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

青壯年月經亂、不孕 保健2穴位調養

青壯年月經亂、不孕 保健2穴位調養#穴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青壯年時期正是氣血旺盛、精力充沛時期,但也有不少由於先天不足、後天不注意調養,而出現女性月經不調、男子陽痿、不孕等症狀。凡此種種病症都可灸腎俞穴、關元穴,進行保健調治,常灸可促進生殖系統功能旺盛。灸法:用艾粒直接灸或艾條懸灸,每2至3天施灸1次,10次為1療程。1)腎俞穴-強腰利水/定位: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取穴:肚臍水平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位於其下緣旁開2 橫指處。多學一點:本穴與腎臟相應,而為之俞,故名腎俞。2)關元穴-溫補下元、補益腎氣/定位:在下腹部,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上。取穴:在下腹部,正中線上,肚臍中央向下4橫指處。多學一點:本穴別名丹田、大中極,有強壯作用。首次灸注意:可以先選擇灸盒溫灸,先灸腎俞穴區域30分鐘,後灸關元穴20分鐘。如果用艾粒做直接灸,先灸腎俞穴,後灸關元穴,以5或7壯為宜。平時節制房事、不要熬夜、不要酗酒,日常生活應以減少「消耗」為要。中老年保健增強體質 搭配體育、飲食女性到了40歲、男性到了50歲,臟腑功能逐漸減弱,趨向衰退。所以長期堅持艾灸足三里穴,可增強體質、祛病延年。同時還要配合適當的體育鍛煉和飲食療法,才能維持身體健康。灸法:用艾粒直接灸或艾條懸灸,每2至3天施灸1次,10次為1療程。1)足三里穴-健脾和胃、通經活絡/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犢鼻穴與解溪穴連線上。取穴:膝關節彎曲成直角,足三里穴在外側膝蓋骨下方的凹陷,往下4橫指處。多學一點:此穴補虛弱、調氣血。2)曲池穴-疏風解表、祛風止癢/定位:在肘部,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取穴:正坐,輕抬手臂,當肱骨外上髁與肘橫紋終點連線的中點處,即是曲池穴。多學一點:穴在肘臂屈曲時肘橫紋端。首次灸注意:老年人的身體一般較弱,艾灸重在堅持,還可以經常艾灸神闕穴、百會穴、氣海穴、腎俞穴、關元穴、三陰交穴、湧泉穴等,能強壯身心。(本文摘自/零基礎學艾灸/大是文化)

關節不卡卡 肩頸治療「針」有效

關節不卡卡 肩頸治療「針」有效#穴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4歲羅姓女患者去年2月車禍導致頭頸部外傷,多節頸椎椎間盤突出,持續復健9個多月後雖然疼痛有所減輕,但關節活動度受限,頸部無法自由轉動,連帶也常發生頭暈、頭痛、注意力不集中及記憶力退化情形,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睡眠。去年接受針灸治療後歷經約半年時間,疼痛已改善,睡眠品質也穩定。女性長時間使用肩頸肌群 身體會自然感到無力除了外傷導致的肩頸問題外,大多數的患者都是因為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因素所引起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醫師蘇永玄表示,女性烹煮、洗衣、打掃等動作無一不使用到肩頸的肌群,長時間下來,乳酸及發炎物質會堆積,身體自然會覺得酸、痛、脹、麻,時而感到無力。從經絡的角度來看,肩頸與頭面部的經絡是有相關的,當肩頸痠痛阻礙了經絡的正常運行,也可能出現頭痛頭暈、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出現耳鳴耳塞、顏面抽痛等症狀,進而影響生活及睡眠品質。手臂麻痛不一定是單純頸椎問題引起蘇永玄醫師指出,手臂麻痛不一定是單純頸椎問題引起,還有肩胛骨周圍的肌群也可能造成手麻痛,甚至胸部肌群等部位因各種原因導致氣血瘀滯,進而影響經絡的運行也一樣會造成手痠麻痛的症狀。長時間肩頸肌肉緊繃痠痛的民眾可在其患處觸摸到筋結,這是一種肌肉缺乏彈性、不正常收縮的現象,可視為氣滯血瘀的一種。治療方面,活血化瘀藥物的調理可利用乳香、沒藥、紅花、丹參,薑黃等藥材;酌加伸筋草、絲瓜絡、威靈仙、木瓜、 桑枝等可幫助舒經活絡。除此之外配合物理性治療如熱敷、電療、刮痧、拔罐或針灸,整體治療效果會更好。

