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別被壓力壓垮 許多人患「心身症」恐不自知

別被壓力壓垮 許多人患「心身症」恐不自知#憂鬱

「心身症」泛指焦慮、憂鬱、恐慌以及和壓力等相關的精神官能症,因為壓力和情緒無法紓發,造成身體與生理的不適;代謝型態公司心理師王淳指出,恐慌症、焦慮症、強迫症或憂鬱症患者,通常都以藥物與心理治療,加上行為認知療法輔助,會有不錯的效果。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心理師曾心怡表示,「每個人遇到的壓力狀況都不同,學著去舒壓、放慢腳步很重要。」行政院衛生署資料顯示,從1998年到2009年,因為心身症(根據台大醫院心身醫學科指出,泛指焦慮、憂鬱以及與壓力相關之精神官能症)而到醫療院所求診的就醫率,從每10萬人有1千3百人狂增到5千3百人,成長4倍。因工作、生活等壓力大,導致精神、情緒方面出現狀況的民眾似乎越來越多,就連天后張惠妹也曾受恐慌症所苦,旅美投手郭泓志在5月時也傳出因焦慮症而列傷兵。心理師王淳表示,恐慌症患者在發作時,會感到呼吸不順暢、胸悶、心跳加速、喉嚨有異物感,感覺快要死掉一樣。他說,「幽閉恐懼症」就是恐慌症的的一種,患者會害怕待在密閉式空間,包括不敢開車進山洞、不願出現在擁擠人潮、不想待在擁擠車陣等空間。他說,當恐慌症發作時,建議深呼吸,保持心情平穩,以轉移注意力,緩解症狀。王淳說,焦慮症與憂鬱症都是長期性的精神官能症,憂鬱症患者長期感到心情低落、鬱悶;焦慮症患者則是很容易緊張、擔憂,且易鑽牛角尖、想太多,患者也常伴隨著睡眠障礙的狀況。不管是恐慌症、焦慮症或憂鬱症,通常都以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來著手,再輔以認知行為治療法,幫助患者破除不合理的想法與念頭,認知行為療法目前是一項滿有效的療法。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遭遇壓力,要學習放慢腳步;心理師曾心怡表示,「適時的舒壓也很重要,當內在資源(心理素質)越大,則越能處理外在壓力。」她說,重要的是要學習放鬆、舒緩壓力,加上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足夠休息等,才可以有效改善身心不適。˙職場壓力,如何做好心理調適˙操煩過度,焦慮症上身˙健康必修學分,壓力的管理與適應˙長期焦慮變憂鬱 女子體重狂降15公斤

動一動就能甩掉憂鬱! 運動能緩和焦慮、助睡眠

動一動就能甩掉憂鬱! 運動能緩和焦慮、助睡眠#憂鬱

只要動起來,就能夠擺脫鬱鬱寡歡!據美國的健康夥伴醫療集團相關報告指出,治療憂鬱症除藥物和心理治療,還可配給計步器,患者須每週從事3到5天、每天30分鐘或更長間的運動,這對抗憂解鬱的成效是可預見的。醫生表示,運動可使人體自行產生具治療憂鬱和焦慮的藥效的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等神經傳導介質,對治療憂鬱症有幫助。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表示,運動可作為整合治療計劃中的一環,使用計步器以科學的方式記錄運動行為,藉此培養運動習慣、增加運動意願以逐步達成具體目標,增進體能、緩和焦慮以及幫助睡眠。台灣健康運動聯盟表示,藥物、心理治療或是其他處方,在治療過程中都有其成效限制,因此配合運動是很正確的做法。據醫學研究指出,深海魚、香蕉、葡萄柚、全麥麵包、菠菜、櫻桃、大蒜、南瓜和雞肉等9種食物也可以幫助擺脫憂鬱症。

