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

老看自己外表”不順眼” 當心”身體畸形性疾患”

老看自己外表”不順眼” 當心”身體畸形性疾患”#精神疾病

一位在金融機構上班的30歲男性,數年前他與朋友一起去溫泉泡湯,朋友跟他開玩笑的說他的臉很大、肩膀太窄。他回家後一直很在意這個問題,不停照鏡子,他想到以前唸書時,也有同學說他的臉很大,頓時覺得自己身材比例怎麼這麼差!終於他下定決心要整型,接受了臉部整型手術,要讓臉看來小一些。整型過後幾週,起初他還滿意,但是他反覆照鏡子,總覺得整型後兩邊臉頰不對稱,肩膀也不夠寬,他再度陷入沮喪之中,經常請假不想上班。家人察覺到不對勁,才帶他到精神科就診。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精神科詹仁輝醫師表示,上述個案係罹患了「身體畸形性疾患」,乍聽之下,這種病好像是身體有畸形,其實不然。身體畸形性疾患是一種精神科診斷,指的是對身體的某些小瑕疵不滿,並且過於在意其缺陷,深受外表問題所苦惱,導致於情緒、工作、人際關係都受到影響。日前突然過世的流行樂巨星麥可傑克森,他生前被許多人津津樂道的一項事蹟就是他接受過多次整型手術,完全看不出他有非裔血統。據說他十分不滿意自己的臉,更有人指出他患有「身體畸形性疾患」。詹仁輝醫師表示,身體畸形性疾患一般在20歲至30歲左右發病,男女比例相當。患者最常抱怨的身體部位為臉部缺陷,如鼻子不夠挺、眼睛小、斑點、痘痘、皺紋等等。有些患者會極度在意自己的肩膀寬度、手臂及大腿粗細。患者會每天花很多時間照鏡子,確認缺陷部份是否存在,也會不停詢問身邊的人其缺陷部位是否很明顯。部份患者會尋求整型外科皮膚科的協助,但是整型後仍然無法滿意其外型。其病發的原因可能是個性容易自我批判、低自尊、追求完美,也可能和神經系統中的血清素濃度不平衡有關。身體畸形性疾患對患者的生活影響很大,他們常專注於外型的缺點,上班上學無法專心,嚴重者甚至不出門、拒絕與外界來往。詹仁輝醫師指出,治療上通常醫師會開立血清素回收抑制劑來治療,較嚴重的患者會加上非典型抗精神病藥來治療。另外也會安排心理治療,了解病患是否有錯誤的認知,如過於在意美醜及誇大自己的缺點;改變其思考模式,並增加自我的肯定。一般而言,身體畸形性疾患是一種慢性疾病,必需要病患與醫療人員雙方共同努力,才能達到好的療效。

鬱卒失眠看診不怕貴 健保有給付

鬱卒失眠看診不怕貴 健保有給付#精神疾病

生活在競爭環境,人際之間疏離,加上近來全球金融風暴影響,失業率居高不下,都讓人的壓力感到越來越大,這樣的壓力一旦得不到適當紓解,鬱卒失眠情形隨之發生,還可能衍生出各種精神疾病。精神科醫師說,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有專業醫療團隊,隨時提供最妥適的協助。在精神疾病污名化現象尚未大幅改善前,有些人對要走到醫院去看精神科仍有所疑慮,或誤以為只是普通心理問題而忽略,且很多時候到醫院看病需要白天常常請假就醫,對公司或學校又無法交代,時間拖久了變得更灰心喪志,安眠藥也越吃越多,家人朋友倍受精神折磨,大家都不好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宗憲說,該院區於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設立一門診部,提供精神科夜間門診(成人及青少年兒童),使許多白天需上班上學個案,可以得到方便醫療服務,患者族群亦多為精神官能症,可讓患者看的安心。劉宗憲指出,有位長期情緒低落患者於網路中得知訊息後前來就診,情緒明顯改善,才覺得根本不需要受那麼久的苦,又到藥房買那麼多又貴又吃的頭昏腦脹不知名安眠藥吃,而且下班後再來看病,也不必常要找理由請假看病。他表示,此公立診所形式的門診有別於私人診所,在不以營利為目的前提下,提供有品質看診及多元精神醫療服務轉介,不論住院、急診、復健、安置、心理治療及團體衛教,都可在松德院區及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支援下進行,使患者得到最適切醫療服務。另一位患者因憂鬱症看過許多醫院及診所,但都只是看病拿藥,說要進一步心理治療得自費,一個小時就要數千元治療費,無奈自嘲說看到帳單心情就快樂不起來,來到本門診後,除看診拿藥費用比醫院低,還由醫師轉介回松德院區進行專業連續性心理治療,費用由健保給付,生理心理雙管齊下治療,病情明顯改善。劉宗憲告訴民眾,位於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附設精神科門診,提供優質環境且便利夜間門診,又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及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專業支援各項轉介醫療服務,深受鬱卒失眠所苦市民,只要願意走出來就醫,未來就不會一直是灰暗。

