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

社區巡迴醫療 助偏遠地區精障者就醫

社區巡迴醫療 助偏遠地區精障者就醫#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小陳為一精障患者,居住於台南較偏遠地區,多次由醫院出院後,未規律回診就醫服藥導致病發,需由警消人員及公衛護士協助強制送醫,陳爸爸無奈表示,為了養家,每天要上班,精神科醫院離家又遠,無暇帶小陳回醫院門診,因此才未規律服藥而又病發住院。其實精神病患只要經過規律就醫及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多半能控制病情,有的病患經由復建訓練甚至可以穩定就業;但台南市幅員遼闊,精神醫療資源分佈不均,精神醫療資源較集中在都會區,如永康區、仁德區、東區、中西區等,偏遠地區因醫療資源之不足及交通不便,常造成病人及病人家屬回診及就醫意願降低。為解決偏遠地區精神醫療資源不足,臺南市政府衛生局今年仍持續由行政院衛生署嘉南療養院於下營區、大內區、關廟區、佳里區衛生所設立精神疾病社區巡迴醫療門診服務,便利偏遠地區精神病患者就醫;衛生局統計結果,98年巡迴醫療門診人次為6,028人次、99年6,087人次、100年6,313人次,其中回診病人以精神分裂病佔51.02%、其次為老年期及初老年期器質性精神病佔20.08%、妄想狀態佔8.01%、情感性精神病佔2.96%。資料顯示就近回診精神病患者逐年增加,對精神醫療缺乏地區病患幫助不少。

提升精神疾病照護 走入社區支援家屬

提升精神疾病照護 走入社區支援家屬#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精神病患多數需按時服藥,不過行政院衛生署草屯療養院發現,許多病患因病識感差及不規則服藥讓症狀惡化,因此,草屯療養院的「精神病社區關懷照顧計畫」會前往社區訪視患者,藉由定期的關照,提供良好的建議並協助個案復健,也可提升家屬的支持度,穩定病情讓病患獲得更完善的照顧條件。草屯療養院今年承接南投縣衛生局委託之精神病社區關懷照顧計畫,個案來源由衛生局轉介,服務內容包括:定期提供案主及家屬居家關懷;提供藥物及精神醫療諮詢,並協助案家疾病處理之技巧,家人的支持度也格外重要,通常支持度較好的家屬,個案病情會相對穩定,而支持系統薄弱的個案,可能需要靠一些醫療資源及社會資源的介入,來彌補支持系統的不足,以避免個案病情惡化。草屯療養院表示,「精神病社區關懷照顧計畫」中心精神重視每位精神病人之獨特性,依個案需求開發多元性服務方案,社區關懷訪視員提供主動關心,協助個案訓練獨立與適應社區生活,提供社區復健機構資訊,以協助個案接受復健服務;並利用社會福利資源,協助案家申請相關補助評估,並轉介民間團體救助資源。陪伴病友跨過障礙,看見生命的光彩。

油電雙漲生活苦哈哈 國內精神病患人數增

油電雙漲生活苦哈哈 國內精神病患人數增#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在政府實施油電雙漲政策下,民生物資也紛紛調漲,讓許多民眾坦承快生活不下去,所承受的壓力更是不容小覷,臺中市衛生局也根據研究指出,一個罹患精神疾病的人,除了跟基因遺傳、腦內化學物質有關,也跟在生活環境中所遭受的壓力大小及壓力調適能力有關,而且發病年齡大多在15~35歲,另外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全臺罹患慢性精神疾病的總人口數從民國90年的60,453人增至民國100年底的113,992人,可見國人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數不斷地增加中。要想預防罹患精神疾病,衛生局指出,最好養成積極樂觀的思考方式及良好的飲食、運動、作息習慣,並學習能讓自己放鬆的技巧或培養興趣及活動,可有效調適及抒解壓力,並提昇自己因應壓力能力,另外覺得困頓的時候,可以找親友或心理諮詢人員談談,必要時還可以尋求專業醫療的幫助,千萬不要把自己禁閉起來。 臺中市衛生局局長黃美娜表示:精神疾病患者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只要遵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準時復診;控制良好的話,大多數人都可以與正常人一樣生活,因此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罹患精神疾病,不要害怕、勇敢面對,趕緊找一家有精神科門診的醫院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即時關心孩子 你我都是精神守護者

