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癌症時鐘再快轉!腸癌發生率居冠

癌症時鐘再快轉!腸癌發生率居冠#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依據105年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0萬5832人,較104年增加676人,癌症時鐘又快轉2秒,平均每4分鐘58秒就有1人罹癌。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期仍將持續上升。105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3歲,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癌症發生率 男性大腸癌、女性乳癌居冠雖然癌症發生人數上升,但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來看,105年較104年每10萬人減少5.3人;肝癌、大腸癌標準化率為發生人數及標準化發生率下降最多的2種癌症。相較104年男性每10萬人減少2.5人及2.8人,女性則減少1.4人及0.8人,男性大腸癌標準化率降幅加大。以男性來看,前10大癌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膀胱癌、白血病。女性癌症發生依序為乳癌、大腸癌、肺癌、甲狀腺癌、肝癌、子宮體癌、卵巢癌、子宮頸癌、皮膚癌、胃癌。發生在男性居多者為口腔癌與食道癌,分別為女性的11.9倍與15.3倍,皆與吸菸、飲酒、嚼檳榔息息相關。大腸癌發生人數雖連續11年為第一,然較104年減少205人,且連續2年下降,顯示民眾參與大腸癌篩檢的效果已逐漸產生。若從長期趨勢來看,國人整體癌症標準化發生率近年呈現上下波動,死亡率則呈趨緩且有穩定下降趨勢。分析10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肝癌、胃癌及皮膚癌已連續7年呈現下降,大腸癌近年亦呈下降趨勢,而肺癌、口腔癌、攝護腺癌及食道癌近年來呈現上下波動,乳癌今年持平,甲狀腺癌及子宮體癌仍呈現增加狀況。胰臟癌、食道癌、攝護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 生活習慣避菸酒癌症防治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癌症的危險因子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型,先天的危險因素,可歸納為老化、性別、基因;後天的危險因素則較可藉由自身決定而有所改變,即改善不健康的生活型態。一很多人還不知道油膩、燒烤紅肉、加工肉品、甜食,缺乏運動、肥胖,也與癌症密切相關!年輕時即遠離菸、酒、檳,注意飲食均衡,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除了防癌,也能適時釋放身心壓力。以近期名人罹患的胰臟癌、食道癌、攝護腺癌為例,這3種癌症早期無明顯症狀,國際上亦無具有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發生原因尚不明,除了與年齡老化、基因等因素有關,目前歸納與生活習慣有關的高危險因子,可藉由實行健康生活來降低風險:‧胰臟癌/吸菸、喝酒、肥胖及糖尿病。‧食道癌/大多與飲食習慣有關,如吸菸、喝酒、嚼檳榔、加工食物、胃食道逆流。‧攝護腺癌/與年齡較有關(好發於50歲以上),少數研究顯示肥胖、吃紅肉為危險因子。定期做四癌篩檢 降低死亡風險國際實證顯示,每1至2年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50至69歲大腸癌死亡率15至33%;35歲以上具菸酒習慣的男性,每3年做一次口腔黏膜目視檢查,可降低43%口腔癌死亡率;50至69歲婦女,每2至3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乳癌死亡率21至34%;透過大規模子宮頸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至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從近年癌症登記的數據也顯示,推動癌症篩檢經過一定時間可降低癌症發生率,可由近年來大腸癌發生率的下降來印證。由國民健康署及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研究團隊,針對50至69歲接受大腸癌篩檢民眾共307萬人為研究對象進行10年的追蹤,比較篩檢組及未篩檢組死於大腸癌的風險,結果顯示篩檢率為56.6%(定期複篩率為52.3%)時,就可降低死亡風險達44%。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定期做四癌篩檢是每個家庭的作業,鼓勵家人要互相關心彼此,提醒做四癌篩檢,把防癌當成生活一部分。若經篩檢陽性務必要確診,診斷為癌症務必尋求標準治療,切勿聽信坊間偏方,一旦錯過治療黃金期無法重來,千金難買早篩到。