銀髮要樂活 關懷需用心

銀髮要樂活 關懷需用心#憂鬱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於100年6月15日所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99年國人自殺死亡人數為3,889人、粗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6.8人。而99年臺北市自殺死亡人數為329人、粗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2.6人,較98年之每十萬人口粗自殺死亡率減少0.4人、降幅3.1%;北市之自殺死亡率僅高於連江縣、金門縣,為自殺死亡率第三低的縣市,亦已非WHO所定義之自殺高盛行率區。然而,依據行政院衛生署之統計資料顯示,歷年來自殺粗死亡率均隨年齡之增加而增高。99年全國各年齡層每十萬人口自殺粗死亡率,以65歲以上者之35.8人為最高,且當各年齡組自殺死亡率與上年比較均呈現減幅的狀況下,僅65歲以上年齡組反而增加5.6%;由此顯示,雖然自99年起,自殺死因已首度排除於十大主要死因之外,但老年長者採取自殺行為結束生命的情形是亟需積極用心關懷。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進一步針對99年度老年族群的自殺企圖者進行自殺近因分析顯示,有25%的自殺企圖老人是因「久病不癒」所造成的身心困擾而採取自殺行為,另有23%是因「憂鬱傾向」,及18%的自殺企圖老人是因「家人間情感因素」而採取自殺行為;整體而言,有約30%的自殺企圖老人是因兩種以上的因素而選擇採取自殺行為。由此可以了解,長者自殺是多面向的問題,當長輩面臨生理性疾病,或是親密家人互動衝突等重大生活壓力事件時,較容易有情緒上的困擾產生,且若持續累積而未予解決時,將有可能走上自我傷害或是結束生命。因此,陪伴銀髮族經歷人生階段中的重要關卡,才能協助他們在危機中找到出路。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提醒您,多關心家中長輩,尤其老人比較不會去表達內在困擾與低落的情緒,因此可以透過下面的方式來協助身邊的長輩:注意生活起居作息生理性與社會性因素的困擾有時會帶來長者的「空虛感」,而欲掌握長輩的心理狀態,其實可以從關心長輩身體健康狀況(如:出現入睡困難、多夢、睡眠中斷或早醒),食慾變化情形,或是否對事情失去興趣(如:放棄看電視、看報紙、散步等等以往會做的休閒嗜好)做起,便不難觀察出情緒變化的訊號,並進一步提供陪伴與傾聽。表達在乎和關心現代人因為步伐較快且缺乏耐心,因此家中晚輩總是以「幫忙」解決問題,而忽略了老人所在乎的是情緒紓解協助、或是共同討論解決策略的意圖。幫助長輩說出心中的痛苦與恐懼,需要週遭親友的專注、仔細、耐心而開放地傾聽;如此的陪伴和關心,能幫助他處理擔心的事情,也能避免長輩感到孤單以致情緒低落。尋求專業評估心理生病跟身體生病是類似的,當發現身旁長輩情緒或行為有異狀,可陪同長者透過尋求醫療診斷和專業評估來幫助長者發現困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在12區的健康服務中心及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設有「社區心理諮商門診」,民眾可以陪同長者就近至到住家附近的健康服務中心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諮詢。愛的五種語言 Language of Love(Gary Chapman)珍惜的相處時間。(Quality time)精心的禮物。(gift)服務的行動。(act of service)身體的接觸。(physical Touch)肯定的言語。(Words of Affirmation)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諮詢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全國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小三是男性  人妻怎麼犀利?

小三是男性 人妻怎麼犀利?#憂鬱

小三話題不斷延燒,電視中人妻哭著說:「我回不去了!」但是心中的難過悲傷有誰知?尤其老公的小三是男性,相對於電視戲劇中的情節,更讓人妻不知道怎樣走出陰影。大多數的人都會沉浸在過去愛情的美好,心中渴望愛情,雖然痛苦,卻又無法自拔。行政院衛生署竹東醫院精神科主任蘇柏文表示,最近有不少民眾因為感情的三角關係尋求精神科協助,不只是人妻,更包括小三或外遇者。有一位陳小姐發現男朋友疑似劈腿,暗中調查發現竟然小三是個“他”,當下讓陳小姐陷入嚴重的憂鬱憤怒與自責,開始自暴自棄,每天瘋狂暴食,二個月胖了將近八公斤,且多次有輕生的念頭。另外一位王先生則是愛上了一位剛分手的男同志,可是雙方開始交往後,才發現對方既想擁有王先生的愛,卻又不捨得前男友的好,複雜的情感糾葛,讓這三個人都感到焦慮與痛苦。失去了生活重心的王先生,因為情緒低落及嚴重失眠而求助於精神科。後來經過多次的心理治療,王先生最後決定割捨成全所愛,並將這樣的愛藏在心中。蘇柏文主任表示,臨床上許多個案都會開始回憶起過去的甜美回憶,每到夜深人靜就獨自潸然落淚,寂寞無助;有時也會由愛生恨,認為對方是感情的騙子。而在多元性別的社會,這樣的三角戀情並沒有限定於怎樣的性別關係,只要曾經愛過,其實都會感到悲傷。面對複雜的感情問題並沒有特效藥,短時間也許可以藉由藥物改善自己的睡眠或情緒狀態,回歸正常的生活,但長期來看,還是需要專家的陪伴傾聽,整理思緒、敞開心胸,重新找回生活的重心及樂趣,才能讓自己脫離無止盡的憂鬱漩渦,「即便現況無法立即改變,說出來會比較好過!」

