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

皮膚癌發生率升 留意4危險徵兆!

皮膚癌發生率升 留意4危險徵兆!#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6歲的張小姐診斷出鼻翼皮膚基底細胞癌,皮膚科醫師建議可進行手術切除或皮膚癌近接放射線治療。張小姐不想在臉部留下傷疤,所以選擇皮膚癌近接放射線治療,過程中並無任何不適,治療時感覺就像有物體緊靠在皮膚上,但不會感到疼痛。張小姐療程結束後追蹤2年,並無復發情形。皮膚癌發生 與日光、化學物質暴露、炎症等有關依據台灣前十大癌症統計,國人男女皮膚癌發生率分別都位於第8及第9位,且依據台灣癌症登記小組資料,皮膚癌發生率有逐年上升趨勢,可能和日光曝曬與紫外線照射、化學致癌物質的暴露、慢性刺激與炎症有關,大多發生於年紀大的病患。發生率持續上升,可能與人口年齡老化、就醫便利性提高使就醫意願上升及醫療進步、診斷能力提升等因素有關。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黃鈞民提醒,雖然皮膚癌死亡率低,但對於生活品質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1)若皮膚腫瘤形狀不對稱、(2)邊緣不規則、(3)顏色不均勻或有顏色改變、(4)直徑大於0.6公分或快速長大等,需盡快就醫。皮膚癌的治療方式包含有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等。治療方式需參考腫瘤型態、腫瘤大小、腫瘤位置、是否為復發個案,及侵犯程度等等因素而定。當病人因為手術後傷口美觀問題,或身體其他因素不適合麻醉而無法進行手術時,皮膚癌近接放射線治療就會是最好的選擇。皮膚癌近接放射線治療 治療皮膚癌病灶黃鈞民主任表示,皮膚癌近接放射線治療為皮膚癌治療新武器,因美觀因素而不適合開刀切除的皮膚癌病灶,如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等,能以小範圍、少次數、高劑量的局部照射治療腫瘤的目的。由於可減少對於周邊組織的傷害,照射部位傷口極小、恢復快,美觀及功能都有優勢。皮膚癌近接放射線治療視腫瘤大小,治療療程約為8至10次,1週2次,一次治療時間約3至15分鐘,療程時間短,大幅減少醫院來回的奔波,大大提升病人治療的意願。皮膚癌近接放射線治療後追蹤,除局部皮膚發炎、破皮、輕微滲出液外,其餘追蹤狀況皆良好。外觀上,病人對於不需要開刀就可以將癌症治癒都感到相當滿意,是一種方便且非侵入性的治療選擇。

美容雷射停看聽 小心誤判皮膚癌

美容雷射停看聽 小心誤判皮膚癌#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現今美容醫學發達普及,許多民眾都有雷射除痣或除斑的經驗,但是您知道誤用美容雷射可能潛在的風險嗎? 有些皮膚惡性病變的外觀看起來可能像普通的痣或色素斑,若沒有仔細檢查可能導致誤診及錯誤治療,也延誤了正確治療的時機。無症狀丘疹越長越大 竟是皮膚癌(左圖:基底細胞癌,右圖:良性痣。圖片/段培耕醫師提供)皮膚專科醫師段培耕舉例,一名48歲女性患者,鼻樑上出現無症狀的丘疹已經6年,因為生長速度很慢,本以為是普通的痣,直到這顆「痣」慢慢長大,擔心是不良疾病才到診間諮詢,沒想到經手術化驗後發現是皮膚癌中的基底細胞癌。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惡性病變,因為常帶有黑色素,初期常被以為是普通的痣或老人斑。(左圖:惡性小痣性黑色素細胞癌,右圖:良性曬斑。圖片/段培耕醫師提供)老人好發的惡性皮膚癌 恐誤當曬斑另一名案例為79歲女性,左臉頰出現單一黑色素斑已經好幾年,初期以為是一般老人斑,但大小、顏色逐漸變化加深,後來手術化驗結果是惡性小痣性黑色素細胞癌。此種黑色素細胞癌好發在日光曝曬的地方,患者以老年人居多,需要與良性的曬斑或老人斑做區分。如何分辨身上的痣是不是惡性的呢? 段培耕醫師提醒,一般可以利用ABCDE法則作為初步判斷惡性變化的標準: A(Asymmetry)不對稱/良性痣通常各部分生長速度一致,如果有明顯不對襯、形狀怪異不規則,要特別小心可能是出現惡性變化。 B(Border),邊緣不規則或模糊/惡性痣會缺乏明顯的邊界,有時會呈現不規則狀。 C(Color),顏色不均勻/顏色不均勻代表痣內部可能有些部分長出不一樣的東西,要小心惡性病變。 D(Diameter),直徑大於0.6公分/一般的痣長到一定大小就會停止,黑色素細胞癌則會慢慢擴張,常超過一般痣的大小,通常以0.6公分當作劃分標準。不過先天母斑(胎記)常大於0.6公分,不在此限。 E(Elevation or Enlargement),短時間內快速隆起或增大/短時間內快速增長,除了範圍變大也可能局部隆起增生,此時要特別注意。雷射除斑除痣前 應先確認是良性病灶一般民眾若是對身上的斑或痣有疑慮或是想去除的時候,建議先找皮膚科醫師檢查評估。在皮膚科診間,醫師除了視診觸診外,通常還可利用皮膚鏡來放大觀察病灶的細微結構變化,如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血管、色素結構型態,以判定良惡性以及是否需要進一步手術檢驗。段培耕醫師表示,絕大多數的皮膚癌治療需以手術完整切除才會根治,若是錯誤地施打美容雷射,可導致病灶惡化、復發以及延誤正確治療的時機。尤其在黑色素細胞癌,若錯過了早期可手術治癒的階段,可能造成疾病擴散及遠端轉移,治療難度便大幅增加。因此,美容雷射除痣除斑看似簡單的治療,但術前必須謹慎評估,以免造成不良的後果。

