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男小便時有放屁聲 檢出2期大腸癌

男小便時有放屁聲 檢出2期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便冒出放屁聲,當心可能罹患大腸癌!45歲男子突然頻尿、血尿,合併小便同時冒出像放屁的「噗」空氣聲,求診曾被當成泌尿道感染治療1個月,後來病情惡化為血便,甚至尿出糞便。經檢查診斷為大腸癌2期,術後服用化療藥物並持續追蹤。泌尿道與腸道出現瘻管 半數是慢性發炎台中慈濟醫院泌尿科陳至正醫師提醒,解尿時有氣聲,甚至夾帶糞便,就應懷疑跟腸道有關。林先生尿出糞便,且解尿時會有放屁聲,經驗尿、攝影檢查、膀胱鏡與電腦斷層等進一步檢查,確認泌尿道感染來自膀胱跟腸道間的瘻管,乙狀結腸腫瘤侵犯到膀胱造成瘻管通道,腫瘤已達5公分。手術中切除全部的乙狀結腸及部份膀胱,確保腫瘤及瘻管廓清乾淨。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方佳偉說明,根據國外統計,導致泌尿道與腸道出現瘻管的原因,50%是慢性發炎的憩室膿水找出路,從一開始的憩室變成膀胱跟大腸的通道;20至30%是惡性腫瘤,惡性腫瘤長在大腸,吃穿大腸腸壁,貫穿膀胱壁形成通道。統計上,年紀愈大得到惡性腫瘤機率愈高。大腸癌腫瘤造成瘻管 排尿時有氣聲因為泌尿道與腸道出現瘻管,罹癌病人在膀胱排尿時會有排出氣聲,甚至有糞便從膀胱尿道排出。林先生還很年輕,罹患大腸癌還有瘻管並不常見。幸好淋巴未轉移,口服化療藥物2年,並持續追蹤。方佳偉醫師表示,大腸癌病因除了先天基因遺傳外,就是後天抽菸、喝酒、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林先生,回想平日飲食習慣,以前一天抽菸一包半、喝米酒一瓶,一周2天要吃炸雞塊,晚上吃完宵夜就馬上睡覺。林先生決心未來遵從醫囑,不碰菸酒、生活作息正常,飲食清淡並定時回診追蹤,保持健康。

非絕症!大腸癌肝轉移 存活率達4成

非絕症!大腸癌肝轉移 存活率達4成#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3歲女性因排便困難就醫,檢查後診斷為第4期乙狀結腸癌合併淋巴結轉移及肝臟3處轉移,切除乙狀結腸後,進行半年多的化學治療,腹腔內雖未發現其他轉移,但是肝臟腫瘤總量大到佔據一半肝臟。手術切除所有轉移的肝臟腫瘤,術後又做半年多的化學治療,手術至今已追蹤超過5年,沒有任何復發跡象。超過半數大腸癌病人 會發生肝臟轉移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一般外科及消化外科主任醫師黃俊傑表示,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癌為國內10大癌症死亡率第3位,每年超過5千人死於大腸癌,發生率為男性癌症第1名、女性癌症第2名,每年新診斷的大腸癌病人超過1萬5千人。大腸癌主要發生年齡為60多歲,但也有家族史、10多歲就患大腸癌。2成多病人一開始就合併肝臟轉移而被歸類為第4期(癌症末期)。另外則有約3成的非末期病人,3年內會出現肝臟轉移,也就是超過一半的大腸癌病人會發生肝臟轉移。以手術切除治療為主 5年存活率可達4成近年來各項手術器械及技術進步,手術切除已被視為大腸癌肝臟轉移較有效的治療方式。若沒有肝臟以外的轉移且病況許可,大腸癌肝轉移手術切除後的5年存活率甚至可以達到4成以上。雖然6成病人手術切除後3年內仍可能再發生肝臟轉移,但若評估後能再度切除,仍有較高存活率,目前以僅將轉移切除即可為主,保留更多的肝臟以備將來再度切除的可能。黃俊傑醫師指出,多數大腸癌可使用腹腔鏡進行切除。一開始即診斷為大腸癌肝轉移的病人,若病況許可,也可考慮採用腹腔鏡切除,腹腔鏡手術比起傳統手術,可減少傷口疼痛及較快恢復,利於早點開始後續化學治療。大腸癌肝臟轉移並非真正的絕症,千萬不要輕易放棄治療,請與癌症多專科團隊醫師密切配合,決定最佳治療方式,降低復發、延長存活,甚至可能治癒。

