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妳的婚姻,會讓人憂鬱嗎?!

妳的婚姻,會讓人憂鬱嗎?!#憂鬱

過年溫馨和樂的家族團聚氣氛,是許多婆婆媽媽們辛勤付出的結果,如果說,過年強調的是中國人家族為重的傳統,到了婦女節,則該是關懷家族中女性個人心靈幸福的時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社工科社工師董秀珠表示,綜觀不同文化、國度與種族之間,女性罹患輕度憂鬱幾乎都是男性的2倍。舉凡臨床與學術界皆共識認為憂鬱的發生,是生理失衡與社會心理壓力的共同交互影響結果。在臨床上也見到女性的憂鬱常發生於長年未解的婚姻生活困境,這也常要女性個人與家庭付出痛苦的代價。董秀珠指出,有研究報告顯示,如果小孩的母親患有憂鬱,那麼通常他們會比其他的小孩,更容易在成年期後出現心理不適應與精神疾病困擾。董秀珠認為,婚姻困境應被視為公共衛生議題,但傳統針對女性憂鬱的治療,較缺乏患者這些社會心理壓力的促進排除,婚姻家庭治療有助於減緩親密關係中的人際壓力,甚至其做為減緩有婚姻困難個案的憂鬱症狀及複發性治療方式,其價值與重要性已被載入美國精神醫學會的治療指導中。雖然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主幹家庭的比例逐年下降,核心家庭比例逐年增加,然而在此變遷中,傳統家庭組織的孝順、奉養父母仍是不變的基本原則。她指出,家庭核心化使原來婆媳同住的情況下降,但在此不得不的變遷中,已婚兒子與其媳婦仍盡力維續對父母孝順、情感連結的傳統規範,而研究顯示,媳婦和自己丈夫間經常存在究竟趨向於遵從「夫妻軸」或「父子軸」的價值不謀合,於是身處變遷中的媳婦們,也將實質面對在傳統(孝順與遵從丈夫)與現代文化(自我與小家庭發展)匯流中的抉擇與自我定位困境。美方(化名)服用抗鬱劑已一段時間,當醫師將美方和先生志成轉介到家庭治療門診,美方一直固著於丈夫會另結新歡的擔心上,而這固著的擔心令人百思莫解!因為當與志成接觸,很容易發現他是照顧妻子與家庭的男人,自從美方患了憂鬱症,志成在忙碌工作外,還包辦所有家務,甚至在美方病到只能鎮日躺床時,志成會中午溜班、回家送便當,難道美方看不到丈夫對她的投入與用心?還是擔心丈夫會另結新歡比較反映了一位弱勢妻子的心理狀態?原來在十年前,夫妻為了對於家族該付出多少,比如該多常探望志成的父母,或志成父母來台北時該如何款待而爭吵不休,美方因認為志成以自己的父母為優先、犧牲小家庭,志成則以為美方無法與他同心擔負家族長子長媳的責任,雙方針鋒相對,私下又都覺得不被了解而受傷痛苦。接著美方得憂鬱症、弱了下來,於是也順理成章的美方不再需要探視公婆,他們心照不宣的共識是「美方病了,沒有辦法了」,近十年來夫妻之間不再爭吵,但在許多躺床的時光裡,美方卻像永久失去內心的平靜,似乎選擇了捍衛小家庭該有之界限的同時,她卻深深為自己不是稱職媳婦、不是體諒體貼丈夫之妻子的自責侵蝕,對丈夫會另結新歡的擔心,也著實油然而生於在困難的價值折衝當中,所感知自己的動輒得咎、以及猜想丈夫不會再愛她等。松德院區家庭治療門診近年所進行120位女性婚姻生活調查研究結果中,「有小孩、未就業」一組的妻子,比起「就業或有職業生涯」的其他妻子,或許因為更直接面對這些傳統規範的約束、挑戰,而容易有較高程度的憂鬱威脅。同時也發現,生活中較缺乏自我實踐與自我肯定來源的妻子,也容易感知較高程度的憂鬱。另外,如果妻子個人有較強的自我勝任感(一種相信自己終究會克服困難的信念)、或是面對困境時採取主動性、溝通性的因應策略等,縱使面臨壓力與困難,但仍較少受到憂鬱的威脅。因此,唯有不斷在生活實踐的勇於嘗試與問題解決中,發掘自己的能力與建立自信,女性才有更多減緩憂鬱威脅的自我保護。松德院區家庭治療門診自民國84年4月成立以來,在所有服務過的、與正進行中的約200個(婚姻困境)夫妻與(親子困境)家庭中,上述家族與小家庭困難折衝導致妻子憂鬱的情況相當普遍,證明這並非十分病態性,反而是許多現代台灣女性都要面臨的親密關係與文化議題。家庭治療門診希望透過家庭或婚姻會談、與促進婦女自我勝任的成長團體,並配合所需的精神科藥物治療,提供女性在關係促進過程中,發展強有力的自我敘事,而遠離憂鬱病症所帶來的危害。

