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

腦中負面聲音 「芻思」過多恐憂鬱症

腦中負面聲音 「芻思」過多恐憂鬱症#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二月某個寒冷的星期天裡,為了呼應菲妮克絲.史密斯多跟大自然相處的奮鬥宣言,我們宣布那天為「休息日」,把孩子的曲棍球賽事拋諸腦後。我們把狗放在汽車後座,開車駛離城市,前往一處自然保護區。腦中的聲音「芻思」 增加憂鬱症風險這個星期天我想要的是:新鮮空氣、開放空間、減壓。那陣子我的工作壓力一直很大,我需要關掉我腦中不斷滾動「我受夠了」字眼的跑馬燈。史丹佛大學曾主持一項研究探討大自然對於心理健康的益處,研究人員將這種腦中的聲音稱為「芻思,一種適應不良的自我指涉思想類型,它們會增加憂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風險。」我當然還不至於得精神病,我只是因為手頭上製作的一檔節目截稿在即,令我火燒屁股,加上辦公室同事間的勾心鬥角讓我心煩。我睡不好,開始感覺失衡、心裡很悶。住在城市裡 出現情緒障礙風險則高40%在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裡,受測者被分成兩組外出散步九十分鐘,一組在草地上走、另一組則沿著四線道的大馬路走,與吵雜的噪音為伍。在生理指標上,兩組都出現了同樣的結果。但置身於橡樹和灌木叢的那個小組,則表現出「大腦膝下前額皮質區」(在芻思過程中會變得活躍的大腦區域)的神經活動變化。換言之,他們的芻思變少了;但在城市裡散步的那組人就沒有得到這樣的好處。這只是探索城市生活與精神疾病之間關聯性的諸多研究之一,儘管至今仍未證實兩者有因果關係。不過,如果你住在城市裡,你罹患焦慮症的風險會比居住鄉村的人高出百分之二十,出現情緒障礙的風險則高出百分之四十。由於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居住在城市裡,情況只會愈來愈嚴重。為了讓自己免於現代生活的折騰,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去野外放鬆 減緩情緒低落、焦躁較少不幸的是,其他人似乎也知道要這麼做。當我們抵達自然保護區時,停車場已經停滿車子,我一度擔心人這麼多我們會無法真正放鬆,不過我們還是走出去,呼吸新鮮空氣。我們繼續往山上走,後來進入一片開闊、積雪覆蓋的田野,這裡的人也少多了。米亞跳上一處結冰的池子,興奮地揮舞手腳。我記得幾年前某個秋天我們也曾來過這個保護區,看著葉子的顏色由金轉紅。誠如菲妮克絲.史密斯所說,我們的確跟這個地方產生了連結。我們家的狗則是玩瘋了,瘋到跑去追那些偶爾出現的越野滑雪者。不過,我們還是繼續往前走;走到後來,已經沒有人可以讓牠追逐了。我利用這個機會跟兒子談他的新學校,想多了解他在那裡過得怎麼樣(但實在很難)。在外頭才走了不過幾小時,我的雙手就已經凍得發麻。我只摔了兩次跤,在結冰的區域踩滑。我不認為自己體會到了敬畏,但我有那種打破常規、跳脫日常的感覺。在這個星期天裡,我們一家人開懷大笑,留下難忘的記憶,比之前被關在曲棍球場的那幾次星期天都還要難忘。這一天,我們充滿十足的活力。那天晚上,我檢查了自己的焦躁水平,測量自己在新工作週開始前週日夜的情緒低落程度。看來已經變弱,變成低聲呢喃,而不是轟然抱怨。(本文摘自/週末的快樂效應:不被超時工作與忙亂瑣事綁架,順利切換「假日模式」,找回久違的週休生活/時報出版)

