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脹氣、食慾差 70歲老翁驚罹大腸癌

脹氣、食慾差 70歲老翁驚罹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4歲的呂姓老翁,五年前因為不停打嗝、脹氣、食慾不振,原先老翁並不以為意,直到發現有血便及便秘後,才到醫院就診,經檢查後診斷是大腸癌合併多處肝臟轉移,且肝臟已有五、六顆三公分大小的腫瘤。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何景良指出,大腸直腸癌近年來成為國人好發癌症第一名,主要原因包括後天飲食習慣、環境影響或是基因所導致,由於容易忽略大腸癌症狀警訊,例如解血便卻以為是痔瘡出血,而掉以輕心,導致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有肝臟轉移,所幸經基因檢測確認RAS沒有突變,選擇接受適當的標靶治療及化療後,預後得以改善。大腸直腸癌若早期發現 可透過手術切除根治「因爲大腸在腹腔內,若腸胃蠕動,放射治療照射定位不易,危險性高;直腸則位處末端,若切除則必須裝人工造口,容易造成病患生活不方便。」何景良解釋,一般來說,癌症若是早期發現,有很大機會可透過手術切除根治。何景良表示,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仍以手術切除為主,若有淋巴或其他器官轉移,術後會再加上化學治療為輔助,又因為器官位置不同,大腸癌第一至三期以直接切除病灶治療,而直腸癌第二期後則先做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待病灶縮小,再手術切除。晚期以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 助腫瘤縮小評估手術至於大腸直腸癌晚期病患,因腫瘤已轉移,較難直接以手術治療,建議先做基因檢測了解RAS(KRAS與NRAS)是否突變,評估適合的標靶藥物提升治療成效。根據大型臨床試驗證實,針對基因未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以「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相較於單用化學治療,可顯著降低疾病惡化風險,病人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長達10個月,平均存活期突破兩年,高達26個月。何景良主任指出,有些轉移性的大腸直腸癌會轉移到肝臟或肺部,得切除大範圍器官,對病患身體負擔很大,同時血液、骨頭的腫瘤也正在形成,「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是全身性治療,把全身器官、血管都先「洗一遍」,將潛伏在血液裡游走的癌細胞消除,此時再選擇手術治療,較有成效。何景良進一步表示,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的治療效果很好,甚至能抑制腫瘤生長,臨床上高達七成病人的腫瘤可縮小。呂姓老翁後來透過基因檢測,選擇先以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本來五、六顆三公分大小的腫瘤,幾乎全消失,只剩結腸部分有癌細胞,後以手術切除病灶,術後恢復良好,何景良說,目前呂姓老翁已順利回歸正常生活。醫籲:即使沒症狀也要定期篩檢 才是早期診斷的關鍵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被篩檢找出來的癌症有將近50%是零期或一期的早期癌症,只有7~8%是第四期。若是已有異常症狀後才就醫,診斷出來的大腸直腸癌中高達20%是第四期,因此何景良主任建議五十歲以上民眾應每兩年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與「大腸內視鏡檢查」,才能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即使罹病也勿灰心,臨床上都已有很好的治療策略,能讓症狀緩解、改善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期,千萬不要隨意放棄治療。

避免大腸癌發生 關鍵竟在運動!

避免大腸癌發生 關鍵竟在運動!#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罹癌人數屢創新高,除新發生人數首破10萬人大關,每5分6秒就有一人罹癌,每年更有約17萬人死於癌症。癌症病患維持適量運動,不僅能夠增加存活率,提升體力,更能透過運動放鬆心情。運動增進腸胃蠕動 減少結腸、直腸癌機率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表示,當人體在運動時,抗氧化酶濃度會增加,也增強了人體抗氧化的能力。除了手術和化學治療外,運動對第3期大腸癌有顯著性的幫助。身體活動減少,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也會增加。運動時促進大小腸蠕動,減少結腸與直腸癌發生。此外胰島素會促使腫瘤生長,而胰島素阻抗與乳癌、直腸癌、胃癌、胰臟癌、子宮頸癌都有相關性。運動非但能夠減少肥胖,還能夠降低罹癌的機率。多吃蔬果、魚蝦、少吃肉類 維持腸道健康除了運動外,癌症治療與患者的營養照護密不可分。癌細胞會產生誘導發炎的細胞激素,增加蛋白質及脂肪的解體,導致異常代謝,過度消耗能量及營養素。大腸直腸癌初期較無症狀,6成患者發現症狀就診才得知罹癌,此時多已進展到第3期,食慾及消化吸收都降低,出現體重明顯下降、營養失調情形。陳鴻華理事長表示,無論是癌症患者或是一般大眾,應該注重飲食及運動。除了早期篩檢,也應該多運動、多蔬果、多魚蝦、少肉類。現今醫療技術進步,腸癌早期治療治癒率超過8成,關鍵在當事者建立自信以及坦然面對,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規律生活、健康飲食及適量運動,就是戰勝疾病的良藥。

