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

男性會孕吐?「準爸爸症候群」作祟

男性會孕吐?「準爸爸症候群」作祟#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些人認為「誰都不願意生病,更別說是自己『故意』讓自己生病了。」但真的是這樣嗎?你真的對你的身體瞭若指掌嗎?你知道身上的病症多少也反應了內心無法解決的問題嗎?更何況很少有人能察覺「潛意識」的問題。舉例來說,「顎骨性關節症」是一種牙齒咬合問題的疾病,在最新的醫學報告中,許多牙醫都認為這極有可能是身心壓力導致患者,在無意識的咬緊牙根所導致的問題。壓力大偏頭痛、考前拉肚子 都是心身症反應又例如偏頭痛或拉肚子,這是我們最熟悉的毛病,相信大家都聽過身邊太多因為工作壓力大產生偏頭痛、或者要進考場前忽然想拉肚子的例子。這就是很典型的心身症反應。中國有所謂「積勞成疾」、日本有「過勞死」的說法,皆與身體承受巨大心理壓力脫不了干係。歐美國家醫學界目前已經同意,不僅懷孕婦女心理上會有變化,連準爸爸也有「準爸爸症候群」。當得知自己的伴侶懷孕時,許多準爸爸會經歷噁心、下背痛、早晨感到疲倦等症狀,也會開始變得神經質、敏感。到了懷孕後期,準爸爸們進入「戰鬥狀態」,會覺得更加疲倦,手指腫脹,好像跟老婆大人的水腫很類似。準爸爸症候群 在伴侶懷孕時跟著噁心、疲倦這些毛病讓準爸爸難以啟齒,他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了解自己究竟怎麼了。奇妙的是,當小孩出生後,這些毛病也自動消失了。其實這是好事,大自然要男人在此時某種程度的「當女人」,並做好當爸爸的準備,因為男人無法實際參與懷孕十月的過程,只好藉由這樣的體驗,分擔與同理太太的辛苦。不過我想,並非所有男人都會有準爸爸症候群,出現這種「症頭」的男人應該會認同「懷孕是兩個人的大事」,絕大部分是願意與另一半分享經驗、共創一個家的盡責好爸爸。如果是認為「女人懷孕就懷孕嘛,哪個女人不懷孕」的男人,我想多半不會出現這樣的症狀。(本文摘自/好想找人說說話/遠流出版)

以為很「正常」?潛藏心理疾病危機

以為很「正常」?潛藏心理疾病危機#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正常有多可貴?這問題就跟健康多可貴的意思一樣,人只有在不健康的時候才會驚覺且珍惜,大部分的時候它就像空氣一樣,誰會去體會空氣的滋味?先不說什麼叫不正常,這夾帶了社會的刻板印象與不當標籤,以下我舉個例子,帶大家看看當自認為自己正常時,是如何看待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對於精神疾病患者 大眾普遍帶有刻板印象有一天,一個自助餐老闆要送便當到精神科病房,正好與我搭同一部電梯,他的眼神有些驚懼,一副為了賺錢不得不來的表情問我:「這樓的人都是神經有問題的喔?」我則一派輕鬆地回答:「沒那麼嚴重啦,他們只是生病了。」誰都會生病,為什麼要對他人生病如此避之唯恐不及,但當自己生病時卻擔心被排擠、誤解?人真的是一種自我中心、事到臨頭才覺醒的矛盾動物。病人不僅在醫院,而更多是在家裡面,在街上,在公司隔壁部門,在樓上鄰居家裡,而且多如過江之鯽。許多人都潛藏精神心理問題記得我當初取得臨床心理師證照時,還只是個執業菜鳥,時不時有友人藉故相約:「好久沒見想跟你聊聊。」我心裡其實很清楚,這些友人都是心裡有事,想找信任的人說說話,聽著聽著,才知道這年頭人們潛藏在的心理危機有多嚴重。不僅有N年沒聯絡、十分不熟的朋友跑來訴說心事,更常聽到身旁親友爆料:隔壁住的某鄰居常跟這位親友起口角,說什麼自己要害他;久未謀面的嬸婆的小兒子,原來患有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很久了;常常喊好煩的某同學,其實是憂鬱症纏身。情緒、知覺出問題 不應聽信旁人須速求診我念小學時,不知道大表姊為什麼會突然拿菜刀揮來揮去,當時也是小學生的姊姊嚇得躲在廁所不敢出來,直到老爸趕去奪刀為止。等我從事這行後,才知道這叫做思覺失調症,且大表姊從來沒有就醫過,周遭親友怎麼勸她都不肯,等到父母年邁一一去世之後,她便執意獨居,在毫無生活品質、很沒尊嚴的情況下去世。不論是情緒出了問題,還是感覺到知覺失調、想法上出現改變或退化等,有別於大部分人的異常問題,都需要進一步就醫來釐清症狀與病名,這些問題無法自我斷定,更無須聽信旁人隨口一句:「那個某某,就是『躁鬱症』啦!」狀況並不會因為任意貼上一個疾病標籤便消失,而是需要後續的密集治療,才有痊癒的可能。(本文摘自/好想找人說說話/遠流出版)

