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過年盡興吃 大腸癌不來飲食3招

過年盡興吃 大腸癌不來飲食3招#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全面推動大腸癌篩檢,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及初期癌症並給予早期治療,標準化發生率自103年起已連續兩年下降!其中男性發生率大幅下降,比較105年與104年的數據,男性每10萬人減少2.8人,女性則減少0.8人。國民健康署透過資料分析有接受篩檢跟沒接受篩檢的民眾,比較兩者死於大腸癌的風險,結果顯示若篩檢率為21.4%,定期複篩率為30%時,即可降低10%死亡風險;若篩檢率能達40%,在同樣的複篩率下可降低23%死亡率;若篩檢率達60%則可降低36%的死亡率。總結來說,民眾若願意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可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年菜以汆燙水煮烹調方式 降低油、鹽、糖過度攝取大腸癌的發生人數每年高達1萬5千人,國人愛吃燒烤與紅肉、缺乏運動、肥胖,是大腸癌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改變飲食習慣是防癌更前衛的做法。年節將至,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建議,年菜可選擇多用當季新鮮食材,增加蔬菜水果量,減少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並改以汆燙水煮取代不健康又高熱量的烹調方式(例如油炸、油煎、油炒、油酥、糖醋、蜜汁、茄汁等),把握少油、少鹽、少糖要訣,只重荷包,不增肉!3撇步「腸」保健康年節大吃又怕胖?國民健康署教你顧腸3撇步,圍爐不怕腸胃吃不消!1) 健康飲食/以魚肉、瘦鷄肉等來取代香腸、臘肉、培根等加工肉品(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並減少紅肉(豬、羊、牛)等肉類攝取;菜餚多放菜蔬,以汆燙取代高溫油炸、燒烤,讓腸道無負擔。2) 規律運動/9天連假中可與親朋好友外出走春,或就近利用社區的公園、健走步道、自行車道,規律運動除了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及排便外,還可減少致癌物停留在腸道的時間。3) 定期篩檢/過年期間闔家團聚聊天,可互相提醒50至74歲的家人善用政府補助兩年一次的大腸癌篩檢服務,讓篩檢成為一種習慣!國民健康署鼓勵民眾春節快樂動,為了自己的健康,在新的一年訂定規律運動目標,揮別靜態生活,迎向健康人生。祝全國民眾「春節快樂,豬事順利」!

