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皮膚紅腫脫屑⋯恐全身發炎徵兆!醫警告:腸癌風險「逾常人1倍」

皮膚紅腫脫屑⋯恐全身發炎徵兆!醫警告:腸癌風險「逾常人1倍」#大腸癌

40歲的小萍是上班族女性,約3年前出現皮膚脫屑和紅色斑塊,經診斷為乾癬,平時使用局部類固醇塗抹和口服免疫調節藥物,皮膚病灶控制良好,但幾個月前換新工作後,壓力大增,時常跑廁所併有腹瀉,皮膚科醫師建議她到胃腸科門診做大腸檢查,竟發現有一顆1公分左右的良性腺瘤瘜肉。

糞便潛血異常小心!醫警告:拖過●●月才照大腸鏡,罹癌風險增2.8倍

糞便潛血異常小心!醫警告:拖過●●月才照大腸鏡,罹癌風險增2.8倍#大腸癌

愛吃油炸料理、喜吃肉、捨不得剩菜總是反覆加熱食用,眾所皆知都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在台灣,大腸癌蟬聯14年癌症發生人數之首,每3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但大腸癌可以預防,而且早期發現治癒率相當高!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建議每2年1次定期篩檢,可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第1步先做糞便潛血檢查,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異常,第2步應儘早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免延誤就醫治療黃金期。

照胃鏡不舒服、喝瀉藥噁心⋯怎麼辦?醫師親解「健檢常見3問題」

照胃鏡不舒服、喝瀉藥噁心⋯怎麼辦?醫師親解「健檢常見3問題」#大腸癌

胃痛、腹瀉、便秘大概是民眾最常見腸胃問題,許多人早就習慣了,卻不知身體可能正在惡化。想徹底了解問題,必須透過腸胃鏡好好檢查,但總是因「聽說」許多傳言而卻步。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指出,隨著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逐年攀升,而腸胃鏡檢查是發現病灶的重要檢項,屬於侵入性檢查,確實過程中有些許不舒服,成為受檢者抗拒主因。

我得大腸癌了嗎?「症狀判斷、篩檢方式、治療」懶人包

我得大腸癌了嗎?「症狀判斷、篩檢方式、治療」懶人包#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一名57歲婦人,2年前確診大腸直腸癌第3期,透過電療、化療再經由手術切除腫瘤,後卻因疫情不敢到醫院定期回診,直到肛門與會陰部出現「流汁、噴膿」情形,緊急就醫後才發現腸癌已惡化至4期,腫瘤復發且從肛門口突出,不僅前面的治療功虧一簣,復發後的腫瘤發展也更加快速、兇猛與廣泛,以致暫時無法透過手術切除。大腸直腸癌自我判斷3大症狀台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表示,近2年臨床觀察大腸直腸癌篩檢人數異常下降,但因腸道阻塞與破裂就醫的患者、及院內緊急手術的比例皆有增加,粗估約有高達2成的患者因疫情延誤治療,導致病情復發再度惡化。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的發生,呼籲民眾應多加注意3大自覺症狀: 腹脹、腹痛 血便帶有黏液 排便習慣明顯改變:例如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張世慶指出,其他非特異性症狀包括: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變小、體重異常減輕、貧血、可觸摸腹部腫塊等,亦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若可及早發現並治療癌症,早期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呼籲民眾即使確診也千萬不要灰心。延伸閱讀謹守防腸癌4重點 一起腸保健康大腸直腸癌如何篩檢?看1表就懂想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篩檢是最重要防護!」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4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每年約有1.7萬人被診斷為大腸癌,他表示,國民健康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 一般民眾 50歲後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政府補助 (陽性者建議應進行大腸鏡檢查) 具大腸癌家族史 40歲後每5年大腸鏡檢查 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患者之民眾 建議20至25歲起,每2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臨床診斷疑似或經基因檢查,確診為腺瘤性息肉症候群之患者 建議10至12歲起,每年接受大腸鏡檢查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大腸癌篩檢指引2021年12月第一版)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中約2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成則與年齡、肥胖以及飲食、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有關,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就算是無症狀者也應於50歲後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是高風險族群則應更早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遠離大腸直腸癌的危害。晚期大腸直腸癌「接力治療」最穩定在治療方面,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聖捷說明,依照目前健保規範,若於第1線治療使用抗血管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至第3線治療可接力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病患可透過「接力治療」使用到最多線健保標靶藥物,有助於延長整體存活期。黃聖捷表示,以往患者聽到癌症進展成第4期,都會認為已是末期而非常沮喪失落,甚至想放棄治療。但標靶藥物問世後,透過不同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的組合,第1線能縮小大腸直腸癌腫瘤的總緩解率可達7成、疾病控制率更高達9成。若第1線到第4線治療,若能持續使用健保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達近2年半。換句話說,「接力治療」就是患者能夠打到越多標靶藥物、接受完整治療,其整體存活期與疾病穩定期也最長。 

