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在一般民眾及印象中,都是屬於長期難治療、易復發的疾病,不僅造成外觀與生活困擾,也常常讓病友感覺「人生一團糟」陷入絕望困境。到底異位性皮膚炎致病主因是什麼?嚴重程度如何判斷?治療目標?「異位性皮膚炎5大QA」有請皮膚科醫師及專家來解密!
異位性皮膚炎在一般民眾及印象中,都是屬於長期難治療、易復發的疾病,不僅造成外觀與生活困擾,也常常讓病友感覺「人生一團糟」陷入絕望困境。到底異位性皮膚炎致病主因是什麼?嚴重程度如何判斷?治療目標?「異位性皮膚炎5大QA」有請皮膚科醫師及專家來解密!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9歲的張小弟弟出生剛滿週歲時,就被診斷為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常常半夜搔癢難耐抓到破皮、床單染血,且在飲食上舉凡蛋類、海鮮、大豆等等高蛋白質的食物都要禁止。甚至在幼稚園病況嚴重時,就曾經告訴媽媽:「不想再當人。」因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所造成的全身不適、又要忍受被同學嘲笑,對孩子小小年紀來說實在太痛苦。延伸閱讀:癢會傳染?食物過敏?異位性皮膚炎「5迷思」別再誤信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洪志興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發炎疾病,是常見的兒童過敏性症狀之一,在台灣的盛行率約8~10%,發病年齡以6歲以下兒童及嬰幼兒約佔26%為大宗,可說每10位孩童就有1位是異位性皮膚患者。從小日常中就因皮膚乾燥、搔癢,導致傷口出血,使睡眠和生活品質受到嚴重影響。其中更有近80%的病童,長大後會導致氣喘及過敏性鼻炎。逾5成異膚病童長期陷憂鬱、無自信心,甚至「矮人一截」洪志興指出,異位性皮膚炎若控制不佳,對患者造成的困擾除了皮膚上持續的搔癢感、脫屑及濕疹病灶外,近7成有睡眠不足的問題,其中更有超過5成的患者因病情感到哀傷、自信心受創、人際受阻而導致長期憂鬱,造成神經認知表現有負面影響。更有研究指出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之病童,平均身高比一般人約矮3公分。且這些身心上的重大負擔不僅止於發生在患者本身,也影響到全家人的生活,家長在照護上更是心力交瘁。張小弟弟經醫師建議,開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穩定用藥2週後搔癢程度即明顯降低,晚上也常能夠一覺睡到天亮,且飲食上也可以開始吃蛋類等增加身體營養的食物,生活品質開始逐漸恢復。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姚宗杰表示,過去傳統的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選擇僅有口服免疫抑制劑、類固醇藥膏,局部類固醇藥物的短期使用,對於急性發作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但若長期使用可能會影響內分泌、肝腎功能、易使皮膚變薄變脆,一停藥反覆發作恐更嚴重等副作用,而使用免疫抑制劑則是好、壞細胞都會受損,以致有免疫力下降的疑慮。其中更有約5成的中重度患者,因使用上述傳統治療皆效果不佳,使家長與兒科醫師面臨診斷與治療的困境。生物製劑新契機,可正式治療6歲以上異膚病童然而隨著新一代藥物開發帶來的精準醫療契機,2021年底衛福部終於核准將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生物製劑,可正式使用於6歲以上兒童,為約30名中重度異膚病童家庭帶來福音。姚宗杰指出,臨床上6~11歲中重度兒童病患連續使用4個月後,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指數(EASI)獲改善8成,近95%的患者使用後病況得到緩解。其中55%患者的搔癢程度降低,65%患者因而改善了睡眠不足的問題,使患者的整體生活品質皆有明顯提高。也因此,台灣兒免醫學會10年來首度更新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指引,並將生物製劑為第1線治療選項,只要符合3大症狀,1.搔癢、2.濕疹樣病灶、3.