簡易按摩 3分鐘就通體舒暢

簡易按摩 3分鐘就通體舒暢#穴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懶得記穴位,中醫有所謂「離穴不離經」,也就是就即使沒有按摩在正確的穴位上,只要距離不遠,仍在同一條經絡上,也會有一些效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兒科主任申一中比喻,經絡就像高速公路,穴位就像收費站,「只要記得路怎麼走,不一定要背每個收費站的名字。」提供3 招簡易按摩法,每招按摩3~5分鐘就能養生保健:1) 早上起床刺激頭臉部/頭部有許多經絡匯聚,每天早上起身前,可以躺在床上大範圍地用指間輕敲頭部,促進頭部血液循環,有醒腦作用,讓思慮清晰。然後按摩臉部,中醫認為「心藏神,其華在面」,而且身上很多經絡會走到臉部,經常刺激五官,可以保養經絡氣血。先從眼周開始。用大拇指指腹按壓眼眶周圍,由雙眼內上眼角往外,範圍包含了眼睛內側的睛明穴、眉毛內側的攢竹穴、額頭兩側的太陽穴等。往下走,將手搓熱後摀著鼻子,能避免鼻子遇到冷空氣而鼻塞導致頭腦昏沉。接下來,有意識的咬牙切齒,先用力咬緊、再慢慢鬆開,鬆緊間活絡了使頭部、頸部的血管。再來是按壓耳穴:耳朵可說是全身穴道的縮小版,布滿密密麻麻的穴位,拉拉耳垂就能達到養生效果。2) 上班時多活動手部/手部有許多穴道,上班族不論在開會時、坐在電腦桌前、甚至搭電梯,只要兩手虎口交叉、十指緊握或拍手都能刺激到合谷、勞宮等跟情緒有關的穴位。3) 晚上敲打全身/睡前可進行全身按摩,右手握拳從左腹開始,握拳慢慢往上敲打,經過胸部、手臂內側、手臂外側,再經由左肩往下到左腰、左腳外側,按到腳背延著內側上來,回到腹部。再換左手進行右側的按摩。特別提醒,關節的部位氣血循環比較不好的人,可多敲打幾下。•  按摩頭部/頭部有許多經絡匯聚,大範圍地用指腹按壓或指尖敲打,就能達到效果。•  按壓耳穴/耳朵可說是全身穴道的縮小版,布滿密密麻麻的穴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針灸科主任吳建隆建議,每天輕拉全耳各處共36下,就有保健效果。也可用米粒輕壓全耳各處,按到會痠痛的位置就多按壓幾下,直到感覺不痛為止。•  背部輕輕碰撞牆或樹/背部脊柱兩側有一條膀胱經,起於眼內角,往上直達頭之頂部,再沿後腦,循著脊柱兩側下行,走至大腿後部小腿肚,經由外踝下方到達足尾趾尖側端,總共67個穴位,輕輕刺激可疏通全身。但切記碰撞時要吐氣(不可憋氣),以免積氣、氣不順而傷身。(本文摘自/經絡養生除病痛/天下雜誌出版)

4問題 快按這些穴位緩解!

4問題 快按這些穴位緩解!#穴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人越來越長壽!但是,要長壽也要活得健康,才能活得快樂。有很多銀髮族因為身體機能退化,以致常會這裡痠、那裡痛,而且都不想動,整天待在家裡,好不快樂。中醫師建議,可以多按摩經絡穴位來保健,氣血通暢,就能改善痠痛。 太飽、太餓、太累及喝酒後不宜按摩高雄長庚醫院中醫科系主治醫師吳思穎表示,老人家常會有視力退化、膝關節退化以及腸胃功能退化導致消化不好等問題,甚至會經常失眠;而在進行穴位按摩之前,按摩者應將指甲剪短,手上不要有戴首飾,被按摩者不要在太飽、太餓、太累時按摩,喝酒後也不宜按摩,以免因為血液循環不佳而出現頭暈症狀。常見健康問題 按這些穴位可改善對於老人家常會有視力退化、關節退化、腸胃功能退化以及失眠,吳思穎醫師建議按摩的穴位如下:1) 視力退化/眼睛模糊可以經常按摩眼周穴位如攢竹穴(眉毛内側邊緣凹陷處)與四白穴(眼眶下緣正中直下一橫指處),並且可在眼眶周圍由內到外用指頭關節按摩。2) 膝關節退化/膝關節痛可請家人幫忙按摩委中穴(膕窩正中),幫助下肢循環,也可按摩下肢穴位陽陵泉(小腿外側腓骨小頭稍凹陷處),以及用薑片泡熱水來泡腳15分鐘,增加血液循環,也可改善。3) 腸胃功能退化/消化不好常會出現脹氣和腹痛,可以延著肚子中腕穴(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順時鐘方向,用摩擦法按摩肚子,也可以消脹氣。4) 失眠/年紀大的老人家常會有失眠問題,平常可以按摩合谷穴(手背拇指、食指兩骨相合之處)與太衝穴(足背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間兩根骨頭交會凹陷處),可以幫助降血壓、降低焦慮以及幫助睡眠。

