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

穿涼鞋忽略足部防曬 當心皮膚癌上門

穿涼鞋忽略足部防曬 當心皮膚癌上門#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涼鞋、拖鞋是女性鞋櫃的必備品,只要能讓腳底感覺「透心涼」,又不失流行元素,多數人都想「來一雙」。不過,專家指出,由於涼鞋使腳上大部分皮膚暴露在外,陽光直接照射下,易增皮膚發生癌變機率。足部長期曝曬 罹惡性皮膚瘤機率增不管是細根涼鞋、厚底拖鞋,或休閒又好走的平底鞋,各種款式都吸引不少愛好者,不過穿上一天,腳背很可能曬出鞋痕,其實,這就是足部發出的警訊。由於一般人不常注意腳部防曬、足部定期檢查,不知不覺中罹患皮膚癌的風險也跟著上升。而足部的癌症常形成於腳底、指縫間、指甲下,且不會讓人感到不適或疼痛,因此很少人會察覺,久不注意就引發其他病變。若從小就長時間把足部曝曬於陽光下,罹患惡性皮膚瘤的機率則更大。黑色素瘤好發年輕人 機率高8成美國研究發現,現今光照皮膚最容易引發的腫瘤之一是黑色素瘤,而發生年齡在18至20歲的年輕人身上,罹患癌症機率比其他年齡層的人高出80%。因此,年輕人更容易因陽光照射引發皮膚癌。而喜歡穿涼鞋、拖鞋的人,更該注意足部防曬,只要是直接曝曬在陽光下的肌膚,都該受到多一層保護,曬出尷尬鞋痕事小,患上皮膚癌卻是件大事,因此,足部保護更是不能少,選擇防曬係數也要因人而異。專家建議,若本身皮膚較白的人,應選擇防曬係數50倍的防曬乳;膚色較黑者選擇20至30倍即可。

防曬品使用不當 小心恐變老、皮膚癌

防曬品使用不當 小心恐變老、皮膚癌#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炎炎夏日,紫外線指數不斷破表,防曬品也成為當季熱門產品。但醫師提醒,最常見的錯誤是,以為擦了防曬品,就可以肆無忌憚的曬太陽。其實這只是防曬的一環,其他像是陽傘、寬邊帽、袖套等遮避物件,仍不可少。且民眾若是防曬產品使用不當,反而有可能曬傷、曬黑、曬老,甚至造成皮膚癌。 擦多久要再補充? 醫:環境、流汗而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美容中心邱品齊醫師說,之所以建議在出門前一刻鐘至半小時前敷用,乃因防曬品多屬乳化性基質,須花一點時間,方能在皮膚上達到均勻分散的效果。和防曬品能否發揮功能,其實是兩回事。 至於擦了以後多久要再補充?邱品齊表示,應視環境與流汗程度而定,並非效果會隨時間流逝。像從事游泳、打球、登山之類的活動,流汗多又是在戶外的情況下,可能不到一小時就要重擦。若整天待在室內,早晨擦一次也應該夠了。 難取代!防曬系數彩妝品僅輔助而高壓噴霧瓶是近來最夯的產品,但邱品齊說,用量難以確知,效果不見得比較好。也提醒切勿直接噴臉,以免誤傷眼睛。噴時要在上風處,還要維持通風,畢竟霧滴吸入肺中有其隱憂。記得遠離火源,切勿在過熱或抽菸時使用。 其他具防曬系數的彩妝品,包括BB霜、隔離霜、粉底、粉餅等,為了妝效展現清透自然,添加的防曬成分其實有限,因此效果絕對低於其所標示的防曬系數。這類彩妝品充其量只能扮演輔助角色,難以取代真正的防曬乳。