病灶反覆發作等,即可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標準如下表:(圖片提供: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姚宗杰解釋,納入第1線治療選項的生物製劑療法,與目前外用藥物的治療機轉不同,是從根源改善病灶,藉由精準鎖定體內異位性皮膚炎發炎相關的傳遞因子,阻斷引發發炎的反應路徑,進一步調節免疫反應以達到控制病情效果,迅速改善癢感症狀,用藥安全性高,不會有傳統治療的副作用疑慮,在醫師醫囑下可安全使用。姚宗杰表示,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童,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可免於過去傳統治療上,每1~2個月就要打針抽血的恐懼與不便,不僅孩童使用安全性高且方便施打,患者僅需聽從醫師指示用藥,並定期追蹤,以監控是否有副作用的發生並做處理,一般而言即可穩定控制,安全度過平均約3~5年的急性發病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異位性皮膚炎是傳染病嗎?當「麵粉人」常搔癢難耐、皮膚脫屑,長大就會好?異位性皮膚炎不僅是生理上的疾病,患者易面臨「癢了又抓,抓了更癢」的惡性循環,也因外觀具明顯皮膚症狀,導致患者在成長過程中十分艱辛,甚至面對歧視與難堪遭遇,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與社會環境負擔。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秘書長丁淑敏表示,許多民眾因對異位性皮膚炎的不了解,見到患者脫屑、搔癢等症狀,誤以為此病是「傳染性疾病」,無形中表現出排斥言行。另有許多家屬存有「孩童才會得」、「食物過敏導致」等不正確觀念,甚至以為異位性皮膚炎是因免疫力低下導致,不僅濫用食補越補越糟,更忽視異位性皮膚炎青少年與成人患者的處境,及尋求正規治療的重要性。長大就會自己好?異位性皮膚炎「常見5大迷思」丁淑敏說,過去30年她看著兒子深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親眼目睹孩子反覆發作、體無完膚,不但承受皮肉痛,且夜不能寐;身為中重度病患的家人,在照顧上也相當辛苦,作為母親時常感到束手無策與內疚。若民眾能多加同理患者處境、鼓勵接受正規治療,並正確認識以下「異位性皮膚炎5大迷思」,就能大大幫助病患及家屬減緩長期的心理壓力:迷思1、異位性皮膚炎只發生在孩童時期,長大就會好?正解:異位性皮膚炎以孩童為多,但仍有2~3%患者病程會持續至青少年與成人,亦有病患於成年後才發生。10歲以上病患約10萬人,其中重度病患佔38%。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其盛行率為:2歲以下嬰幼兒,約占17%6歲以下孩童,約占9%青少年,約4~7%成人,約1~3%迷思2、異位性皮膚炎會傳染?正解:異位性皮膚炎是受遺傳、先天免疫或後天環境相互作用,導致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疾病。縱使病患破皮、流血流膿,也不會因接觸而感染他人。迷思3、異位性皮膚炎只是食物過敏引起,控制飲食即可,不需積極治療?正解:異位性皮膚炎是與免疫異常活化因子、遺傳、環境影響關聯較大。環境因素包含居住都市、低紫外線照射、PM2.5空汙、塵蹣等,並非靠飲食控制可緩解中重度病況。迷思4、異位性皮膚炎是因為免疫力太低,所以需要食補才可以改善?正解: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屏障異常,合併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導致。食補會讓免疫系統如同「提油救火」越補越糟。迷思5、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終生不會好,不需積極治療?正解:異位性皮膚炎是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疾病,需要透過穩定用藥、日常保養才能良好控制。隨醫學研究進步,近年陸續上市新藥可幫助中重度患者良好控制病況,鼓勵中重度患者再次回歸正規醫療體系與皮膚科醫師討論更適合自己的治療計畫。全台30萬人罹異位性皮膚炎 伴隨焦慮、憂鬱風險高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補充,全台有近30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約占全人口的1.28%,是常見的皮膚疾病。部份患者病情延續到青少年與成人。