要做大腸鏡嗎?從12警訊辨腸癌風險

要做大腸鏡嗎?從12警訊辨腸癌風險#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加上缺乏運動,大腸癌一年發生人數增為15500人,成為世界第一及國人發生率最多的癌症,每年造成5千人死亡。如何降低大腸癌發生率,非常值得重視。大腸癌初期無症狀,一般由瘜肉演變而成。如果在瘜肉階段就經由大腸鏡將其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發生。39歲的黃先生為肥胖體型,腰圍96公分,有大腸癌家族史及抽菸習慣。因為一天多次軟便及腹脹長達數月,近日解血便。就醫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有2公分瘜肉。經大腸鏡電刀完整切除,病理報告為絨毛型腺瘤合併高度細胞異生(癌前病變),經一年後大腸鏡追蹤並未復發。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 小心12項大腸癌警訊郭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陳進生表示,門診時常遇到病患猶豫,到底要不要做大腸鏡?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提出12項警訊供民眾參考,決定是否要接受大腸檢查:警訊1)解血便或糞便潛血反應/糞便與腫瘤摩擦會導致出血。但早期腫瘤出血量少,肉眼不易發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有助早期發現。故國民健康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警訊2)排便習慣或糞便形狀改變/排便次數改變、裡急後重或糞便形狀改變,超過2星期以上,可能腸道內有不正常的結構改變,包括大腸腫瘤造成腸道狹窄。警訊3)年紀大於50歲/研究統計資料分析,證實大腸癌好發年齡為50至75歲,故50歲以上合併腹部不適症狀,應考慮大腸檢查。警訊4)不明原因慢性貧血及倦怠/糞便與腫瘤摩擦會導致長期少量出血而不易發現;且大腸癌造成腸道狹窄、營養不良而導致慢性貧血,等到頭暈、倦怠才會察覺。警訊5)腹部摸到腫塊/腫瘤太大或轉移至腹腔其他臟器,而表現出腹部腫塊。或是腫瘤阻塞,大便堆積腸內,故腹部觸診到腫瘤狀病灶。警訊6)家族大腸癌病史/家族有大腸癌病史,大腸癌發生風險增加3倍以上。故應從40歲開始接受大腸檢查。警訊7)大腸腺瘤型瘜肉或發炎性大腸炎病史/大腸腺瘤數年後可轉變成大腸癌,而發炎性大腸炎罹病8年後可能產生大腸癌。有以上2種病症者,需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警訊8)嗜食燒烤紅肉、加工肉品,少食高纖蔬果者/高溫燒烤紅肉會產生異環銨等致癌物,含「硝酸鹽」加工肉品也有致癌風險。而蔬果纖維能稀釋毒性物質又能促進排便,縮短致癌物滯留、減少癌症發生。警訊9)肥胖及缺乏運動/肥胖會增加約1.5倍大腸癌風險,且肥胖大腸癌患者治療後復發機率及死亡率都較高。警訊10)不明原因腫瘤指數(CEA及CA-199)上升/腫瘤指數(CEA及CA-199)上升,可能是大腸癌,膽道癌,胰臟癌等造成,需進一步檢查。警訊11)長期抽菸及酗酒/香菸會產生致癌物質,透過血液循環而增加大腸癌發生。酒精到大腸後代謝成致癌物乙醛,也會導致癌症。警訊12)不明原因慢性腹痛及體重減輕/大腸腫瘤侵犯或轉移到腸壁外組織及腸阻塞會引起慢性腹痛,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腸癌篩檢4方法 依不同程度者適用大腸腫瘤的篩檢,主要有4種方法:(1)糞便潛血檢驗,簡單方便,但對於陽性者仍需大腸鏡確診;(2)乙狀結腸鏡檢查,輕度不適可用此檢查,但只檢查到部分大腸;(3)大腸鋇劑攝影檢查,輕度不適可用此檢查,可完整檢視大腸,但無法執行腫瘤切片或切除息肉;(4)大腸鏡檢查,適用輕到重度疼痛的檢查,可完整觀察大腸及進行腫瘤切片、瘜肉切除及止血術。擔心疼痛可考慮接受減痛大腸鏡。陳進生主任提醒,符合12項大腸癌警訊項目越多者,應儘早接受大腸檢查。擔心大腸鏡風險者,應選擇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執行。擔心大腸鏡疼痛及麻醉風險者,可選擇經驗豐富及設備齊全的麻醉大腸鏡團隊執行。若是對大腸鏡疼痛及麻醉風險有強烈心理恐懼,可考慮大腸鋇劑攝影術(及乙狀結腸鏡)。儘早接受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能永保安康!

腸癌儼然成新「國病」 及早篩檢就醫

腸癌儼然成新「國病」 及早篩檢就醫#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6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逾1萬5千人,平均每5分06秒就確診一位罹癌患者,大腸直腸癌更是連續11年蟬聯發生率第一名,大腸直癌儼然已成為台灣新「國病」。台灣腸癌發生率全球第一 恐與飲食、壓力有關對此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暨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發布之癌症統計資料,2012年南韓大腸癌發生率排名第一,平均每10萬人中有45名患者 ;但相較於我國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同年度國人平均每10萬人中就有45.1名患者 ,發生率高於南韓,成為實質的全球第一;然而罹患大腸癌成因很多,除家族病史、高齡化、飲食不健康為高危險族群外,也可能因工作時數長、壓力大,導致免疫力下降,讓大腸癌有機可乘,提醒民眾需多加注意。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部長王輝明推測,近年大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且逐漸年輕化的原因,可能與飲食西化,醃製、燒烤、油炸、紅肉等攝取過多有關,加上食安問題不斷引爆破壞腸道健康。另外,國健署及各醫療院所積極推動糞便潛血檢測,也使大腸癌發生率數據攀升,以臨床診斷資料顯示,過去初期大腸癌的發現率約佔15%,現則提升至25%,若民眾定期篩檢及積極治療,未來可望降低致死率。善用健保免費篩檢 早期發現治療成效高王輝明榮譽理事長說明,自我篩檢是發現早期大腸癌的方式,民眾可多觀察排便狀況,若出現血便頻便、腹部絞痛或是異常的排便習慣改變,應立即就醫檢查,若無症狀者則應配合國健署提供的定期篩檢,50歲至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可免費進行糞便潛血檢查。依臨床數據顯示,約三成民眾呈陽性反應卻未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卻不自知,枉費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的目的,因此呼籲民眾務必遵從醫囑進行相關檢驗。陳鴻華理事長進一步指出,台灣大腸癌治療成效顯著,透過手術能將腫瘤完全清除,尤其近年來微創手術技術發達,不僅傷口小,術後的疼痛也較傳統手術輕微,可大幅縮短術後復原時間,加快回復正常的生活,醫師也強調開刀未必損及肛門,希望病人不要畏懼開刀而延誤治療。台灣腸癌病友協會 宣導大腸癌預防關鍵之道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希望提升民眾病識感,持續推動衛教宣導,預防大腸癌呼籲民眾平時應多吃蔬果、少吃紅肉、加工肉品及油炸燒烤食物,搭配規律運動且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及排便,減少致癌物停留腸道時間,降低腸癌發生機率,最重要的則是主動篩檢,建議50歲以下年輕民眾,應自行進行糞便潛血檢查,50歲起配合國健署提供之免費定期篩檢,以期能早期發現並儘早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癌症時鐘再快轉!腸癌發生率居冠

