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

怪怪「黑痣」雷射竟又長回來!醫教「4口訣」自己揪出皮膚癌

怪怪「黑痣」雷射竟又長回來!醫教「4口訣」自己揪出皮膚癌#皮膚癌

60多歲的陳太太,長年從事農業生產工作,近年來注意到臉上出現黑色的斑點,開始以為是痣就不以為意,後來這顆痣越變越大,想說用雷射除斑的方式治療,誰知道進行了許多次治療後,黑色的斑點仍然很頑強地又長回來。經過嘉義長庚皮膚科何宜承主任的詳細檢查後診斷是皮膚癌,所幸在病灶早期體積較小時即時進行根除切除手術,術後未再復發,也未留下難看的疤痕。

臉上長腫塊一碰就流血!8旬婦罹皮膚癌全因「喝錯水」

臉上長腫塊一碰就流血!8旬婦罹皮膚癌全因「喝錯水」#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82歲吳阿嬤來門診時,臉上貼了大大小小的貼布,臉上有3個紅色突起的腫塊,分別位落在鼻樑、臉頰、耳前,而且傷口不斷流出血水。問診後才知道,吳阿嬤年輕時務農,長年長期日曬工作,且年輕時曾過喝多年地下水,數年前臉上開始長出肉芽般大小突起,由於傷口癢曾用手摳除,但近來腫塊越長越大,一碰就大量出血,家人發現不對勁才緊急就醫。皮膚癌常發生於臉部、手部、腳部安南醫院皮膚科醫師羅子焜表示,經理學檢查後,懷疑其臉上腫塊是皮膚癌,因考量病患年紀而採用局部麻醉切除腫瘤,再用特殊縫合方法縫合傷口,以減少術後傷口周邊組織張力;如此一來疤痕會隱藏在臉上的自然分界處,日後恢復也比較美觀。病理結果顯示,臉上腫塊為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所致,已有完全切除乾淨,後續再定期追蹤即可。皮膚癌可分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黑色素癌,台灣最常見的皮膚癌就是基底細胞癌,第2常見為鱗狀細胞癌,第3則是黑色素癌。皮膚癌因表現多變化,早期病灶往往容易忽視其症狀,但若長期未理會恐再惡化。羅子焜指出,導致皮膚癌的原因大多為陽光紫外線曝曬,長期日曬工作者如農夫、工人、外送員等可能成為為高風險群。皮膚曝曬部位都是皮膚癌最常見的發生位置,其中鱗狀細胞癌跟陽光曝曬正相關性更高;黑色素細胞癌則常發生在手部及腳部,故若發現自身手掌及腳掌的新生黑痣有不正常快速長大情況,一定要就醫。此外,羅子焜補充,長期無法癒合的潰瘍傷口,也有可能轉變為鱗狀細胞癌,疤痕組織上的慢性傷口則要注意馬喬林潰瘍(marjolin ulcer)。所以當皮膚原有的痣突然顏色改變或變大、異常流血、發現不明腫塊或出現久不癒合傷口,就要盡速就醫,接受醫師安排的詳細檢查。因最常在太陽下曝曬!小心鼻子佔臉部皮膚癌25%羅子焜進一步解釋,面部皮膚癌有25%發生在鼻部,等於4位面部皮膚癌病患中,就有1位是鼻部皮膚癌,是由於鼻部較突出,易累積較多紫外線暴露。而曾經喝含砷地下水的民眾,比如南部烏腳病流行地區,通常在慢性砷中毒後約10~20年後,皮膚亦會開始慢慢出現多發性皮膚癌症狀。 皮膚癌依侵犯之惡性度和部位深度,決定了日後不同的治療方式。基底細胞癌惡性度低,手術治療成功率很高,預後通常較佳;黑色素細胞癌的惡性度高,故手術切除範圍較大。現行臨床上治療方式有外科手術切除、冷凍療法、電燒刮除、放射療法等,如侵犯之深度較深或已轉移,就需更進一步化療或標靶治療。病患在切除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後,仍應定期複診追蹤、自我檢查皮膚情況並注意護膚,尤其避免曝曬和皮肉損傷,羅子焜建議如:避免正午12點到下午3點強烈日曬時間,戶外工作騎車運動記得用衣服、傘、帽子或防曬係數SPF>50的防曬乳液來隔絕紫外線。羅子焜最後提醒,想預防皮膚癌發生,最重要應經常自我檢查臉部及四肢等,經常曝曬太陽部位的皮膚,並觀察每日情況;若懷疑可能的病灶,請諮詢皮膚專科醫師,才能有效治療,避免一生遺憾。