中重度患者一年會面臨3~4次的嚴重發作,一次就持續好幾個月,嚴重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且因為無法治癒,需終生用藥控制,長期與疾病抗戰。國外研究亦指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病患在參與研究的過去1年內,發生憂鬱症與焦慮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40%及18%。經長期觀察,中重度孩童患者在成長為青少年後,出現憂鬱、易怒與社會退縮行為的風險增加,除影響病患人格、社交與職涯發展外,更增加家庭與社會負擔。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也呼籲,民眾對異位性皮膚炎有正確知識瞭解,接受並鼓勵患者回歸正規醫療體系治療、穩定控制疾病,才能讓患者安心選擇更多藥物治療方式,有機會找回潔淨肌膚,擁有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希望。民眾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5大迷思。圖片提供: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7歲的楊小姐從幼稚園開始全身上下長疹子,奇癢無比,經醫師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醫師當時告知,隨著年紀增長狀況會好轉,若無好轉,恐怕終生與之共存。長大後,楊小姐的皮膚狀況僅稍微趨緩,尤其一到「月經來潮前」,皮膚炎就會惡化,但只要生理期結束,惡化又再度減緩,反反覆覆很苦惱,衛福部台北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蔡凱倫表示,「月經前因黃體素分泌增加,導致女性有情緒、壓力,使免疫系統不穩定,異位性皮膚炎就會惡化。」異位性皮膚炎治癒最佳2大時期:5歲、18歲異位性皮膚炎通常從嬰兒時期開始發病,其中約80%的病人在5歲前就有症狀,而50%的患者在1歲前出現症狀。嚴重搔癢和反覆發作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特色。至於為什麼楊小姐的醫師告知她長大以後異位性皮膚炎有機會好轉,若無就只能與之共存呢?蔡凱倫表示,「這是因為當小朋友轉大人過程中,免疫發展會越來越完整。」嬰兒尚在成長,沒辦法穩定調控免疫系統,容易受到外來物質刺激,造成皮膚過度反應。蔡凱倫比喻,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過度敏感,皮膚的免疫細胞過度活化,甚至產生很多過度免疫抗體,免疫系統分為2大種模式,一是「往前衝」、二是「煞車系統」可讓免疫穩定,而在發育過程,煞車系統會越來越完善,長大之後症狀就會慢慢消失。免疫系統發展的關鍵時期是4到5歲,以及轉大人時期(18至20歲),但若超過20歲後異位性皮膚炎沒有好轉,基本上靠後天的飲食和生活調整也都難以逆轉局面,一輩子真的只能「與之和平共處」。月經前黃體素升高 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惡化楊小姐長大後病情雖趨緩,但每次月經來潮前,皮膚炎就會惡化,蔡凱倫表示,月經週期本來就有荷爾蒙變化。當女性月經來潮前,黃體素分泌達到高峰,這時會產生情緒及壓力,使體內免疫細胞不穩定,皮膚更容易受到刺激、保護力變差、出油、喪失保濕因子,就會引發「異位性皮膚炎惡化」。蔡凱倫表示,如果月經前皮膚狀況真的很糟,可考慮接受荷爾蒙治療,但這並非最根本的解決辦法。照護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的就是擦乳液、保濕,讓皮膚有屏障不受外來物質刺激,或是施以輔助治療,包括服用益生菌、補充維他命D,民眾也可以透過中醫進行調理。極罕見的「自體免疫性黃體素、雌激素皮膚炎」有些民眾觀察到自己月經週期間,皮膚會產生很多變化,不僅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一般女生也可能會冒出大量青春痘、肌膚暗沉等等,蔡凱倫表示,「女生月經來,皮膚本來就會變化,這是正常的生理代謝機制。」但是,有種極為罕見的皮膚炎,稱之為「自體免疫性黃體素皮膚炎」或「自體免疫性雌激素皮膚炎」,這和上述一般情況不同,通常在月經前或排卵期,患者會出現破皮、紅斑、水泡,或尋麻疹性的血管炎等等。若要確切診斷,此時會請病患服用、注射黃體素(或雌激素),或是利用荷爾蒙貼片貼在皮膚上,若30分鐘內出現皮膚嚴重發炎的反應,即可診斷為自體免疫性黃體素(雌激素)皮膚炎。「這是很罕見的。」