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癌症資料顯示,2022年大腸癌病例1萬7643人,位居10大癌症第2名,2024年大腸癌死亡數7千人,則是10大癌症第3名。若要切除腫瘤,從傳統手術到三孔或兩孔的微創手術,須「開腹」都讓患者憂心。花蓮慈濟以「經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早期消化道腫瘤,可及早治癒早期癌病變,因患者幾乎「無感」,也能快速接軌日常生活。
國健署癌症資料顯示,2022年大腸癌病例1萬7643人,位居10大癌症第2名,2024年大腸癌死亡數7千人,則是10大癌症第3名。若要切除腫瘤,從傳統手術到三孔或兩孔的微創手術,須「開腹」都讓患者憂心。花蓮慈濟以「經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早期消化道腫瘤,可及早治癒早期癌病變,因患者幾乎「無感」,也能快速接軌日常生活。
45歲的蘇先生連續3天無法排氣、排便,導致腹脹嚴重、無法進食,因此前往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求診,經電腦斷層檢查降結腸處有5公分大腫瘤,導致腸道完全阻塞。醫療團隊高度懷疑大腸癌,但由於腸阻塞無法施行大腸鏡檢查,在與病人討論後,醫師為他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周圍腸段及淋巴節,術後病理報告確定為有淋巴轉移的「大腸癌第3期」,並進一步安排後續化學治療。
幾乎所有早期癌症的治療,都以開刀為主,但是癌症是否切除了就會好?日本抗癌名醫中山祐次郎於《得了癌症怎麼辦?》一書中,以患者的立場提問,以醫師的角度回答,從如何挑選醫院、與醫師溝通的技巧,到各種治療法的差別都有,給所有懼於癌症、苦於治療、惱於尋找合適療程的患者帶來安定的力量。以下為原書摘文:
一名39歲女子吃一點東西就覺得腹脹吃不下,半年後腹部腫脹如孕婦,驚覺異常趕緊就醫,竟確診大腸癌晚期。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提醒,近年觀察到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不良作息、西式與外食等不良飲食習慣,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進而引發大腸癌發生。
台灣醫療與國際治療接軌,健保擴大給付免疫療法應用於3大常見癌別,自2025年6月1日起,新增可用於「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1線」、「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1線」及「早期三陰性乳癌」治療。健保署統計,3項癌別合計預估將有超過3,400位癌症病友受惠,患者每人可年省171~247萬元的免疫治療藥費,不用再面臨經濟與生存之間二選一的困境。
癌症治療結束後還是有復發的可能,癌友還是要定期追蹤檢查,才能在癌症復發早期,就檢查出癌細胞並進行治療。功能醫學權威劉博仁於《劉博仁 功能醫學癌症大調理》一書中,從治療、調理、日常保健3個面向切入,解除對癌症的各種疑惑,幫助癌友用最有效,也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重拾健康。以下為原書摘文:
有吃辣和從來不吃辣兩派的人,究竟哪種人比較健康?吃辣對身體有什麼幫助?《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健康管理師林韋至分析吃辣的優劣,研究證實,吃辣者與不吃辣者相比,前者可以抗癌、降死亡率,也提示哪些食物是有效解辣的良方,但若本身有胃病、痔瘡、咳嗽、支氣管擴張、心血管疾病者,盡量少吃太辣。
60多歲劉先生,平時工作忙碌,飲食習慣上較少蔬菜水果,常有便秘的情形,在偶然健檢中經大腸鏡檢查,雖沒有大腸息肉或大腸腫瘤,但發現數個大腸憩室。近期因反覆腹痛、腹脹求診,檢查發現憩室發炎,詳細詢問得知,快過年了聚餐次數增多,飲食較以往油膩,蔬果攝取少,便祕的情況更加嚴重,給予藥物治療並建議調整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