癌症時鐘再快轉!腸癌發生率居冠#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依據105年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0萬5832人,較104年增加676人,癌症時鐘又快轉2秒,平均每4分鐘58秒就有1人罹癌。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期仍將持續上升。105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3歲,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癌症發生率 男性大腸癌、女性乳癌居冠雖然癌症發生人數上升,但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105年較104年每10萬人減少5.3人;肝癌、大腸癌標準化率為發生人數及標準化發生率下降最多的2種癌症。相較104年男性每10萬人減少2.5人及2.8人,女性則減少1.4人及0.8人,男性大腸癌標準化率降幅加大。以男性來看,前10大癌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膀胱癌、白血病。女性癌症發生依序為乳癌、大腸癌、肺癌、甲狀腺癌、肝癌、子宮體癌、卵巢癌、子宮頸癌、皮膚癌、胃癌。發生在男性居多者為口腔癌與食道癌,分別為女性的11.9倍與15.3倍,皆與吸菸、飲酒、嚼檳榔息息相關。大腸癌發生人數雖連續11年為第一,然較104年減少205人,且連續2年下降,顯示民眾參與大腸癌篩檢的效果已逐漸產生。若從長期趨勢來看,國人整體癌症標準化發生率近年呈現上下波動,死亡率則呈趨緩且有穩定下降趨勢。分析10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肝癌、胃癌及皮膚癌已連續7年呈現下降,大腸癌近年亦呈下降趨勢,而肺癌、口腔癌、攝護腺癌及食道癌近年來呈現上下波動,乳癌今年持平,甲狀腺癌及子宮體癌仍呈現增加狀況。胰臟癌、食道癌、攝護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 生活習慣避菸酒癌症防治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癌症的危險因子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型,先天的危險因素,可歸納為老化、性別、基因;後天的危險因素則較可藉由自身決定而有所改變,即改善不健康的生活型態。一很多人還不知道油膩、燒烤紅肉、加工肉品、甜食,缺乏運動、肥胖,也與癌症密切相關!年輕時即遠離菸、酒、檳,注意飲食均衡,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除了防癌,也能適時釋放身心壓力。以近期名人罹患的胰臟癌、食道癌、攝護腺癌為例,這3種癌症早期無明顯症狀,國際上亦無具有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發生原因尚不明,除了與年齡老化、基因等因素有關,目前歸納與生活習慣有關的高危險因子,可藉由實行健康生活來降低風險:‧胰臟癌/吸菸、喝酒、肥胖及糖尿病。‧食道癌/大多與飲食習慣有關,如吸菸、喝酒、嚼檳榔、加工食物、胃食道逆流。‧攝護腺癌/與年齡較有關(好發於50歲以上),少數研究顯示肥胖、吃紅肉為危險因子。定期做四癌篩檢 降低死亡風險國際實證顯示,每1至2年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50至69歲大腸癌死亡率15至33%;35歲以上具菸酒習慣的男性,每3年做一次口腔黏膜目視檢查,可降低43%口腔癌死亡率;50至69歲婦女,每2至3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乳癌死亡率21至34%;透過大規模子宮頸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至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從近年癌症登記的數據也顯示,推動癌症篩檢經過一定時間可降低癌症發生率,可由近年來大腸癌發生率的下降來印證。由國民健康署及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研究團隊,針對50至69歲接受大腸癌篩檢民眾共307萬人為研究對象進行10年的追蹤,比較篩檢組及未篩檢組死於大腸癌的風險,結果顯示篩檢率為56.6%(定期複篩率為52.3%)時,就可降低死亡風險達44%。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定期做四癌篩檢是每個家庭的作業,鼓勵家人要互相關心彼此,提醒做四癌篩檢,把防癌當成生活一部分。若經篩檢陽性務必要確診,診斷為癌症務必尋求標準治療,切勿聽信坊間偏方,一旦錯過治療黃金期無法重來,千金難買早篩到。