即時關心孩子 你我都是精神守護者#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對於現代普遍父母而言,卻認為孩子愈來愈難教,進而衍生出許多親子教養與溝通問題,父母在學業上的期待與要求,是否曾注意到孩子情緒困擾的問題;孩子變得不願意上課、人際關係變差、成績退步、對事物不感興趣等,這樣的情形不是叛逆,也不是找藉口不讀書,可能是腦部生病了。根據目前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對於精神分裂的診斷,其特徵性症狀包含:妄想(控制妄想、被害妄想、關係妄想)、幻覺、幻聽、語無倫次、脫離現實混亂或緊張的行為(自言自語、行為脫軌、傻笑、忽哭忽笑 )及負向症狀(表情平淡、對生活的事務都沒有興趣、說話內容貧乏);若上述症狀出現兩項以上,且持續超過一個月,同時造成功能障礙(如生活無法自理、成績明顯退步、人際關係變差)超過六個月,建議就醫治療。其實,精神疾病愈早發病,代表受遺傳影響的因素愈大,此時的人格發展及學習技能尚未成熟,預後可能愈不理想;不過,研究顯示,精神疾病患者若能越早且持續接受治療,康復的機會越大,對於求學與工作不再長期感到挫折。基隆市衛生局提醒,當發現身旁的親友,行為及情緒各方面變得與以往不同時,應即早協助適當的治療,才能看見康復的希望,「即早發現、持續治療、康復的希望」,你我都能成為精神守護者。

亞東成立自殺防治中心 拯救寶貴生命

亞東成立自殺防治中心 拯救寶貴生命#精神疾病

根據統計,1. 45%的自殺死亡者在自殺前,都曾清楚地向家人或親友表達自殺的意圖,但家人及親友卻大多未能採取及時、有效的防治措施,顯示一般民眾雖然可以觀察到自殺者的異常情緒與行為改變,但卻不知如何回應,也因為對於精神疾病症狀不夠了解,未能及時提供有效的協助。可見醫院在自殺防治工作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但是自殺者本身的問題若未解決,個人或環境沒有改變,情緒也沒有改善,再度自殺的可能性仍相當高,而且通常會選擇致死性更高的方式再度自殺。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在自殺死亡前30天內就醫比率達到62.3%,而65歲以上老人更達89.2%。重複自殺未遂者有74.8%曾在精神科就診,為了有效推廣自殺防治工作,並減緩自殺議題所造成的個人及社會負擔,亞東醫院在明倫基金會的挹注下,於民國98年成立「安心工作室」,聘請專任諮商心理師及社工師於急診室提供自殺個案風險評估、危機諮商、情緒支持、資源連結等服務,並持續進行個案追蹤關懷、建立社會資源網絡等;民國99年持續擴大自殺防治工作,承接「新北市自殺通報個案關懷訪視計劃」,強化醫療單位與社區網絡之聯結與功能;此外,並積極辦理自殺防治專業人員教育訓練,期望在個人、醫療和社區的互動與連結中,建立起全方位的自殺防治網絡。亞東醫院於101年擴大自殺防治業務,成立「明倫自殺防治中心」,並於101年3月24日舉行啟用儀式。藉以連結醫療與社區資源,擴大自殺防治安心守護網絡,強化醫療單位與社區網絡之聯結與功能,有效降低再自殺率。

受虐兒童大腦受損 成年後容易得憂鬱症

受虐兒童大腦受損 成年後容易得憂鬱症#精神疾病

雖然台灣目前有兒童少年保護法,但是家暴的事件仍層出不窮,兒童被虐仍不時浮上新聞,但是對受虐兒童最重要的事情,除了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之外,他們的心裡也是需要重視的一環,根據國外最新的研究報導發現,當兒童長期受到虐待之後,腦部會產生一些改變,而這些改變可能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精神狀態,嚴重的甚至會產生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等,因此研究人員認為經過家庭暴力的小孩,需要好好輔導,才不會對他們未來的精神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這項發表在當代生物期刊的論文中提到,研究人員找到43位兒童,其中20位曾經遭受到家庭暴力,23位則沒有;實驗人員這些小孩觀看暴力的圖片之後,觀察他們大腦的變化,結果發現到受虐兒童,大腦中前腦島與杏仁核的部位,有明顯的活動變化,而這種變化跟結束戰爭後的士兵有一樣的結果。主持這項實驗的英國倫敦大學(Britain'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教授麥可瑞(Eamon McCrory)說明,前腦島與杏仁核這兩個部位是大腦中偵測危險的部位,當受虐兒看到照片後,這些區域立即產生強大的活動力,這表示孩童對於暴力的極度恐懼,而有了極大的警覺性。麥可瑞教授強調,有許多的研究都在猜測,前腦島與杏仁核的部分如果長期受到恐懼的刺激,可能會造成憂鬱症;在之前的研究也顯示,如果小孩受到虐待,未來罹患憂鬱症的機會,是正常人的兩倍。麥可瑞教授表示,對於受虐兒童大腦的變化,現在才剛起步,希望能夠透過這樣的研究,幫助受創的小孩,能夠盡快從恐懼當中離開。優活推薦:冬季抗憂鬱! 改變環境擁有好心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923 透過靜坐冥想 能改善過動症、老人癡呆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50 台灣憂鬱7年增十倍 董氏推運動紓壓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47