嬰兒不哭不吵 不代表沒需求

嬰兒不哭不吵 不代表沒需求#精神疾病

零至四歲的幼兒是否也會感受到壓力嗎?照顧幼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常需要照顧者敏銳的感覺與回應,也就是能夠在第一時間知道他現在是餓了、太熱或太冷、是不是想睡覺、想要活動筋骨或者只是要媽媽抱抱,但是即使知道如果未被適當的回應或者被忽略,長期下來就可能造成挫折與不快樂。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吳四維醫師表示,零至四歲的幼兒,基本上就以發展階段來說,屬於嬰兒期與學步期的過程,嬰兒期發展的主要方向為:滿足生理上的需求為主,如是否吃的飽、睡的好或穿的暖;而學步期的發展目的是:逐步的脫離對於母親的依賴,所以常見幼兒常要自己來完成一些他能力所及的事,如自己走、自己開,並學會控制大小便等,而此階段的發展完成才逐漸具備有團體生活的能力,之後便進入學齡前階段過幼兒園的生活;但如果上述階段的發展受到阻礙,是否會對小孩產生影響呢?這個答案目前是肯定的,確實可能造成其發展的停滯甚至退化,也就是從原本會的變成不會,當然此階段的兒童並無足以表達困難的語言能力,所以即使他感受到”壓力”,也只能以非語言的方式來表現,像是莫名的哭鬧、很難哄騙與轉移注意力、睡眠與進食不規則、嚴重的甚至生長遲滯。吳四維醫師表示,一般來說壓力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所以常需要具備有語言溝通的能力才能表達自己是否有壓力,而兒童通常要到四歲以上才具備有基本的語言溝通能力,所以此階段的兒童是無法以言語的方式陳述其困難的,只能以非語言的動作來表達,當然這只能靠大人的適當與敏感的解讀、並適時提供協助。每個家長在小孩出生前都會擔心孩子是否健康、是否好帶,當然帶小孩也考驗著照顧者的辨識能力、處理技巧與情緒控管,畢竟不是每個小孩都是那麼好帶,吳醫師也提醒家長,要切記一個原則”不會吵鬧並不代表他沒有需求”。你可能因此忽略他,他還是可能出現挫折與壓力,會吵鬧的反而可以讓照顧者知道該做什麼處理了,當然也可能把照顧者的耐心磨光,因而刻意忽略或者過度體罰,當然適當的忽略與行為修正也是一種技巧。所以幼兒的壓力並非出於自己本身,而是與環境互動所造成的結果,也就是照顧者的反應常是小孩的壓力來源。而可能會影響照顧者反應的因素有:一、小孩本身因素:如基因(自閉症、過動症)、染色體問題(唐氏症)、母親懷孕期間使用毒品與酗酒(胎兒酒精症候群)、慢性疾病、早產、出生時缺氧、出生後的細菌或病毒感染(腦膜炎甚至腦炎)、癲癇與腦傷、重金屬中毒等,這些可能導致小孩的生理與情緒發展遲緩,如語言發展落後常會導致其有苦說不出造成情緒不穩定,所以常以亂發脾氣、摔東西或在地上打滾的發洩行為,也可能因為需要服藥、所導致的副作用,而影響小孩的生活規則性,如白天嗜睡與腸胃道不適如便秘等,常讓家長不知如何是好。二、小孩的氣質因素:許多家長可能不完全瞭解小孩先天的氣質,導致因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而產生的憤怒與排斥感。三、照顧者因素:如身體與性虐待、家庭破碎、照顧者本身的精神疾病或智能障礙,由於照顧者無法提供敏銳、溫暖、適時幫助的照顧品質,以致於過度保護與疏於照顧等。四、社會因素:如社交隔離、家庭與社會環境因素;例如家庭經濟困難等。吳四維醫師說,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照顧者無法適當的提供、協助,而讓小孩處於壓力之中,一旦小孩長期處在壓力之下,也就是其生活的基本需求未能被滿足,可能會出現的行為問題如常亂發脾氣不易被哄騙或轉移注意力、破壞物品行為、攻擊人的行為、生活作息混亂如進食或者排泄的混亂、退化行為如又開始尿褲子、拒絕進食甚至造成成長遲緩、情緒異常的害怕人等。一般來說,情緒障礙在一般兒童的發生率約有百分之五到十,但是如果是有先天性缺陷者如自閉症、腦傷與過動症等出現的比例更高。