腸癌發生率居冠 基因檢測助精準治療

腸癌發生率居冠 基因檢測助精準治療#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位居國內十大惡性腫瘤首位,其成因恐與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工作壓力等因素有關。然而現今醫學進步,針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治療前可先透過基因檢測,確認病患身體狀況,藉以量身打造最佳治療方式,進而提升疾病控制率並延長存活期。透過RAS基因檢測 精準治療提升生活品質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理事長分享,一位高齡80歲且確診為第四期的大腸癌患者,過去因經歷兩次換腎手術失敗,導致需長久接受腹膜透析治療,同時兩種病症使其身體狀況不佳,又擔心腸癌治療引發的副作用對老翁負擔太大,建議先透過RAS基因檢測,確認基因分型,再配合單一藥物使用。透過精準治療後,他的癌細胞指數從一萬多降至四百,不僅副作用小,且帶給病患良好的生活品質。標靶輔助治療 增加手術治癒機會陳鴻華理事長說明,目前針對轉移性(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手術切除癌細胞為最佳的治療方式,將惡性腫瘤切除乾淨,可提升治癒率,五年的存活率可達40%至50%。然而若腫瘤過大無法透過手術切除,則需使用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將其腫瘤細胞縮小再進行手術。他進一步指出,晚期腸癌患者治療方式較為複雜,但若藉助基因檢測確認基因類型,再投以適當的藥物,治療就能事半功倍。腸癌標靶治療指引 基因檢測為大宗基因檢測之所以重要,肇因於越來越多疾病與基因相關,透過基因檢測,癌症治療更具專一性。陳鴻華理事長補充,目前大腸直腸癌基因檢測主要以RAS及BRAF基因為大宗,透過檢測基因是否突變,能幫助醫師更精準的對症治療;不過,並非所有大腸直腸癌的患者都要進行基因檢測,建議第四期要接受治療之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作為後續標靶治療的指引,且能有效改善病症與維持術後生活品質、延長壽命。預防勝於治療 定期篩檢揪出癌細胞陳鴻華理事長最後建議,預防勝於治療,除定期篩檢外,平時排便或是身體出現異狀應及早就醫,一旦確立病症則要與醫師擬定後續治療方式;若是第四期的患者,除了接受標靶治療之外,也可自己向醫師提出基因檢測的要求,以增加治療成效。(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講座/關心「腸」久事

講座/關心「腸」久事#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癌有逐年增加以及年輕化的趨勢,有血便問題應及早治療,尤其是五十歲以上的病患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好發族群更要小心,才不會錯失治療良機。有鑑於此,臺安醫院與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將於12月2日(日)舉辦免費大腸癌衛教講座「關心腸久事」,藉由大腸癌的預防、治療與健康飲食等主題,傳遞全面且正確的衛教知識,讓病友及民眾遠離腸癌威脅,營造「腸」久人生。報名請於週一至週五10-18點來電報名,洽詢(02)2719-8555蔡小姐或吳小姐。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關心腸久事時間:107年12月2日(日)下午13:00-16:30地點:臺安醫院 健康管理中心4樓演講廳(台北市八德路2段424號)洽詢:02-2719-8555蔡小姐、吳小姐