腸癌發生率居冠 基因檢測助精準治療

腸癌發生率居冠 基因檢測助精準治療#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位居國內十大惡性腫瘤首位,其成因恐與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工作壓力等因素有關。然而現今醫學進步,針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治療前可先透過基因檢測,確認病患身體狀況,藉以量身打造最佳治療方式,進而提升疾病控制率並延長存活期。透過RAS基因檢測 精準治療提升生活品質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理事長分享,一位高齡80歲且確診為第四期的大腸癌患者,過去因經歷兩次換腎手術失敗,導致需長久接受腹膜透析治療,同時兩種病症使其身體狀況不佳,又擔心腸癌治療引發的副作用對老翁負擔太大,建議先透過RAS基因檢測,確認基因分型,再配合單一藥物使用。透過精準治療後,他的癌細胞指數從一萬多降至四百,不僅副作用小,且帶給病患良好的生活品質。標靶輔助治療 增加手術治癒機會陳鴻華理事長說明,目前針對轉移性(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手術切除癌細胞為最佳的治療方式,將惡性腫瘤切除乾淨,可提升治癒率,五年的存活率可達40%至50%。然而若腫瘤過大無法透過手術切除,則需使用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將其腫瘤細胞縮小再進行手術。他進一步指出,晚期腸癌患者治療方式較為複雜,但若藉助基因檢測確認基因類型,再投以適當的藥物,治療就能事半功倍。腸癌標靶治療指引 基因檢測為大宗基因檢測之所以重要,肇因於越來越多疾病與基因相關,透過基因檢測,癌症治療更具專一性。陳鴻華理事長補充,目前大腸直腸癌基因檢測主要以RAS及BRAF基因為大宗,透過檢測基因是否突變,能幫助醫師更精準的對症治療;不過,並非所有大腸直腸癌的患者都要進行基因檢測,建議第四期要接受治療之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作為後續標靶治療的指引,且能有效改善病症與維持術後生活品質、延長壽命。預防勝於治療 定期篩檢揪出癌細胞陳鴻華理事長最後建議,預防勝於治療,除定期篩檢外,平時排便或是身體出現異狀應及早就醫,一旦確立病症則要與醫師擬定後續治療方式;若是第四期的患者,除了接受標靶治療之外,也可自己向醫師提出基因檢測的要求,以增加治療成效。(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關心「腸」久事

講座/關心「腸」久事#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癌有逐年增加以及年輕化的趨勢,有血便問題應及早治療,尤其是五十歲以上的病患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好發族群更要小心,才不會錯失治療良機。有鑑於此,臺安醫院與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將於12月2日(日)舉辦免費大腸癌衛教講座「關心腸久事」,藉由大腸癌的預防、治療與健康飲食等主題,傳遞全面且正確的衛教知識,讓病友及民眾遠離腸癌威脅,營造「腸」久人生。報名請於週一至週五10-18點來電報名,洽詢(02)2719-8555蔡小姐或吳小姐。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關心腸久事時間:107年12月2日(日)下午13:00-16:30地點:臺安醫院 健康管理中心4樓演講廳(台北市八德路2段424號)洽詢:02-2719-8555蔡小姐、吳小姐