睡不著怎麼辦?醫師教你八妙招!

睡不著怎麼辦?醫師教你八妙招!#憂鬱

「醫生,我都睡不著怎麼辦?」剛踏入診間、苦著一張臉的病人問道。失眠是很多人心中的惡夢,根據大規模研究調查顯示,國人四人中即有一人有失眠的問題。怎麼樣算是失眠呢?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賴虹均醫師表示,失眠的現象包括晚間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早上過早醒來、或睡眠無法令人精神復甦,而導致白天疲倦、記憶力受影響、注意力不能集中、甚或影響情緒。常見造成失眠的原因有不良的睡眠環境、壓力、不規則的生活作息、焦慮憂鬱等精神疾患、生理疾患或身體不適、藥物或食物的影響等。賴虹均提醒不要只看到失眠,卻忽略其他潛藏的問題,想要治好失眠,不啻緣木求魚。要擺脫數羊的漫漫長夜,賴虹均提供以下「好眠八大要訣」你不可不知:製造良好的睡眠環境:睡覺的地方要盡可能舒適,臥室宜維持黑暗並安靜,涼爽的溫度有助於睡眠。固定睡眠的時間:大腦中有一塊掌管生理時鐘的地方,影響我們的日夜睡醒節律;起居作息中睡意的強弱,往往有其規律性,值得留意並依此訂出一段最適合(最有效率)的睡/醒時間。試著每天晚上定時就寢,每天早上定時起床,養成規律的作息,切忌在此段時間以外的時間補眠。避免過長的白天小睡或午睡:對晚上有睡眠困擾的人來說,過長的白天小睡或午睡可能會抵消掉晚間睡眠的時數,造成夜間睡眠的惡化。一般來說,若非得要午睡,建議是在早晨起床後八個小時左右(約下午2~4點),恰當的午睡長短為半小時,最長不要超過一個小時。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日間規律的運動可改善睡眠,但睡前三、四個小時內做運動則會干擾睡眠。注意睡前的飲食習慣:睡前喝杯熱牛奶、吃點小點心的儀式化行為有助於引導睡眠,但睡前大吃大喝反而不利於睡眠。避免刺激性物質:睡前四到六小時內應避免攝取咖啡因。避免在就寢之前或半夜抽菸。白天飲酒勿過量,且不要在睡前兩小時內喝酒,酒精之放鬆鎮靜效果雖可能助於入睡,但反而會造成半夜醒來、睡眠片斷,影響睡眠之持續性。善用制約反應,增強「床」與「睡眠」間之正向聯結:又叫「刺激控制行為療法」。避免在床上進行睡覺與性愛以外的事,睡眠時間還沒到之前就不要去躺。倘若躺在床 上15~20分鐘都睡不著的時候,起身去另外一個房間,進行一些較放鬆或較無趣的靜態活動,如閱讀一本難懂的書或聽較安靜的音樂,只有在真的想睡了才回床(此步驟如有需要可重覆操作)。固定早上起床時間,無論總睡眠時間是多長,並避免白天躺床。進而形成一個自然而然的反射:只要躺在床上就會睡著。使用放鬆技巧:利用各式放鬆技巧以助減壓,包括腹式呼吸法、肌肉放鬆法、瑜珈、催眠及想像法等方法。於睡前1~2小時泡個熱水澡,或是做一些緩和的伸展操,也可以幫助肌肉放鬆,有助於睡眠。賴虹均說明,遵循以上八大要訣,養成健康睡眠習慣,可幫助擺脫「失眠」惡夢,讓你愈睡愈養生,愈睡愈有活力。