紫外線超標不防曬 皮膚老化快10倍

紫外線超標不防曬 皮膚老化快10倍#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夏天氣溫飆升,濕濕黏黏的總是讓人受不了,紫外線爆表除了會讓皮膚曬黑之外,還可能導致皮膚老化甚至皮膚癌,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還可能導致紅腫曬傷、黑色素沈澱及導致黑斑、雀斑,甚至會讓皮膚老化速度加快10倍。據統計在20歲以前所接受的紫外線量佔一生中紫外線曝露總量的50~75%。從小防曬可降低皮膚癌發生率1倍以上,所以從小就要開始注重防曬。防曬除了維持皮膚健康也在預防老化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侯源裕表示,防曬不僅是為了愛美更是維持皮膚健康,要預防皮膚老化以及減少皮膚癌出現,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防曬。紫外線會把皮膚曬出各式各樣的斑點及讓皺紋產生、膠原蛋白流失、彈性消失、血管擴張、角質層變厚等,導致日光性老化,嚴重時甚至會產生皮膚癌。UVB致癌性強 曬紅及曬傷作用為UVA的1,000倍紫外線中UVA穿透力最強,到達地表的量是UVB的100倍,可造成曬紅、曬傷,並可加強UVB對皮膚的傷害力,可穿透至真皮層,是皮膚老化的主因。UVB致癌性最強,曬紅及曬傷作用為UVA的1,000倍。UVC則可被臭氧層所阻隔。物理性防曬能反射紫外線、化學性防曬能吸收紫外線避開中午的毒日頭就是防曬的第一步,對臉上有黑斑或希望皮膚白皙的人而言,早上10點至下午2點間盡量不要外出,若一定要外出應多戴帽、撐傘、穿著薄長袖衣服及使用防曬霜。防曬品可分為物理性、化學性及兩者混合型。物理性防曬品可反射紫外線,優點是溫和不刺激,缺點則是較油。化學性則可吸收紫外線將其轉換成不傷害皮膚的物質,優點是清爽不油膩,缺點則是可能較刺激甚至引起過敏。現在較新的防曬品皆傾向於物理性及化學性混合型,不僅適合一般膚質,且具有抗UVA、UVB、IR等全效性。 