慟!母攜子輕生 5字訣防憾事發生

慟!母攜子輕生 5字訣防憾事發生#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林姓母親,疑似因與丈夫起口角,帶著4歲兒子與2歲女兒在家中燒炭自殺。上大夜班的父親未察覺異狀,在家中呼呼大睡,幸虧警覺性高的幼兒園老師與鄰居發現異狀上門詢問,才及時將母子3人送醫急救。長期壓力加上衝突事件 易造成憾事發生家扶基金會蒐集2017年1至11月的兒保新聞事件,統計發現,迄今已有8件家長殺子及自殺案件,已造成10名兒童青少年死亡。家長須重視兒童自身權益,尊重自由個體,這些未成年、無自我保護、無反抗能力的兒少,不能淪為家長情緒處理管道與出口。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近年殺子自殺事件,家庭未必是經濟弱勢,源自於家庭面對長期壓力時,再遭遇兒童照顧、夫妻衝突等重大事件,容易造成憾事發生。家長應留意自身情緒,若發現無法有健康的身心和精神狀態,應立即尋求親友、社福機構、醫療等管道協助。「兒保好鄰居」5字訣 共同守護兒少安全兒童保護領域上仍存在許多責任通報無法顧及的死角及未盡之處,家扶為預防兒虐事件的悲劇發生,積極推動「兒保好鄰居」,除了強化政府與通報機制,更需要從個人出發、串聯社區鄰里,建構兒少保護網絡,積極預防兒虐事件發生。「兒保好鄰居」推動宗旨如下,邀請全民行動: 「兒」-兒少重視/社會大眾重視兒少童保護,預防受虐情事再發生。 「保」-保持關心/落實關心、為兒少發聲。 「好」-好好傾聽/用心聽孩子的聲音,善盡保護、並教導自我保護。 「鄰」-鄰里通報/發現有異,主動詢問與通報,與公部門合作。 「居」-居安思危/共同預防兒少受虐風險,企業、商店、鄰里一起來。何素秋執行長表示,保護兒童不能只是口號,我們都不應做為「局外人」。加入「兒保好鄰居」,從個人、社區鄰里著手,建構兒童及少年保護網絡,預防工作才能發生積極功效。詳請可撥打家服專線0800-07-8585洽詢。

總愛大買特買?恐潛藏精神疾病

總愛大買特買?恐潛藏精神疾病#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憂鬱症患者長時間將生活費挪用購買刮刮樂,導致家庭開銷入不敷出,和先生發生爭吵拉扯,因此情緒低落。經與患者和親屬討論,安排適當的治療計畫,包含藥物調整、心理與行為治療以減少購買行為,降低本身情緒及家人的影響。強迫性購物恐與躁鬱症、憂鬱症有關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粟寧表示,強迫性購物是明知購物行為不合理,卻忍不住持續購買。購物前緊張壓力大,購物時輕鬆、愉悅,事後卻苦惱、後悔。長期下來可能影響生活、工作與人際關係。強迫性購物透露缺乏長期穩定的人際關係,需要藉由反覆購物來提供安全感與成就感。一些精神疾病與強迫性購物有關,如躁鬱症躁期發作時,購物慾上升。衝動控制障礙患者受到某些刺激與誘發,會出現非買不可的想法。憂鬱症、強迫症、物質濫用疾患、以及邊緣型人格等,都和強迫性購物的行為有關。超出負擔仍忍不住購物 需求診身心科強迫性購物的治療,若和躁鬱症或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有關,優先治療精神疾病。若無精神疾病,考慮用認知行為模式、藥物模式、心理分析模式3種模式來治療。利用改變行為得到的正向回饋,調整認知來維持行為改變。調節血清素與多巴胺,增加衝動控制、減少焦慮。了解購物行為面對每個人的意義,自動改變行為。粟寧醫師提醒,對於大多數人,購物的經驗是快樂而滿足的。如果明知消費超出經濟負擔能力,但購物的念頭仍然揮之不去,可能是強迫性購物,建議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以免負債累累無力償還。