婦攜幼孫打疫苗 意外檢出初期大腸癌

婦攜幼孫打疫苗 意外檢出初期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6歲的李媽媽(化姓)帶著新生兒小孫女到醫院打B型肝炎疫苗,在護理師邀請下接受大腸癌篩檢,檢查結果竟是陽性。經大腸鏡檢查證實罹患第1期大腸癌,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後恢復良好,術後第5天出院。檢出第1期大腸癌 僅需術後定期追蹤李媽媽某日帶小孫女到醫院打B型肝炎疫苗,護理師給她1張轉介單,並邀請接受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竟是陽性(異常),經由個案管理師電訪說明,同意掛號回診。彰化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張譽耀表示,李媽媽腹腔鏡微創手術後恢復良好,術後第5天就出院。因為是第1期大腸癌,術後不需要接受化學藥物治療,只需定期回診就醫追蹤。彰化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黃玄遠表示,李媽媽確診有1顆腫瘤,幸好沒有擴大,馬上接受治療,僅罹患第1期大腸癌。現在大腸直腸手術都是微創手術,恢復快,從開刀住院到出院只要5天。呼籲民眾接受國民健康署的癌症推廣,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篩檢很重要 大腸癌早期發現治癒率高根據衛生福利部公佈2016年國人十大死因顯示,惡性腫瘤仍高居第一。但癌症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有機會可治癒。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林慶雄表示,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報告指出,每5分鐘就有一個人罹癌,癌症篩檢非常重要,在癌症初期發現,提高治癒率,大腸癌效果最好,有很多大腸癌患者,早期切除,就沒事。林慶雄醫療長說明,空氣品質不良加上二手菸環境影響,建議民眾進行肺癌篩檢。肺癌篩檢是透過電腦斷層掃瞄,簡單迅速、無痛,惟需自費7000元。肺癌可怕、難醫治,肺癌篩檢更顯得重要。菸酒檳榔皆是癌症危險因子,尤其檳榔子為第1類致癌物,每10個口腔癌患者中,有9個患者與嚼檳榔有關。

大腸癌有關家族遺傳!三等親內應注意

大腸癌有關家族遺傳!三等親內應注意#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22歲男學生血便數月,以為是痔瘡導致出血,後來出血越來越嚴重才就醫。經肛門指檢發現腫瘤。患者表示母親38歲時即患大腸癌,41歲的舅舅近來腹瀉狀況未改善,又常右側腹痛,經大腸鏡檢查亦驚見右側腸道腫瘤。三等親內患大腸癌 應以發病年齡為基準檢查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余盈輝說明,國健署公布最新國人10大癌症排行榜,雖然大腸癌罹癌人數略下降,但仍10度蟬聯癌症榜首,臨床發現大腸癌與家族遺傳有關。若三等親內有罹患大腸癌,就要以罹癌親人中最小發病年齡為基準點,在該發病年齡前進行預防性檢查。以上述家族為例,最早發病年齡為22歲,而其三等親內的親人,應於22歲前到醫院檢查。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 皆與家族遺傳有關余盈輝主任說明,目前大腸癌零期與第一期治療後五年存活率超過8成,早期治療效果相當不錯,提醒民眾日常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臨床研究,與家族遺傳有關的癌症,女性部分有乳癌、子宮頸癌,若不分性別為大腸癌,而大腸癌有家族群聚性出現的可能,只不過比例上很小。大腸癌治療可使用3D立體腹腔鏡,比起傳統手術時間大幅縮短、傷口小、恢復時間快,1週休養即可出院。