別讓選舉擾亂心情 醫師籲:選舉結果學習「放下它」

別讓選舉擾亂心情 醫師籲:選舉結果學習「放下它」#憂鬱

隨著日前的五都選舉,台灣社會籠罩在紛擾的選戰氛圍中,大眾的「焦慮」「理性」與「對立」情緒也直直上升。由於參與選戰或對選舉過度熱衷,民眾情緒也容易起伏不定甚至激情失控,所引發的身心症狀有:失眠、胸悶、心悸、血壓上升、憂鬱、焦慮、憤怒,看事情總是用負面角度,甚至情緒行為失控等等。選前花大錢「下注」者、個性急躁、完美主義、容易焦慮不安者、以及「深藍」「深綠」的支持者,都可能因期待落空而引發情緒起伏。原本就有憂鬱症或躁症患者,因為選後造成的心理失落感,會讓原有的病情加重。這些選前選後的「症候群」,也就是精神科診斷所謂「急性壓力」或「適應障礙症候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林惠蓉指出,在選舉後,請大家多關心自己與周遭親友,是否因投入選舉而出現以上的症狀或情緒?或因政治選擇與好友翻臉、夫妻反目、家庭失和,使人際關係陷入緊張與衝突?若是因為敗選所引發的「重大失落」與挫折感,將會陷入震驚、否認、憤怒、憂鬱與接受等五個情緒反應階段,之後才會漸漸恢復。相信在「選舉激情」慢慢退燒後,社會與大眾心情就會慢慢恢復平靜。林惠蓉說,有些民眾心理會出現明顯調適不良症狀,例如:情緒持續過度激昂,或低落沮喪、終日無精打采…等。總分在6分以下,表示您的身心健康狀況不錯,請繼續維持,並多與他人分享您處理壓力的心得。林惠蓉指出,調適心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它」讓心情「停下來」,睡得飽、放個假、維持健康飲食;「接受它」接受選舉結果與事實,恢復正常生活。「轉移它」減少對選戰的過度關注,以及相關新聞與活動,外出運動踏青沉澱心情。另外,對抗選後症候群良方還有:與支持相同政黨親友談天,抒發情緒…等,若仍是過於焦慮、憂鬱、憤怒,可以致電給生命線或尋求心理諮商。心理學家也發現,強烈負面情緒來自於「不理性」的認知想法,並危及身心健康與造成適應不良,若是有簡單化、善惡二分想法,感受不公、不義、被迫害,或有極度憤怒情緒之民眾,林惠蓉建議,可以尋求心理專業人員的協助。延伸閱讀「心情溫度計」: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44