蔡凱倫再次強調,這種疾病治療通常會服用荷爾蒙藥物,若是太過極端的患者,甚至會考慮切除分泌荷爾蒙的器官「卵巢」。(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戴口罩、勤洗手防疫不鬆懈,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卻常面臨卡「關」!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若疾病控制未達緩解目標,容易因關節發炎腫痛、動作「卡卡」,不僅脫戴口罩需要更多時間,也難落實洗手完整步驟。48歲蔡女士5年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因膝蓋磨損嚴重,骨頭彼此磨擦,入院檢查時卻只被診斷出是退化性關節炎,歷經半年減重10公斤和關節鏡手術,仍不見疼痛改善,驚覺不對勁,轉診至風濕免疫科,進一步抽血檢查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以「疾病緩解」為重! 染疫共病風險降2成以上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在臨床上常用「DAS-28」分數來評估疾病活動度,區別為疾病緩解、低疾病活動度、中疾病活動度與高疾病活動度等4種等級。其中,以「疾病緩解」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應追求的終極目標,使關節不腫痛、體內發炎指數正常,以延緩關節破壞,若未達到緩解,除了身體不適與關節破壞外,也可能造成感染風險、心血管共病、肺病風險增加等。研究也發現,疾病緩解者在新冠肺炎感染後住院與死亡、併發心血管疾病事件與骨鬆性骨折等共病風險,可比高疾病活動度病友減少1.94至2.48倍。9成患者搞不清治療目標 望確定治療成效在防疫期間,有些病友因避免到醫院而中斷治療,直到病況加劇才回診。但臨床觀察,逾9成病友不清楚個人治療目標,多是因評估公式計算過於專業複雜,在缺乏友善且有效的醫病溝通工具情況下,診間醫病問答常無法精準評估,可能影響疾病控制與治療成效。為解決醫病問題及改善評估方式,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病聯盟目前推出評估方便的「1分鐘微笑量表」,將醫學專業量表結合國人生活形態,希望達成有效的醫病溝通、幫助提升治療目標成效。一分鐘微笑量表,幫助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輕鬆自評分類。(圖/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提供)「微笑量表」促醫病溝通 自行評估5大行為病友只要快速圈選幾個項目,包括身體狀況分數、疼痛分數等,並評估是否困難或無法完成「5大生活行為」,包含自行穿衣服、自行起床、舉杯喝水、自行清洗或擦乾身體與在戶外平地上行走,對應至疾病控制的四種表情符號,便可快速了解自己的疾病程度與現況。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蔡長祐說明,每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都該知道自己是哪一類,藉由「1分鐘微笑量表」幫助病友掌握疾病現況。建議每週定期紀錄評估,回診時可與醫師討論期間的變化,醫師也可以在專業評估後即時給予回饋,有助於促進醫病間的溝通和對話,幫助醫師用藥更精準、更多病友治療達標。蔡長祐呼籲,秋冬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季節,預測今年冬天會特別寒冷,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伺機而動,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更應重視治療達標。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根治,建議善用良好的醫病溝通工具,並配合醫囑、監控疾病活動度與積極治療,達到穩定控制、疾病緩解,以維持良好便利的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21歲林同學因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不僅全身脫屑,外出時常被投以異樣眼光,半夜更因搔癢而難以入眠,導致白天常常無精打采,同學私下抱怨她「太閉俗」,雖然嘗試許多療法,病況依舊反覆惡化,所幸透過生物製劑治療兩個月後,皮膚症狀日漸好轉,恢復大學生應有自信與笑容。