大腸癌發生率居冠!4成患者靠標靶藥

大腸癌發生率居冠!4成患者靠標靶藥#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已連續九年蟬聯癌症發生率榜首,對國人健康威脅與日俱增。而大腸癌初期並不明顯,常見的症狀包含糞便潛血、腹痛及異常的排便狀況等,較容易被忽略,導致有些患者發現時,多為晚期,存活時間也相對較短;因此,如何以有效的治療,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也是目前醫界最重視的課題。晚期標靶藥 幫助延續4至6個月存活期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鄧豪偉醫師表示,目前大腸癌晚期的患者治療方式一般以標靶、化學治療為主,再搭配其他局部性治療,例如開刀、電燒、放療等。由於目前晚期腸癌標靶藥物能控制近30%至40%的患者使其穩定疾病,且平均能延續至4至6個月的生命,對晚期腸癌患者是一大福音;甚至有些患者能長期控制超過1-2年。不過,標靶藥物不一定適合每一位患者,需由專業的醫療團隊進行評估治療方針,才能達到最大的療效。晚期腸癌非不治 遵照醫囑以達治療效果鄧豪偉醫師以一位65歲女性腸癌病患為例,因長期排便異常至醫院檢查,才發現已是腸癌晚期,經由手術切除後,經由申請健保給付最後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後,至今已有效控制病情長達兩年,超出平均存活期,為及早用藥、及早治療的成功案例,所以晚期腸癌不等於末期,遵循醫囑治療才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晚期腸癌治療 醫病溝通很重要鄧豪偉醫師補充,標靶藥可能出現常見的副作用像是手足皮膚反應症候群,會使手足皮膚發紅並起水泡,甚至疼痛感,一般建議可以塗抹皮膚保養劑,如凡士林或乳液等來保持皮膚水分、減輕症狀。醫師也提醒,腸癌治療是一條漫長的路,應保持樂觀的心態,務必遵照醫囑、切勿擅自停藥,多與醫師溝通,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大腸直腸癌

講座/大腸直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及有家族病史成人,危險因子包含不良的飲食習慣,以及吸菸、酗酒、缺乏運動。若經癌症篩檢發現,95%以上的病人是屬於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五年存活率可達70%以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防治大腸直腸癌有一定的成效。有鑒於此,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將於12月9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外科部副主任葉重宏醫師以及物理治療師王怡婷主講大腸直腸癌。免費健康講座報名即日起至12月1日止,限額60名,額滿為止。請撥打下方電話洽詢,或親至地下一樓社會服務科報名。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常愛俱樂部─『腸』伴你我時間:106年12月9日(六)9:00-12:30地點: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大雅院區11樓1101會議室洽詢:(05)-275-6000轉1856、1858(黃乃琪社工師)