精神障礙者家屬的照顧負荷與身心調適

精神障礙者家屬的照顧負荷與身心調適#憂鬱

根據內政部統計98年9月底止底全國領有身心障礙者手冊之慢性精神障礙者高達10萬5,810人,18至65歲者的可工作人口群高達91.30%。此年齡正處於個人組成家庭及工作養家的階段。然而,精神疾病的發生除了衝擊個人的社會角色之外,也使得家庭角色重整,進而成為家屬的照顧責任、經濟壓力與社會壓力。楊延光醫師說明,照顧罹患精神病友時,家屬可能面對的問題,包括有五點:情緒上的影響:從否認、憤怒、憂鬱到接受的過程。並伴隨有絕望、恥辱感、自怨自艾、無助、挫折、自責及矛盾焦慮等情緒反應。工作表現受影響:為了照顧精神障礙者,工作的穩定度受影響。治療效果的不確定帶來不安。經濟及其他負荷:經濟困難、社會歧視、身心過度疲累、家庭關係摩擦、與鄰居親友的衝突等。因著精神病友疾病的進展,影響其日常生活能力,帶來家屬照顧時的心理壓力。在漫漫的照顧歲月中,家屬付出許多心力,有時因為不放心病友獨自在家,而不敢外出,時間久了,自己也快崩潰了。曾有家屬說:「陪伴精神疾病家人的過程就像是練功,也像是長期抗戰,需要好的方法,一步一步來,靠自己是不夠的……。」因此,如何調適與因應,就顯得相當重要。首先,必須試著了解自己需要面對的壓力,一一寫下自己的壓力清單,再就急迫性或是重要性排列處理的順序。接下來,是要合理客觀地看待問題,避免受報章雜誌片段嗜血的報導所影響,如果自己或是病友做得的地方,就要適度地鼓勵肯定一番。再者,試著參加醫療機構、康復之友協會所聚辦的活動,與有經驗的家屬或是醫療團隊討論。更重要的是,適當處理自身的情緒,先學會照顧自己,才會更有力量照顧病友。文章提供:高雄凱旋醫院 / 社會工作師室  梁秀青

精神分裂症「心療」法,讓大腦遠離分裂

精神分裂症「心療」法,讓大腦遠離分裂#憂鬱

雖然已經進入21世紀,但在一般民眾甚至病患本身,相當比例的人認為精神疾病是「心理」不健全,「人格」不成熟,「家庭」不幸福等因素造成,要不然就是說「大腦」秀逗亂想才產生的,其實「心病」還得要「新藥」醫,光是靠自己「意志力」或是服用「鎮定劑」不僅會傷身傷腦,而且可能會有愈吃愈重愈不好的惡性循環。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醫師許正典表示,從1950年代抗精神病藥物在臨床上開始使用後,不僅促成精神病患醫療從長期住院療養轉向社區積極復健;同時精神病理學的研究也發現精神病(特別是精神分裂症)存有5大核心症狀:正性症狀:如幻聽或妄想 負性症狀:如無表情,不語,退縮無動機 認知症狀:如判斷力及注意力缺損 攻擊症狀:如自傷或暴力行為 憂鬱焦慮症狀許正典說明,上述症狀不只是在心理防衛機轉出了問題,患者本身大腦生理結構的損傷和功能運作的失調,經由多巴胺理論的反覆驗證,可能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而抗精神藥物經過了40多年的使用,在對精神分裂症的治療效果上已經累積了不少成績,但也是暴露出不少未臻理想之處:無法有效改善負性症狀及認知缺損症狀 無法有效改善長期失功能狀態 相當部分的患者無法從治療劑量下的藥物獲得症狀的改善 很難避免神經系統的不自主運動副作用而其中又以第4項的藥物副作用最令患者感到難過、不舒服而會因此中斷服藥,進而造成病情惡化或病程慢性化。所以除了症狀治療來改善副作用外也鼓勵家屬提供支持、包容的環境束縛解釋患者的身心壓力,同時精神醫學界也持續精神藥理藥物學的努力,從1990年可致律錠(Clozaril)獲准上市使用後,證實可有效改善精神症狀,並且大幅度減少藥物副作用,增加了患者病識感和服藥順從性,1994年之後理斯必妥(Risperdal)、金普薩(Zyprexa)、思樂康(Seroquel)等這些新一代精神病藥物蓬勃發展,不僅提供醫師更多選擇和更好的機會來和精神病放手一搏,同時也因為有效改善憂鬱情緒和自傷傾向,對患者的生活品質和生命尊嚴提昇有極大的貢獻。展望新世紀醫學和生物科技的研究,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已經先鋪好一條可期待的康莊大道;許正典強調,從壓力到憂鬱,由焦慮到衝動,醫師可以幫助「心療」,讓患者接受並調整心理困擾和障礙,也可以開「心藥」,使副作用降低到大腦都能感受到正向作用的影響而恢復穩定整合而不致「分裂」,兩者若都能相輔相成,就可以開啟原來屬於我們真正的人生。