預防大腸長息肉 少吃紅肉、加工品

預防大腸長息肉 少吃紅肉、加工品#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民眾以為大腸息肉只發生在成人身上,然而近日報導指出,1名4歲孩童排便時血便,就醫檢查後發現大腸息肉,為幼年型息肉,發生率約3%。近年來大腸癌發生年齡層不斷下降,1歲以上的孩童就應開始補充均衡各類食物,提醒民眾定期安排大腸鏡等相關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2種膳食纖維 加速排便、降低肥胖率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表示,大腸息肉及大腸癌的發生率增加,恐怕與膳食纖維的攝取不足有關,蔬菜及水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包括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和可溶性膳食纖維2種。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可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便、減少腸道疾病。可溶性膳食纖維可吸收腸道中水分,形成網狀結構,阻礙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吸收,故有降低肥胖率、高膽固醇、高血糖及高血壓等功能。少吃紅肉、高脂肪食物 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針對較無法正常攝取蔬果量的外食族群,建議可找自助餐廳,選擇多樣蔬菜,包括葉菜類、根莖類、菇蕈類蔬菜。咀嚼不良的年長者,建議可將蔬菜切碎,或是打成蔬菜泥後加入主食。兒童若不喜歡吃蔬菜,建議家長可將蔬果打汁加上牛奶煮成濃湯或布丁,或加入起司做成焗烤。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少吃紅肉、高脂肪、加工食品,多吃高纖食物、正常作息、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等都能預防大腸息肉發生,但仍應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即時發現病灶並且將息肉切除,降低癌變機率。孩童長大腸息肉雖較少見,但不容輕忽。孩童若出現血便、腹痛、排便型態改變,應尋求專業醫師診療。

貧血暈倒掛急診 大腸癌出血惹禍

貧血暈倒掛急診 大腸癌出血惹禍#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8歲的楊女士以往身體健康,沒有癌症家族史。然而近1年容易疲倦,時常頭暈目眩,突然站起時總眼冒金星。後來暈倒送急診,檢查發現缺鐵性貧血,進行大腸鏡與電腦斷層確診為大腸癌,經手術及化學治療後,持續追蹤,癌症沒有復發、血色素正常。腸胃道出血、月經 都可能造成缺鐵貧血症狀包括疲倦、頭暈目眩、喘(尤其活動增加時)、心跳加快、低血壓甚至休克。貧血大多與缺鐵有關,鐵在體內維持良好平衡,我們每天從食物攝取的鐵,只有約1/10能吸收。每天從腸胃道吸收1至2毫克的鐵,腸道上皮脫落每天會排出1至2毫克的鐵,體內鐵含量約2000至4000毫克,沒有其他代謝機制。郭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曹書儀說明,體內的鐵3/4用於造血及少量酵素,剩下1/4以鐵蛋白形式儲存。當鐵需求增加,如嬰幼兒時期快速成長及女性懷孕時,或是鐵吸收下降,如攝取不足及鐵質吸收受食物藥物影響減少,或是鐵排出增加,如腸胃道出血、月經出血,都會造成缺鐵。缺鐵性貧血中 6至12%患腸胃道癌症若體內鐵不足,無法正常造血,就會造成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患者中,6至12%成年男性與停經後女性同時患腸胃道癌症,大多是大腸癌。治療缺鐵性貧血除了治標,還需要治本。補充鐵離子(包括口服或靜脈注射鐵劑),定期追蹤是治標,還需要治療血液流失原因才治本。生育期女性缺鐵性貧血多因月經血液流失,但若有腸胃症狀,需做胃鏡或大腸鏡檢查。曹書儀主任表示,近9成以上的大腸癌患者超過50歲。大腸癌症狀包括大便帶血或變細、腹部絞痛、腸道阻塞或穿孔、體重減輕、腹脹以及缺鐵性貧血。定期糞便篩檢可早期發現癌症,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15至33%。缺鐵性貧血患者,即使糞便潛血陰性,也應做內視鏡檢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更需做大腸鏡檢查。

屁味是疾病象徵?老翁驚見大腸癌!

