導著腸道保健的知識,但您真的有注意自己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了嗎?癌症關懷基金會校園營養師簡鈺樺表示,雖然現在的醫療資源已經很發達,但是普遍大家對於「預防勝於治療」這件事情並沒有很在意,總是認為我身體有不舒服、有感覺到異樣再來尋求醫療協助,但往往發現問題可能都已經很嚴重了!飲食3少1多是關鍵趨於西式化的飲食使國人習慣越來越精緻,大家應該使降低頻率食用以下1.少紅肉加工肉:火腿、培根、燻雞、熱狗、香腸等。2.少精製糖:包括蔗糖、蜂蜜、黑糖等。3.少油炸食品。4.多纖維。高纖飲食來源不只有蔬果,未精製全穀雜糧類如:糙米、地瓜、紅藜等,都是補充纖維良好來源。5.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包含維持運動習慣與規律的作息。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要達到每週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6.避免抽菸飲酒。每天攝取50公克加工紅肉 罹患大腸直腸癌率達18%當攝取較高量的脂肪,會增加糞便中短酸(膽固醇代謝物)的濃度,而膽酸經腸道微生物群的作用,易產生「二級膽酸」形成致癌物。最主要當然為一直和腸壁接觸,就容易引發致病機率。此外,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研究顯示,每天攝取50公克的加工紅肉,將增加大腸直腸癌罹患率達18%。簡鈺樺營養師強調大家蛋白質來源盡量以蛋、魚、豆製品、雞肉和適量豬牛羊為主。高纖對腸道保健的兩大重點1.可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避免便秘讓糞便長期堆積腸道,有毒物質常接觸腸壁細胞。2.不可消化的纖維進到腸道,會被菌種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而短鏈脂肪酸有助於大腸上皮細胞的修復和增長,可以更加強腸胃道。善用資源-糞便潛血檢查簡鈺樺營養師表示,有以下情況更應該定期做檢查;便祕、血便、糞便較水狀、經常性肚子痛等。政府目前也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不符合資格,同時也經常性有前述腸胃症狀者,也可自費檢查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