善用心理諮詢專線 度過失業寒冬

善用心理諮詢專線 度過失業寒冬#憂鬱

不景氣時代來臨,失業、無薪假潮波濤而至,很多勞工族群到了上班那一刻才被告知裁員,或開始休無薪假,這樣突發的職場危機事件,極易對個人身心造成極大的壓力,以及經濟上的負擔,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諮商門診服務於96年至97年間資料分析結果發現,求助心理諮商門診服務的市民,年成長率達37.47%,顯示有情緒困擾的人持續增加,也正呼應現階段變動的社會環境下,做好個人身心健康就極為重要了!據行政院主計處資料顯示,11月失業人數為50萬7千人,較上月增加3萬1千人,其中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歇業與季節性、臨時性工作結束而失業者分別增加最顯著。按年齡層觀察,15-24歲年齡者失業率12.86%、25-44歲年齡者失業率4.47%、45-64歲年齡者失業率3.06%;顯示初入社會的新鮮人開始不易找到工作,其次,則落在最具工作經驗及生產力的勞工青壯年族群,而臺北市自殺防治研究發展中心針對92年至97年間本市自殺企圖者的統計,也發現本市自殺行為約有47.8%發生在此青壯年族群。因此,對於青壯年族群的心理關懷亟需要你我伸出援手,陪伴其度過職場灰暗期,以避免社會悲劇的發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在近期輔導失業危機個案中,發現個案初期時,因突發事件而造成經濟窘困,社會支援短缺,而引發憤怒的情緒,若在沒有他人幫忙及持續低落的狀態下,會逐漸轉為憂鬱、焦慮的狀態,並漸漸降低自我價值與阻礙與人溝通的能力,有時甚至會出現自殺意念,因此,將個案拉近現實,讓個案接受失業的現況是極為重要的輔導過程,如此才能處理個人心理的問題與期待,將危機化為轉機,進而妥善使用各種資源,重新接受就業的機會與省思,有效改善經濟的困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陳映燁醫師表示:自殺成因是多重而複雜的,以臺北市自殺通報資料顯示,本市自殺行為的立即原因以感情(58.8%)、經濟(22.1%)與家庭衝突(11.4%)為主。一般人除了情關最難過以外,社會也需要重視與面對經濟壓力是促成自殺的因素之一。陳醫師也強調這類處於高壓環境下的族群,在特定節日更易引發自殺意念,因此在此呼籲,農曆年節前,可運用下述技巧,時時注意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狀態,並找到人傾訴,以即時給予社會資源與關懷,就能將悲劇發生的可能降到最低。只要一個簡單的詢問、回應與小小的轉介步驟,就能讓面臨失業危機族群也能安心度好年,減緩壓力,不用想自殺。一、察覺到情緒低落或有壓力的人。二、主動去關心詢問他。三、不要一味地提解決方法或告訴他別想太多,明天會更好之類的講法,而是認真傾聽他的感受和經歷。四、找可供運用之社會福利或心理資源、心理諮詢專線。衛生局也將持續提供心理諮詢服務,透過心理諮詢服務的初步關懷與資源轉介,緩解當下的情緒困擾,對於仍無法排解之個人嚴重心理困擾者,可透過諮詢服務,適當地轉介至專業心理治療/諮商服務,必要時則轉由醫療資源介入處理,結合多元資源共同攜手合作處理因失業危機所造成的各類問題。【關懷資源專線,陪伴失業危機族群度年關】※民眾自殺防治安心專線:0800-788-99524小時免付費專線電話,自98年1月起衛生署委託臺北市生命線辦理。提供一般民眾自殺防治、心理諮詢等。※臺北市生命線專線:199524小時電話輔導,由臺北市生命線辦理。提供自殺防治、危機處理等服務,遇緊急個案將通報110會同相關單位處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醫療諮詢專線:2346-6662 週一至週五上班日8:00-17:00提供精神醫療諮詢服務等。※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心理諮詢專線:3393-7885週一至週五上班日9:00-21:00提供心理課程資訊、心理衛生諮詢及資源轉介服務等。