揮別季節性憂鬱症 推薦3天然療法

揮別季節性憂鬱症 推薦3天然療法#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季節性憂鬱症,又稱為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是一種因季節變化而引起的情緒低落,每年大約在同樣時節發生,年復一年。季節性憂鬱症的症狀包括悲傷、沮喪、體力低落、睡眠障礙、體重改變(增加或減少)、有焦慮和煩躁的感覺、對以前很喜歡的活動突然失去興趣。有一些天然的療法可以治療季節性憂鬱症。 精油在家裡用精油擴香,對改善情緒低落很有幫助。常用於情緒低落的精油有檸檬、乳香、薰衣草、佛手柑、尤加利和葡萄柚。 營養補充品有一些營養補充品可以幫忙緩解季節性憂鬱症,這些可能緩解憂鬱症狀的天然營養補充品,像是聖約翰草、SAMe(S-adenosyl-L-methionine,腺核苷甲硫胺酸)、褪黑激素、薑黃、維他命B12、維他命D、維他命C、omega-3脂肪酸,和高品質的益生菌。 其他治療季節性憂鬱症的療法季節性憂鬱症通常發生於冬季的月分,陽光比較缺乏的時期。在這種陰鬱的日子裡,可以試試光療法,品質好的光療燈在網路上可以輕易找到。黎明模擬器(dawn simulator)是一種鬧鐘,藉由模擬太陽升起,逐漸增加房間裡的光線,來將你喚醒。尋找使用全光譜的黎明模擬器,它能夠模擬自然的光線。盡量坐在有陽光的窗邊,如果太陽出來了,就去戶外活動。運動可以減輕壓力和焦慮,改善你的情緒。瑜伽和靜坐也是很棒的放鬆練習。在處理季節性憂鬱症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好好照顧自己。試著出門並與人交際,可以的話就規畫一次旅行,多去做一些會讓你開心與平靜的事情。如果你覺得有必要和找人聊聊,就到合格的諮商師那裡去預約。安全須知當你發現以前可以毫無困難順利完成的日常活動,突然變得沒辦法做到了,且這些情緒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如果你已經開始轉向酒精和藥物來尋求安慰;或者開始有想自殺的感覺,請盡快就醫。在服用任何營養補充品之前,請務必找合格的健康照護機構諮詢。(本文摘自/天然配方除萬病:頭痛、感冒、過敏、胃食道逆流、皮膚炎……不想看醫生?140種手作配方讓你減藥斷根。/大是文化)

電玩成癮列精神疾病!恐併發5大問題

電玩成癮列精神疾病!恐併發5大問題#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在通訊系統普及,放眼望去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網路、電玩的使用率高。世界衛生組織今年初在新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當中,加入電玩成癮,使電玩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當出現無法控制的打電玩,重影響家庭、工作及生活作息,可能就罹患了電玩成癮症,但這相關行為需要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成癮分為物質或行為成癮 中樞神經失調造成衛福部南投醫院身心科醫師陳恆生表示,成癮乃行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後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續重複,為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該行為可能最初為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造成,但這些行為也可以反過來造成神經功能受損,而近一步惡性循環。成癮又可粗略分成物質或行為成癮。社會所關注且需醫療積極介入的指物質成癮,如吸毒、酗酒,酒癮與毒癮容易造成生理疾病或家庭負擔;而行為方面的成癮(如賭癮、網癮)雖然和物質無關,但容易忽略其造成的影響,甚至民眾也尚未有足夠認知,未即時就醫而錯過治療時機。成癮常共病一些精神疾病 如強迫症、社交焦慮症陳恆生醫師表示,成癮很少源於單一原因,甚至常共病一些精神疾病,如強迫症、社交焦慮症、憂鬱症、酒精依賴、精神分裂症、適應障礙、衝動控制疾患、人格障礙症、注意力缺陷及過動疾患等。在關注成癮的同時,也務必檢視是否有上述的共病。2016年有一針對全台灣中小學生的研究顯示,電玩成癮的人易有憂鬱、人際問題、過度敏感、被迫害意念及敵意的增加等5大問題。另一項韓國的研究則顯示,這些電玩成癮青少年的額葉邊緣系統,會產生類似精神疾病的障礙。陳恆生醫師提醒,成癮越嚴重,認知和行為控制能力越差。家中孩童如有電玩成癮現象,家長及學校一定要盡早察覺和介入,並向專業醫師求助,否則恐對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畢業季來臨!求職壓力大恐致情緒障礙