烤肉防腸癌4撇步 大吃從「腸」計議

烤肉防腸癌4撇步 大吃從「腸」計議#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中秋佳節除了大啖月餅外,街頭巷尾也會飄著烤肉香,但吃烤肉時當心致癌物跟著吃下肚而根據104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國人平均每13人就有1人,終其一生會罹患大腸癌,且每人一生中約有7.7%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溫肉和醬的油脂滴下 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為了腸道健康,國民健康署呼籲少吃燒烤紅肉與加工肉、或多用蔬菜佐肉片,才能健康過節無負擔;同時趁著團聚的時刻,提醒身邊的親友,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遠離大腸癌的威脅。一般在烤肉時,將肉片放置架在炭火上的烤肉網中,並刷上大量烤肉醬,這樣處理的過程中,肉和醬的油脂滴落到高溫的火上,會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依附食物表面,且在高溫(溫度超過100度以上)烹調時,也會產生致癌物質「雜環胺」,在大快朵頤之際,也大大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中秋節聚餐,食材選擇建議用白肉取代紅肉,儘量少吃燒烤與加工肉品,即便選擇烤肉,也建議以肉串混合筊白筍、香菇、青椒、玉米筍等富含纖維素等各色蔬菜,或搭配生菜包肉的吃法,千萬別為了慶祝節日大開「吃」戒,造成身體負擔。多蔬果、多運動 保腸4撇步中秋假期與親友餐敘,家人情感聯繫固然重要,也別因放縱吃喝,影響腸道健康。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保腸4撇步—「2多、1少、1要」,讓健康從「腸」計議: 多蔬果/挑選當季新鮮、顏色豐富且富含纖維的蔬菜,如花椰菜、杏鮑菇、洋蔥、甜椒等,除了可促進腸胃蠕動與增加飽食感,也避免吃過量。 多運動/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至2倍,而21至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平時就要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餐後與親朋好友相約散步賞月,聯繫情感也避免肥胖上身。 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風險。 要篩檢/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而研究已證實定期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成至3成。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冠!燒烤肉品少吃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冠!燒烤肉品少吃#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什麼世界第一?大腸癌發生率全球第一!大腸癌的發生與基因遺傳、飲食習慣有關,愛吃香腸等燒烤食物的民眾尤其要警惕,肉品內含的亞硝酸鹽,讓色澤看起來鮮亮、防腐,美味好吃,進入體內卻也徒增腸胃道的罹癌風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李冠德副院長指出,因為大腸癌早期沒有症狀,等到症狀出現時,大約一成二病人確診就發現已經轉移了。糞便出血連環臭屁?具家族史者應每年篩檢大便莫名出血以為痔瘡發作,或是放出連環屁,血腥腐臭味道難聞,腹瀉與便秘情況交替等等,部分早期大腸癌患者可能會出現這些症狀。醫師表示,家族病史是最重要的罹病因子,若出現異樣就該儘速檢查,每年做大腸鏡及糞便篩檢,才能有效提早發現。直腸癌最怕轉移 她面臨無藥可醫一名六十幾歲的大腸直腸癌患者,發現罹病時,癌症已經轉移肝臟,再轉移到肺臟。曾嘗試一線健保用藥,到二線標靶治療用藥接連無效,一度面臨無藥可醫的窘境。李冠德副院長說,透過衛生福利部的專案進口藥物申請,幫病人從日本申請了新一代口服化療藥,服用一陣子後,病人腫瘤確實得到控制。從去年到現在為止,病人又多活了將近9個多月。腸癌治療趨勢報你知 新一代口服化療副作用低大腸直腸癌第四期一旦轉移,五年存活率不到15%,想要延長壽命,傳統化療可以延長將近18個月;標靶藥物則可以延長達26個月;再來就是口服化療。李副院長補充,如果能讓病人接受越多線的治療,病人五年的存活率就能有更好的延長。而新一代的口服化療藥,在血液方面可能會造成60%的病人白血球容易降低,但掉頭髮、噁心、嘔吐、手腳脫皮等,這種副作用都非常低,跟目前健保給付第三線口服標靶治療比起來,整體毒性還是偏低的。50歲以上族群易好發 持健保卡可做免費檢查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上族群,50-74歲民眾可持健保卡到衛福部特約醫療院所,進行每2年1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透過檢查,發現糞便中肉眼看不見的血液是否帶有癌細胞組織,提早診斷發現,趁早進行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研究:高麗菜、蘿蔔成份 降腸癌風險

研究:高麗菜、蘿蔔成份 降腸癌風險#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年來由於外食比例增加,飲食習慣西化,民眾普遍蔬菜水果攝取不足,腸胃道潰瘍及腸胃道癌症罹病人數逐年攀升,年齡層也逐漸下降。要如何才能減少腸胃道的疾病發生呢?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提高小腸黏膜酶活性免疫學期刊最近發表了一篇研究,裡面指出多攝取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高麗菜、蘿蔔等),其中所含的化學成分,可以降低罹患腸癌風險。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高麗菜屬於十字花科蔬菜,含吲哚-3-甲醇(indole-3-carbinol,I3C)經過身體代謝會影響免疫疾病及減緩發炎反應。動物實驗中發現,餵食老鼠給十字花科蔬菜,會延緩甚至終止腫瘤細胞發展。這類蔬菜都含有異硫氰化物、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等,可使肝臟酵素活性提高,也可提高小腸黏膜酶活性。研究顯示十字花科蔬菜攝取具有抗腫瘤細胞生長作用,這類蔬菜除了高麗菜外,常見還有青花菜、花椰菜、蘿蔔、大白菜、芥蘭等。料理以快炒、快速悶煮 減少營養素流失南投醫院營養室主任蔡秀雯表示,高麗菜質地脆甜,營養價值也很高,所含維生素U也具有保護黏膜細胞的作用,青花菜及高麗菜最好的烹調方式是不要切太細,快炒或快速悶煮,避免長時間水煮,會使營養素流失較多。銀髮族牙口不好,可將高麗菜切小塊狀後蒸煮充分咀嚼,纖維質多,多吃可維持排便暢通、預防便秘。

