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

春天疲勞易上身 快吃小米、豆腐補充元氣

春天疲勞易上身 快吃小米、豆腐補充元氣#穴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春天的到來,在中醫觀點上,此時節氣正巧與肝相通,適合養肝,但若沒有好好保養,恐會容易感到疲倦,甚至誘發其他疾病,因此,中醫師建議民眾除了要養成早睡早起、適度運動的習慣外,在飲食上也可以多吃豆腐、黃豆、小米、深綠色葉菜類等,來補充元氣。肝功能宣洩失常 恐易疲倦、過敏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吳佩青醫師表示,中醫認為春天的節氣與肝相通,當肝疏通宣洩功能失常的話,全身就會逐漸感到不舒暢、容易疲倦,甚至影響消化系統,誘發原本的慢性疾病、精神疾病或過敏性疾病;肝氣橫逆而氣鬱化火時,就容易生氣動怒、口乾、頭痛,也就是肝火旺、火氣大;而肝血不足則會產生失眠、心悸、頭暈、眼睛乾澀等症狀。 多吃糙米、綠色蔬菜 有助於補充元氣至於該如何養肝,中醫表示應以早睡早起、正常作息、適度運動為原則,且晚餐後盡量避免飲用咖啡、茶或含酒精的飲料,睡前不閱讀帶刺激性的書報雜誌或電腦,也不要想今天的煩惱和明天的工作,保持心情平和。在飲食方面建議多補充元氣的食物,例如:糙米、胚芽米、小米、馬鈴薯、南瓜、紅棗、麥芽糖、蜂蜜、扁豆、黃豆、豆漿、豆腐、牛奶、乳酪、深綠色葉菜類等。 中藥茶飲、穴位按摩 也能有助於提振精神除了基本的養肝原則外,吳佩青醫師建議民眾,也可運用中藥茶飲、穴位按摩來達到疏肝理氣、提振精神的功效,只是當疲倦程度較為嚴重,出現發燒、畏寒、喉嚨痛、全身肌肉無力、廣泛性頭痛、非發炎性關節痛或睡眠障礙等時,就要盡速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人參茶/ 人參3錢、紅棗3枚,以200㏄熱開水沖泡,燜浸半小時,可回沖到無人參味道,但孕婦、感冒、有發炎性疾病者不宜使用。 ●補血黃耆茶/北耆5錢、當歸1錢、紅棗3枚、枸杞2錢,以500cc熱開水沖泡,燜浸半小時,可回沖,但孕婦、感冒、有發炎性疾病者不宜使用。 ●穴位按摩/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所以,可透過按摩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的百會穴,來疏通經氣,另也可用梳子由前往後梳,或用吹風機吹百會穴1~3分鐘,不要太靠近頭皮以免燙傷,也可以用手指指腹輕敲30下,促進頭部的氣血流動,提升活力。

沒時間保養?通勤族按2穴位促肌膚排毒

沒時間保養?通勤族按2穴位促肌膚排毒#穴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平日通勤時,或許不要再滑手機而善用時間揉揉手,皮膚在無形中就能光滑細緻。手指有個讓肌膚更加美麗的穴位,叫做關衝穴,關衝穴位於無名指指甲根部,靠近小指這一邊,按摩時,通常以另一隻手的拇指及食指夾住穴位揉按。關衝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的井穴,是身體有名的排毒及解熱大穴,經常按壓可以促進肌膚的新陳代謝,幫助皮膚恢復光滑細嫩。此外,在大拇指下方、手心與手背交接處,有一個魚際穴,魚際穴為手太陰肺經的穴位。中醫理論認為,肺與大腸相為表裡,經常按摩肺經的魚際穴,有助於改善皮膚排毒的效果,對於呼吸系統也有幫助。按摩魚際穴還可以幫助心臟活動,幫助深呼吸,促進臉部肌膚的血以循環。我們可以,以拇指及食指指腹輕輕貼於另一手的魚際反射區域,以力道極輕、似有若無的力道輕摸,切記動作務必輕柔緩慢。(本文摘自/揉揉手的驚人療效/商周出版)

3茶飲+穴位針灸 解決惱人頭痛

3茶飲+穴位針灸 解決惱人頭痛#穴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頭痛是個常見的疾病,分為原發性頭痛與續發型頭痛。西醫治療頭痛的方式,通常以止痛劑為主,再搭配其他輔助藥物,如肌肉鬆弛劑或鎮靜藥物等。但中醫師蘇守毅醫師說,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外感或內傷會導致頭部經絡功能失常或氣血失調,使脈絡不通或腦竅失養,引發頭痛。一般頭痛引發的因素,包括生活習慣、藥物、氣候、環境和女性生理等。中醫因頭痛部位不同,分為太陽經頭痛、少陽經頭痛、陽明經頭痛與肝心腎經頭痛。蘇守毅醫師指出,過去中醫治療頭痛因部位不同,使用藥物也有所不同。太陽經頭痛使用桂枝湯治療;少陽經頭痛使用葛根湯治療;陽明經頭痛使用川芎茶調散治療。但由於太陽膀胱經循行頭部範圍較廣,所以頭痛一發作時,幾乎都會影響到太陽經。因此,治療上常使用桂枝湯加減方治療頭痛的症狀。足部穴位治療 安全性較高另外,蘇守毅醫師也強調針灸也是治療頭痛一項不錯的選擇。依過去治療經驗,治療頭痛穴位有太衝、合谷、風池、崑崙與足三里等5個有效穴位。由於古人曾採頭痛醫腳及腳痛醫頭的思維作為治療原則。蘇守毅醫師採用足部的崑崙穴與跗陽穴治療,發現可達到減輕頭痛的功效,安全性也較高。