高壓、忙碌生活 ”自主神經 ”易失調

高壓、忙碌生活 ”自主神經 ”易失調#精神疾病

「自主神經」系統是人體一個相當複雜的系統,舉凡心跳、血壓、呼吸,甚至到體溫調節、腸胃蠕動、大小便功能等各種系統都與自主神經系統有重要的關聯。自主神經系統主要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及副交感神經系統,二個系統相互拮抗,並維持體內重要器官功能的合理的運作。其作用就像是油門與煞車一樣,當身體遇到壓力狀態時,交感神經系統就會興奮,並增加身體對壓力產生足夠的反應以對抗壓力,而反之亦然。但是,若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使得交感神經出現過度長期的興奮,則可能會危害身體的健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康峻宏醫師指出,現代人處於相對忙碌、高壓的環境中,對於交感神經系統往往會出現過度刺激而產生不正常的興奮情形,長期下來就可能產生所謂「自主神經失調」的問題。「自主神經失調」的病患,症狀常常十分多樣化:疲勞、頭暈、耳鳴、肩頸痛、麻木感、失眠等問題,由於「自主神經失調」屬於功能性的障礙,病患常做過許多檢查卻難以找到病因。目前已有許多領域,如老化、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慢性疾病等發現與自主神經系統異常有重要的關聯。自主神經功能的測量,可以提供臨床上一個客觀的方式去觀察受試者是否有不正常的自主神經反應,也可作為治療反應的追蹤工具。康峻宏醫師表示,目前用以評估自主神經系統的檢查有幾種:1.心跳變異率測量:利用心跳之間的變動程度,評估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平衡狀態。2.姿勢變動反應:測量受試者由躺至站姿勢後的生理參數變動情形。3.皮膚導電性測量:測量在刺激下,皮膚導電性的變化。康醫師提醒,規律運動、正常作息,同時加上合適的壓力調適,是維持自主神經系統健康的重要方法。睡眠中心提供此類患者全方位的評估與治療,並期望經由非藥物性的治療,改善病患的健康狀態。

離奇鬼壓床!?其實是睡眠麻痺

離奇鬼壓床!?其實是睡眠麻痺#精神疾病

很多人都曾有過俗稱「鬼壓床」的經驗,也就是在睡眠中突然意識清醒,卻發現全身肌肉無法動彈,有時眼睛還可略為張開,但身體就是不聽使喚,短則幾秒,長可達數分鐘,是一種非常恐怖的經驗,常被人聯想與靈異現象有關。根據過來人的描述,在此過程中,他們可以完全察覺周遭環境,但想叫卻叫不出聲來,甚至有人會有窒息的感覺,也有些人會聽到一些聲音或感到有人觸碰;由於這種感覺非常恐怖,而且十分強烈,往往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久久難忘。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神經內科 - 王志弘醫師表示,其實這種現象並無關靈異,在醫學上稱為「睡眠麻痺」(Sleep paralysis),根據統計,約三到四成的民眾都曾有此經歷,有人還因此被誤診為心臟病、癲癇或是一些精神疾病。睡眠麻痺發生的原因,簡單說就是在睡眠的週期轉換中,出現短暫的片刻意識突然醒轉,隨後又很快進入睡眠,此時人已經有了意識,但全身肌肉仍處於抑制狀態,兩者沒有同時恢復,因此便產生意識清楚卻全身不能動的現象。「睡眠麻痺」經常發生於長期熬夜、很久沒有睡覺、或是睡眠習慣被突然打亂之後,而喝酒之後,猝睡症及憂鬱症患者也較易發生。單純的「睡眠麻痺」對身體並無不良影響,王志弘醫師說,也不必特別在意;而且不是每種鬼壓床的感覺都是睡眠麻痺,有些人其實只是作噩夢而已。須注意的是,王志弘醫師指出,有些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也會產生類似睡到一半突然醒過來無法動彈、喘不過氣的情形,這些人常有嚴重打呼、白天容易打瞌睡等症狀,必須要進一步詳細檢查,及早治療。另外,有一種較罕見的疾病「猝睡症(Narcolepsy)」,患者異常嗜睡,可能在用餐、走路或說話的瞬間,倒頭就睡,但約半小時後自然醒來,卻對自己睡倒一事毫無印象;他們在剛入睡時神智尚清的狀態下,有時也會發生無法翻動、說話的睡眠麻痺,或合併幻聽、幻覺等情緒障礙,身心大受其擾,也應儘速就醫。