遠離皮膚癌 把握夏日防曬4原則

遠離皮膚癌 把握夏日防曬4原則#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綜合報導)令人期待的暑假又來臨了!炎炎夏日,每日的天氣溫度逐漸高升,然而,對皮膚最具棘手的惡魔就是可怕的紫外線,若沒有做好防曬,不僅會使我們的皮膚老化、曬傷、變黑等,甚至有皮膚癌的風險。如果一定要外出,可穿著棉、麻材質,或是淺色能兼顧防曬與涼爽的衣物來打扮,以防成了小黑人!防曬做足減少黑色素產生紫外線可分「UVA」、「UVB」和「UVC」3種。照射到地面的是「UVA」和「UVB」,而「UVC」則是會被臭氧層吸收,不會到達地面。皮膚科醫師鄭惠文表示,防曬產品本身可以抵抗UVA及UVB對皮膚的傷害,雖然無法美白,但也比較不會被曬黑,皮膚為了對抗紫外線的傷害,會產生黑色素細胞來防護,若能夠好好防曬,自然就減少黑色素細胞的增生,也能避免皮膚被曬紅。防曬乳的選擇及塗抹重點防曬乳要抹的正確,才能真正的抵抗紫外線,要如何挑選適合場合,適合自己的防曬乳,抗勝紫外線,拒當小黑人。請看以下重要的防曬乳選擇4大重點: 1) SPF是針對UVB的防護,PA是針對UVA的防曬數值,選擇防曬乳液時,兩個數值越高,代表能對抗紫外線的時間就越長,且最好是不含香精。2) 質地和內容物越溫和越好,最好是有品牌的保證,才是安全的。3) 一次要擦約4個指尖的量,才能達到該產品本該有的防曬效果。臉部有專用防曬,勿拿身體防曬乳來擦臉,否則造成過敏或是長粉刺的情況,可就得不償失。4) 因係數不同,適合的場合也不同,若到海邊戲水,建議一定要選有防水功能的防曬乳,挑選陽傘時盡量選擇顏色較淺的傘。

皮膚癌術後不追蹤 病灶入眼潰爛全盲

皮膚癌術後不追蹤 病灶入眼潰爛全盲#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忽視皮膚癌術後追蹤,病灶入眼竟連眼球都不保!79歲的陳先生10年前罹患皮膚癌,由於病灶在右眼旁,加上中風後沒有積極追蹤,日前因癌細胞侵犯右眼球,眼球潰爛,右眼球甚至完全失明。為避免癌細胞轉移腦部,完整清除癌細胞,醫師決定摘除整個右眼球,再進行外觀重建。陳先生一個人住在養護之家,日前送到彰化醫院時,整個右眼潰爛失明,血液腫瘤科醫師評估患者年紀大,化療風險高,若進行電療,連左眼也將會被放射線散射影響,如此將兩眼全盲,因此只剩下手術切除一途。如果不接受手術,一旦癌細胞轉移到腦部、肺部會更危險,於是將他轉介整形外科手術。 衛福部彰化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表示,右眼球摘除並清除癌細胞後,患者面部呈現下陷缺損,一般患者會以大腿取肉進行顯微手術,但老先生病況不佳,恐無法負荷全身麻醉的手術,因此醫師才以頭部右上方的顳肌皮瓣轉移手術填補右眼缺損,再取前額皮瓣重建外部。 癌症術後追蹤即為重要,此名患者獨居養護機構恐為延誤就醫的原因之一。呂明川醫師強調,若老先生能持續追蹤皮膚癌是否復發,一發現癌細胞擴散就馬上處理,切除範圍或許不用那麼大,眼球或許還未被侵襲而得以保住。醫師提醒,癌症術後持續追蹤是必要此個案顯示不管是手術切除癌細胞或進行化療、電療,都必須做好後續的定期追蹤。

指甲條紋變黑、有斑塊 恐為皮膚癌

指甲條紋變黑、有斑塊 恐為皮膚癌#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從指甲看健康,根據指甲底部有無出現白白的月牙可以簡單看出身體狀況,有人說至少要出現5月牙才是健康的指甲,指甲若出現縱向白點或條紋也可能是因為腸胃出狀況的警訊!南投一名曾姓鋼琴老師,發現手指指甲上出現淡淡的黑色直線狀,黑了5年了不會痛卻也都不會消失,雖然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但在外觀上總覺得不對勁,就到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皮膚科就診,經李瑜芬醫師細心看診下,發現黃女指甲上的黑色縱紋應為良性的「縱向黑甲症」(Longitudinal Melanonychia),無需特別治療,不用過於擔心。指甲皮膚可能存有痣細胞導致良性增生衛福部南投醫院皮膚科醫師李瑜芬表示,造成縱向黑甲症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為指甲下方或是後方的皮膚存有痣細胞、黑色素活化或良性增生,黑色素沉澱在甲床上,便會讓指甲看起來黑黑的,一般都是良性。條紋變寬變黑、出現跳躍性斑塊恐為黑色素瘤民眾若出現縱向黑甲症不需慌張,若指甲的黑色縱紋變寬邊黑,或者出現不規則的形狀,或在指甲附近的皮膚出現跳躍性斑塊,則要當心為黑色素瘤,也就是皮膚癌,應至皮膚科就醫安排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常有人提及觀察指甲的形狀、顏色等便能判斷一個人的健康情形。李瑜芬醫師表示,其實指甲在受到外力攻擊、刺激(例如撞擊、化學藥劑、清潔劑等),以及隨著年齡增長,也會出現透明縱線等老化現象。指甲的外觀並無法全然直接反應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仍需諮詢專業醫師一起診斷身體其他異狀。