大腸癌發生率居冠!定期篩檢是關鍵

大腸癌發生率居冠!定期篩檢是關鍵#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去年2017年男性十大死因排名前5名分別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可見得癌症、慢性病與心血管疾病對於男性的健康影響甚大!其中癌症可以透過定期篩檢來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就能降低死亡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主因是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引起。心血管疾病風險 男高於女烏日林新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古育瑄表示,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高於女性,且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有近半數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如果長期血糖超標,會引起心血管併發症、中風、失明、截肢、洗腎,不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大幅增加死亡風險。癌症連續36年蟬聯十大死因第一名,身為家中支柱的男性,有些人對於癌症篩檢會因忙碌工作怕麻煩或逃避的心態,而拒絕接受檢查,直到有其他明顯症狀出現才就醫,癌症病程可能已經第二期以上,臨床證實癌症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提高治癒率與預後。大腸癌篩檢簡單 快速、非侵入性、無痛安全古育瑄醫師強調,大腸癌是癌症發生率第一名,許多民眾以為只要沒有症狀,肉眼沒看見出血,就不需要做大腸癌篩檢,但早期並無明顯症狀不易察覺。可透過糞便潛血檢查來提早發現大腸癌及瘜肉,再加上大腸癌篩檢與其他癌症篩檢相比更簡單,只要將採便管帶回家自行取樣微量糞便樣本,帶回醫院或健保特約的醫療院所,3週後就能知道結果,屬於快速、非侵入性且無痛安全的篩檢工具。呼籲男性族群培養正確的生活型態、定期接受篩檢,可以有效預防癌症,更要均衡飲食、作息規律、適當運動,遠離三高疾病才是健康關鍵!如果發現身體出現異狀時,建議提早就醫檢查,接受專業醫師的諮詢與評估,才能真正找出問題並及早改善。30歲以上嚼檳榔、吸菸者 每2年可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男性朋友可透過八月關懷男性健康月活動,配合國健署推動的免費四癌篩檢。男性朋友有大腸癌、口腔癌篩檢可選擇,50歲至74歲的民眾每2年一次可接受糞便潛血篩檢,早期揪出大腸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或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的原住民,每2年一次可接受口腔黏膜檢查,遠離口腔癌風險。有癌症相關家族史的民眾,更不能輕忽癌症篩檢的重要性!八月起凡男性朋友於上午8時30分至11時30分至烏日林新醫院接受口腔癌、大腸癌篩檢,加碼提供免費的尿糖與尿蛋白檢查,更能參加抽禮券活動,以及限額一百名的血脂肪(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密度、低密度膽固醇)、糖尿病檢查(飯前血糖、糖化血色素)。

大便帶血只是痔瘡?恐潛藏大腸癌腫瘤

大便帶血只是痔瘡?恐潛藏大腸癌腫瘤#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大便帶血一定是犯痔瘡嗎?約80歲的賴女士,大便時看到血,以為是痔瘡發作而沒有理會。持續出血了1年,家人無意中知道便帶賴女士至直腸外科就醫。經過血液生化檢查,發現病人血紅素僅剩7(正常值約10.9-15.6 g/dl),大腸鏡檢查於病人升結腸處有腫瘤,化驗後確診為升結腸癌。大腸癌腫瘤在深處 出血顏色較暗紅不易發現痔瘡在肛門附近,因為排便用力擠壓,造成靜脈出血,因此痔瘡造成的出血顏色鮮紅、血量較大,且血與糞便是分開的。而大腸癌會依腫瘤位置而有不同症狀,若腫瘤在肛門附近,出血顏色鮮紅,但若腫瘤越往深處,出血的顏色較暗紅,形態較濃稠,可能帶有黏液,甚至有些出血肉眼看不到,不容易被察覺。南投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廖師賢表示,大便出血的原因很多,並不一定是痔瘡,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甚至癌症,如果持續出血或伴隨其他症狀,例如腹痛、排便形態改變、貧血、體重減輕等,應盡速就醫,別忽視身體症狀帶來的警訊。50至74歲民眾 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揪出腸癌廖師賢醫師呼籲民眾,應規律飲食,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勿暴飲暴食,除了可維持腸道功能,也比較容易察覺排便的狀況。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兩年免費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可多加利用。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呼籲屆50歲或是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民眾定期安排篩檢,透過癌症篩檢發現潛藏癌症,糞便潛血檢查則有助發現早期大腸癌。當糞便潛血反應陽性時,更應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