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

酒精成癮易憂鬱 罹精神疾病風險高

酒精成癮易憂鬱 罹精神疾病風險高#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許多人身陷酒癮深淵,不可自拔。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陳奇硯醫師表示,酒後情緒易失控,往往會造成許多錯誤,甚至演變成害人又害己的行為。而酒精成癮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情緒障礙,尤其是憂鬱;雖說不見得會達到重度憂鬱症的程度,不過患者多少會有情緒低落的困擾。多數成癮者的生理變化過程都約略相同,一開始酒量會逐漸增加,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維持酒量,等到肝臟出問題了,酒量就會逐漸下降。不喝酒時會手抖、冒汗、睡不著、坐立不安、情緒焦躁甚至意識混亂,癲癇發作。如此週而復始,進而造成長期失業生活、沒有目標,終日與酒精為伍,而精神疾病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發生。初期應就醫服藥   避免戒斷症狀因此,酒癮在醫療上早已視為一種慢性復發性的腦部疾病。患者可能會在戒除一段時間之後又復發。因此,對於戒酒的方式跟認知是非常重要的。戒除酒癮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初期在解決生理戒斷,因為有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此階段一定要就醫服藥,避免戒斷症狀的產生,必要時需要住院治療。而中期目標在持續保持不喝酒的狀態,合併的精神科問題諸如憂鬱也要一併處理。出院後才是戒酒戰役的開始。陳奇硯醫師表示,特別是酒精的取得容易對酒癮者十分不利,因此搭配強而有力的自我管理顯得更為重要,例如:如何避開第一口酒、如何避開會誘開飲酒的高危險環境、如何重整生活、以及適當地面對壓力。戒癮不容易,因此,他也建議想要戒酒的人盡量尋求醫療協助,如此一來這樣才有較高的機會戒除。

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大 精神疾病易復發

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大 精神疾病易復發#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最近正逢季節交替的時節,氣溫改變大,有人情緒敏感,對天氣變化或特殊節日易產生情緒起伏。根據臨床精神醫學統計,季節交替,通常也是精神疾病好發或精神症狀較不穩定的時期,這段時間復發的病人相比平時,確實會多一些,因此衛生局提醒,在此時節,病人切勿停用精神藥物,應規律回診接受藥物治療,避免精神症狀復發。衛生局在日前就協助一位躁鬱症案例:小陳為躁鬱症患者,家屬來電表示,最近小陳自認已康復,好幾天不服藥,已多天不睡覺,併有多話、意念飛躍、易怒,家人如勸其服藥或就醫時,有欲攻擊家人之舉動,經送醫院治療後,最近出院回歸社區生活,但需規律服藥及回診。春、秋時節 躁鬱症患者尤要當心躁鬱症患者的躁症常在春、秋等季節變換時刻發作,患者平時一如常人,在躁期時,可能好幾天不睡覺、到處亂跑、亂花錢,不斷招惹事端,甚至攻擊別人;鬱期的症狀常表現在身體上,初期就醫常被當作內科問題處理,可能的症狀包括腸胃不適、頭痛、腰痠背痛、失眠、心情沮喪、對平常嗜好失去興趣,思想悲觀,嚴重時還有厭世想法或自殺行為等。因此,衛生局呼籲在季節交替的時候,家屬能多注意病人是否有規律服藥及情緒症狀變化,多給予病人關懷,若病情復發時能及早接受治療,規則的服藥,多數精神疾病症狀都能獲得改善,並且在社區能穩定的生活與工作。

