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壓力壓垮 許多人患「心身症」恐不自知

別被壓力壓垮 許多人患「心身症」恐不自知

2011/7/19

「心身症」泛指焦慮、憂鬱、恐慌以及和壓力等相關的精神官能症,因為壓力和情緒無法紓發,造成身體與生理的不適;代謝型態公司心理師王淳指出,恐慌症、焦慮症、強迫症或憂鬱症患者,通常都以藥物與心理治療,加上行為認知療法輔助,會有不錯的效果。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心理師曾心怡表示,「每個人遇到的壓力狀況都不同,學著去舒壓、放慢腳步很重要。」

行政院衛生署資料顯示,從1998年到2009年,因為心身症(根據台大醫院心身醫學科指出,泛指焦慮、憂鬱以及與壓力相關之精神官能症)而到醫療院所求診的就醫率,從每10萬人有1千3百人狂增到5千3百人,成長4倍。因工作、生活等壓力大,導致精神、情緒方面出現狀況的民眾似乎越來越多,就連天后張惠妹也曾受恐慌症所苦,旅美投手郭泓志在5月時也傳出因焦慮症而列傷兵。

心理師王淳表示,恐慌症患者在發作時,會感到呼吸不順暢、胸悶、心跳加速、喉嚨有異物感,感覺快要死掉一樣。他說,「幽閉恐懼症」就是恐慌症的的一種,患者會害怕待在密閉式空間,包括不敢開車進山洞、不願出現在擁擠人潮、不想待在擁擠車陣等空間。他說,當恐慌症發作時,建議深呼吸,保持心情平穩,以轉移注意力,緩解症狀。

王淳說,焦慮症與憂鬱症都是長期性的精神官能症,憂鬱症患者長期感到心情低落、鬱悶;焦慮症患者則是很容易緊張、擔憂,且易鑽牛角尖、想太多,患者也常伴隨著睡眠障礙的狀況。不管是恐慌症、焦慮症或憂鬱症,通常都以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來著手,再輔以認知行為治療法,幫助患者破除不合理的想法與念頭,認知行為療法目前是一項滿有效的療法。

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遭遇壓力,要學習放慢腳步;心理師曾心怡表示,「適時的舒壓也很重要,當內在資源(心理素質)越大,則越能處理外在壓力。」她說,重要的是要學習放鬆、舒緩壓力,加上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足夠休息等,才可以有效改善身心不適。

˙職場壓力,如何做好心理調適
˙操煩過度,焦慮症上身
˙健康必修學分,壓力的管理與適應
˙長期焦慮變憂鬱 女子體重狂降15公斤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