畢業季來臨!求職壓力大恐致情緒障礙#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鳳凰花開,畢業季即將來臨,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六月的失業率以20至24歲為12.38%,居所有年齡分組之冠,也就是在大學剛畢業的族群當中,每7至8人中就有一個人失業。精神科楊聰財醫師表示,臨床發現許多應屆畢業生因為對未來茫然,甚至是親友過度關心,造成龐大壓力而導致情緒障礙,近期求診患者增加二成,有些甚至出現合併其他精神症狀,提醒大家應重視年輕族群因求職不順或失業引發的身心問題。過度關心造成壓力 女大生焦慮合併自我傷害有位22歲的黃姓女大生(化名),大學畢業準備求職,過去只知道埋頭讀書的她,根本不知道畢業後可以做什麼工作,加上親友過度的關切,讓她感到無法喘氣,最近開始食不下嚥、睡不安心,情緒持續低迷的她,偶然一次在使用美工刀時劃傷手指,突然感到壓力被瞬間釋放,之後只要當她面臨壓力來襲時,便用刀片在手臂上劃上一條條傷口,雖然知道這種紓壓方式不對,卻無法停止這樣的行為。後來被家人發現帶到精神科求診,診斷是因「失業型情緒障礙」引發的焦慮症狀合併非自殺式自傷疾患。易使用錯誤方式紓解壓力 反而陷入惡性循環開業醫楊聰財醫師表示,失業型情緒障礙在每個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個案在人際及其他身心社會功能上遭遇重大壓力與障礙,引發焦慮的症狀,患者會重覆藉由蓄意的自我傷害身體,抒發心中負面的感受及解除所承受的壓力。根據研究指出,這種合併引發的進階症狀,好發於對壓力承受較弱、敏感,加上情緒復原較為緩慢的族群,當感受到壓力時,就會用自認為有效的壓力釋放方式,如燙菸疤、用刀片劃手腕等;且這些重複行為會讓患者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由於個案了解進行這樣的紓壓行為時並不會導致死亡,在精神科分類為「非自殺式自傷疾患」。心理治療改善情緒控管能力 搭配藥物治療效果加強楊聰財醫師說明,針對此類型的患者會先協助找出壓力來源,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轉化過度的負面情緒,再搭配藥物治療,改善失眠及焦慮症狀,有必要時會建議接受心理治療。楊聰財醫師提醒,父母與其過度關心,不如與孩子溝通,一起找到就業方向,同時也應多瞭解彼此生活近況,如有睡眠障礙或是情緒不穩定,應儘速就醫,以免衍生其他精神症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姑嫂爭執釀悲劇 醫:息事寧人最危險

姑嫂爭執釀悲劇 醫:息事寧人最危險#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前陣子駭人聽聞的水泥封屍命案新聞,讓人不禁懷疑,姑嫂兩人的長時間不和睦到底多嚴重,最終釀成悲劇?其實除了姑嫂問題,婆媳問題更加常見,從原生家庭到新組成家庭,生長環境差異不免造成許多摩擦。家人的人際相處更難迴避,遇到不睦的情事,到底該如何排解壓力、解決問題呢?息事寧人、追求表面和平 積怨更易釀危險精神科醫師陳嬿伊表示,家人間產生的摩擦常見因素是理念價值觀的差異。因為不願破壞和平而缺乏溝通,不斷隱忍;或是溝通不良,情緒管理較差,則易引發吵架或積怨。上述新聞案例中的先生身為一個中間者,息事寧人的想法非常危險。中間者應扮演好溝通橋梁,減少誤會。但萬一對方要求太超過,也要考量自身能力與負擔,不要一味為了和平或是達到對方期待而失去自主性。各種壓力上身,讓青壯年人喘不過氣。為抗壓世代提出心靈解藥的《心好累》書中提到,家庭關係中最常見的婆媳問題,中間者的丈夫若要減少衝突,平常就要多留意相處是否有嫌隙。但若雙方都很強硬,「身為丈夫與兒子的你,要懂得適時地在立場上切割清楚」。不要讓雙方矛頭都指向自己,「要讓父母明白你有盡力在協助改善婆媳問題」。避免自身陷危機 多觀察對方情緒、舉動變化至於該如何察覺自己是否身陷危險情況?陳嬿伊醫師建議,可多觀察衝突對象的情緒,例如易生氣、將事情過度放大,並且合併自傷或傷人的念頭就要當心。但接觸時間不多的家人,可回想以前跟現在舉動、態度的變化。溝通技巧有幾個重點,包括切中問題癥結點;當面溝通,避免請第三方傳話或傳紙條過程中產生誤會;溝通時對事不對人;避免溝通時用「情緒性表達」,嘗試在情緒和緩後表達意見;溝通目的是為了達成共識,通常第一次很難順利達成,需要彼此共同努力。運動、吐苦水、培養興趣來減壓對於壓力造成身心症的治療方式,首先要排除精神疾病如憂鬱症、躁鬱症問題。比較輕微的情形建議參與專業心理課程、或是閱讀相關心理書籍學習調適的方法。若還是無法改善,則建議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若情況嚴重影響生活功能(工作、家庭、學校等),醫師才會考慮搭配藥物治療。若是溝通無效,需要學習調適自己心態與釋放壓力時,可採用幾種方式:1)規律運動,1週至少3次,每次超過30分鐘。2)找到固定吐苦水或講心事的朋友。3)抽空培養興趣,此興趣應避開壓力環境(像是家裡或是工作相關內容),例如去外面學習插花、上烘焙課等。陳嬿伊醫師強調,遇到家人間的衝突時,溝通更勢在必行。誠如《心好累》書中提到,「若要維持表面和平而選擇不說,雖然表面看似平靜無波了,卻在關係中埋下不滿的引信。」應面對、溝通、解決問題,而溝通過程應「表達自己的情緒,而非情緒性表達」。事情真的無法解決時,也要調整心態,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繭居族」社會疏離 家族治療可改善