年紀大總是睡不好?!三招讓你睡眠不再有障礙

年紀大總是睡不好?!三招讓你睡眠不再有障礙#精神疾病

根據一項針對台灣社區老年人的身心調查研究顯示,約有百分之四十二的老年人有「睡眠障礙」的苦惱,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是多樣性的,臨床上必須針對可能的病因仔細進行鑑別診斷,才能對症治療,而不是僅僅給予鎮定安眠劑就可以一勞永逸。 如何來改善並治療銀髮族的「睡眠障礙」?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楊聰財醫師提出以下三點建議:1、必須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規律的生活作息是良好睡眠的必要條件,包括固定的日間活動、就寢時間、臥室適當的通風、溫度(25℃)及周遭噪音的消除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不只對睡眠有幫忙,亦是最好的養生之道,而且它是自助且無副作用的方法。 2、身體、精神疾病或藥物服用是睡眠障礙發生的主因,因此治療這些疾病或選擇較不影響睡眠的藥物則可以改善睡眠:如疼痛處理、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治療及避免酒精的使用等。 3、藥物治療建議可以選擇安眠藥、抗憂鬱劑等:安眠藥可以改善睡眠的質與量,傳統的安眠藥讓人有容易成癮、影響認知功能及白天精神不濟等副作用的印象,如果自行到藥房購買或未經醫師指示服用則更容易有此副作用;然而新一代的安眠藥則明顯減少以上的副作用。因此,如果在以上的處理方法效果不佳時,在醫師的指示下,短暫服用安眠藥仍為較佳的選擇。有些抗憂鬱劑也有安眠的效果。抗憂鬱劑的優點為同時可以有改善情緒的效果,甚至對一些疼痛的處理也有幫忙。坊間有些宣稱含有褪黑色素且有安眠效果的藥物,楊聰財醫師提醒,雖然有理論上根據,但因其未經嚴格的藥物試驗及品管,建議仍需經醫師指示謹慎使用。現代醫療的發展、進步已經可以對銀髮族的睡眠障礙疾病提供準確的診斷及完善的治療,因此如果您發現周遭的親朋好友、長輩有此問題,千萬不要視之為正常老化現象或是避諱求醫,應該儘速求診,讓熄燈號早日停止罷工。