耳邊總有人聲 這病讓她數度離家

耳邊總有人聲 這病讓她數度離家#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2歲的阿香患有思覺失調症,2年前開始聽見男人的聲音在耳邊和她說話,告訴她先生可能有外遇,或要她離家出走,讓她作息混亂,離家出走時還動用警察護送回家。阿香一開始確診後,因需服很多藥,服藥後又易昏睡,她自認病情好轉即自行停藥,導致疾病復發,多度被送入急診,病情一直無法穩定控制。自行停藥致復發 需如慢性病長期控制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科主任詹仁輝表示,思覺失調症是思考及知覺失調的一種腦部疾病,思覺失調症的病友多半較被動,不善表達及與人互動,疾病歷程是如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般,需要長期接受治療,透過藥物及其他職能訓練控制症狀,學習與疾病共處後,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功能。詹仁輝主任表示,早期介入、長期治療,讓病友體內維持有穩定的藥效,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十分重要。病友未能穩定治療,除了認為自己沒有生病或已痊癒、難以忍受藥物副作用,包括肢體僵硬、靜坐不能、體重增加,或者家屬覺得羞恥不願病人治療,不少病友都會自行停藥,卻造成疾病復發惡化。早期治療恢復更好 與疾病和平共處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而言,每一次的復發對於大腦都是一次嚴重的傷害,更可能造成之後治療的困難,若在發病的早期接受治療,恢復情形及功能的維護越好。事實上,思覺失調症藥物發展已相當成熟進步,無論是口服藥物還是長效針劑,只要病人願意持續使用,就能達到穩定控制病情的目的。阿香在醫師建議下,減少口服藥物的顆數,每個月回診施打針劑,並搭配職能治療復健方式,病情開始穩定下來,也越來越少感到昏沉,讓阿香漸漸學會與疾病共處,有了自己的生活。詹仁輝主任呼籲,在接受穩定的治療及復健,思覺失調症如慢性病一般,只要與疾病和平共處,便能找回生活品質。

眼壓「暴走」 逾9成上班族眼睛過勞

眼壓「暴走」 逾9成上班族眼睛過勞#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現代上班族不僅工作時數長,每日在電腦前爆炸式接收資訊,更讓許多上班族備感壓力。根據國內人力銀行「上班族暴走指數」調查,高達9成1的上班族處於高壓狀態,除了精神壓力外,眼睛過勞引發的乾眼症還會降低工作效能!乾眼症年輕化 甚至惡化精神疾病亞東醫院副院長張淑雯表示,據統計台灣地區65歲以上人口有1/3的人患有乾眼症,加上3C產品使用量增加,使得乾眼症有年輕化趨勢,容易出現眼睛乾澀、癢、異物感、刺痛、灼熱感、怕風、畏光等症狀,症狀嚴重甚至會造成角結膜病變進而影響視力。壓力造成精神、心理疾病,但鮮少人知,當用眼過度導致乾眼症時,也可能造成心理健康惡化。張淑雯副院長說明,根據美國研究,乾眼症對工作表現及總體工作生產力影響平均降低29 %。綜合上述數據顯示,罹患乾眼症不再只是過去認為的眼睛疾病,現今的乾眼症更與精神及心理層面有深層的相關。越用力眨眼 越深陷乾眼症狀張先生每日用眼超過12小時以上,精神壓力倍增,加上長期過度用眼,產生異物感、眼睛乾澀、搔癢等症狀,不適的情況日趨嚴重,直到出現視力模糊,才緊急至眼科求診,並確診為乾眼症。精神疾病分析中,乾眼症患者的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患病率顯著高於常人。亞東醫院眼科角膜科主任蔡紫筠呼籲,民眾若出現乾眼症相關症狀應盡速前往眼科就診。張淑雯副院長表示,眼科門診中,除常見的乾眼症外,也不乏出現因乾眼症狀無法獲得改善而前來就診的年長患者。此類型患者多因結膜鬆弛導致淚水表面的不平整而出現乾眼症狀,但與乾眼症患者不同之處為越用力眨眼,結膜反而越鬆,越眨越不舒服。張淑雯副院長呼籲,民眾若長期深陷乾眼症狀所苦,甚至治療成效不彰,應盡速前往眼科檢查,對症下藥症狀才能迎刃而解。