美魔女攻頂玉手秒變乳豬手 防曬四寶不可少

美魔女攻頂玉手秒變乳豬手 防曬四寶不可少#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隨著疫情微解封,外出踏青民眾日益增加,台中市張姓婦人日前揪團挑戰合歡東峰,原本成功攻頂後開心下山,回家後竟發現纖纖玉手秒變乳豬手,全身發燙更是十分難受,同仁戲稱「美魔女媽媽變身紅孩兒」,醫師提醒,高山地區紫外線強烈,外出必備防曬四寶,不僅預防曬傷,也能降低罹患皮膚癌風險。誤認「山上很涼」、「太陽沒有很大」不會曬傷張姓婦人雖已年近五十,但因保養得宜,是朋友眼中的美魔女代表,日前她號召同好攀登合歡東峰,一行人浩浩蕩蕩出發,她自恃當天氣候涼爽,還有微風輕拂,下車後僅穿著T恤就隨隊攻頂,2個多小時下來,拍了許多美照,返家後卻發現雙手及肩頸曬得紅通通,讓她徹夜難眠,不斷沖水降溫、毛巾冰敷後,狀況才稍稍好轉。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醫師方心禹指出,夏季一到,門診就會陸續出現曬傷症狀患者,一問之下,發現多數人都認為「山上很涼啊」、「太陽沒有很大」,或者「只是走路一下而已,應該沒關係吧?」其實若沒有做好防曬工作,恐怕已暴露在嚴重紫外線曬傷範圍。方心禹表示,「曬傷」指的是皮膚發炎反應,輕則發紅發癢、腫脹疼痛,嚴重的話,會形成水泡,引起發燒、畏寒,休克等全身性不適,甚至會變異成皮膚癌,造成永久性傷害。海拔3千公尺高山 紫外線強度比平地高40%尤其高山地區因空氣稀薄,過濾紫外線的效果較差,根據研究,海拔每上升300公尺,紫外線的強度平均會增加4%,如以海拔3千公尺高山為例,紫外線的強度會比在平地高40%,一旦沒有做好防曬,短短幾分鐘可能就會「烤」成紅番薯。方心禹建議,若有登高計畫,務必事先準備好帽子、陽傘及長袖長褲輕薄衣物,同時依據每人膚質敏感度需求,選對防曬乳液產品(並非指數越高越好),上述四項物品可以降低大幅降低曬傷風險,萬一真的不幸曬傷,可先使用具鎮定及保濕效果保養品、毛巾冰敷及補充水分應急,切忌戳破水泡或誤信牙膏、美白乳液等錯誤用法,以免二度刺激皮膚,造成患部惡化或病變,享受健康陽光一「夏」。

唇部防曬沒做好 反覆脫屑當心皮膚癌上門

唇部防曬沒做好 反覆脫屑當心皮膚癌上門#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是紫外線高峰期,食藥署提醒,做好全身防曬的同時,唇部皮膚也別忽略!對此,食藥署特別邀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醫師李宗儒為民眾解說,唇部皮膚的含水量與屏障功能較低,若沒有做好防曬措施,不僅水分易流失,還可能導致乾裂、黯沉與老化,甚至有皮膚病變及癌化的可能。 李宗儒提醒,唇部防曬,除了預防曬黑、曬傷與老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預防皮膚癌。尤其下嘴唇面積較大也較突出,容易長期曝露於紫外線的傷害,如未做防曬,會提高日光性唇炎(癌前病變)的機率,並增加皮膚罹癌的風險。這種皮膚病變常見於日曬部位,且膚色較白、有家族史、抽菸、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及不注重防曬的人都是高危險群。當唇部有不易癒合的傷口,反覆破皮及脫屑等症狀出現時,應提高警覺,並儘速至皮膚科檢查,確認有無罹患皮膚癌(尤其是鱗狀細胞癌)的可能。SPF與PA越高越好?塗抹頻率與塗抹量更重要食藥署指出,防曬產品經常以SPF及PA來標示產品的防曬效果,這是為了防止來自紫外線中的短波UVB和長波UVA所設計。SPF是針對UVB的防曬指標,SPF15表示能延長15倍皮膚曬傷、曬紅的時間;SPF50則是延長50倍。PA是阻隔UVA的防護指標,代表能延緩皮膚曬黑的能力,其數值以「+」表示,最高可至4個+號,也是延後曬黑的倍數概念。原則上SPF與PA的防曬係數越高,阻隔紫外線的功效越強。但若是經常舐唇、易流汗或塗抹不足,即使使用防曬係數高的產品,仍要頻繁補擦,且厚厚塗抹至足夠量,才能達到理想的防曬效果。防曬護唇膏怎麼挑?防曬劑的成分作用原理分為物理性與化學性,物理性作用較不易引起過敏,但缺點是容易有泛白厚重現象;化學性作用使用後較清爽不油膩,但要注意敏感或刺激問題。民眾若想要安全性高的防曬護唇膏,可從天然有機、成分單純與物理性成分三點著手。李宗儒表示,防曬護唇膏裡常見的一些化學成分,只要在安全劑量內,無需過度擔心。食藥署提醒,選購時應挑選標示完整的產品,並留意注意事項與使用方式,在有效期內儘速用完。若使用含潤色效果及香味的防曬護唇膏,應確實清潔乾淨,避免成分停留唇部太久而造成皮膚傷害。