進補「惹火」上身 快按8穴位緩解

進補「惹火」上身 快按8穴位緩解#穴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黃帝內經》中說:「經絡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透過中醫按摩的方式,可以疏通經絡、調補陰陽;找準對症穴位,便可達到清熱去火的作用。1) 清除心熱/• 按摩神門/用右手大拇指掐按左手神門穴5 次,再用同樣的方法換左手按摩右手神門穴5 次。• 作用功效/安定心神、瀉心火。• 神門穴/位於腕掌橫紋小指側端凹陷處。2) 清肝膽熱/• 推揉太衝穴/用大拇指從下向上推揉,每隻腳各3分鐘。• 作用功效/清熱除煩。• 太衝穴/位於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3) 清瀉肺熱/• 輕揉尺澤/用一側拇指指腹按住尺澤穴,輕輕揉動,以酸脹感為宜,每側各1分鐘。• 作用功效/清宣肺氣,瀉火降逆。• 尺澤穴/位於肘內側橫紋上偏外側一個拇指寬的凹陷處。4) 清脾胃熱/• 按壓伏兔穴/手指指腹端按壓伏兔穴,力度適中,用雙手互按對側穴位,每次3分鐘。• 作用功效/清熱潤脾,調理腸胃。• 伏兔穴/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5) 鼻腔上火/• 點按魚際穴/經常點按對搓,至發熱,連續搓3~5分鐘,每日2~3次。• 作用功效/清熱利咽,調理肺氣。• 魚際穴/手掌的大拇指根部肌肉明顯突起,形狀似魚際,是去火穴位。6) 嘴角上火/• 點按厲兌穴/用食指點壓此穴,每次點壓50次,兩腳交替進行2~3次。• 作用功效/有清熱利濕、通調腸胃的作用。• 厲兌穴/位於第三趾甲根邊緣下方約0.1寸處,稍微靠第二趾處。7) 胃火牙痛• 掐按內庭穴/用大拇指指尖掐、壓,力度適中,每次1~ 2分鐘,然後再掐壓另一隻腳,如此反覆2次。• 作用功效/清胃泄火,去口臭、緩解牙痛。• 內庭穴/在足背第二、三趾的趾縫紋頭後凹陷中。8) 尿黃澀痛• 點按至陰穴/用大拇指點按至陰穴,並堅持1~2分鐘,然後再換另一隻腳,每日2次。• 作用功效/清熱散風、通利下焦。• 至陰穴/足太陽膀胱經。在足小趾外側,趾甲角外約1分處。(本文摘自/不上火身體就健康/人類智庫出版)

清晨狂咳 三九天敷貼可改善

清晨狂咳 三九天敷貼可改善#穴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冬季天氣寒冷,常感到身體能量不足,一直有打冷顫、發抖症狀,周遭許多人也逐漸出現咳嗽、鼻塞、打噴嚏以及流鼻水等症狀,清晨時症狀加劇,為了預防以及治療呼吸道疾病,中醫的觀點是依據四季24個節氣的特點來調理身體,在冬至過後,藉由「三九貼」溫灸貼敷穴位的療法,可防治呼吸道疾病,減輕過敏不適的症狀。1年有2次改善過敏的節令南投醫院中醫科主任顏素美表示,所謂「冷在三九,熱在三伏」,1年有2次改善氣喘、過敏性鼻炎以及慢性支氣管炎等過敏體質的節令,包括三伏天及三九天,傳統中醫依照節氣,從冬至次日算起,第一個九天稱為「一九」,依此類推,每隔九天為一個階段,第二段的九天稱為「二九」,第三段稱「三九」共27日稱之為三九天。冬季常感到皮膚乾燥、毛孔緊縮三九天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顏素美主任表示,此時陽氣潛藏、陰氣盛極,人們常感到血液循環不良、皮膚乾燥、毛孔緊縮、活動力下降,身體處於一種低代謝狀態,也是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好發的時候。灸貼具有通經、平喘的藥物在此時最適合施行溫灸貼敷穴位的治療方法來改善體質,灸貼用藥是以具有辛溫走竄、通經、平喘的藥物,貼在背部特定穴位,通過對特定穴位的溫熱刺激,補充身體陽氣、提高身體能量,以祛除肺中寒飲伏邪、平喘以達防治呼吸道疾病發作的目的,不同的人也可根據不同體質調整藥材的使用。   