無薪假薪水少3成 少了薪水不能少健康

無薪假薪水少3成 少了薪水不能少健康#憂鬱

金融海嘯持續發威,無薪假情況更是持續延燒!根據調查,97年約有4成6的上班族放過無薪假,平均3成約一萬六左右的薪水,更有近8成的上班族表示有憂鬱傾向。趙強營養師表示,在持續蔓延的景氣寒流中,強大的壓力也讓民眾身體漸漸產生變化,最容易也最直接影響的就是腸胃問題,像是胃脹、胃痛、腹瀉與便秘等。趙強營養師表示,雖然休無薪假少了薪水,身心承受龐大的壓力,但卻不能因此丟了健康,建議過去一直處於高壓力、工時長,身體健康早已亮紅燈的上班族,應把握無薪假好好調整身體,回復健康狀態,累積下次再出發的能量。避免壓力下所產生的腸道問題,其實可以借鏡世界長壽村的健康祕訣,從日常的飲食著手,就能輕鬆保健腸胃,吃出健康!根據研究指出,世界長壽村共同的健康秘訣,就在於天天飲用優酪乳,且此祕訣早在一百年前就被『乳酸菌之父』同時也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梅基尼可夫(Metchnikoff)所證實。世界上有幾處知名的長壽村,其中以保加利亞是百歲以上老人比例最高的國家。經過梅基尼可夫研究發現,重點在於當地居民大量食用優酪乳,因為優酪乳中的乳酸菌能抑制腸內腐敗菌的增殖,維持正常的免疫功能,延緩人類老化。有趣的是,當保加利亞人優酪乳的飲用量,從之前人均年消費量40公升下降至22公升的過程中,百歲老人量也跟著減少,顯示優酪乳的飲用量與健康長壽的相關性。趙強營養師也提醒:身體能否健康長壽,消化道健康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趙強營養師進一步說明:壓力大又生活緊張的現代人,如何用最方便的方式保養身體健康呢?長壽村民的健康秘訣-天天飲用優酪乳,可以作為我們很好的借鏡。雖然優酪乳所含的乳酸菌可以幫助腸胃健康,但是乳酸菌必須能通過胃酸與膽鹼的考驗於腸胃存活才能發揮效果,如「雷特氏B菌」,經人體實驗證實與健康食品認證,能有效抵抗胃酸及膽鹼的考驗直接到達腸胃,更可降低腸胃中壞菌-胃幽門螺旋桿菌(造成胃潰瘍、胃癌等的主因)數量,有效保護腸胃健康,避免毒素危害,是幫助健康長壽最方便簡單的選擇之ㄧ。