4個簡易方法 教你辨別好痣壞痣

4個簡易方法 教你辨別好痣壞痣#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有顏色深淺、大小不一的痣,哪些必須立即「除痣」?皮膚科醫師表示,從醫學角度來看,應先考量是否有異常變化,會不會有皮膚癌等風險,目前有所謂的簡易ABCD自我檢查法,可初步篩檢,如果發現痣長得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深淺不一、痣大於0.6公分等,都要特別小心,而在四個標準檢查外,也有人提出E,也就是痣如果快速隆起,也應立即就醫檢查。定期自我檢查痣的變化皮膚癌為國人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約有3000人確診為皮膚癌,皮膚是看得見的器官,定期自我檢查相當重要,自我檢查時,可用手機照相紀錄身上的痣,並記下大小、形狀、顏色及日期。A.對稱性從痣的中間線分隔來看,若兩邊大小對稱、形狀差不多,多屬良性痣;若偏向惡性痣通常會較不對稱、形狀長得較為奇形怪狀。B.邊緣若痣的邊緣較為平滑、圓滑,多屬良性;若邊緣呈不規則生長,就要當心。C.顏色良性痣通常顏色較為均勻,如純黑、棕色或藍黑色,此外膚色的痣、長毛的痣,通常也是良性居多;如果痣的顏色非常不均勻,惡性腫瘤的機率較高。D.大小一般而言,良性的痣多小於0.6公分,如果長太大就要小心。有些民眾痣特別多,擔心罹患皮膚癌機率高,痣多雖然代表體質易有黑色素細胞增生等狀況,但不一定痣多者罹癌機率就高,仍應觀察痣的變化。除了自我檢測外,還有兩項輔助判斷好壞痣的方法,包括痣是否快速生長及位置,來做為辨別的標準。如果痣在短時間內範圍擴大、長得快,應提高警覺;通常身體上的痣多屬良性,若長在手掌或腳掌且有異常變化,應檢查是否為黑色素細胞癌,而常曬太陽的臉頰、鼻子上的痣也應注意是否為基底細胞癌。除痣找合格皮膚科醫師處理不少人會為了省錢,跑到夜市、美容院點痣,要留意的是,有些業者以強酸或強鹼等化學藥水點痣,腐蝕性相當強,不但無法讓臉部看起來更清爽、好看,還可能造成皮膚凹洞、留疤,因此,點痣還是要找專業合格皮膚科醫師較安全。

痣突變大?5種變化當心惡性黑色素瘤

痣突變大?5種變化當心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個人身上普遍都存在幾顆大大小小的痣,痣的形成來自痣細胞,屬於黑色素細胞的一種,正式名稱為黑色素細胞痣。當痣細胞聚合在一起即成為一般稱的「痣」。羅東博愛醫院皮膚科主任張景皓表示,痣的生成有深有淺,有些痣從出生就存在,有些可能日後才突然生成。如果痣突然出現變化,建議求診詢問醫師。無害的痣若顧忌美觀 可採取正規醫療去除痣依據分布的位置又可分為接合痣、真皮痣與複合痣。其中接合痣位於表皮層內,通常較表淺,真皮痣則位於真皮層,多為較大、突起較明顯或長毛的痣,而複合痣存在表皮層與真皮層間,大小一般介於接合痣與真皮痣。痣若無害,通常不會引起民眾困擾,但若對痣的位置與美觀有所顧忌,也可以採取的安全做法能協助去除,如雷射、電燒或手術切除等。除痣手術雖屬小型手術,卻仍須專業醫師診斷與正確手術治療,建議民眾應尋求正規的醫療機構與專業的醫護團隊,確保手術的順利與安全。出現以下5種變化任一種 當心為惡性黑色素瘤除了良性的痣以外,若發現皮膚上的痣或深色斑塊出現變化,民眾也不應輕忽,以皮膚癌中的黑色素瘤,特徵即為皮膚上出現黑色斑塊、痣出現變化或指甲面內出現深色條紋等。惡性的黑色素瘤通常具有5項明顯特徵,若身體上的斑塊或黑痣出現以下情況任一種,甚至伴隨滲液、脫屑或潰爛時,應盡速就診,尋求皮膚科醫師確認:1) 上下左右不對稱性。2) 邊緣呈現不平滑甚至鋸齒狀。3) 顏色出現變化或深淺不一。4) 大小突然變大且大於6毫米5) 突然快速隆起。亞洲人罹患黑色素瘤好發四肢末端 不痛不癢易疏忽張景皓主任補充,亞洲人若罹患黑色素瘤,好發部位為四肢末端,初期因為不痛不癢,因此很容易疏忽。但黑色素瘤一旦病發,治療效果與預後普遍不佳,建議必須從自我檢測做起,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皮膚病灶別輕忽!長期飲深井水砷中毒

