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是大腸癌最容易轉移的器官,你「肝」知?國健署今最新公布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已蟬聯15年居癌王首位,且台灣目前成為世界腸癌發生率最高的國家。醫師表示,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大腸癌是治癒率相對高的癌症,前3期治癒率高達7成,就算是第4期才發現,甚至是發生肝轉移,接受腸癌「多模式治療」就成為治癒關鍵。
肝臟是大腸癌最容易轉移的器官,你「肝」知?國健署今最新公布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已蟬聯15年居癌王首位,且台灣目前成為世界腸癌發生率最高的國家。醫師表示,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大腸癌是治癒率相對高的癌症,前3期治癒率高達7成,就算是第4期才發現,甚至是發生肝轉移,接受腸癌「多模式治療」就成為治癒關鍵。
腸癌是現代人因飲食與生活習慣不良常見癌變之一,每當新聞報導腸癌逝世的名人消息,也讓民眾感到恐慌,擔心自己有血便會不會也有腸癌。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提醒,血便的問題相當複雜,除了定期健檢,透過觀察糞便特徵也是一種日常自我檢查。
臺大醫院、國泰綜合醫院與雲象科技宣布,三方合作的「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 aetherAI Endo」獲得衛福部TFDA醫材許可,加入打擊國人癌症之首—大腸癌的防治工作。這項成果,不僅可望利用AI輔助,提升大腸鏡檢查的效能,並且推動提升大腸癌篩檢品質的各項工程,從目前第一階段的篩檢,到病灶診斷分類以及整體品質之控管,全方位借助 AI 優勢,輔助醫師診治,力求打擊多年來揮之不去的「癌王」夢魘。 根據國健署2022年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近17,000例大腸癌新發生個案,為最常見的癌症。雖然大腸鏡檢查已被證實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與發生率,但因醫師施行大腸鏡時偵測腺瘤能力歧異造成之病灶遺漏,影響其效益甚鉅。國外研究顯示施行大腸鏡時的腺瘤偵測率每提升1%,將可以降低鏡檢後發生大腸癌風險3% 之多,死亡率甚至可以降低5%。2022年國外研究顯示,藉AI人機協作進行大腸鏡檢查,約可提高14% ~ 30% 的腺瘤偵測率不等。臺大醫院、國泰綜合醫院、雲象科技攜手共同研發「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 aetherAI Endo」,包括一般肉眼不易觀察到的瘜肉,皆能被AI捕獲,準確度高達95%,可彌補醫師之間偵測能力的差異,為病人人數多、時間又緊迫的醫師與醫療單位提升檢查品質,而病患則可因此獲取更可靠的檢查結果。 「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 aetherAI Endo」的研發團隊堪稱國內黃金陣容,結合台灣消化系醫學與大腸鏡診治重鎮臺大醫院與國泰綜合醫院,跨兩院共收集超過3,000位病患、逾40萬張影像資料提供人工智慧訓練,當中不乏偵測高難度卻又高風險的非隆起型腺瘤,並針對臨床工作流程與人體工學開發而成,期待未來得以提升篩檢效能,保護國人的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發過程中,團隊動用了多位大腸鏡病灶偵測率極高的專家,與高難度病灶的偵測好手來協助內視鏡影像的標註,無疑是增加了此一系統的可靠性。 對於醫療品質的堅持是臺大醫院的核心價值,而進行提升醫療品質的人工智慧研發與場域研究也是臺大醫院責無旁貸的任務。臺大醫院選擇和產業界合作進行此項攸關大腸鏡核心品質的醫療人工智慧的開發,無疑是希望研發結果不僅僅服務臺大醫院的病人,也能同時嘉惠全台灣,甚至不分國界的其他民眾。此外,臺大醫院積極運用人工智慧打造高品質的大腸癌篩檢生態系的腳步不會就此停下來,與大腸癌篩檢相關的重要面向,都將是團隊未來亟欲運用人工智慧挑戰與克服的課題,期待其他志同道合的醫療院所與團隊加入我們的行列。 國泰綜合醫院指出,政府已將醫療科技及精準健康,列為長期發展的核心戰略產業之一,未來勢必會有越來越多透過AI和大數據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進入到臨床應用,輔助醫師從疾病的診斷治療、精準檢測與預防。