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屏障異常和免疫系統過度活化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醫師方心禹表示,患者因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生活品質不佳,連帶影響社交狀況,完全看不出大學生應有的自信光彩,經與患者充分討論後,決定採用生物製劑治療,兩周後,牽絆林同學多年的搔癢感竟然奇蹟似的逐漸消退,又經過兩個月治療,原本總是脫屑、發紅的皮膚也幾乎恢復正常皮膚,令他相當欣喜。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生的皮膚疾病,主要是因皮膚屏障異常和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因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屏障異常,導致外在過敏原可以輕易的經皮穿越,接著引發一連串的發炎反應,症狀除了廣泛性的濕疹樣皮膚變化,伴隨而來的搔癢不適,更影響許多病友生活品質。 中重度的異位性皮膚炎可謂目前最令人感到沮喪的皮膚病之一,現有的傳統用藥,包括類固醇及免疫製劑,都是廣泛性的抑制發炎反應,雖然可以緩解疾病症狀,但因抑制範圍相當大,也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如皮膚萎縮、膚色變淺、長青春痘、免疫力下降、造成肝腎負擔等。藥物不影響其他器官組織功能 5成患者病況改善90%方心禹指出,該款生物製劑藉由拮抗發炎因子IL-4/IL-13,精準阻斷異位性皮膚炎治病的關鍵路徑,不影響身體其他器官組織的功能,患者平均使用16周後,約5成患者病況改善90%,約9成患者病況可改善50%以上。更重要的是,副作用除了不到7%患者有輕微結膜炎外,其餘器官系統幾乎不受影響,是相當安全且有效的藥物,為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帶來新曙光。 方心禹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千萬不要灰心,目前有許多新藥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接下來的5~10年絕對有機會使更多藥物問世,提供患者更舒適安全的生活。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23歲的阿俊從小患有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高中病況嚴重時,常半夜搔癢難耐抓到破皮、床單染血,最後竟衝進浴室用熱水沖臉。甚至因為運動流汗會讓病灶更嚴重,只好放棄熱愛的籃球。由於一直無法有效控制疾病,阿俊常有看不到盡頭的無助感,所幸經醫師建議開始生物製劑治療,穩定用藥後異位性皮膚炎大幅獲得改善,如今他已是一名健身教練,不僅可以做自己熱愛的工作,個性也變得開朗許多。以患者為中心 病友協會推醫病共享決策異位性皮膚炎或稱異位性濕疹,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臨床上常反覆發作,疾病強度也隨時間時好時壞。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暨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醫師表示,患者應全面長期管理疾病,因為影響層面不僅止於皮膚病灶,常會失眠、憂鬱焦慮、自信心受創、影響就學工作等,是導致身心重大負擔的皮膚疾病,為了幫助患者更有效控制疾病,應將皮膚表徵及症狀、心理健康、活品質三面向列入治療考量。有感於患者在看診過程難以具體表達綜合身心層面所面臨的困境,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引進線上版「ADCT異位性皮膚炎控制工具」,患者可直接進行線上評量,每次評量結果會自動記錄,方便追蹤;醫師則可藉此工具掌握患者的疾病負擔與控制狀況,並針對每次的評量分數變化提供治療建議。朱家瑜醫師呼籲:「各級醫院及基層診所的皮膚科醫師應多加利用ADCT,讓醫病溝通更順暢,將有助於提升問診效率及對病情的掌握度,更為病人開啟參與治療討論的契機,落實醫病共享決策。」ADCT成診斷利器 提升患者長期疾病管理能力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由於患者每次看診時間有限,像異位性皮膚炎這樣的慢性病,更有賴於有效的溝通和方式讓醫師了解疾病對患者的影響。