「繭居族」社會疏離 家族治療可改善#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0歲的志傑過去在學校表現平平,高中時受同儕霸凌拒學,大多躲在家裡。志傑生活日夜顛倒,門窗緊閉,一開始會自行出門覓食,後來甚至連房門都不出,要家人將三餐放在門口,用餐完再將空托盤放回門口。和雙親僅透過紙條聯繫,沒有朋友或任何人際關係。但志傑會透過網路購物,若父母拒絕,會有摔東西等暴力行為,或傳給父母有威脅意味的訊息。「繭居族」足不出戶 即便與家人溝通也稀少成大醫院精神部醫師李嵐婷表示,上述個案狀況呈現「社會退縮」狀態,是所謂的「繭居族」(日語:引;英語:Hikikomori),與外界全然隔絕。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010年提出標準,「繭居族」指待在家裡半年以上,不工作、不上學也不社交的人。根據日本厚生省調查,日本有60至100萬繭居族,其中7成為男士,多數在30歲以下。「繭居族」社會疏離,幾乎整天窩在家裡,出門也只是去便利商店或超市,交際範圍狹隘。情況更嚴重者,連家門都不出,甚至有連房門都不出的,與家人溝通只透過傳遞紙條。近幾年,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普遍發現兒童或青少年的拒學現象日益嚴重,甚至足不出戶或晝伏夜出,也是「繭居族」。由於案量累積,此類「拒學行為」越來越受到關注。家族治療也可營造有利環境 引導孩子接受治療李嵐婷醫師說明,因社會退縮症狀表現就診,需先排除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症;而因缺乏有效藥物,「繭居族」治療依賴積極的社會心理介入。繭居案例中,個案本人從初診就參與諮商非常稀少;但即使只有家人出席,也須開始進行與父母的家族治療,家長也可以營造對治療有幫助的環境,逐漸引導孩子願意接受治療。家族治療不是為了追究孩子原因,而是探索問題如何被「維持」的,找到特定互動模式後,再進一步協助家庭尋回自主解決問題的力量。家族治療把孩子和家庭關係的相互作用一併考慮。在其關聯行為中,政府及教育單位針對拒學孩童有相關應對方式。繭居族需要相關協助時,應尋求精神科專業醫療管道。