咖啡適量喝!降低皮膚癌、糖尿病風險

咖啡適量喝!降低皮膚癌、糖尿病風險#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咖啡,是國人近年來日盛風行的飲料,有多數人習慣早上起來喝一杯咖啡,下午精神不濟、想睡時也喝咖啡,晚上熬夜忙於工作,更少不了咖啡,因此,對於時常加班、容易疲勞的人來說,咖啡是生活中少不了的重要飲品,且關於咖啡對身體的影響,正反論述從來都沒有停過。每日4杯 可降低皮膚癌風險日前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期刊》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常喝咖啡的人,罹患黑色素瘤的機率,相對低於2成,但若喝無咖啡因的咖啡,則未見關聯。該研究主要是由耶魯大學公衛學院,針對近46萬名平均63歲的人,進行飲食習慣問卷調查長達十年,結果發現每天喝4杯咖啡以上者,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較少喝咖啡者低於2成。對此,研究人員表示,此結果仍處於初步階段,未來還需要更進一步分析。飲用不加糖咖啡 可降低糖尿病發生率除了可降皮膚癌風險外,其實過去也有許多研究指出,只要適量的飲用,包括心血管、糖尿病、記憶力等方面,都可以獲得改善及避免,舉例來說,美國先前針對第二型糖尿病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有喝咖啡習慣的人,罹患風險降低1成左右,但也要提醒民眾,雖然咖啡可能幫助體內提高基礎代謝率、減少糖尿病風險,但若含有加糖、奶精的咖啡,則可能會對健康出現負面的影響。骨鬆、失眠者 飲用咖啡要當心雖然多數研究皆指出適度飲用咖啡,對身體有正面的影響,但衛生局也曾提醒過民眾,對於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失眠、腸胃疾患等慢性病,過量飲用咖啡將對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建議成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300毫克以下為宜。

秋冬防乾大作戰 洗澡後喝三茶飲皮膚水噹噹

秋冬防乾大作戰 洗澡後喝三茶飲皮膚水噹噹#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乾」,應該是最能形容秋冬季對皮膚所帶來不適的最佳字詞,此時也是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乾燥性濕疹等皮膚問題,反覆發作的時刻,以下為《優活》經訪談整理出的「防乾」撇步,包括,洗臉、洗澡後該如何進行保濕,並且由中醫師推薦中醫保濕茶飲,有助皮膚容易乾燥出毛病的民眾,能水嫩過冬!四大水分散失關鍵 記得好好塗抹乳液針對皮膚乾癢,書田診所皮膚科徐家淇醫師表示,在這段時間裡,民眾較常出現富貴手、乾燥性濕疹、脂漏性皮膚炎等,因此,醫師提供4個容易散失水分的時機,幫民眾減少水分散失,降低皮膚困擾。1)洗澡/水溫以不超過40度為原則,減少清潔劑,以針對重點部位使用即可,包括腋下、胯下等容易出現異味的地方,而洗完澡後先將身上多數水分擦乾,接著在水份蒸發前塗抹乳液,有助於鎖水,將水分維持在角質層中。此外,對於不習慣塗抹乳液的民眾,醫師建議可針對四肢末梢、臀部上方等易乾燥部位進行塗抹就好。2)洗碗/建議民眾在洗碗時,戴上手套為佳,可避免肌膚接觸到清潔劑,若無法戴上手套者,則在洗完碗盤後,立即塗抹護手霜,原理與洗澡相同,有助於鎖水,減少肌膚乾燥機會。3)泡溫泉/不管是泡溫泉、熱水澡,每周最多2~3就好,每10分鐘就要休息一次,以不超過2個循環為佳,另外,民眾在泡熱水澡時,喜歡添加澡球、泡澡精等,但醫師不建議添加任何東西,應以純泡澡就好,減少皮膚接觸到清潔劑。4)洗臉/白天洗臉以清水為主,晚上則應挑選較溫和的不起泡清潔劑來清洗,而洗完後依每個人乾燥程度進行產品挑選,對於乾性肌膚、高齡者應以乳霜為佳,其餘則使用乳液即可。拒絕解決秋天乾燥 茶飲幫你解決困擾胡心瀕中醫師表示,為了避免呼吸道因溫差大所造成不適,民眾可戴上口罩或圍上圍巾,減少鼻子與脖子接觸到外界天氣,此外,也可多攝取黑木耳、白木耳、燕窩、川貝、黑芝麻、紅棗、黑棗、枸杞、葡萄及櫻桃等,有助於保濕、補水,避免皮膚乾燥。而在日常生活醫師也提供3種茶飲,解決喉嚨乾澀、滋陰補血,幫助民眾舒緩困擾,每種茶飲皆屬一天份,用1000C.C.的熱水沖泡30分鐘後飲用即可,只是對於有感冒症狀及有痰民眾,就不建議飲用。1)養聲潤喉茶/西洋參2錢、麥門冬3錢、沙參3錢、澎大海(胖大海)2顆,有助於潤喉,對於必須長時間講話、容易沙啞的民眾而言,是個不錯的選擇。2)百合潤肺茶/百合、白芍、浙貝母、生甘草、麥門冬各3錢,有助於潤喉、潤肺,舒緩喉嚨乾燥所造的不適。3)首烏棗杞茶/何首烏3錢、紅棗4錢、枸杞4錢、生甘草3錢、天花粉3錢,有助於滋潤肌膚,增加皮膚紅潤。