「丈夫外遇」妻子該如何跨越傷痛與找回信任?

「丈夫外遇」妻子該如何跨越傷痛與找回信任?#憂鬱

外遇問題已是台灣主要而普遍的離婚因素之一。台灣地區離婚率在過去三十年維持上升的態勢,民國99年有58,115對夫妻登記離婚(比98年多了1.56%),初離婚率千分之2.51,此值幾已佔全亞洲的首位,也意味著有更多台灣小孩需面對父母仳離的動盪、與需成長於環境更具考驗的單親家庭之中,於是對社會造成的衝擊,實不容忽視。當傳統式微,過去由家族聯帶(ties)以及角色互補(男主外,女主內)而來的婚姻維繫早已鬆動,「合則來,不合則去」的趨向,「承諾不足」成為現代婚姻的首要課題。何況「性」不再是鑲嵌於婚姻、成為傳宗接代的責任,因此外遇現象在社會變遷下實有增多趨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社工科社工師董秀珠指出,外遇衝擊常導向夫妻的離婚,但也有外遇事件後仍對家抱持理想、選擇留存婚姻的夫妻,但他們常說「或許當時選擇離婚,還比較能夠重生」。外遇夫妻的關係修復,原就屬難度較高的婚姻治療任務,更有人說「外遇」等同於為婚姻投下毀滅性的炸彈。董秀珠解釋,在心理學上形容這是「依附情感受傷」的狀態,也就是外遇事件引發夫妻中的一方,強烈感受伴侶未依期待給予撫愛與安全感,而嚴重傷害配偶間的親密與信任,而且傷害難以跨越,將深化夫妻挫折與疏離感,使其更無法朝向新的良性互動親密關係邁進。同時,臨床上常見外遇衝擊的夫妻需要面對憤怒、罪惡與無力、遺棄等爆炸情緒的克服,許多時候更容易伴隨個人憂鬱與焦慮症狀發生。有學者發現,丈夫外遇的壓力使得促發妻子重鬱症發生與症狀惡化的可能性增高,另外外遇的衝擊,更常摧毀性的傷害個人自我意象與自尊,造成難以復原的創痛。董秀珠表示,針對經驗外遇衝擊、久久無法重拾生活步調的個人,過去較少以「心理創傷」或「創傷後症候群」來標定其歷程、病理,甚至也較少往這方面來進行探討,但近來漸有研究報告認為事件發生後的種種個人不適情況,似乎符合創傷後症候群的表現。松德院區婚姻家庭治療門診中,也常見到遭遇丈夫外遇衝擊的妻子們,存在有「再現」與「逃避」的不斷切換、類似創傷症候群的表現:極力躲避與事件相關的資訊、刺激,但又不斷為湧入的記憶所侵擾,並伴隨相當強度情緒反應,更可能因情緒失控而自殘或攻擊配偶。因此,當個人受配偶外遇衝擊、而陷入上述各種輕型精神疾病的侵擾,於是尋求精神科專業協助,將是迫切而需要的。在松德院區婚姻家庭治療門診的進一步發現,「丈夫外遇」的妻子們似乎比起「妻子外遇」的丈夫們,更難對這原本生命藍圖的「意外插曲」做出統整、與積極因應,也就是說,她們常更難走上心理復原之路。董秀珠說,在曾經求助於松德院區的60對夫妻當中,外遇困境仍以「丈夫外遇」型態為多(有54對夫妻屬於此型,佔總數九成)。而且丈夫外遇的妻子們心理創傷更難復原,在精神醫療協助下,(丈夫外遇)創傷妻子在半年內雖然有所緩解,但是真正到達心理復原的不到五分之一,(妻子外遇)創傷丈夫則有一半到達心理復原。有五分之二的妻子,在事件爆發後超過一年了,卻仍受到隱隱然的心理困擾、無法復原。她還說,妻子們對於配偶外遇的反應、衝擊都明顯而強烈,比如在撤退母親與妻子的生活角色、因此而自殺自傷、以及影響小孩心靈等方面,而且似乎不易自然隨時間拉長而使衝擊消退。雖然54位求助於松德門診的創傷妻子,多屬高等教育程度,然而似乎較好的學識與認知能力,並無助於更快速跳脫丈夫外遇所致的心理創傷。在復原的原因或動力上,也見到在丈夫外遇或妻子外遇兩種型態間的差異,其發現「工作投入與表現」能夠為創傷丈夫帶來極佳療癒效果,然而創傷妻子要到達復原,則亟需個人自我重建、轉化與親密關係上的改變調整。丈夫外遇妻子們的心理創傷似乎相當難以復原,加上女性也常因此陷落輕型精神疾病的困擾,深深影響個人心靈幸福與生活品質,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門診從藥物治療到各式心理治療,能提供夫妻們最專業協助。經歷過外遇事件的丈夫們,常也有不知如何「挽回婚姻」或「讓妻子重新健康起來」困擾,而松德院區也提供相關心理衛生教育課程,讓丈夫們的挽回之愛更加有力量與更有效果。