兩岸深部腦刺激術高峰會

兩岸深部腦刺激術高峰會#精神疾病

花蓮慈濟醫院舉辦「兩岸深部腦刺激術高峰會」,來自中國大陸北京宣武等七家醫院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醫師與花蓮慈濟神經醫學科學團隊、門諾醫院神經外科醫師等二十多位醫師與會,透過討論會雙向溝通,了解兩岸深部腦刺激述的現況與發展,以及在動作障礙、疼痛、癲癇、中風等疾病的治療與相關研究成果與計畫。此次高峰會,由花蓮慈院神經醫學科學中心主任陳新源主持。有來自中國大陸北京宣武醫院、天壇醫院、北醫三院、齊魯醫院、上海華山醫院、廣東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醫師等一行八人,及花蓮門諾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陳逸文、花蓮神經醫學團隊及護士等近三十人參加。近十年來,北京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在深部腦刺激術已累積個案經驗已達五百二十例,主任醫師李勇杰教授指出,目前多用在巴金森病以及戒毒、精神疾病的治療,已有相當的成效。天壇醫院副主任醫師張建國教授也分享腦深部刺激術在該院的發展;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陳玲副教授則提出深部腦刺激述個案研討,希望透過各院的經驗,改善個案術後遇到的問題。花蓮慈院是台灣單一醫學中心巴金森深腦部刺激手術量最多的醫院:2002年2月至2008年6月深腦部刺激術共手術99例,佔全國手術人次的46%。深腦部刺激術的成功有賴於精準的將晶片植入視丘下核,並以全身麻醉取代國外的半身麻醉模式進行手術,這項結果已獲得國際上的肯定。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聖皇在簡報這項全身麻醉的手術個案分析後,立即獲得熱烈討論,因為目前在國際神經醫學雜誌上僅有三篇論文,相關資訊有限。花蓮慈院神經外科哈鐵木爾醫師分享近年他與神經內科主任辛裕隆、慈濟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合作運用資訊科學的方法在癲癇醫學臨床實務上的突破與成果,以及運用在癲癇治療的多點軟腦膜下分隔術。發現多點軟腦膜下分隔術治療後腦皮質區,不僅放電減少,手術後的局部腦神經代謝也獲改善了,臨床上痙攣次數減少,連合併發生的局部癲癇也顯著改善。陳新源主任指出,這次的兩岸深部腦刺激術交流非常難得,因為中國大陸約有七成的個案是在這幾家醫院完成,當地不僅運用巴金森病、肌張力不全等疾病的治療,運用在戒毒及精神疾病的個案及經驗也很豐富,很值得慈濟神經醫學團隊學習;花蓮慈院也自今年起開始進行頑固型強迫症的深部腦刺激術人體實驗,目前已完成兩例,病人都有獲得不錯的改善。張建國教授表示,很感動慈濟人在全球的奉獻,也認為慈濟神經醫學團隊在深腦部刺激術的細緻與精進,以及未來將運用幹細胞治療、再生醫學新療法在腦中風、脊髓損傷、腎衰竭、心臟衰竭、肌肉疾病等疾病治療的相關研究計畫,都很值得兩岸持續交流與學習。

《醫點通》何謂「社區特別門診」?

《醫點通》何謂「社區特別門診」?#精神疾病

什麼是「社區特別門診」?高雄立市凱旋醫院社區復健中心-夏榮輝醫師表示,為了精神疾病患者重返社會時,所面臨到的就業問題,特別開設「社區特別門診」,服務內容就是針對高屏地區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涯規劃作探索,探索患者們的復健潛能、就業能力與未來工作安置前景。根據「精神衛生法」第六條定義社區復健治療:「係指為協助病人逐步適應社會生活,於社區中提供病人有關工作能力、工作態度、社交技巧、日常生活處理能力等之復健治療」協助對象為在醫院或社區中,需要長期且持續照顧與復健的慢性精障者。夏醫師指出,「社區特別門診」就是幫有工作意願卻不知如何找工作的患者提供協助。「社區特別門診」由精障者、家屬、醫師與職能治療師等人,針對精障者的職業性向、工作能力與其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共同討論。評估患者目前生活功能、職能角色型態與患者症狀影響復健的程度作為轉介的依據。轉介機構主要分為三大類型:1. 一般性職業訓練機構或就業市場:如「高雄市勞工局訓練就業中心」、「高雄市勞工局就業服務站(楠梓、左營、前金、三民、前鎮、旗津站)」或「民間建教合作訓練班」等,提供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2. 庇護性職業訓練機構或就業服務機構:如「高雄市勞工局博愛職業技能訓練中心」、「高雄市勞工局身心障礙者就業開發中心」等,輔導精障者外出就業、回歸就業市場成為社會中具生產力的ㄧ員。3. 庇護性工作訓練:如「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附設社區復健中心」、「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大寮百合園區附設社區復健中心」等,提供社交技巧訓練,工作態度、習性、技巧訓練與獨立生活訓練等。訓練職種包括餐點飲料類、實習商店、環保類、洗車類、加工類、農園藝類、工作助理等類別。夏榮輝醫師強調,「社區特別門診」會依據精障者的現況,為精神疾病患者的就業規劃做專業諮詢,及說明相關就業資源,協助精障者進入職場或重返職場,充分發揮所長,邁向獨立自主,重新增添生活中的色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