大腸癌「第●期前」開刀有望根治,醫:1招可防腸沾黏

大腸癌「第●期前」開刀有望根治,醫:1招可防腸沾黏#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癌近5年來連續高居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之首,目前每年罹患人數約2萬1千人、10大癌症死亡原因排名第3位 ,每年就有約5,000人因患大腸癌死亡。部立苗栗醫院直腸外科主任鄭智元指出,大腸癌一般分為5期,其中,0至3期的最佳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由於現今治療大腸癌的藥物,在經過大規模的研究後發現,對於0至3期的癌症,並無法達成治癒的效果;若用手術則有相對較高的機會達成根治癌症的效果,尤其越早期接受手術,效果越佳。腸癌副作用分急、慢性,恐困擾長達數年針對病患和家屬常會擔心的大腸癌手術風險,鄭智元表示,手術後常見的副作用或併發症,可分為急性(手術後不久即發生)與慢性(手術後數週至數年才發生)。1. 急性副作用:常見術後腸蠕動恢復不佳,易發生於高齡病患、手術前已有腸阻塞或腸穿孔者。因手術過程需花較長時間,或採取傳統手術所導致,其問題可透過術後及早下床恢復活動、或選擇微創手術改善2. 慢性副作用:常見傷口感染、肥胖、營養不良,或傳統手術導致傷口疝氣者,可透過控制血糖濃度、使用6週束腹帶等方式改善。「腸沾黏」就像體內有疤痕,醫:會一輩子存在此外,病患也常會問什麼是沾黏?鄭智元說明,沾黏是組織或器官間所發生的纖維性組織。黏連的纖維組織可以視為是體內的疤痕,是手術後人體修復過程中發生的自然現象。造成黏連的纖維組織常接連在兩組織間,並常跨過一段體腔空間,只要有接受過腹部手術,腹內必定會產生程度不一的沾粘,且永久存在。而隨著醫材的進步,目前有不少民眾手術時會選擇自費防沾黏的貼片或凝膠(非健保給付項目),以降低腸沾黏發生機率。鄭智元提醒,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若有定期接受篩檢,便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統計,早期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一般民眾若能具備好「腸」識,除了落實於生活、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也要定期接受便利又有效的大腸癌篩檢,才能遠離癌症威脅。

