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改善腸子鬧脾氣 高纖少油、放輕鬆

改善腸子鬧脾氣 高纖少油、放輕鬆#憂鬱

23歲的鄧小姐(化名)有便秘困擾,長期服用瀉藥,因此常導致腹部絞痛,排便後才得以緩解;56歲的陳先生(化名)則是吃了東西就想拉肚子,每天要上十多次洗手間,他們就醫做了多種檢查,始終找不出原因,其實這都是「腸躁症」惹的禍。腸躁症也稱為大腸激躁症,是一種功能性的胃腸障礙,主要症狀為腹痛、且疼痛在解完大便後會緩解、腹漲、腹瀉、便秘或是便秘和腹瀉交替發生,排便有黏液狀物、排便困難、解不乾淨的感覺、解了又想解、排便急迫、肛門口有異物感等。如果做過各種檢查卻找不到原因,就可能是得了腸躁症。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胃腸肝膽科陳振寬醫師表示,這是一種身心官能症,多半是遺傳和環境因素交互作用所造成,像從小的飲食排便習慣、緊張壓力、心理人格特質等,都是腸躁症的可能成因。腸躁症是胃腸科門診最常看到的病症,在台灣約有20%的人罹患此病,程度輕微的偶爾腹痛、腹瀉、便秘,不治療也會自然痊癒;中等程度的病人常需要看醫師、服用藥物才能改善,而嚴重者即使一再就醫服藥仍無法得到緩解,往往影響日常生活、正常工作,甚至需求助精神科醫師。陳振寬醫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腸躁症和大腸癌或其它腸病變的症狀往往不易區別。如果年齡超過50歲、有大腸癌家族史、出現血便、貧血、體重減輕、腹部腫塊、最近排便習慣改變等警訊,便可能不只是腸躁症,而須進一步接受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大腸X光攝影、大腸鏡檢查,以診斷是否為大腸癌或其它腸病變。其實,腸躁症的預後相當良好,病人除了不適症狀外,並不會影響身體健康,或有生命危險。但為了改善症狀,減少日常生活不便,仍需改變飲食、作息、服用藥物多管齊下。陳醫師建議,生活上應避免緊張壓力、三餐定食定量、勿進食太快、選擇高纖少油食物、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多運動等,都可改善腸躁症的不適。嚴重時則應找胃腸科醫師,考慮使用止痛、止瀉、通便、整腸、抗痙攣、抗憂鬱、抗焦慮等藥物。

更年期情緒障礙起因:荷爾蒙改變

更年期情緒障礙起因:荷爾蒙改變#憂鬱

許多更年期的女性,都曾經被一些精神上的症狀所困擾,例如:失眠、容易疲勞、倦怠、暈眩、失眠、頭痛、緊張、焦慮、情緒不穩、性慾降低、嚴重的失落感、空虛、注意力不集中,憂鬱,以及情緒失控…等等。美國前總統布希的太太芭芭拉在其回憶錄中指出,她在更年期時,也曾經患有嚴重的情緒障礙,並且一度因而產生自殺的念頭。可見情緒障礙是許多更年期婦女共同感到困擾的問題,只是大家比較少將問題說出來而已。臺安醫院婦產科周輝政醫師表示,許多學者認為更年期荷爾蒙和生理的變化,是引起更年期憂鬱症的主要原因。例如:因為更年期熱潮紅的症狀導致失眠,到了白天因為睡眠不足而感到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起勁,並間接的影響人際關係和家庭生活;也有些人因為熱潮紅,全身燥熱,就忽然間情緒失控。這些因為更年期症狀所引起的情緒障礙,經過一段時間的荷爾蒙補充療法和其他藥物的配合,大多能夠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並非所有發生在更年期的情緒障礙,都和荷爾蒙的缺乏有關。有些只是時間上的巧合,剛好發病的時間在更年期、或是原本就有潛在的精神障礙,加上更年期缺乏荷爾蒙所帶來的生理症狀,潛在的精神障礙就被激發出來了。周醫師舉例說明,像是更年期尿道炎或是陰道炎的問題,使得夫妻的性生活出現問題,或導致尿失禁也會使人易於畏縮、遠離社交場合,甚至感到羞恥而自閉於自己的生活圈中;像這些狀況,都必須配合精神科醫師的專業診斷和治療,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周醫師指出,更年期婦女適逢「空巢期」,或者因為自己或是因為配偶的退休,心理上和生活腳步上都必須重新調適,這些精神症狀的發生,源於生活方式的重大改變,不一定和體內荷爾蒙的變化有關。許多報告指出,積極走入社會或是扮演多重角色的婦女,較少發生更年期的情緒障礙;像有些更年期婦女因為家庭負擔減輕,就積極開創個人的事業、加入慈善工作、學習藝術或是參與宗教活動等,這些正是避免更年期情緒障礙的最佳方式。此外,對於停經或是老化的恐懼心理,深怕自己變老變醜、失去曲線、甚至失去先生的愛、擔心得到癌症或死亡,對於更年期女性都會產生很大的壓力。周醫師建議,此時應徵詢醫師的意見,尋求家人的支持,和充分自我心理建設,才是正面的處理態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