屁味是疾病象徵?老翁驚見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因放屁氣味改變而就診,竟發現大腸癌!1名9旬患者因屁味變很臭,而且會導致內褲濕而就診。肛門指診在距離肛門5公分處摸到腫瘤,經過大腸鏡及切片檢查後,確診為大腸癌第2期。醫師強調屁味與腸癌並沒有絕對的關連性,但排便習慣改變或腸道蠕動習慣的改變仍是警訊,可就診由醫師評估、檢查,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排便、屁味是腸胃道狀況改變徵兆南投醫院直腸外科醫師廖師賢表示,排便跟放屁臭不臭其實不能當作大腸癌診斷的依據,但它是腸胃道蠕動型態改變的徵兆,當腸道狀態改變時,會以放屁味道變臭形式來表現。當吃下太多易產氣的食物(如肉類、豆類、根莖類、碳酸飲料、油炸類及含硫蔬菜等)、消化不良或是進食習慣不佳(如狼吞虎嚥、邊吃飯邊說話等)便容易放屁,而屁的氣味與飲食和生活型態有關。如果常常放臭屁及連環屁,且伴隨黏液、腹部脹痛、排便習慣改變、貧血等症狀,可能是細菌感染、消化道出血或體內有惡性腫瘤的警訊。50歲以上民眾 應定期進行腸鏡檢查廖師賢醫師表示,許多民眾對於醫師肛門指診、腸鏡等侵入性的檢查會害怕而抗拒,然而肛門指診能高度診斷直腸癌。國健署資料顯示,大腸癌已經蟬聯台灣第1大癌症長達9年,1年約1萬5千多人罹患腸癌,其中2至3成是直腸癌患者,而半數直腸癌可以指診初步篩檢。由於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輕忽,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定期進行腸鏡檢查。若有家族史,則建議40歲以上進行腸鏡檢查。如果排便習慣或糞便形狀改變、裡急後重感、血便、腹痛、貧血、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可至醫院就診。

大腸癌趁早篩檢!初期存活率逾8成

大腸癌趁早篩檢!初期存活率逾8成#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應該是痔瘡造成出血」、「吃很多火龍果」、「做大腸鏡很痛苦」、「每天大便都很順」、「身體沒有不舒服」等等,以上種種的說詞,都是接獲篩檢異常通知的民眾回應。不少民眾會拒絕接受或合理化來否認異常結果,以致錯過確診時間,延誤治療黃金期,造成遺憾發生。糞便潛血恐是息肉出血 發生率達5成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大腸癌篩檢個案管理師邱鈺婷表示,根據統計,大腸瘜肉發生率達50%,每10人中有3至4人會將大腸瘜肉引起的出血當作痔瘡處理,每22人就有1人診斷為大腸癌。105年國人10大癌症中,大腸癌發生人數已第8度居冠。每年約新增患者1萬4千人,發生率更是全球冠軍。大腸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若糞便有潛血反應,即有息肉、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的可能,應進一步做大腸鏡確診,以病理切片輔助診斷。0至1期的大腸癌如果能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高達8成以上,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外,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無痛大腸鏡 減少不適檢查更安心邱鈺婷管理師表示,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臨床證實最有效且便利的大腸癌篩檢方式,對人類血液反應有高度的專一性,不會受到食物、動物血液影響,是省時且安全的篩檢方式。目前有無痛性大腸鏡可供選擇,大幅減低大腸鏡檢查造成的疼痛及恐懼。發現異常,應積極關心自我健康,配合執行大腸鏡確診,及時發現異常早期治療,免於大腸癌威脅,降低死亡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