皮膚病灶別輕忽!長期飲深井水砷中毒#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8歲的C先生長年都有很多紅色、褐色及白色斑塊在軀幹處。起先這些無症狀的皮疹不痛不癢而沒引起他的注意,直到有一處紅色斑塊越來越厚甚至慢慢凸出來形成腫瘤狀、碰到也容易流血,C先生才在家人的說服下就醫,經由切片診斷,軀幹的紅色腫瘤為皮膚鱗狀細胞癌,軀幹皮膚也出現「雨滴打在泥土上」的變化,許多紅、棕、白、黃色斑點參雜。細問病史發現C姓病人家住在學甲,從小喝「深井水」長大,因此診斷為「慢性砷中毒」。雖然病人身體並無任何不適,但因慢性砷中毒也同時容易造成其他身體系統疾病,進一步幫C姓病人做其他身體評估,意外發現已經有膀胱癌而不自知!台灣西南沿海為慢性砷中毒(烏腳病)盛行區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表示,過多的「砷」攝取對人體有害,在台灣的西南沿海一帶的居民,因為地理位置靠近出海口,土壤中鹽分太高導致淺層井水太鹹。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居民只好挖掘深井來獲得飲用水,沒想到這些深井水卻含有過量的「砷」,附近居民從1920年代開始飲用這些無色無味、含有過量砷元素的深井水,這隱藏殺手也在接下來的數十年慢慢造成居民身體病痛!除了赫赫有名的烏腳病外,根據統計,慢性體內「砷」的累積也會造成較高的癌症死亡率,尤其是膀胱癌與肺癌。自來水一直到1970年代中期才普及於這些烏腳病盛行地區;其中,高盛行率地區集中在4個位於台灣西南沿海的城鎮:台南的學甲、北門與嘉義的布袋、義竹。易因無症狀而被忽視的皮膚病:皮膚原位癌及皮膚癌體內累積的砷對人體的影響要經年累月才會慢慢表現,尤其最常見的皮膚病灶常是最初的警訊,但卻因為不痛不癢反而容易忽視,被錯誤認為只是老化、老人斑、或膚況差而已,常常需要已經進展到皮膚癌或造成身體其他系統癌症時才被診斷出來!鄭百珊醫師提醒,慢性砷中毒在皮膚的表現包含下列幾種:1) 軀幹斑駁的皮膚/紅、棕、白、黃色斑點參雜一起,呈現所謂「雨滴打在泥土上」的變化。2) 手掌與足底之粗糙過度角化顆粒。3) 皮膚原位癌(波文氏病),常是多發性。4) 皮膚基底細胞癌。5) 皮膚鱗狀細胞癌。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的研究,將這些烏腳病盛行地區的居民由1979年至2007年間,皮膚癌(包含鱗狀細胞癌與基底細胞癌)的標準化發病率及年齡標準化發生率,與台灣其他非烏腳病盛行地區的皮膚癌發生率作比較。這29年間,烏腳病盛行區域與非盛行區域相比,鱗狀細胞癌有4至6倍,而基底細胞癌有3至4倍的發生率;標準化發病率則在1970年代自來水普及後明顯減少。此一全國性研究顯示,砷中毒與皮膚癌(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的高度相關性。除了皮膚的病變外,慢性砷中毒在其他身體系統的表現最有名的就是造成「烏腳病」,另外根據統計,也會提高膀胱癌、肺癌、周邊神經病變的機會。皮膚原位癌與皮膚癌的治療如果是皮膚原位癌,可以選擇冷凍治療或手術切除。基本上只要規則追蹤治療,不只可以治癒皮膚原位癌,更能預防進一步惡化成皮膚癌。如果已經出現皮膚癌,基本上還是以手術切除為首選,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經皮膚科醫師評估後也可能在放射腫瘤科醫師的協助下,選擇使用放射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切勿因偏方延誤就醫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最容易用肉眼就觀察到的器官,當皮膚上出現不明病灶或病灶持續增大時,宜尋求專業的皮膚科專科醫師診治,切勿聽信偏方或接受不合法的坊間療法而延誤就醫。只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不只避免皮膚癌前病變進展成皮膚癌,已經形成的皮膚癌也可以有較好的處置,甚至還可依據皮膚的表現早期診斷其他系統癌症、早期接受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