多一點愛,少一點「礙」

多一點愛,少一點「礙」#精神疾病

初次打電話關心小偉(化名)的近況,恰好是小偉媽媽接的,談話過程中瞭解小偉從發病到現在已經10多年的時間,發病前的小偉是一個乖巧、懂事、學業優異、常擔任班上的幹部或小老師,同學都很喜歡跟他相處;發病後,小偉脾氣變得暴躁,在家中或班上都沒人受得了,進而學業成績一落千丈,也因為同學的排斥,小偉變得不愛上學而中斷學業。媽媽一開始覺得無力、不解為何小偉會有這樣的轉變,也不知道如何與他相處,這段期間小偉曾因情緒不穩而發生暴力攻擊情形。在親戚的建議下,媽媽帶小偉至醫院看診,原本期待醫師告訴自己「這樣的情形只是暫時的」,但經過幾次門診後,醫師告訴媽媽小偉的診斷是精神分裂症,需要長期門診追蹤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小偉也曾因為不規則服藥導致病情不穩定而住院治療多次, 媽媽想過直接將小偉安排住到長期養護機構減輕自己的照顧負擔,但心中又是不捨、兩難。如何與精神病友相處著實是一門大學問,首先家屬必須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因為有家屬的支持與陪伴,病友復健過程能多一項有利因子。家屬必須認識自己所面臨的壓力或狀況有哪些?必要時可以向誰或哪些地方尋求支持與協助?允許自己適當的發洩情緒,但避免對生病家人說出傷害性的話語;儘量讓自己的生活作息不受影響,這樣才可以走得更長遠。接著使用有效的溝通技巧,與病友溝通相處,例如:清楚明確:你希望他怎麼做、不要他怎麼做,內容要簡單明瞭。主動、冷靜:主動與生病家人接觸,並瞭解其想法。不要替代他做決定,凡事先討論及具體計畫。表達正向情感,如:當你倒完垃圾時,我很高興你的幫忙。表達負向情感,如:當你大聲對我說話時,我對你感到生氣。適當要求對方做行為的改變,如:如果你可以配合晚上準時睡覺,對你的身體健康會更好。傾聽:直接的眼神接觸、身體向前傾、偶爾點頭表同意。鼓勵、再鼓勵,具體指出並增加正向行為的次數。讓生病家人有機會適當地發洩情緒。家屬及朋友之間也需要瞭解精神疾病,以及學習如何鼓勵所關愛的人。照顧病友是一段漫長的路程,實際上,家屬也需要支持,倘若醫療團隊適時提供相關社會資源服務供家屬參考,適時地當病友與家屬之間溝通的橋樑,相信對於病友、家屬與工作人員而言,都會獲得不錯的結果。精神復健這條路上需要病友、家屬、醫療及社會之間互相支持與協助,才得以順利走下去。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需要幫忙時一定要求助,不要獨自面對處理,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量,如此一來,自己的能量才不會快速流失。文章提供:高雄凱旋醫院 / 社會工作室 胡淳茹、方怡雯

精神障礙者家屬的照顧負荷與身心調適

精神障礙者家屬的照顧負荷與身心調適#精神疾病

根據內政部統計98年9月底止底全國領有身心障礙者手冊之慢性精神障礙者高達10萬5,810人,18至65歲者的可工作人口群高達91.30%。此年齡正處於個人組成家庭及工作養家的階段。然而,精神疾病的發生除了衝擊個人的社會角色之外,也使得家庭角色重整,進而成為家屬的照顧責任、經濟壓力與社會壓力。楊延光醫師說明,照顧罹患精神病友時,家屬可能面對的問題,包括有五點:情緒上的影響:從否認、憤怒、憂鬱到接受的過程。並伴隨有絕望、恥辱感、自怨自艾、無助、挫折、自責及矛盾焦慮等情緒反應。工作表現受影響:為了照顧精神障礙者,工作的穩定度受影響。治療效果的不確定帶來不安。經濟及其他負荷:經濟困難、社會歧視、身心過度疲累、家庭關係摩擦、與鄰居親友的衝突等。因著精神病友疾病的進展,影響其日常生活能力,帶來家屬照顧時的心理壓力。在漫漫的照顧歲月中,家屬付出許多心力,有時因為不放心病友獨自在家,而不敢外出,時間久了,自己也快崩潰了。曾有家屬說:「陪伴精神疾病家人的過程就像是練功,也像是長期抗戰,需要好的方法,一步一步來,靠自己是不夠的……。」因此,如何調適與因應,就顯得相當重要。首先,必須試著了解自己需要面對的壓力,一一寫下自己的壓力清單,再就急迫性或是重要性排列處理的順序。接下來,是要合理客觀地看待問題,避免受報章雜誌片段嗜血的報導所影響,如果自己或是病友做得的地方,就要適度地鼓勵肯定一番。再者,試著參加醫療機構、康復之友協會所聚辦的活動,與有經驗的家屬或是醫療團隊討論。更重要的是,適當處理自身的情緒,先學會照顧自己,才會更有力量照顧病友。文章提供:高雄凱旋醫院 / 社會工作師室  梁秀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