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來臨,大家的印象中,高溫曝曬會中暑,但其實從高溫忽然轉進冷氣房或猛吃冰涼食物消暑,導致體內調節溫度功能失效,還可能中「陰暑」。恩主公醫院中醫內科醫師黃琦雯提醒,曾確診新冠肺炎、受後遺症所苦的「長新冠」病人若中陰暑,可能使喉痛復發,加劇疲倦、慢性腹瀉等症狀。
夏天來臨,大家的印象中,高溫曝曬會中暑,但其實從高溫忽然轉進冷氣房或猛吃冰涼食物消暑,導致體內調節溫度功能失效,還可能中「陰暑」。恩主公醫院中醫內科醫師黃琦雯提醒,曾確診新冠肺炎、受後遺症所苦的「長新冠」病人若中陰暑,可能使喉痛復發,加劇疲倦、慢性腹瀉等症狀。
25歲李先生平時有運動習慣,身體強健,日前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儘管隔離期滿後過了好幾週,仍時常喉嚨有痰、會突然想咳嗽、合併胸悶易疲倦等症狀,感覺身體狀態大不如前,也常讓身邊親友緊張怕被傳染,於是求診於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康復門診醫師趙念廷,經服用中藥與穴道按壓,1週後即有明顯改善。
隨著疫情逐漸流感化,許多確診患者陸續進入康復階段,但接踵而來的是各式各樣的後遺症。41歲陳小姐確診後康復,回到職場後仍有咽痰、咳嗽,另一位35歲李先生則是在確診後康復,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常感疲倦感、爬幾層樓梯就會喘等現象。兩位患者都求診於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康復門診醫師張烱宏,經對症下藥調理,才逐漸好轉,徹底擺脫新冠肺炎。
隨著Omicron新冠病毒株造成的本土確診人數增加,康復後仍留有不適症狀的人數也跟著增長。36歲的吳小姐在5月初感染了Omicron病毒,現在已經陽轉陰康復,但仍會乾咳、胸悶與頭痛,持續了將近2週,吃普拿疼與止咳藥仍不見好轉,生活與工作方面都大受影響。
女生經期頭痛,中醫又稱之為「經前外感」;原因和女性經前荷爾蒙改變,易受到外在風邪影響導致。中醫師吳宛容分享,門診碰到不少女性常會反應,自己在月經來前1週特別容易頭痛,也就是月經前身體的抵抗力變差,受到外在風邪影響、入侵,通常最容易發生在氣虛體質的女性身上,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身體元氣不足時,就會表現出來。這類體質者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在經期前會感受到抵抗力下降、身體活動力減退,以及精神不振、氣短懶言、語音低微等反應。
近幾個月來溫差變化很大,忽冷忽熱,過敏患者想必不勝其擾,尤其鼻過敏者,處在當前疫情蔓延的感染高風險氛圍,只要打噴嚏、咳嗽,都會引來旁人側目。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楊哲彥醫師特別提醒,勿因症狀輕微而輕忽過敏,拖久了,身體會愈來愈敏感、愈容易不舒服,當病況發展到嚴重影響生活時,治療更費時費力。想擺脫惱人過敏問題,需做好「沒病預防、有病要治、預防復發」。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的生活步調愈來愈快,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睡不著、睡不好、睡眠易中斷等情況,漸漸變成許多人的家常便飯。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台灣慢性失眠盛行率高達11.3%,顯示每10個人中,就有1人飽受失眠之苦。 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醫師楊哲彥表示,在中醫典籍《内經》及其後各時期文獻中,對睡眠障礙的論述以「不得卧、不得眠、夜不瞑、不得寐、嗜卧、多卧、好寐」等不易入睡、嗜睡的睡眠困擾情形。 延伸閱讀: 失眠睡不好?就吃水果吧!營養師教你吃「3大助眠水果」一覺到天亮 中醫治失眠3大原則 楊哲彥說明,中醫治失眠,先從心下手。中醫論失眠離不開「心」,然而中醫的心和西醫心臟的概念有所不同。中醫說「心為君主之官」,主導人體五臟六腑的運作與功能,且心藏神,也管理人體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正常人在白天處於陽氣升發的狀態,因此能夠有精神地執行各種活動,到了夜晚陽氣入陰,如同太陽下山一樣,才再進入休息睡眠的狀態。 