腹痛以為腸胃炎 4旬男竟大腸癌末期

腹痛以為腸胃炎 4旬男竟大腸癌末期#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0歲的楊先生腹痛頻繁5、6年,始終沒有好好處理或檢查,某次腹痛嚴重掛急診,原以為是吃壞肚子導致腸胃炎。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已被腫瘤阻塞,連大腸鏡都無法通過。經檢查後確診為大腸癌第4期,開刀後正追蹤病情。大腸癌初期症狀少 常誤認為腸胃炎或便秘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敬淳表示,楊先生經檢查疑似大腸憩室炎,經抗生素治療後症狀大幅緩解。但由於約1%至2%左右病人,在電腦斷層下大腸憩室炎和大腸癌難以區分,提醒患者1個月後應回診接受大腸鏡檢查,排除大腸癌可能性。大腸癌連續多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榜首,發生年齡以50至60歲居多。發生初期少有症狀,可能僅是出血及腹痛,以致常被誤認為痔瘡發作、腸胃炎或是便秘,導致沒有積極治療,但當開始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貧血、腹痛腹脹,便血等等,就有可能是晚期的大腸癌。增加纖維攝取、大腸鏡檢查 遠離大腸癌腹痛患者服用藥物後多半能緩解腹痛,但後續需大腸鏡檢查。許多患者症狀改善就認為腸胃道沒問題,不再配合回診後續追蹤,使得臨床上許多大腸癌患者,多半因沒有遵照醫囑配合回診,導致發現罹患大腸癌時已到末期。林敬淳醫師說明,大腸癌發生與家族史、飲食和腸道反覆性發炎有關,若是家中具大腸癌病史,一旦腸道發炎應檢查。日常飲食應增加纖維攝取,促進腸道蠕動,並適度攝取高蛋白、脂肪、膽固醇類的食物。50歲以上的民眾至少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若大便習慣改變,更要盡速尋求醫師協助,早期揪出大腸癌。

罹大腸癌別驚!精準用藥助腫瘤縮小

罹大腸癌別驚!精準用藥助腫瘤縮小#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是年輕人就不用注意?其實不盡然!四十三歲的李先生,連續三個月食慾不振、持續腹瀉,體重一個月內就少了七公斤,後來因發燒、咳嗽到醫院就診,才意外發現腹部有一顆十五公分大的腫瘤,近一步檢查後確診為乙狀結腸癌合併肝臟及腹膜轉移。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春吉說,早期的大腸直腸癌臨床症狀並不明顯,但如果有大便出血、大便中有黏液、大便變細,或是排便習慣改變,一下腹瀉、一下便秘,就必須提高警覺,儘早至醫院檢查。林春吉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一般好發於五十歲後,可能與食物或遺傳有關,尤其以有瘜肉病史、家族史、慢性發炎腸道疾病者,為高風險族群。除此之外,如果肉類、蛋白質、脂肪的攝取量特別高,也容易增加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 助腫瘤縮小 評估手術可能「李先生當初就診時,已有腹脹、腸阻塞,手術切除腫瘤時,也切除一部分已受腫瘤侵犯的小腸。因為腫瘤的RAS基因沒有突變,就以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數次治療後,他的肝轉移腫瘤明顯縮小。」林春吉醫師說,去年五月李先生接受肝腫瘤及腹膜轉移切除,至今病況平穩。林春吉醫師指出,早期的大腸直腸癌,一般來說以手術切除達到治療目的,後續定期追蹤即可;若是病程進展到第二、三期,則須加以輔助性化療降低復發可能。一旦發展到第四期,腫瘤發生轉移,手術治癒的困難度增加,如果初步判斷無法切除,就必須倚靠化療及標靶藥物控制腫瘤。開始治療前,透過檢測RAS基因以及BRAF基因是否突變,選擇適合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對症下藥」,有機會在縮小腫瘤後提升手術切除成功機率。林春吉醫師解釋:「『癌症』即是正常細胞受長期刺激而基因突變,變成不正常細胞進行無限制的分裂增長,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有別於以往的藥物作用是針對生長快的細胞加以破壞,而是換個方式,針對腫瘤的特殊訊息路徑調控進而抑制其生長。」因此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有助控制腫瘤不再增長,甚至達到腫瘤縮小的效果。根據大型臨床試驗證實,針對RAS基因未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第一線合併使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與化學治療,相較於單以化學治療者,能有效降低疾病惡化風險,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甚至可達十個月,平均存活期則可高達二十六個月。定期篩檢是「腸」保健康之道林春吉醫師建議,預防勝於治療是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的不二法門,就是「天天五蔬果」,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可減少二至五成的發生率;再者,就是「每日動一動」,維持每日運動,能幫助腸道也動一動,可減少四成發生率。民眾也別忘了兩年一篩檢,定期糞便潛血檢查,可早期發現大腸癌。及早發現更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尤其現今醫療科技不斷進步,千萬別誤信偏方,延誤黃金治療期。