控制型教養 易致孩子負面思考釀悲劇

控制型教養 易致孩子負面思考釀悲劇#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控制型家庭之所以傷人,原因在於講求的是討好和保護父母,而不是提供家庭成員理想的成長環境和自我表達的機會。這樣偏頗的系統,對孩子自我扭曲會一直延續到成年以後。以下是成年生活和受控童年間常見的關聯,不妨注意一下哪些敘述符合你情況:情緒如果你不被允許表達傷心難過,那份哀傷可能會一直跟著你。如果繃緊神經是生活的方式,你可能現在還是時時保持警戒。如果生氣是不被允許的,你可能會覺得很難允許自己生氣,即使是在應該要生氣的時候。如果小時候你必須管好自己的情緒,現在你主要的感覺可能就是麻木。如果你的感覺被否定或禁止,你可能會對自己的感受很困惑,或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情緒。如果生氣、恐懼或憂傷等「負面」情緒受到壓抑,你可能也會壓抑自然而然產生的正面情緒。如果你的父母是剝奪型或利用型,每當有好事發生,你可能會直覺地認為一定有什麼你在乎的東西會被奪走。精神生活如果你在不當控制下成長,你可能很難找到符合你需求的精神信仰。如果父母在你心目中的形象等同於懲罰與控制,上帝在你心目中可能就等同於懲罰與控制。生理健康如果你受到不當控制,你的身體可能會付出代價,例如罹患壓力相關疾病、常常精神不濟、或有慢性疼痛的問題。如果你受到剝奪,你可能會從上癮或冒險的行為尋求慰藉。如果父母過度控制你,你可能會面臨來自飲食失調的挑戰。如果父母對你施以身體控制,你對自己的身體形象可能會有不實的認知。如果父母對你揶揄嘲諷或嚴加懲罰,你可能很難愛惜並照顧自己的身體。心理健康如果父母是完美主義者,你可能還是很努力要追求完美。如果父母是嚴厲的批評者,你的思緒可能會被一個「內在暴君」占據。如果父母有雙重標準,你可能會選擇相信別人而怪罪自己。如果父母以非黑即白的眼光看世界,你可能很難看見灰色地帶。如果父母看輕你,你就可能也會看輕自己。如果父母的言行舉止充滿恨意,你可能會覺得自己不討人喜愛。如果小時候很少受到讚美或自尊受到打擊,你可能很難建立應有的自尊。整體發展如果父母不允許反對意見,你可能會有自我表達的障礙。如果父母控制你的一舉一動,你可能很難採取主動。如果父母將你的獨立精神視為一種罪過,你可能會持續依賴父母,或不斷尋求其他能讓你依賴的人。如果父母把你當成小孩,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沒辦法負起成年人的責任。(本文摘自/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橡實文化)

住郊區嚴重精神疾病 遠距醫療多一倍

住郊區嚴重精神疾病 遠距醫療多一倍#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遠距醫療服務需不需要擴大呢?國外研究發現,居住在郊區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使用遠距醫療的頻率高出1倍以上,此研究已刊登於期刊〈健康事務〉(Health Affairs)。此研究根據2004-2014年美國醫療保險Medicare論量計酬申報資料,分析居住在郊區,且罹患任何一種精神疾病,或是嚴重精神疾病的被保人,使用遠距醫療的情形,釐清美國國會以及許多州議會是否應該擴大民眾獲得遠距醫療的機會。嚴重精神疾病患者 使用遠距醫療頻率高結果發現,使用遠距醫療的精神疾病患者,平均每年增加45.1%;進一步分析發現,居住在郊區的精神病患中,每100名有5.3人次使用遠距醫療,而居住在郊區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使用遠距醫療的頻率增加至每100名有11.8人次。美國逾9個州 使用遠距醫療達25人次研究也發現,各州使用遠距醫療的情形也不盡相同,舉例來說,從2014年的資料顯示,超過9個州居住在郊區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使用遠距醫療超過25人次;然而,卻有4個州以及哥倫比亞特區,完全沒有精神病患使用遠距醫療。遠距醫療法規友善 使用頻率較高研究者表示,與患有精神疾病的族群相比,使用遠距醫療的一般族群通常年齡小於65歲,而這些族群被納入Medicare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失能或是居住在相對貧窮的社區。另外,有通過《Medicare遠程醫療平價法案》(Medicare Telehealth Parity Act),以及對於遠距醫療的法規較為友善的州,使用遠距醫療的比例也較沒有立法的州較高。參考資料、文獻來源: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李若綺2.參考文獻:AteevMehrotra, et al. Rapid Growth In Mental Health Telemedicine Use Among Rural Medicare Beneficiaries, Wide Variation Across States. Health Affairs.2017; 909-917. 3.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4.《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