氣溫落差大!恐誘發寶寶異位性皮膚炎

氣溫落差大!恐誘發寶寶異位性皮膚炎#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秋冬天氣溫差大,若家中的小寶寶或小孩,開始出現不斷搔抓的症狀,可就要多加注意,很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在惹禍!台中就有一名六個月大的小男嬰,最近開始出現不斷搔抓的現象,手腳也開始冒出一粒粒疹子來,皮膚甚至還被抓到流湯流水,經醫師診斷之後,確診為異位性皮膚炎,經類固醇藥物治療與藥膏的塗抹,並且把配方奶改回只喝母奶,很快的症狀就獲得緩解。秋冬季報到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暴增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洪千惠表示,最近因為早晚溫差大且天氣轉涼,門診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比夏天時增加不少,她解釋,異位性皮膚炎最常出現在嬰兒和孩童時期, 臨床的症狀包括患處的紅腫、搔癢、脫屑,甚至慢性苔蘚化(皮膚粗粗的,抓後會脫屑)。洪千惠指出,最讓患者和家長困擾的症狀是搔癢,尤其是半夜不自主地搔抓,讓皮膚的症狀加劇,因為抓癢會讓皮膚釋放組織胺,而組織胺便是皮膚搔癢的原因,因此會越抓越癢,晚上因皮膚癢導致睡不好,便會影響孩子白天的日常作息,容易哭鬧或上課沒精神。        異位性皮膚炎的其中一個成因是因為病人本身有異位性體質,容易對特定過敏原引起過敏反應,在嬰幼兒時期尤其對過敏性食物特別敏感,因此針對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幼兒,洪千惠建議以母乳哺育為主,配方奶選用水解奶粉,若寶寶已經是全母奶哺餵卻仍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可以請媽媽在飲食的部分停用乳製品及帶殼海鮮,如果症狀還是無法改善,就必須用完全水解奶粉來治療。醫師也提醒,若孩子皮膚出現紅腫癢的症狀,務必趕緊至皮膚科就診,若症狀久拖,又不斷的抓出傷口,很可能會進一步遭到細菌感染,嚴重恐怕還會引起敗血症,不得不慎。