醫訊/中醫穴位按摩自我保健講座

醫訊/中醫穴位按摩自我保健講座#穴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醫常說氣血不通導致淤積、阻塞使得身體不舒服,因此自行按摩穴位,不僅可以減緩身體不適,也可促進經絡通順。為維護民眾健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特邀周正邦醫師教導各位民眾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保健,培養正確觀念,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為此,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中醫穴位按摩自我保健講座時間:3月1日及8日(六)10:00~11: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 1F大廳洽詢:(02)2791-9696轉1008社工室 劉大任

樂閱讀/不用記穴位的一整天按摩法

樂閱讀/不用記穴位的一整天按摩法#穴位

如果懶得記穴位,中醫有所謂「離穴不離經」,也就是就即使沒有按摩在正確的穴位上,只要距離不遠,仍在同一條經絡上,也會有一些效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兒科主任申一中比喻,經絡就像高速公路,穴位就像收費站,「只要記得路怎麼走,不一定要背每個收費站的名字。」提供3 招簡易按摩法,每招按摩3~5分鐘就能養生保健:1)早上起床刺激頭臉部/頭部有許多經絡匯聚,每天早上起身前,可以躺在床上大範圍地用指間輕敲頭部,促進頭部血液循環,有醒腦作用,讓思慮清晰。然後按摩臉部,中醫認為「心藏神,其華在面」,而且身上很多經絡會走到臉部,經常刺激五官,可以保養經絡氣血。先從眼周開始。用大拇指指腹按壓眼眶周圍,由雙眼內上眼角往外,範圍包含了眼睛內側的睛明穴、眉毛內側的攢竹穴、額頭兩側的太陽穴等。往下走,將手搓熱後摀著鼻子,能避免鼻子遇到冷空氣而鼻塞導致頭腦昏沉。接下來,有意識的咬牙切齒,先用力咬緊、再慢慢鬆開,鬆緊間活絡了使頭部、頸部的血管。再來是按壓耳穴:耳朵可說是全身穴道的縮小版,布滿密密麻麻的穴位,拉拉耳垂就能達到養生效果。2)上班時多活動手部/手部有許多穴道,上班族不論在開會時、坐在電腦桌前、甚至搭電梯,只要兩手虎口交叉、十指緊握或拍手都能刺激到合谷、勞宮等跟情緒有關的穴位。3)晚上敲打全身/睡前可進行全身按摩,右手握拳從左腹開始,握拳慢慢往上敲打,經過胸部、手臂內側、手臂外側,再經由左肩往下到左腰、左腳外側,按到腳背延著內側上來,回到腹部。再換左手進行右側的按摩。特別提醒,關節的部位氣血循環比較不好的人,可多敲打幾下。大忙人3分鐘 通體舒暢的妙招• 按摩頭部/頭部有許多經絡匯聚,大範圍地用指腹按壓或指尖敲打,就能達到效果。• 按壓耳穴/耳朵可說是全身穴道的縮小版,布滿密密麻麻的穴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針灸科主任吳建隆建議,每天輕拉全耳各處共36下,就有保健效果。也可用米粒輕壓全耳各處,按到會痠痛的位置就多按壓幾下,直到感覺不痛為止。• 背部輕輕碰撞牆或樹/背部脊柱兩側有一條膀胱經,起於眼內角,往上直達頭之頂部,再沿後腦,循著脊柱兩側下行,走至大腿後部小腿肚,經由外踝下方到達足尾趾尖側端,總共67個穴位,輕輕刺激可疏通全身。但切記碰撞時要吐氣(不可憋氣),以免積氣、氣不順而傷身。(本文作者/林貞岑、曾慧雯)(摘自/經絡養生除病痛/天下雜誌出版)