遵守3步驟 精神疾病可控制良好

遵守3步驟 精神疾病可控制良好#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蘇媽媽年近60歲,多年前因兩個小孩相繼診斷罹患精神疾病,為了照料小孩蘇媽媽辭去工作,想全力陪孩子走過發病期,因剛開始對疾病認知不足,蘇媽媽透過許多民間療法仍無法改善孩子症狀,過程中孩子反覆發病,甚至功能退化致無法處理自己事務,加上需忍受旁人閒言閒語,使蘇媽媽身心俱疲。當蘇媽媽興起放棄念頭,透過親友規勸送醫接受治療,孩子在經歷急性住院、日間留院、精神復健機構…等一連串持續規則治療後,病情逐漸穩定,甚至具有就業潛能,目前白天皆在外接受庇護性就業,夜間則回到住宿型精神復健機構接受康復治療。看到孩子們的改變讓蘇媽媽慶幸當初沒因絕望而尋短,更因此加入精神病病權團體且投入輔導及協助精神病人、家屬之行列。   精神疾病已成可治療疾病 定期治療可成功控制 由於大眾對精神疾病觀念的閉塞、醫學知識的缺乏加上部分媒體過份渲染,導致民眾對精神病產生錯誤認知,甚至民眾有了情緒困擾或行為偏差,害怕被人知道而諱疾忌醫,更有些人對精神病患趨之若鶩,害怕自己被精神病人攻擊、傳染。隨著精神醫療的進步,精神疾病已變成需要被治療且可治療的疾病,許多罹病病人仍可以正常生活甚至重回職場。上述案例可知只要定期接受治療即能成功控制病情,無論個案本身或家屬都能減輕疾病造成的負擔。精神病其實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無法完全根治,故「再發作」成為每個病人及家屬最棘手的問題。由於目前精神病已被證實是因大腦傳導物質分泌不平衡所致,「持續性」的規則藥物治療是預防復發最基本的工作,若能配合良好的復健及支持性的環境,可提高工作能力及日常生活功能,增進生活品質並早日回歸社區。精神疾病並不可怕,只要遵守精神病復原三步驟病情往往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1)及早就醫2)持續治療3)積極復健期待社會大眾能給精神病人多支持、少歧視,多點關懷及鼓勵,營造友善支持環境,促使病人能融入社會走出陰霾及病痛。    

凡走過不留痕跡 守護海洋清潔與環境

凡走過不留痕跡 守護海洋清潔與環境#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海灘、啤酒、比基尼,夏天到了總是喜歡到海邊去放鬆休閒,但遊客隨手丟棄的廢棄物品已經嚴重影響海洋的生態,環保署呼籲民眾前往海灘遊樂、希望能留下足跡、但不要留下痕跡,讓美麗的海灘能長存。海島得天獨厚 勿讓垃圾毀了美麗的風景台灣四面環海,全台1600公里長的海岸線,扣除礁岸、岩岸,友長達1000公里是適合民眾踏浪、遊憩的天然沙灘,但國人隨手丟棄的垃圾,已經嚴重破壞海洋和海岸的生態;沙灘上人為留下的垃圾和其他國家飄洋過海而來的廢棄物,不僅影響海岸環境和旅遊品質外,若不慎遭海洋生物誤食,更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影響。環保署及全國各縣市環保局歷年淨灘的成果顯示,沙灘上的人為垃圾不外乎,漁業用保麗龍、漁網、塑膠袋、飲料瓶罐、鋁箔包、瓶蓋、鞭炮煙火、打火機、菸蒂及針筒、藥瓶等,希望民眾在前往海灘嬉戲玩樂後,能隨手將垃圾帶走,讓美麗的海灘能永續長存,也讓你的美好回憶因有美麗乾淨的海灘而更加閃耀。海洋永續 需靠大家努力環保署提醒國人,海岸環境品質需要靠大家共同維持,為了維護台灣的美麗海灘,環保單位每年將編列預算、加強臨海地區的海灘清理,更希望民眾到海灘遊樂時,不要製造垃圾、隨手清理或參與淨灘,也可向地方環保局進行海灘認養的活動,讓全民一起維護海岸清潔、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精神疾病去污名 高市辦復健成果園遊會

精神疾病去污名 高市辦復健成果園遊會#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十大生活失能原因,其中心理問題佔5成以上,如:憂鬱症、酒精濫用、自殺、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在以往,我們總以為精神疾病離我們很遠,但事實是:社會步調與節奏迅速化、個人價值抬頭、社會價值觀改變,帶給人們另一種無形的壓力。精神疾病的不當社會污名化、標籤化,往往帶來羞恥感讓精神病人極力隱瞞病情,阻礙個案求醫與治療的重要因素,降低他們擁有康復的希望。如果大家都有正確的觀念和態度,大多數的精神障礙都可透過早期發現、適當治療、積極復健及預防疾病復發。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為呼籲市民重視精神健康之重要,走入社區,透過在地化社區活動,與財政部高雄國稅局三民分局合作,於102年4月13日舉辦「愛惜生命 向非法菸品說NO〜關懷精神健康園遊會」租稅宣導活動,活動當天結合三民區10個里辦公處、精神復健機構、身心障礙精障類協會、音樂養生學會等,當天由精神復健機構設立攤位,展現精神障礙者平日復健成果,並帶來熱舞及復健手工藝品等,期待給市民一場幸福、樂活的園遊會!