妳的婚姻,會讓人憂鬱嗎?!

妳的婚姻,會讓人憂鬱嗎?!#憂鬱

過年溫馨和樂的家族團聚氣氛,是許多婆婆媽媽們辛勤付出的結果,如果說,過年強調的是中國人家族為重的傳統,到了婦女節,則該是關懷家族中女性個人心靈幸福的時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社工科社工師董秀珠表示,綜觀不同文化、國度與種族之間,女性罹患輕度憂鬱幾乎都是男性的2倍。舉凡臨床與學術界皆共識認為憂鬱的發生,是生理失衡與社會心理壓力的共同交互影響結果。在臨床上也見到女性的憂鬱常發生於長年未解的婚姻生活困境,這也常要女性個人與家庭付出痛苦的代價。董秀珠指出,有研究報告顯示,如果小孩的母親患有憂鬱,那麼通常他們會比其他的小孩,更容易在成年期後出現心理不適應與精神疾病困擾。董秀珠認為,婚姻困境應被視為公共衛生議題,但傳統針對女性憂鬱的治療,較缺乏患者這些社會心理壓力的促進排除,婚姻家庭治療有助於減緩親密關係中的人際壓力,甚至其做為減緩有婚姻困難個案的憂鬱症狀及複發性治療方式,其價值與重要性已被載入美國精神醫學會的治療指導中。雖然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主幹家庭的比例逐年下降,核心家庭比例逐年增加,然而在此變遷中,傳統家庭組織的孝順、奉養父母仍是不變的基本原則。她指出,家庭核心化使原來婆媳同住的情況下降,但在此不得不的變遷中,已婚兒子與其媳婦仍盡力維續對父母孝順、情感連結的傳統規範,而研究顯示,媳婦和自己丈夫間經常存在究竟趨向於遵從「夫妻軸」或「父子軸」的價值不謀合,於是身處變遷中的媳婦們,也將實質面對在傳統(孝順與遵從丈夫)與現代文化(自我與小家庭發展)匯流中的抉擇與自我定位困境。美方(化名)服用抗鬱劑已一段時間,當醫師將美方和先生志成轉介到家庭治療門診,美方一直固著於丈夫會另結新歡的擔心上,而這固著的擔心令人百思莫解!因為當與志成接觸,很容易發現他是照顧妻子與家庭的男人,自從美方患了憂鬱症,志成在忙碌工作外,還包辦所有家務,甚至在美方病到只能鎮日躺床時,志成會中午溜班、回家送便當,難道美方看不到丈夫對她的投入與用心?還是擔心丈夫會另結新歡比較反映了一位弱勢妻子的心理狀態?原來在十年前,夫妻為了對於家族該付出多少,比如該多常探望志成的父母,或志成父母來台北時該如何款待而爭吵不休,美方因認為志成以自己的父母為優先、犧牲小家庭,志成則以為美方無法與他同心擔負家族長子長媳的責任,雙方針鋒相對,私下又都覺得不被了解而受傷痛苦。接著美方得憂鬱症、弱了下來,於是也順理成章的美方不再需要探視公婆,他們心照不宣的共識是「美方病了,沒有辦法了」,近十年來夫妻之間不再爭吵,但在許多躺床的時光裡,美方卻像永久失去內心的平靜,似乎選擇了捍衛小家庭該有之界限的同時,她卻深深為自己不是稱職媳婦、不是體諒體貼丈夫之妻子的自責侵蝕,對丈夫會另結新歡的擔心,也著實油然而生於在困難的價值折衝當中,所感知自己的動輒得咎、以及猜想丈夫不會再愛她等。松德院區家庭治療門診近年所進行120位女性婚姻生活調查研究結果中,「有小孩、未就業」一組的妻子,比起「就業或有職業生涯」的其他妻子,或許因為更直接面對這些傳統規範的約束、挑戰,而容易有較高程度的憂鬱威脅。同時也發現,生活中較缺乏自我實踐與自我肯定來源的妻子,也容易感知較高程度的憂鬱。另外,如果妻子個人有較強的自我勝任感(一種相信自己終究會克服困難的信念)、或是面對困境時採取主動性、溝通性的因應策略等,縱使面臨壓力與困難,但仍較少受到憂鬱的威脅。因此,唯有不斷在生活實踐的勇於嘗試與問題解決中,發掘自己的能力與建立自信,女性才有更多減緩憂鬱威脅的自我保護。松德院區家庭治療門診自民國84年4月成立以來,在所有服務過的、與正進行中的約200個(婚姻困境)夫妻與(親子困境)家庭中,上述家族與小家庭困難折衝導致妻子憂鬱的情況相當普遍,證明這並非十分病態性,反而是許多現代台灣女性都要面臨的親密關係與文化議題。家庭治療門診希望透過家庭或婚姻會談、與促進婦女自我勝任的成長團體,並配合所需的精神科藥物治療,提供女性在關係促進過程中,發展強有力的自我敘事,而遠離憂鬱病症所帶來的危害。