破除迷思!治療思覺失調能穩定控制

破除迷思!治療思覺失調能穩定控制#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別再貼標籤,思覺失調症跟你想得不一樣!今年32歲的美國病友Rachel Star Withers青少年起就有幻覺,讓她的青少年過得很「羞辱」,但當她終於接受自己、面對疾病,從10幾年起開始拍攝關於思覺失調症影片,至今點閱破億。她挺身對抗汙名,讓大眾對精神病患者不再抱有偏見。思覺失調透過治療能控制症狀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思覺失調」是「思考」與「知覺」功能的失調,而失調也代表它「恢復的可能性」,透過治療能穩定控制症狀,但社會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許多迷思及汙名化,甚至會稱患者為「怪人」、「不定時炸彈」,造成患者、家屬蒙羞,阻礙就醫。透過治療思覺失調穩定控制、找回正常生活藉由2017年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進行「思覺失調症認知與態度調查」發現,大眾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錯誤迷思,而病友日常生活中亦自覺受到歧視。據調查,大眾3大錯誤迷思包括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無法見人」,「具有危險性」以及「無法工作」。對應病友調查發現,4成思覺失調症病友不敢讓他人知道自己罹病、認為別人無法接納自己在看精神科;45%病友擔心告知外人精神問題會對自己不利;近50%病友表示求職時曾受到拒絕或歧視。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思覺失調症並非絕症,經治療後患者可以擁有融入社會的能力,且發病後愈早接受治療,恢復情形愈好,如果放任症狀一再復發,後續的治療也難以幫助他們恢復到原本的功能。思覺失調受幻覺、妄想影響 個案容易被擴大渲染針對病友「具有危險性」迷思,偶發個案往往被誇大渲染,張家銘醫師表示,實際上,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受幻覺、妄想影響,大多數患者感到不安而會退縮、怕人,犯罪行為是一個混合生物、社會心理與情境等眾多因素的複雜問題。經過積極治療後,患者的暴力風險下降、已無攻擊性、研究也發現到,50%的患者治療後仍可持續工作,更有約20%的病友能從事全職工作。張家銘醫師呼籲,患者與家屬應該勇於面對疾病,不耽誤治療、而社會應用友善、關懷的眼光以對。

精神病照顧者壓力大 醫:應適時求助

精神病照顧者壓力大 醫:應適時求助#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日高雄發生弒親案,一名長期照顧精神障礙妹妹的男子,因口角爭議,加上不堪長年照顧壓力失手殺害妹妹。醫師表示,面對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的照顧壓力不亞於病人本身,家屬應適時求助,才不會發生憾事。患者認知功能退化 家屬須面對雙重壓力南投醫院身心科主任陳致遠表示,精神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易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病情的不穩,出現認知功能退化、自我照顧能力下降等狀態,家屬是主要照顧者。常言道,久病無孝子,更何況是兄弟姊妹,經常須面臨經濟和生活的雙重壓力。在經濟上,因患者須家屬協助生活照顧,使得照顧者無法出去工作而失去經濟能力,在生活上,因患者易受精神症狀干擾,易與家人衝突,照顧者也因此可能有情緒起伏,長久下來,兩方身心靈疲憊。家屬應適時尋求資源、精神科的協助陳致遠主任建議,家人需要合作分擔照顧病患的工作,適時尋求醫院、社區復健中心、精神護理之家等機構提供資源協助,如醫療照顧、工作復健及護理照顧等。適時休息和喘息,才能使自己心理和身體健康,避免因照顧病患而身體和心理過勞。若有焦慮、憂鬱等精神疾病,建議家屬仍須尋求精神科醫療團隊的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