精神疾病患者若罹代謝症候群 恐減25年壽命

精神疾病患者若罹代謝症候群 恐減25年壽命#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精神疾病患者若得到代謝症候群時,會因為處置較一般民眾困難,會多減少25年的平均餘命。研究顯示,精神疾病的患友與一般大眾罹患糖尿病相比多出2.7倍,心臟血管疾病2.3倍,呼吸疾病3.2倍,感染病3.4倍,造成相關死亡率就提升了2.3倍,因此在此類病患的處理上需多些努力。依據哈佛大學一項研究,在美國引發15歲到44歲年齡層的男女失去日常工作能力的主因就是精神疾病。這段年齡層的人是社會最基層的骨幹及未來10年的主力,若喪失工作能力,對國家社會及家庭會造成莫大的影嚮。另外,因逐漸的生產工業化造成活動量的減低,及農業科技化使得產量的提升,形成人體熱量持續的蓄積,於是血中血糖、三酸甘油脂、血壓與腹圍增加,而高密度的膽固醇的濃度下降,讓代謝症候群在20世紀的中末期全球廣泛的流行,導致許多的相關慢性疾病的發生,危害到人類的健康與壽命。令人驚訝的是精神疾病與代謝症候群兩者之間,在流行病學上竟有顯著的相關。為何精神疾病容有代謝症候群?可能的病理機轉有遺傳因素,有些特定家族的調查發現,二者有一定程度的相關,但目前尚未認定那一段的基因主要的致病基因;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影響,因精神疾病者比一般大眾不易做到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等自我生活控制,因為持續穩定的做生活調整,需要很強的毅力與意志。另外,抗精神藥物所誘發也是一種原因。一般民眾易患的疾病在精神疾病的患者一樣會發生,而且有過之而無不足,不容小看。且在處理上、遵循醫嘱上及自我照顧上所面臨的情況更為險峻,因此我們需先建立關念,避開風險,才能將危害減到最低。(資料來源:彰化基督教醫院電子報提供)

社區關懷服務 陪「他」回歸正常生活

社區關懷服務 陪「他」回歸正常生活#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為了讓精神病友建立規則服藥習慣、順利回歸社區,有22位關懷精神病友的社區關懷員,每日默默不停穿梭大街小巷,在社區深耕、服務。新北市衛生局關懷員每個月訪視,持續長期的耐心關懷,今年來已服務近1萬人次。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林雪蓉表示,為感謝關懷員辛勞,將公開表揚績優委辦單位。在汐止國泰醫院的賴姓關懷員說,從事精神病患社區關懷服務3年來,被病人甩門、大罵或威脅要傷害等,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接到新個案就會重演一次,但個案成功的回歸到社區就是他最大的成就。關懷員反而會成為個案的好朋友,成為個案支持系統的一部份。衛生局進一步說明,其實精神病友只要按時用藥,規律回診,生活仍可與一般民眾沒有兩樣。很多患者其實也擁有康復的希望,卻往往因為得不到支持和鼓勵,最後在人們的誤解和排斥下,失去工作、家庭和友誼。現代社會精神疾病越來越普遍,醫療也越來越進步。如果大家都有正確的觀念和態度,大多數的精神障礙都可以及早發現、適當治療,穩定在社區中生活。

精神疾病患者增 盼推動心理健康城市

精神疾病患者增 盼推動心理健康城市#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日上午,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在新市政大樓4樓集會堂舉辦「心理健康城市國際論壇」,由副市長蔡炳坤、衛生局副局長蔡淑鳳及WHO世界衛生組織等專家,共同分享國際視野與經驗交流,探索臺中市未來政策方向,營造「心理健康城市」。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張玨表示:目前紐西蘭平均12-26歲的年輕族群,精神疾病有增加趨勢,像15-24歲的民眾中就有4分之1人罹患精神疾病,主要是年輕族群使用醫療照護的次數較低,男性僅13%、女性僅31%求助醫療照護。臺中市民幸福感覺指數平均為81.88,為了提升市民健康幸福指數,市長胡志強將擔任召集人帶領各局處、網絡單位成立「心理健康委員會」,推動7大心理健康城市指標,包括尊重與包容、支持及支援系統可及性與可近性、經濟及社會安全、生活、社會連結、環境等心理健康標竿城市。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美娜表示:在中央及地方主管單位、國際專家學者、臨床醫事人員及民間團體討論下,將積極推動心理健康城市跨系統合作,,落實各族群心理健康平等性,讓臺中成為台灣的心理健康幸福中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