兩百萬人有異位性皮膚炎 放著不管恐引敗血症

兩百萬人有異位性皮膚炎 放著不管恐引敗血症#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過敏體質,一向都是另大人小孩,極為困擾的一項毛病,而隨著高度文明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各種生活型態的大翻轉,進而讓有過敏體質的人口在近三十年以來,大幅攀高,其中,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增加,更是顯而易見。經濟愈繁榮 罹患人數愈多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家瑜就坦言,先進國家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人口,在歐美等國,盛行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五,在台灣則有百分之十,且人數正逐年攀高,此疾病正挾以社會高度開發的後盾,侵害更多人的肌膚。別以為異位性皮膚炎僅造成外觀上的改變,事實上過於嚴重,更可能引發敗血症,威脅生命,根據統計,台灣有高過兩百萬個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其症狀無非重度搔癢,抓破皮、紅腫、感染,甚至讓夜間睡眠品質大幅降低。白天不癢 晚上狂抓「白天不癢,夜間特別養,」朱家瑜說,異位性皮膚炎,晚上睡覺會特別養,因為大腦將會專注在抓癢這件事情上,而此疾病通常會連同氣喘、過敏鼻炎一起上身,他解釋,異位性皮膚炎本身就是過敏體質的專利之一,因此患者也常會合併後兩種症狀。其中,異位性皮膚癌的診斷,最重要的就是反覆性的抓搔,且長達六個月以上,為遺傳所致,目前醫學的判斷,多半是基因突變或表現太低、免疫功能失調、周遭環境的影響、生化代謝上的異常與皮膚障壁功能的缺陷等等因素。塵螨、黴菌、狗毛、貓毛、易造成過敏的衣料、皮膚乾燥等等,也都會讓症狀更為嚴重。台灣一年四季都會讓症狀加劇朱家瑜指出,台灣的異位性皮膚炎,與國外不太相同,通常都是一年四季,症狀都會惡化,冬天乾燥會導致病情惡化,夏天悶熱多汗,同樣難控制。如果放任疾病不管,將會嚴重抓傷,抓出血來,甚至有皮膚感染的風險,不得不慎。朱家瑜提醒,異位性皮膚炎非僅限外觀的改變,它更容易引起個人睡眠品質的問題,使白天精神不濟,孩童還會有學習上的困擾,更嚴重還會引起敗血症,而目前台灣醫界已有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三線」共識,包括塗抹保濕劑、塗抹藥膏、光療等等,都有助於症狀改善,且在治療兩周之內,就會能顯著緩解,民眾若有相關搔癢症狀,最好能趕快就醫。

痣的變化勿輕忽 當心罹患皮膚癌

痣的變化勿輕忽 當心罹患皮膚癌#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位50多歲男子,從出生起頸部右後方就有一顆約0.5公分大小的痣,他原本為身上長痣是很自然的事,所以沒有去理會它,但這顆痣竟隨著時間慢慢長大,直到有次痣開始有腫、破皮,又加上每當流出血水後就開始用手擠,幾個月後反覆地擠壓,沒想到最後傷口越擠越大,從一顆小痣變成紅豆大約5公分時,他才就檢查,確診後發現罹患惡性皮膚腫瘤中的基底細胞癌。皮膚癌9成好發部位為臉部根據大林慈濟醫院外科部黃介琦醫師表示,基底細胞癌這類病患中有70%~90%好發在臉部等陽光照射到的地方,像是臉、鼻子等,罹患基底細胞癌主要原因,是長期累積下來的結果產生病變進而造成皮膚癌,而皮膚癌的成因有紫外線照射、環境因素、電療、接觸化學物質等。在初期時往往不痛不癢,所以容易讓人忽視它的存在,但是如果不加以理會,癌細胞就會侵犯到局部神經或破壞更多的組織,造成神經麻痺或是顏面缺損,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所以黃介琦提醒民眾,當皮膚長出不明的腫塊、原有的痣突然顏色改變或變大、開始流血、出現長久不癒合的傷口、或家中曾經有人得過皮膚癌的人,就要特別注意,一旦發現痣有什麼變化,最好儘速就醫做詳細檢查。

研究:擦防曬並不能預防皮膚癌

研究:擦防曬並不能預防皮膚癌#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出門擦防曬,真能夠防止皮膚癌上身?那可不一定!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指出,塗抹防曬乳並不能夠有效防止皮膚癌的產生,因此提醒民眾,不管出門有沒有擦防曬,最好還是不要在炎炎日頭高掛天空的正中午出門,以免提高罹皮膚癌的風險。不管有無擦防曬 還是別在艷夏中出門根據英國媒體報導,此研究來自英國曼撤斯特大學及癌症研究院,研究人員以基因篩選的方式,篩選出一批容易罹患黑色素瘤的老鼠做實驗,經實驗的老鼠需接受一周劑量的紫外線照射,也就是約人類站在大熱天之中,曝曬一小時的程度。其中,一組老鼠擦上防曬SPF50,一組則不擦防曬,不擦防曬的組別,平均餘五個月左右罹患皮膚癌,擦上防曬的組別,則延長到七個月左右,研究人員做出結論指出,藉此可知防曬對於預防皮膚癌的效用並不大。也提醒人們,別誤認擦了防曬就可以在大太陽底下肆無忌憚的活動。研究已發表於《自然》期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