睡不著怎麼辦?醫師教你八妙招!

睡不著怎麼辦?醫師教你八妙招!#憂鬱

「醫生,我都睡不著怎麼辦?」剛踏入診間、苦著一張臉的病人問道。失眠是很多人心中的惡夢,根據大規模研究調查顯示,國人四人中即有一人有失眠的問題。怎麼樣算是失眠呢?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賴虹均醫師表示,失眠的現象包括晚間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早上過早醒來、或睡眠無法令人精神復甦,而導致白天疲倦、記憶力受影響、注意力不能集中、甚或影響情緒。常見造成失眠的原因有不良的睡眠環境、壓力、不規則的生活作息、焦慮憂鬱等精神疾患、生理疾患或身體不適、藥物或食物的影響等。賴虹均提醒不要只看到失眠,卻忽略其他潛藏的問題,想要治好失眠,不啻緣木求魚。要擺脫數羊的漫漫長夜,賴虹均提供以下「好眠八大要訣」你不可不知:製造良好的睡眠環境:睡覺的地方要盡可能舒適,臥室宜維持黑暗並安靜,涼爽的溫度有助於睡眠。固定睡眠的時間:大腦中有一塊掌管生理時鐘的地方,影響我們的日夜睡醒節律;起居作息中睡意的強弱,往往有其規律性,值得留意並依此訂出一段最適合(最有效率)的睡/醒時間。試著每天晚上定時就寢,每天早上定時起床,養成規律的作息,切忌在此段時間以外的時間補眠。避免過長的白天小睡或午睡:對晚上有睡眠困擾的人來說,過長的白天小睡或午睡可能會抵消掉晚間睡眠的時數,造成夜間睡眠的惡化。一般來說,若非得要午睡,建議是在早晨起床後八個小時左右(約下午2~4點),恰當的午睡長短為半小時,最長不要超過一個小時。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日間規律的運動可改善睡眠,但睡前三、四個小時內做運動則會干擾睡眠。注意睡前的飲食習慣:睡前喝杯熱牛奶、吃點小點心的儀式化行為有助於引導睡眠,但睡前大吃大喝反而不利於睡眠。避免刺激性物質:睡前四到六小時內應避免攝取咖啡因。避免在就寢之前或半夜抽菸。白天飲酒勿過量,且不要在睡前兩小時內喝酒,酒精之放鬆鎮靜效果雖可能助於入睡,但反而會造成半夜醒來、睡眠片斷,影響睡眠之持續性。善用制約反應,增強「床」與「睡眠」間之正向聯結:又叫「刺激控制行為療法」。避免在床上進行睡覺與性愛以外的事,睡眠時間還沒到之前就不要去躺。倘若躺在床 上15~20分鐘都睡不著的時候,起身去另外一個房間,進行一些較放鬆或較無趣的靜態活動,如閱讀一本難懂的書或聽較安靜的音樂,只有在真的想睡了才回床(此步驟如有需要可重覆操作)。固定早上起床時間,無論總睡眠時間是多長,並避免白天躺床。進而形成一個自然而然的反射:只要躺在床上就會睡著。使用放鬆技巧:利用各式放鬆技巧以助減壓,包括腹式呼吸法、肌肉放鬆法、瑜珈、催眠及想像法等方法。於睡前1~2小時泡個熱水澡,或是做一些緩和的伸展操,也可以幫助肌肉放鬆,有助於睡眠。賴虹均說明,遵循以上八大要訣,養成健康睡眠習慣,可幫助擺脫「失眠」惡夢,讓你愈睡愈養生,愈睡愈有活力。