不小心就活100歲!日本人瑞之鄉的「4個長壽秘訣」

不小心就活100歲!日本人瑞之鄉的「4個長壽秘訣」#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本人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國度之一,其中又以沖繩與沖繩飲食為人所知,不過隨著一項研究的進行,或許也該把京丹後的人算在裡面。京丹後市是京都府最北邊、靠海的行政區域,而隔壁的宮津市,就是近年來越來越熱門的旅遊景點,也就是日本三景之一的天橋立。在這個京都最北的城市裡,有件事情讓人驚訝,那就是健康年長者很多。根據統計,這裡100歲以上的人數約是全日本平均的3倍,可以說是日本最長壽地區之一。目前金氏世界紀錄最長壽的男性,就是該市的木村次郎右衛門(西元1897~2013)享年116歲;為了解開該地區人們健康長壽的原因,京都府立醫科大學進行了一項世代研究。三大特點與血管年齡、腸胃、睡眠有關研究針對京丹後地區,涵蓋京丹後、宮津市、與謝野町、伊根町等行政區的住民,年齡65 歲以上約1千位高齡者為對象,調查職業、學歷、日常生活、飲食、睡眠、血液檢查、血管年齡等,總共約2千個項目(一般研究不會評估那麼多項目)。 研究從2017年開始追蹤,預計2032年完成,雖說研究還在進行中,不過就目前進度取得的結果來看,研究團隊從京丹後的高齡者,找出三個特點: 1. 高齡者的血管年齡比全日本平均來得年輕(10歲)2.大腸癌罹患率是京都市的一半:腸道內好菌的數目比京都市人多3.入睡時間短(睡得好) 帶領研究,京都府立醫科大學教授的場聖明提到,這些特點並沒有看到遺傳的作用,飲食與生活方式應該是比較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那麼生活在這些地方的人,究竟是怎麼生活的呢?平常又吃哪些東西呢? 富含纖維的飲食型態之前有人請教木村次郎右衛門的長壽秘訣,他提到了自己的生活哲學:l   飲食:每餐不要吃太飽,吃六到八分飽就好l   運動:90歲依然下田耕作,100歲之後也會除草;每天踩空中腳踏車l   人生的意義「生き甲斐(いきがい)」:人生呀,有艱辛難過的事,但一定也會有好事發生。抱著這種想法活下去吧!l   時時懷著感恩的心  簡單4點,卻蘊含著相當了不起的人生哲學呢!再從飲食上去探究:根據調查,每天會吃大麥、糙米等全穀類的人很多,也很常吃海藻類、芋與豆類,除了大豆製品,飲食的蛋白質也會從雞蛋、魚類,還有少部分來自其他肉類;這樣的飲食讓他們每天都能吃到相當豐富的膳食纖維;像是納豆、蘿蔔葉的浸物(大根の葉のおひたし)、炒蛋(いり卵),還有放馬鈴薯、高麗菜、香菇等料的味增湯,都是他們日常會吃的料理,以下則是常用食材: l   魚類:鰈魚、日本叉牙魚(ハタハタ)、沙丁魚l   高湯:小魚乾、柴魚、昆布l   藻類:裙帶菜、海苔、海蘊l   肉類:雞、豬、牛l   豆類:大豆、小豆、豌豆l   蔬菜:青椒、蘿蔔(葉子也會吃)、南瓜 有趣的是,京丹後根據當地人們的飲食,出版了《~ 今に活きる ~京丹後百寿人生のレシピ》,這是一本記錄了30道當地人們常吃的料理,並介紹長壽者們的飲食與生活哲學。另外,也結合當地的餐廳與飯店,推出長壽便當與套餐,讓到此旅行的觀光客也能體驗當地的長壽料理。 腸道細菌組成明顯不同在益生菌相關文章裡,我們曾經提到腸道細菌的組成很大部分取決於飲食,而在這個世代研究裡,也發現了相關的證據;研究團隊發現京丹後居民的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的數量較少,與京都市居民相比,大腸癌罹患較低。有趣的是,像是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常聽見的有致病菌,大多屬於變形菌門底下的微生物;另外,相較於京都市民,京丹後的市民腸道裡,厚壁細菌門數量明顯較多,而擬桿菌門數量較少。(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百歲食譜 京丹後市人長壽的秘密!)