中醫診療憂鬱症 重視「調和身心」

中醫診療憂鬱症 重視「調和身心」#憂鬱

憂鬱症,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疾病之一。近年來,國內的憂鬱症人口也逐年增加,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2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台灣估計有超過一百萬以上的憂鬱症人口:其中女性是男性的 1.8倍,15歲以上民眾約14%有憂鬱症。實在是現代人的心腹大患。憂鬱症的臨床症狀,主要是以情緒、說話、體力和想法的紊亂為主要特徵。明顯頭痛是最常見的身體症狀,病患常描述自己失去活著的興趣,生活缺乏快樂和樂趣,明顯的疲勞和無能。較嚴重者,每天都會出現這種負面的情緒,甚至於在每天清晨醒來之後就感覺變糟而且伴隨憂慮。自殺的念頭會頻繁、侵入性、持久性的出現,而且會伴隨第二人羞辱病人或提議自殺的聽覺幻想。嚴重的憂鬱症,特別是老年人的注意和記憶力會降低,甚至出現癡呆的症狀。憂鬱症的常見病因包括:心理因素、疾病因素、藥物因素…等。從中醫如何診療憂鬱症來看,奇美醫院中醫部主任 - 許堯欽醫師表示,傳統中醫重視人體的身心平衡。當人有形的肉體能保持健康,無形的精神又能維持平和時,人體才能達到最佳狀態。憂鬱症的病患,通常都有身心失調的問題,而且多起因於長期過度的精神情緒累積,未能獲得適當的疏解,久而久之,造成自律神經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失調。許堯欽醫師指出,臨床診療時,中醫師常依不同的致病因素(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與病患的臨床病理表現,進行辨證論治。一、鬱怒傷”肝”:長期的憂鬱,可使肝氣鬱結,肝失疏泄。導致鬱症、癲症、脅痛等病症。臨床常見梅核氣、胃食道逆流症、胸悶、消化不良、神經痛、習慣性便祕、月經失調、失眠等症狀。這類證型的治療可考慮以加味逍遙散為主方加減。二、驚喜傷”心”:突然受到驚嚇,將使氣機逆亂,氣血失和,心無所依,神無所附,以致於心神不寧。產生心悸、心律不整等病症。過度的喜笑,使心氣渙散,精神不能集中。產生心悸、不寐、狂症等。治療可考慮以天王補心丹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為主方加減。三、思慮傷”脾”:思慮過度,能降低脾胃的蠕動功能。出現食欲不振、容易食道痙攣、進食後腹脹不消等病症。日久則影響大小腸的消化與吸收功能。與全身性的營養失調。出現饑而不欲食、營養不良、貧血、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病症。治療可考慮以歸脾湯或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四、憂悲傷”肺”:過度悲傷,可導致肺氣的宣發肅降出現障礙,降低肺部與橫膈肌肉的活動量。產生:意志消沉、終日頭暈沉重、神情疲憊、心肺活量降低、氣短無力、血氧交換能力降低等病症。治療可考慮以補中益氣湯加減。五、恐懼傷”腎”:過度恐懼,可使腎氣不固,氣機下陷。以致於腎的精氣無法上達腦門,日久導致排尿失禁、精關不固(遺精、陽痿、白帶)、大便失控、精神無法集中、健忘…等病症。治療可考慮以左右歸丸為主方加減。許堯欽醫師強調,憂鬱症,主要源自於身心的失調,其防治的主要原則也在於如何調和身心,讓人體神形合一,恢復平衡。許醫師引陳立夫先生講過一席話,與民眾分享:「養身在動,養心在靜,知足常樂,無求乃安。」一、養身在動:肉體的健康要靠持續性,適當而不劇烈的運動。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清朝乾隆皇帝,除了自幼練習騎馬射箭之外,還重視<十常>:齒常扣、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目常運、面常搓、足常摩、腹常運、肢常伸、肛常提。這就是運用類似按摩導引的方法來維持身體的健康。 二、養心在靜:精神情緒的恬淡平和,要靠修身養性,適度的調節情緒,以免六情傷身,節制人體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的刺激,降低思想紛亂的雜念與慾望,以達到「寧心」、「安神」的目標,這就是所謂的「知足常樂,無求乃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