男性小心!睡太少恐增前列腺癌風險

男性小心!睡太少恐增前列腺癌風險#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睡眠不只是為了讓身體休息,更可能是攸關生命的大問題!美國研究指出,睡眠時間過短可能提升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機率。除了皮膚癌,前列腺癌是美國男性最容易罹患的癌症。6成罹患者超過65歲,每年約有26,700名男性死於前列腺癌。在台灣,前列腺癌則為男性癌症死因的第7名。平均只睡3~5小時、小於65歲的男性患前列腺的機率高55%研究團隊分析了2項長期追蹤研究,分別涵蓋407,000及416,000位男性,前者於1950~1972年間進行,後者為1982~2012年間。在進行研究之初,所有受試者皆為身體健康的男性,但兩份研究最終分別有1500和8600位男性罹患前列腺癌。分析結果發現,與睡眠時間平均7小時的受試者相比,睡眠時間平均3~5小時且小於65歲的男性多出55%罹患前列腺癌的機率,6小時者則多出29%;而年長於65歲的男性則不受此影響。「倘若這次的研究結果在日後獲得更多證據,將更能夠證明充足睡眠對於身體健康的重要性。」研究領導者暨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副理事長Susan Gapstur 博士指出。過少量的褪黑色素可能引發基因突變雖然仍需要更多後續研究來了解生理結構上的變化,但足以證明人體的生理循環對前列腺癌的影響力,此外,先前也有研究找到睡眠不足會抑制影響生理循環激素—褪黑色素的分泌。Susan Gapstur 博士解釋,過少量的褪黑色素可能引發基因突變、降低DNA自我修復的能力和削弱免疫系統。至於為何年長男性不受影響,博士認為有可能是因為自然衰老的過程中,身體所分泌的褪黑色素跟著下降,因此失眠便不致構成太大的影響。(資料來源/American Cancer Society、Daily Mail 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腋窩長濕疹 久不癒竟癌變!

腋窩長濕疹 久不癒竟癌變!#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濕疹拖一年,原來竟是皮膚癌!一位50歲的女性1年多前於左腋窩長了一塊紅斑,起初以為是濕疹,自行塗抹藥膏,但用掉一整條卻無效,3個月前在斑塊中央出現小傷口,沒想到傷口一直無法痊癒。經皮膚科切片檢查,婦人竟罹患罕見的「乳房外柏德氏病」皮膚癌。乳癌表徵 好發乳癌患者的乳頭和乳暈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皮膚科主任梁仲斌表示,這種皮膚癌大都長在女性乳頭及乳暈附近,是乳癌的表徵,患者腋下斑塊面積不規則,顏色也不均勻,又有慢性傷口,這種皮膚癌好發於乳癌患者的乳頭和乳暈附近,如果不是長在乳房上,就稱為乳房外柏德氏病皮膚癌。梁仲斌主任指出,由於腋下的柏德氏病較靠近乳房,請患者接受乳房外科專科醫師的檢查,並未發現有乳癌症兆,而排除是乳癌引起的皮膚病變,確診為原發性的「乳房外柏德氏病」皮膚癌,經整形外科切除患部後,建議3~6個月1次至少檢查一次並持續追蹤2年,以防止再復發。皮膚疹子治療2周未好 應進一步檢查梁仲斌主任指出,乳房外柏德氏病皮膚癌最好發在會陰生殖器部位,其中80%是屬於原發性的皮膚病變,而20%是泌尿系統癌症或大腸癌轉移造成。面積較小的乳房外柏德氏病,可以接受液態氮、皮膚外用免疫調節藥物,不過還是以手術切除為佳。由於柏哲德氏病與濕疹很相似,有些患者不會在意,拖了很久才被發現,提醒民眾若發現皮膚上的疹子於治療2周以上未好轉,應找皮膚科醫師進一步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