腹脹不用胃藥 按壓5穴位消消氣

腹脹不用胃藥 按壓5穴位消消氣#穴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脹氣難耐,打嗝打不出,屁又放不了!「胃脹氣」是現代人常見的腸胃消化道問題,多數是因生活作息不當、飲食習慣不佳,加上缺乏運動所導致。長時間下來會造成腸胃負擔,進而影響生活品質,有鑑於此,醫師提供民眾平時即可自行操作的穴位按摩方式,亦即消除腸胃脹氣五穴位:脾俞、胃俞、足三里、天樞穴、中脘穴,平時可以多拍打或按揉,減少腸胃脹氣不適。南投醫院中醫科顏素美醫師說,背部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於背腰部的腧穴,分佈於背腰部相應臟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處。與脹氣相關的背部俞穴,為脾俞和胃俞。脾俞位於背部,和肚臍對應位置的脊柱,上3個脊椎下,旁開2橫指處。胃俞位於背部,和肚臍對應位置的脊柱,上2個脊椎下,旁開2橫指處。在此處輕拍,即可排除脹氣。此外,按揉足三里、天樞穴和中脘穴亦可改善脹氣。足三里穴位於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可促進消化系統功能 ,消脹氣。天樞穴在肚臍左右兩邊3指處,可促進腸胃蠕動。中脘穴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按揉中脘穴,可增強胃的蠕動,排除脹氣。按壓穴位以按3秒停3秒為原則。每一穴位拍打或按揉的時間以5~10分鐘為度。馬鈴薯、豆類製品易產氣 酵素水果助消化提醒腸胃容易不適的民眾,平時在飲食上也應避免常吃馬鈴薯、地瓜、糯米或甜食及豆類製品等易產氣的食物,餐後可多攝取富含酵素的水果,如奇異果、木瓜等幫助胃部食物消化,更重要的是養成多喝水、細嚼慢嚥及適量運動的規律生活習慣,才能減少胃脹氣的發生。

霾害傷肺、誘氣喘 4穴位按摩啟動身體防護

霾害傷肺、誘氣喘 4穴位按摩啟動身體防護#穴位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台灣的空氣品質不佳,不僅環境污染導致,近日還受到中國的霾害影響,經常發佈懸浮微粒(PM2.5)達到紫爆的等級,醫師表示,吸入的細懸浮微粒會影響肺部換氣、使肺功能下降,促發咳嗽、氣喘、誘發慢性發炎,使身體抵抗力變差,容易感染。迎香、合谷穴 增加抵抗、自癒力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中醫科顏素美醫師表示,PM2.5進入肺泡後,很難被人體清除,自我保護方法包括減少暴露在PM2.5之下,空氣品質不良時避免出門;戒菸、少燒金紙;PM2. 5紫暴時減少開窗;使用口罩;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PM2. 5對我們的健康危害。霧霾天該如何自我保健?顏素美醫師表示,平時在家可進行穴位按摩,每個穴位按壓5~10分鐘,啟動身體的防護機制。1) 「掐」列缺穴/兩手虎口交叉,手腕伸直,手腕側面,食指所到之處。列缺穴是手太陰肺經的絡穴,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刺激列缺穴,可宣肺利氣、疏風解毒,治療咳嗽、氣喘,也能治療喉嚨乾痛、癢、聲音嘶啞、慢性咽炎等症狀。2) 「揉」照海穴/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照海穴是八脈交會穴,通陰蹻。能清咽利喉,緩解被空氣污染傷害的咽喉乾燥。3) 「搓」迎香/鼻翼兩側一釐米的皺紋中。迎香屬手陽明大腸經,能疏散風熱,通利鼻竅。搓迎香能促進鼻周圍的血液循環,可以祛頭面之風,散巔頂之寒,從而增強抵抗病菌的能力。4) 「按」合谷穴/將食指與拇指合攏,虎口處肌肉隆起最高點。合谷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回陽九針穴之一,能清肺疏衛,輕清走表,宣洩氣分之熱,治療頭、面、眼、口、鼻之症,是增強自然治癒力的要穴。顏素美醫師提醒,上述的穴位按摩是保健方法,不能替代醫療,如果症狀嚴重,仍要到醫院接受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