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將至,家家戶戶都會粽子來吃,然而,傳統粽子的主食材多為糯米,除了黏膩不易消化外,更含高鹽且過於油膩,若是嘴饞不小心吃多了,容易出現腹脹、腹痛、噁心,或是胃口不佳等症狀。中醫師表示,若吃完粽子感覺胃脹不舒服,可透過按摩穴道,幫忙腸胃蠕動消化。
端午節將至,家家戶戶都會粽子來吃,然而,傳統粽子的主食材多為糯米,除了黏膩不易消化外,更含高鹽且過於油膩,若是嘴饞不小心吃多了,容易出現腹脹、腹痛、噁心,或是胃口不佳等症狀。中醫師表示,若吃完粽子感覺胃脹不舒服,可透過按摩穴道,幫忙腸胃蠕動消化。
62歲的李先生,從年輕時就喜歡戶外運動,但近來常覺得膝蓋疼痛,擔心是膝蓋退化,於是至骨科就診,診斷為初期的膝蓋退化,服用消炎止痛藥後仍反覆疼痛,也擔心往後無法再從事爬山或慢跑運動,因此尋求中醫協助,經過約1個月的中醫治療,李先生膝蓋疼痛的問題得到改善。
一名27歲從事行政工作的OL,平時不運動也很少到戶外曬太陽,幾乎都待在冷氣房內,因為怕胖都刻意在控制飲食,常常吃生菜沙拉、喝蔬果汁,以前初經就有經痛症狀,近2個月經痛卻越來越嚴重。
精神官能疾病舉凡憂鬱、躁鬱、強迫症等等,在現代醫學已有適當的治療方式。但在古代,諸如思覺失調、癲癇或中風後口歪眼斜的病理症狀時,往往會被當成「中邪」、「鬼附身」。當時的醫學專家其實會在病患13個特殊穴位下針,緩解癲狂現象,即為「鬼穴13針」,是傳統中醫裡最博大精深的古老針灸技法之一。
近日疫情較為減緩,許多民眾漸漸踏出家門、恢復正常社交生活。前陣子因長期居家工作而減少活動變為寬鬆的體態,也逐步被放大檢視。中醫師康涵菁表示,適逢夏天,正是減重的好時節,只要能夠吃對飲食和搭配運動,避開減重NG行為,便可以瘦得健康又漂亮。
台灣疫情進入與新冠病毒共存的階段,任何人都有可能確診,而專業醫療人員若感染,又是如何照顧自己?台中慈濟醫院中醫家庭暨社區醫學科主任鄭宜哲,分享了自己確診新冠肺炎的抗疫經驗,按「染疫前、中、後」不同時期,幫自己與家人做好準備,即使感染也能很快康復,降低病毒傷害。
42歲莊小姐在5月確診新冠肺炎,隔離期間咳嗽嚴重,有時甚至咳到胸痛、肋骨痛。康復後,雖然咳嗽症狀減緩許多,但卻發現飲食儘管還聞得到氣味,卻已品嚐不出味道,求助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康復門診,經中醫師張維麟針灸合併中藥治療,約莫2週療程,莊小姐味覺逐漸恢復,不再食不知味。
鼻塞、打噴嚏、流鼻水,跟體內器官也有關係!?兩名中醫實習醫學生,在網路社群上以「中醫四物所」做為科普知識平台,經由中國醫藥大學助理教授巫漢揆審訂出版同名書籍,用輕鬆圖文解析中醫藥知識,並從日常病痛解方著手,分享與時俱進的現代中醫。在解析過敏性鼻炎的篇章中便指出,身上臟器可能也出了問題。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