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腹瀉⋯我是腸癌、腸躁症、腸胃炎?醫師教「1表」看關鍵差異

長期腹瀉⋯我是腸癌、腸躁症、腸胃炎?醫師教「1表」看關鍵差異

2022/9/15
腹瀉、發燒甚至血便,別誤認為腸胃炎,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作怪!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經常與腸躁症、腸胃炎甚至是痔瘡搞混,但若不積極接受治療,長期持續反覆發炎就可能惡化成大腸癌。

本篇文章目錄

32歲的小芸從20歲時開始嚴重腹瀉,原以為只是正常排宿便,但卻逐漸惡化成一吃東西5分眾內就想上廁所,嚴重時甚至出現「整個馬桶都是血」,發燒昏倒送急診後,才確診是罹患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

延伸閱讀:
腹瀉加重!腸炎別喝運動飲料

潰瘍性結腸炎是什麼?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也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20~40歲青壯年時期。

他解釋,發炎性腸道疾病可分為2種,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皆是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導致持續性的發炎,但兩者有不同之處:

  • 克隆氏症:發炎部位呈跳躍性,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發炎,但較常發生在大腸和小腸,且不僅傷害黏膜,也會傷害周邊肌肉組織,病灶侵犯較深,更可能影響整層腸壁。
  • 潰瘍性結腸炎:多發生在直腸和大腸,發炎部位呈連續性,傷害多為較淺的黏膜層。

都有腹瀉,腸癌、腸躁、腸炎怎麼分?

發炎性腸道疾病都可能出現腹瀉、腹痛,甚至有血便,但潰瘍性結腸炎與大腸癌、腸躁症、腸胃炎等,到底該怎麼分辨以防誤診?王鴻源表示,潰瘍性結腸炎超過40%會發生腸道相關症狀,可用一表來比較:

image

他強調,雖然多數症狀都很類似,但其實腸躁症不會大便帶血、貧血,也不會發燒;還要特別注意的就是血便,若腹瀉腹脹持續3個月以上合併血便、體重減輕,就有可能非一般腸道發炎,應請醫師進一步診斷,才會知道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有助早期就醫治療。

延伸閱讀:
腸胃大掃除6大好處告訴你

潰瘍性結腸炎有哪些腸道外症狀?

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因免疫機轉發生問題,也會影響眼睛、關節、皮膚等部位,有55%會出現腸道外症狀,包含:

  • 眼睛:鞏膜炎、葡萄膜炎
  • 關節:骨關節炎、周邊關節炎
  • 皮膚: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症

雖然這些腸道外症狀會因為潰瘍性結腸炎而誘發,但他提醒,部分患者也有可能會先出現腸道外症狀,再出現潰瘍性結腸炎症狀,即確診前就已出現上述外顯症狀。

王鴻源也補充,目前資料更發現,因潰瘍性結腸炎而發生關節炎者,也與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重疊發病,雖是否為共病機制尚不清楚,但也值得多加留意。

哪些人容易罹患潰瘍性結腸炎?

李柏賢表示,台灣潰瘍性結腸炎的盛行率約每10萬人有13人患病,但近14年來增加超過5倍,已知趨勢上升可能受到現代飲食西化高糖高脂、環境壓力影響,診斷技術進步也是一大因素。

潰瘍性結腸炎的致病因子尚未很明確,但目前一般認為與腸道菌叢、環境因子、免疫系統、遺傳因子有關。「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需要領取重大傷病卡,但並非說這種病就一定很嚴重,只是需要終身追蹤疾病來控制、預防變成慢性或復發。」李柏賢說。

如何診斷確診及治療?

王鴻源表示,會依照臨床症狀出現腹痛、腹瀉、體重減輕、血便、發燒等情況詳細問診,及進行必要性的大腸鏡檢查,也可以透過切片及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或瘻管攝影等,主要是檢查周邊組織是否受傷,因為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若出現大量血便,恐會造成死亡風險

在治療上,李柏賢說明,輕症在傳統上會使用類固醇治療;中重症則透過生物製劑治療,可降低5成以上腸切除機率。他提醒,潰瘍結腸炎也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約增加1.73倍腸癌風險,「因此這種病的治療目標,就是要治療到黏膜完全都沒有發炎且癒合。」呼籲若出現相關症狀者應及早就醫,以利早期介入治療。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