烤肉防腸癌4撇步 大吃從「腸」計議

烤肉防腸癌4撇步 大吃從「腸」計議#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中秋佳節除了大啖月餅外,街頭巷尾也會飄著烤肉香,但吃烤肉時當心致癌物跟著吃下肚而根據104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國人平均每13人就有1人,終其一生會罹患大腸癌,且每人一生中約有7.7%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溫肉和醬的油脂滴下 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為了腸道健康,國民健康署呼籲少吃燒烤紅肉與加工肉、或多用蔬菜佐肉片,才能健康過節無負擔;同時趁著團聚的時刻,提醒身邊的親友,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遠離大腸癌的威脅。一般在烤肉時,將肉片放置架在炭火上的烤肉網中,並刷上大量烤肉醬,這樣處理的過程中,肉和醬的油脂滴落到高溫的火上,會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依附食物表面,且在高溫(溫度超過100度以上)烹調時,也會產生致癌物質「雜環胺」,在大快朵頤之際,也大大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中秋節聚餐,食材選擇建議用白肉取代紅肉,儘量少吃燒烤與加工肉品,即便選擇烤肉,也建議以肉串混合筊白筍、香菇、青椒、玉米筍等富含纖維素等各色蔬菜,或搭配生菜包肉的吃法,千萬別為了慶祝節日大開「吃」戒,造成身體負擔。多蔬果、多運動 保腸4撇步中秋假期與親友餐敘,家人情感聯繫固然重要,也別因放縱吃喝,影響腸道健康。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保腸4撇步—「2多、1少、1要」,讓健康從「腸」計議: 多蔬果/挑選當季新鮮、顏色豐富且富含纖維的蔬菜,如花椰菜、杏鮑菇、洋蔥、甜椒等,除了可促進腸胃蠕動與增加飽食感,也避免吃過量。 多運動/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至2倍,而21至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平時就要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餐後與親朋好友相約散步賞月,聯繫情感也避免肥胖上身。 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風險。 要篩檢/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而研究已證實定期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成至3成。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冠!燒烤肉品少吃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冠!燒烤肉品少吃#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什麼世界第一?大腸癌發生率全球第一!大腸癌的發生與基因遺傳、飲食習慣有關,愛吃香腸等燒烤食物的民眾尤其要警惕,肉品內含的亞硝酸鹽,讓色澤看起來鮮亮、防腐,美味好吃,進入體內卻也徒增腸胃道的罹癌風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李冠德副院長指出,因為大腸癌早期沒有症狀,等到症狀出現時,大約一成二病人確診就發現已經轉移了。糞便出血連環臭屁?具家族史者應每年篩檢大便莫名出血以為痔瘡發作,或是放出連環屁,血腥腐臭味道難聞,腹瀉與便秘情況交替等等,部分早期大腸癌患者可能會出現這些症狀。醫師表示,家族病史是最重要的罹病因子,若出現異樣就該儘速檢查,每年做大腸鏡及糞便篩檢,才能有效提早發現。直腸癌最怕轉移 她面臨無藥可醫一名六十幾歲的大腸直腸癌患者,發現罹病時,癌症已經轉移肝臟,再轉移到肺臟。曾嘗試一線健保用藥,到二線標靶治療用藥接連無效,一度面臨無藥可醫的窘境。李冠德副院長說,透過衛生福利部的專案進口藥物申請,幫病人從日本申請了新一代口服化療藥,服用一陣子後,病人腫瘤確實得到控制。從去年到現在為止,病人又多活了將近9個多月。腸癌治療趨勢報你知 新一代口服化療副作用低大腸直腸癌第四期一旦轉移,五年存活率不到15%,想要延長壽命,傳統化療可以延長將近18個月;標靶藥物則可以延長達26個月;再來就是口服化療。李副院長補充,如果能讓病人接受越多線的治療,病人五年的存活率就能有更好的延長。而新一代的口服化療藥,在血液方面可能會造成60%的病人白血球容易降低,但掉頭髮、噁心、嘔吐、手腳脫皮等,這種副作用都非常低,跟目前健保給付第三線口服標靶治療比起來,整體毒性還是偏低的。50歲以上族群易好發 持健保卡可做免費檢查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上族群,50-74歲民眾可持健保卡到衛福部特約醫療院所,進行每2年1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透過檢查,發現糞便中肉眼看不見的血液是否帶有癌細胞組織,提早診斷發現,趁早進行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