三九貼改善體質 舒緩氣喘與過敏鼻炎

三九貼改善體質 舒緩氣喘與過敏鼻炎#穴位

古人常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在嚴寒天氣下鍛鍊,能增加身體對寒邪的抵抗力,可預防冬季疾病的發生;而在酷熱天氣下鍛鍊,能提高人的耐熱能力,使身體能更適應炎熱的自然氣候,進而達到防病強身的目的。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陳三元醫師表示,在一年四季中改變人體體質的最好兩個時間點,是在最熱夏季三伏日和最冷冬季的三九日時節。所謂三九,是從冬至次日算起,每九日一數,第一個九日為一九,第二個九日為二九,第三個九日為三九,稱作「三九天」。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期間,也是陰氣最盛的時段,更是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好發季節。此時選用具有減敏、平喘及化痰效果的辛溫香竄藥材,敷貼於膀胱經及督脈腧穴,以達溫煦陽氣、驅散體內寒氣的目的,以達防病及治病之效,稱作「三九貼」。穴位貼敷的方法是在一九、二九、三九這三天將中藥餅各貼在選定的穴位上,幾小時後再撕下藥餅。陳三元醫師指出,三九貼療法源遠流長,為中醫外治法的一種。根據研究,三九貼治療可降低血中嗜酸性白細胞數量而改善體質、對肥大細胞膜有保護作用、抑制免疫球蛋白IgE形成。這對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病有相當幫助。如再配合個人防護,如晨起以熱水洗臉、出門戴口罩、勿過食生冷海產及適度的運動,及適當的內服藥調養,對過敏性鼻炎及氣喘效果顯著。

何謂三九天?中醫如何提升免疫力?

何謂三九天?中醫如何提升免疫力?#穴位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醫師任東輝表示,「三九貼」是傳統醫學內病外治的保養方法,和夏季「三伏貼」同樣屬於天灸的一種。主要是利用在特定節氣進行特定穴位的中藥敷貼來治療慢性疾病,是中醫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獨特方法之一,已有悠久的歷史。三九天是在什麼時候呢?依照每年「冬至」次日開始算起,第一個九天稱「一九」,第二個九天稱「二九」,第三個九天稱「三九」,今年的「一九」為100年12月31日,「二九」為明年101年1月9日,「三九」為101年1月18日。任東輝醫師說,在冬至過後三個九天這段期間,通常是整年度天氣最冷的時候,在這段期間日出較晚、日落較早,天地間的陽氣相對處於低點,中醫強調人和大自然是互相呼應的,所以在這段期間人們常感到身體的能量不足、活動力下降、血液循環不良、皮膚乾燥、毛孔緊縮,身體處於一種低代謝狀態,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候,除了容易感受寒邪,平時體質虛弱的人更容易出現寒性過敏、氣喘、腹瀉、關節痛、遺尿、遺精等。若能在這段期間利用辛散溫熱中藥敷貼於穴位,補充與激發人體的陽氣,一方面趨除寒邪,一方面提高身體抗病力,就能減緩上述疾病在冬日發作所帶來的困擾。三九貼後應注意事項:敷貼當日一定要禁食生冷、油膩以及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治療的效果。若皮膚起紅腫、搔癢立刻撕下藥餅,並塗擦適當之消炎藥膏。

調整孩童腸胃機能 簡易按摩手法讓家長輕易上手

調整孩童腸胃機能 簡易按摩手法讓家長輕易上手#穴位

冬天冷颼颼,兒科門診也越來越多打噴嚏、鼻塞、咳嗽,甚至消化不良等腸胃道症狀的小朋友來就醫。署立基隆醫院中醫科廖哲誼醫師表示,小朋友由於生長發育尚未完成,各方面的機能不如成人健全,因此抵抗力差,對溫度調節的能力也較差,加上飲食不知道節制,所以就更容易在寒冷的冬天生病了。廖哲誼醫師提到,小朋友冬天的保暖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肺氣和健脾胃,以中醫的觀點來說,脾屬土而肺屬金,所謂的「培土生金」是說,若是脾胃運化正常,營養消化吸收好,肺氣充盛的話,身體才能有充足的免疫力對抗外界病菌。廖哲誼醫師提供了一套簡易的按摩手法,可以調整小兒的腸胃機能,改善營養吸收,幫助排便順暢,並提升抵抗力減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同時也可以增加家長與孩子的互動,陪家中寶貝健康成長。輕叩背俞穴:背俞穴位於脊椎兩側,旁開1.5寸(從肩胛骨內側到脊椎中央為3寸)。背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是保衛人體的第一道關卡,五臟六腑之氣均藉由背俞穴轉輸到體表,輕叩背俞穴以調理臟腑氣機,氣機調順可減少疾病的發生。摩腹:肚臍以下沿著升結腸→ 橫結腸→ 降結腸的方向ㄇ字型深按推摩,可以幫助大腸蠕動(推便便);肚臍以上,順逆時針各10~20次交替輕按摩,可以幫助消化。按揉足三里:當膝蓋彎曲呈90度時,髕骨下緣可摸到兩處凹陷,以外側的凹陷為準,向下量小孩4指寬之高度,再從脛骨前嵴旁開小孩拇指指節寬處即為足三里。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以拇指指腹按揉足三里,每次60下,可降逆氣、健脾和胃,補益氣血。 另外,廖哲誼醫師提醒家長,傳統冬令藥膳多講求溫補,但現代兒童營養攝取多不虞匱乏,睡眠作息時間往後移,課業壓力大,且小兒為純陽之體,加上天冷皮膚緊縮散熱機制變差,多見外寒內熱的寒包火之象。若仍採溫補會造成火上加油,容易出現心煩難眠、口破、嘴唇乾裂、眼睛痠澀等症狀,應轉用如山藥排骨湯、銀耳百合蓮子湯等平補不熱不燥的方法,健康過暖冬。延伸閱讀「湯類食譜」: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73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