ADCT是透過6個簡易問題,讓醫師在看診前掌握患者各項疾病負擔,包含:症狀整體嚴重程度、劇烈搔癢發作頻率、疾病相關困擾程度、影響睡眠頻率、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對情緒的影響。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對患者影響層面廣泛,在無法擁有正常生活情況下,患者可能對治療感到灰心。黃毓惠醫師指出,ADCT為皮膚科醫師的臨床利器,可做為治療階段的建議程序,將疾病控制追蹤紀錄納為治療指標之一,幫助醫師在有限的問診時間內,全面快速掌握患者情況,促進醫病雙向溝通治療規劃,更可藉此提升患者長期管理疾病的能力。長期治療穩定控制是關鍵 生物製劑從根源改善病灶朱家瑜醫師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最新的治療策略是以改善皮膚屏障功能,及針對免疫路徑為導向,而生物製劑即是透過精準鎖定異常的發炎因子進行阻斷,從根源改善病灶,同時降低副作用產生。如今生物製劑已有健保給付,可大幅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若經照光3個月,及兩種口服免疫抑制劑的足量治療各3個月後,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仍有20分,且病灶佔體表面積30%以上,即可申請健保給付。此外,今年5月生物製劑的適應症也拓寬至12歲至17歲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青少年患者。朱家瑜醫師強調,使用生物製劑不需進行抽血或尿液監測等風險管理,在臨床上是安全的治療選擇。根據2020年6月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所發表的大型臨床研究分析顯示,接受生物製劑治療之成年患者,癢感分數在用藥第2天就有明顯改善;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施打生物製劑,癢感有明顯改善並持續達52周甚至更長。現今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版圖完整,鼓勵患者積極治療,有望回歸正常生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的孩子有異位性皮膚炎(幼年型濕疹)困擾嗎?這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成人也會受到影響,食藥署請台北榮總兒童過敏感染科約聘主治醫師、親子診所院長陳俊仁,為大家解惑過敏的困擾。2歲前好發於身體外側 2歲後好發關節內側陳俊仁醫師指出,約有5~20%的兒童曾出現異位性皮膚炎,其中90%在5歲前發病,約有70%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童父母,也有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症狀,可能是患者基因突變,造成皮膚的結構缺損所致。2歲以前的孩童,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身體外側,除了穿尿布的區域以外,常見臉上及頭皮,出現泛紅、乾癢及脫屑等情況,嚴重者還會流出組織液。而2歲之後的孩童好發在關節內側,如脖子、手肘的前側、手腕、膝蓋後側,皮膚會因為苔蘚化變得很粗糙,因而出現色素沉積。與常見的口水疹和熱疹有什麼不同?口水疹只會出現在口水沾到的位置,也就是口腔周圍的皮膚。而熱疹(Heat rash)一般與熱和潮濕有關,有時則是乳液造成汗腺阻塞,導致背部、皮膚的皺褶處出現隆起的疹子,又稱為「痱子」或是「汗疹」,如果合併出現發炎現象,就會變紅或是出現膿包,需及時對症用藥。避開會過敏或富含組織胺的食物此外,在後天環境和食物誘發方面,病患要避開會造成惡化的因素,如食物、吸入性的過敏原(塵蹣、黴菌、花粉、動物皮屑)、流汗、刺激物(含皂鹼的洗劑、香水、羽毛、羊毛、化粧品)。食藥署提醒,在食物限制方面,要避開本身會過敏的食物(如花生、堅果、巧克力、帶殼海鮮、魚、牛奶、蛋),其次是避開富含「組織胺」或誘發「組織胺」釋放的食物,如肉類、香腸、火腿、魚類、乳製品(起司、優格)、醃漬或罐頭食物、酒精類食物、番茄醬或香料、茄子、南瓜、香蕉、鳳梨、柑橘類水果等食物,以免組織胺造成皮膚搔癢,若再繼續攝取會誘發過敏的食物,可能會讓症狀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