然而AI系統的臨床落地,從事前的跨產業合作、臨床驗證到法規面取得許可證,不僅需要投入許多的人力與時間,還需通過層層審核,在現今全球智慧醫療產業快速發展的浪潮下,大家都在比速度,如何搶得產品發表先機,好讓台灣的醫療AI成果更具國際競爭力,相信也是未來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洪志聖表示,由於現行大腸鏡檢查仰賴醫師肉眼、臨床經驗,但因人體腸道彎曲,有些微小瘜肉受到腸道轉彎或角度影響,亦或病人清腸不夠徹底,導致醫師可能不易判讀病灶。考量國內對大腸癌的篩檢需求增加,未來醫師執行大腸鏡檢查時若搭配此AI系統,即可憑藉系統同步以每秒30張的影像辨識能力偵測腸道並標示出瘜肉,即時、有效判讀大腸鏡檢查影像,以提升診療品質進而造福病人。 前瞻性多中心臨床試驗驗證大腸鏡瘜肉偵測率已如火如荼展開 為驗證AI輔助篩檢能提高大腸鏡瘜肉偵測率,目前雲象科技與臺大醫院、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新光醫院正進行跨院區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前瞻計畫。雲象科技表示,運用AI影像輔助系統以提升追蹤大腸鏡之鏡檢品質,是雲象投注大腸癌篩檢的第一步,有效減少病灶遺漏並縮短醫師診斷病灶的時間,解決醫師間偵測診斷能力的落差等痛點。雲象運用AI持續精進,未來也朝向病灶偵測與診斷分類、自動化分析盲腸到達率、大腸鏡報告輔助系統、數位病理診斷與風險分層等,從預防、臨床、改善預後,提供以人工智慧驅動之篩檢生態系,既提升品質又減輕臨床醫師負擔,創造醫師與民眾雙贏的局面。 展望AI輔助大腸癌診治品質提升,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提出兩點關鍵:一、降低資料收集的障礙,以加速、擴大AI的研發與應用;二、政府協助推廣 AI 並鼓勵導入廣大臨床與篩檢場域,真正提升大腸鏡篩檢效能,吸引軟硬體業者、醫療單位投入,壯大生態系,也讓民眾更直接從醫療AI科技的進步受惠,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解決臨床痛點,滿足篩檢場域所需 「即時大腸鏡瘜肉自動偵測 aetherAI Endo」能即時自動偵測大腸鏡瘜肉,將病灶位置清楚框選出,並有聲音警示,而本產品優勢包含高達95.8%的準確率,小於0.2秒低延遲以及低錯誤警示率,將使消化內科、大腸直腸外科與健檢單位醫師施行鏡檢時負擔頓減,如虎添翼。隨裝即得的一站式落地方案,簡便立即可用,而模型及資料加密綁定單一硬體,確保資訊安全。
腹瀉、發燒甚至血便,別誤認為腸胃炎,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作怪!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經常與腸躁症、腸胃炎甚至是痔瘡搞混,但若不積極接受治療,長期持續反覆發炎就可能惡化成大腸癌。
吳先生早期發現大腸癌,必須手術切除大腸中腫瘤,傳統認知中,身體開刀一定會讓病人元氣大傷、術後虛弱,但羅東博愛醫院導入ERAS術後加速康復照護,吳先生術後只感到輕微疼痛,術後隔天就可坐在床緣些微活動,術後2天即可下床走動,精神與體力都恢復快速。
40歲的小萍是上班族女性,約3年前出現皮膚脫屑和紅色斑塊,經診斷為乾癬,平時使用局部類固醇塗抹和口服免疫調節藥物,皮膚病灶控制良好,但幾個月前換新工作後,壓力大增,時常跑廁所併有腹瀉,皮膚科醫師建議她到胃腸科門診做大腸檢查,竟發現有一顆1公分左右的良性腺瘤瘜肉。
愛吃油炸料理、喜吃肉、捨不得剩菜總是反覆加熱食用,眾所皆知都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在台灣,大腸癌蟬聯14年癌症發生人數之首,每3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但大腸癌可以預防,而且早期發現治癒率相當高!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建議每2年1次定期篩檢,可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第1步先做糞便潛血檢查,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異常,第2步應儘早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免延誤就醫治療黃金期。
胃痛、腹瀉、便秘大概是民眾最常見腸胃問題,許多人早就習慣了,卻不知身體可能正在惡化。想徹底了解問題,必須透過腸胃鏡好好檢查,但總是因「聽說」許多傳言而卻步。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指出,隨著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逐年攀升,而腸胃鏡檢查是發現病灶的重要檢項,屬於侵入性檢查,確實過程中有些許不舒服,成為受檢者抗拒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