別讓選舉擾亂心情 醫師籲:選舉結果學習「放下它」

別讓選舉擾亂心情 醫師籲:選舉結果學習「放下它」#憂鬱

隨著日前的五都選舉,台灣社會籠罩在紛擾的選戰氛圍中,大眾的「焦慮」「理性」與「對立」情緒也直直上升。由於參與選戰或對選舉過度熱衷,民眾情緒也容易起伏不定甚至激情失控,所引發的身心症狀有:失眠、胸悶、心悸、血壓上升、憂鬱、焦慮、憤怒,看事情總是用負面角度,甚至情緒行為失控等等。選前花大錢「下注」者、個性急躁、完美主義、容易焦慮不安者、以及「深藍」「深綠」的支持者,都可能因期待落空而引發情緒起伏。原本就有憂鬱症或躁症患者,因為選後造成的心理失落感,會讓原有的病情加重。這些選前選後的「症候群」,也就是精神科診斷所謂「急性壓力」或「適應障礙症候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林惠蓉指出,在選舉後,請大家多關心自己與周遭親友,是否因投入選舉而出現以上的症狀或情緒?或因政治選擇與好友翻臉、夫妻反目、家庭失和,使人際關係陷入緊張與衝突?若是因為敗選所引發的「重大失落」與挫折感,將會陷入震驚、否認、憤怒、憂鬱與接受等五個情緒反應階段,之後才會漸漸恢復。相信在「選舉激情」慢慢退燒後,社會與大眾心情就會慢慢恢復平靜。林惠蓉說,有些民眾心理會出現明顯調適不良症狀,例如:情緒持續過度激昂,或低落沮喪、終日無精打采…等。總分在6分以下,表示您的身心健康狀況不錯,請繼續維持,並多與他人分享您處理壓力的心得。林惠蓉指出,調適心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它」讓心情「停下來」,睡得飽、放個假、維持健康飲食;「接受它」接受選舉結果與事實,恢復正常生活。「轉移它」減少對選戰的過度關注,以及相關新聞與活動,外出運動踏青沉澱心情。另外,對抗選後症候群良方還有:與支持相同政黨親友談天,抒發情緒…等,若仍是過於焦慮、憂鬱、憤怒,可以致電給生命線或尋求心理諮商。心理學家也發現,強烈負面情緒來自於「不理性」的認知想法,並危及身心健康與造成適應不良,若是有簡單化、善惡二分想法,感受不公、不義、被迫害,或有極度憤怒情緒之民眾,林惠蓉建議,可以尋求心理專業人員的協助。延伸閱讀「心情溫度計」: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4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