心氣虛衰、心陰不足或心火過旺,都會因心失所養或心神不安而失眠。胃功能不佳,消化不好或睡前吃太飽或太餓,也會因胃不和擾心而臥不安;常處壓力環境或有不愉快卻無處發洩,或易怒、過食上火食物等,也會使肝膽之氣疏泄不利而擾心。過度勞累、年齡增長、或長期慢性病耗損,也會導致腎陰消耗則心陽上亢、心神不安。 楊哲彥指出,失眠因素複雜,中醫的治療原則為: 1. 「養心安神」為主,常用的藥方如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清心蓮子飲、養心湯、茯神、夜交藤等。 2. 「疏肝理氣」,藥方如柴胡疏肝散、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等。 3. 「胃腸失和」,藥方如香砂六君子湯、平胃散、保和丸、霍香正氣散、山楂、砂仁、神麴等。 延伸閱讀: 長者睡覺老是抽筋?5方法可預防 按摩5穴位可安神助眠 想有助安神、助眠,楊哲彥也建議指壓按摩常用5穴位: 內關穴:從手腕橫紋正中往手肘方向2吋、約3橫指距離處。握拳時,兩筋之間凹陷明顯,按壓凹陷處會出現酸脹麻痛感。 神門穴:位於腕部的腕掌橫紋上,小指一側的按壓凹陷處。 百會穴:可敲擊位於頭頂正中央的百會穴,位置係從兩耳到頭頂畫一條線,再從兩眉中央往頭頂畫一條線,在兩條線的交接點。 太陽穴:位於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在兩眉梢後凹陷處。 風池穴:位於後頭部,微低頭在枕骨下方,兩條大筋之間的明顯凹陷處。 楊哲彥提醒,失眠除了妨礙一般日常睡眠,使身體容易覺得虛弱或噁心,也影響隔日白天活動力、專注力和社交能力等,且患者易怒、急躁、衝動的表現會提升,工作時出錯或意外發生比例也隨之增加。因此解決失眠有其必要和急切性,適時尋求醫師協助,才不會夜夜難入眠。 (楊哲彥表示,輕敲、按摩或由醫師針灸百會穴,有助養心安神。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32歲吳小姐因要照顧新生兒,需時常擰毛巾或是抱小孩,持續一段時間後,卻開始感覺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嚴重時更會極度痠痛導致無法使力,但又無法放下手邊的照顧工作,因此求診中醫協助。才發現是患有俗稱「媽媽手」的症狀,醫師施以針灸治療2週並建議吳小姐使用護腕,才讓痠痛獲得大幅緩解。「媽媽手」是肌腱炎的一種!施力習慣不當是主因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陳奕任表示,「媽媽手」常見於常見於30~50歲女性,部分女性在產後4~6週會受到這個病症困擾,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媽媽手」是指第一背側間隔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因手腕或拇指重複性活動,導致大拇指肌腱和滑膜發炎腫脹疼痛使活動受限,當用患側握住物體時會出現疼痛。除了大部分可以透過休息恢復外,西醫的治療有夾板固定限制活動、抗發炎藥和類固醇注射,嚴重者也可能需開刀治療。陳奕任指出,依中醫觀點看「媽媽手」屬於筋傷勞損,特點是手腕活動過多,久則傷筋耗血,筋腱氣血循環較差,修復能力跟不上勞損速度,造成局部代謝不良;時間一久會促使肌腱粗糙纖維化,導致症狀加重。治療方式除了基本的多休息,也能透過針灸手三里、陽溪、合谷等穴位幫助修復,而艾灸及熱敷亦具有輔助治療方式。長時間使用手腕或拇指者如上班族、裝修工人等亦要當心陳奕任特別提醒,「媽媽手」不只媽媽專屬,只要是長時間使用手腕或大拇指,即使爸爸也會有「媽媽手」;其他原因如上班族長期用滑鼠鍵盤,以及常需使用手腕及手指用力的裝修工人等,也都易罹患「媽媽手」,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需避免拇指長時間、經常重覆的動作。而新手爸媽照顧小孩時,無論單手或雙手抱嬰兒時,陳奕任也建議盡量讓五指拼攏,手掌、手腕成水平狀,有助於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並避免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再配合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可以有效預防「媽媽手」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