國人得痔瘡機率近9成 症狀不只排便出血和疼痛2種

國人得痔瘡機率近9成 症狀不只排便出血和疼痛2種#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9歲傅小姐為痔瘡所苦多年,這個月以來,症狀益形惡化,幾乎每次排出稍微堅硬的大便,鮮血即會染紅整個馬桶,而且脫出的痔瘡必須用手推回才能恢復原位,直到推不回去,因脫出的痔瘡而感到疼痛且坐立難安,進而至醫院求診,經診斷為第四度混合痔。怕痛不敢排便 又造成便祕奇美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亘毅說明,雖然目前沒有確切的病因來解釋痔瘡的產生,但推測可能是長時間痔瘡組織腫脹或壓力改變,導致充血血管及肌肉纖維破裂等因素,或壓力可能造成靜脈血管回流受阻並異常擴張。痔瘡惡化到用手都推不回肛門內,表示痔瘡情況嚴重,且患者一方面因排便而出血,另一方面因害怕疼痛不敢排便,又造成便祕,更難受的是,肛門口腫脹疼痛、坐立難安,這些情況已符合需要手術治療的要件。痔瘡是十分常見的疾病之一,「十人九痔」之說並不誇張,根據統計,罹患痔瘡機率接近9成。痔瘡症狀千變萬化,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解便時出血或肛門口有疼痛感,大部分的人在察覺到自己可能有痔瘡時,第一個發現的症狀通常是排便出血或疼痛,不過除了這兩個症狀,還有其他可能的症狀要注意,如肛門處有腫大異物感、肛門處有搔癢感和灼熱感、直腸或肛門會觸痛或持續性疼痛、可能有塊狀物從肛門脫出、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別因害羞忌就醫 亂擦偏方延誤治療黃亘毅呼籲,痔瘡的症狀多樣,且嚴重程度不一,尤其痔瘡年輕化已出現明顯趨勢,且大腸癌發生率快速增加,若一旦發現痔瘡症狀,且持續未改善,切勿聽信偏方亂投藥,也千萬別因為害羞而諱疾忌醫,務必由醫師檢查後排除重大疾病可能,避免延誤治療時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糞便潛血未回診 拖超過「這時間」罹癌機率增2倍

糞便潛血未回診 拖超過「這時間」罹癌機率增2倍#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健署公布最新數字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為止,國內四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及口腔癌)人數雖超過240萬人次,但相較去年同期篩檢數量卻減少約1成。原因為疫情影響及醫院醫療量能降載,加上民眾前往醫療院所就醫意願降低。大腸癌連13年發生人數居冠 男性發生率為女性1.5倍定期癌症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以大腸癌為例,已連續13年發生人數高居第一位,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有超過1萬5千名新增病例,男性的發生率又比女性多約1.5倍。大腸癌是男性發生率第一位癌症,女性第三位,國健署分析篩檢資料庫發現,去年男性的大腸癌篩檢人數約52.5萬人,低於女性的71.8萬人,因為男性篩檢人數少,故早期發現息肉人數也較少,罹患大腸癌風險會相對增加。吳昭軍強調,根據過去篩檢資料,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今年受疫情影響,造成大腸癌篩檢結果陽性個案,不敢進一步到醫療院所做大腸鏡檢查,截至7月底,尚有約2萬名篩檢陽性個案未接受大腸鏡檢查,也就是可能會有1萬名大腸息肉及1千名大腸癌個案待檢查發現,呼籲這些民眾儘速至醫療院所檢查,如發現息肉,可同時進行切除,就可以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惡化為大腸癌。1萬名大腸息肉個案待檢查 恐有千名大腸癌未揪出若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是否可以再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而不做大腸鏡確診呢?國健署強調,根據國內研究資料,超過6個月以上做大腸鏡,得到進行性大腸癌的風險增加2倍;而若超過1年才做大腸鏡檢查者,風險更達2.8倍。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目前本土疫情趨緩,醫院也都有良好的感染防護措施,呼籲糞便檢查潛血陽性者,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國健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一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強調,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安全又簡單,且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及降低二期以上大腸癌29%發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