標靶藥物合併化療 增加大腸癌手術可能

標靶藥物合併化療 增加大腸癌手術可能#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9歲的小米(化名)因急性腸阻塞而就診,經診斷為結腸腫瘤第四期,雖接受了大腸切除手術,但後續以電腦斷層追蹤時發現有肝臟轉移,手術切除有困難。所幸在基因檢測後確認小米的RAS基因未突變,醫師評估後決定採取以全人類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的治療策略,半年後再追蹤發現腫瘤已經明顯縮小,可接受肝臟電燒手術,顯示治療策略成功,術後至今已穩定控制超過八個月。大腸直腸癌無明顯症狀 需留意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貧血等症狀大腸直腸癌可怕之處,在於初期沒有明顯症狀,等到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甚至出現腸阻塞時,多半已經是末期。台南市立醫院內科部部主任李楊成醫師指出,由於大腸直腸癌的症狀會依腫瘤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因此建議民眾平日就要多關心自己的身體,若發現自己的大便型態、習慣、次數有改變,且體重減輕、嚴重貧血現象時,就要高度警覺是否為大腸直腸癌。大腸直腸癌若早期發現,有機會透過手術切除根治,且越早治療存活率越高。李楊成醫師表示,以目前腸癌的五年存活率來看,第一期約有90%、第二期也有70-80%、第三期已降到40-50%,若為第四期則為僅剩10-20%。李楊成醫師進一步說明,臨床上經常發現晚期或轉移的患者,容易因為治癒困難而想放棄,但是在精準醫療下,其實晚期大腸直腸癌也已有很好的新治療策略,透過基因檢測,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有效提高存活期。全人類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 有助腫瘤縮小 評估手術可能性李楊成醫師指出,國外大型臨床試驗證實,針對RAS基因未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合併使用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全人類單株抗體標靶藥物與化學治療,相較於單用化學治療,可顯著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若是對於原本腫瘤過大而無法開刀的患者,在合併全人類單株抗體標靶藥物與化療後,也有很大的機率能使腫瘤快速縮小,提高手術的可能性;即使無法開刀也可能控制腫瘤生長,令症狀緩解、改善生活品質,進而延長存活期。李楊成醫師從臨床經驗上觀察,全人類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的疾病控制率可達六成以上,與過去腸癌第四期患者通常只剩下半年到一年的壽命相比,如今可延長到兩年甚至兩年以上,因此呼籲患者切莫放棄治療。李醫師也提醒一般民眾,預防勝於治療,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多,預防必須從飲食、生活習慣改變開始,建議多吃蔬果、不攝取過多肉類、多運動,而50歲以上的民眾,應透過每年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腸」保健康 腸癌篩檢一管搞定

「腸」保健康 腸癌篩檢一管搞定#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癌症登記資料,每人一生中約有7.7%罹患大腸癌的機率,而研究已證實定期每2年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成至3成,但民眾常自以為健康,以沒時間為藉口,未參與篩檢。目前全國近6成民眾未接受篩檢服務。中秋過節大口吃肉的同時,為了健康過節無負擔,國民健康署呼籲少吃燒烤紅肉與加工肉,多用蔬菜佐肉片,趁團聚時刻把握機會提醒身邊的親友,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大腸癌篩檢一管就搞定 檢查前飲食不受限根據統計高達9成的大腸癌是發生在50歲以後,國民健康署依歐美先進國家醫學實證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新型檢查不但不需要限制飲食,只要將採便管在糞便上來回沾幾次,就能以此檢驗糞便中是否有肉眼看不到的血。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大家,與其消極天天擔心罹癌,更應該積極接受篩檢。少肉多菜,規律運動,健康體位醫學實證指出:規律運動、高纖蔬果有助降低大腸癌風險,而加工肉、紅肉與肥胖已被視為致癌因子。中秋節聚餐,食材的選擇建議用白肉取代紅肉,儘量少吃燒烤與加工肉品,即便選擇烤肉,建議以肉串混合搭配筊白筍、香菇、青椒、玉米筍等富含纖維素的蔬菜,增添飽腹感。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千萬別為了慶祝節日大開 「吃」戒造成身體的負擔。現代人由於生活忙碌可能無法每天特別抽出時間運動,建議可利用生活中的空檔分段運動,規律的運動、飲食節制,也可使體力變好,增強免疫力。想要遠離大腸癌的威脅,應多吃蔬果規律運動;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再多加上一管,「腸」保健康非難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