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理想手臂粗細公式 檢視蝴蝶袖標準

理想手臂粗細公式 檢視蝴蝶袖標準#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粗手臂靠穿大衣遮住肥肉?其實更顯胖!如何檢視自己的手臂粗細度?可以使用以下這個公式得到標準答案!「女性上臂圍度計算公式:低限身高(cm)×0.145~高限身高(cm)×0.16例如:身高158公分,手臂粗細的標準範圍就是 22.91(公分)~25.28(公分)。如果超過標準範圍,那就趕緊學瘦手臂3動作,燃燒晃動的掰掰袖,打造結實線條,不論無袖背心還是長袖毛衣,都能美美上身。鍛鍊肩關節周圍肌群 可瘦手臂又挺胸其實,手臂好不好看雖然和粗細有一定關係,但更大的關係來自緊緻度,手臂肌肉結實但又不至於過度發達,變成金剛芭比,是人人羨慕的完美手臂線條!鍛鍊肩關節周圍肌群,讓你瘦手臂又挺胸!第1招. 球柱揮擊《組數》15〜20秒/3組《動作》(1) 雙手握拳舉起,掌心向前,手臂與地面平行,小手臂與手臂呈90度。(2) 手臂往前向下擺,球頭朝下,掌心向後。(3) 接著雙手往左右伸直,再依序回到(2)和(1),並且重複動作。第2招. 手臂內收《組數》15〜20秒/3組《動作》(1) 雙手張開與地面平行,掌心向後,大拇指朝下。(2) 再將手往身體方向收進來,過程中收微轉動手臂,讓掌心微微向上,最後讓手臂靠攏身體,重複動作。Tip:動作在瑜珈墊上或坐在椅子上做都可以,但過程中要記得,保持脊柱伸直,不彎腰駝背。第3招.反向伏地挺身《組數》15〜20秒/3組《動作》(1) 在瑜珈墊上,呈現坐姿,雙腳屈膝,腳底板踩好地面,雙手向後撐地,手指朝身體方向。(2) 身體後仰,利用手臂的力量Hold住全身,停頓一下後,再回到起始位置,重複動作。Tip:過程中脖子稍微內收,不後仰,避免頸部受傷。 以上3招的訓練目的,是活動及鍛鍊肩關節周圍肌群;在日常的動作中,比較少會運動到上臂,如果不特別針對這部位做訓練,肌肉量不夠加上脂肪堆積,就很容易出現蝴蝶袖!當然,任何減重瘦身目標,一定都要搭配飲食控制,效果才會好!下定決心、立定目標,一起愛運動,讓生活更健康。

3招全身伸展動作 讓你和腰痛分手

3招全身伸展動作 讓你和腰痛分手#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造成腰痛的原因,除了久坐,長時間低頭滑手機、重複動作引發的滑鼠手…等,都會影響到脊椎,初期現象包括:駝背、圓肩、高低肩、歪頸…等不良姿勢,連帶長時間,腰部也跟著受罪!因此舒緩腰痛,不只針對腰做伸展,全身整體的舒展也是一大重點。運動教練傳授3招伸展動作,有助緩解腰痛。 第1招 胸椎伸展步驟:(1) 側躺在瑜珈墊上,左腳屈膝,可先墊一個枕頭或是滾筒在膝蓋下方,右手抓住左膝穩定身體。(2) 左手向外水平伸展,身體與視線同時向左邊延伸,停頓約10秒後,再回到起始位置,換邊動作,每邊可做3次,過程中注意呼吸節奏。另外,運動教練提醒,延伸身體時只轉動上背,屁股不會跟著移動。 第2招 腰部伸展步驟:(1) 採坐姿,雙腳平放於地面,雙手掌心向外,左手高舉過頭,右手握住左手手腕,輕輕向上拉,停頓約15到20秒,再慢慢回放。(2) 運動過程中配合深呼吸,換邊動作,一邊可以做3到5次。此外,屁股要坐穩,或是選擇有靠背的椅子,避免太多搖晃。 第3招 髂腰肌伸展步驟:(1) 首先在瑜珈墊上,左膝跪地、右腳屈膝,大腿和小腿呈90度,雙手輕扶右膝,保持身體穩定。(2) 吐氣時,將身體重心前移,直到左腳大腿前側有緊繃的感覺,停留約15到20秒。(3) 運動過程中保持呼吸節奏,再慢慢回到起始位置,換邊動作,每邊可做3到5次。切記,背部保持挺直、核心用力,讓骨盆維持在正確位置,才有效果。 運動教練表示,雖然伸展操有助於緩解不適,不過要從根本解決腰痛,建議要從原因開始了解,再對症下藥!並且從改變日常習慣著手,例如:上班族大多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建議多起身走走、舒展筋骨;或是家庭主婦經常彎腰做家事,很容易造成腰痛,因此務必要減少重複性彎腰的動作,並且增加肌力、保持良好姿勢,才是正確方案!但如果腰痛一直沒有得到緩解,一定要盡快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久坐不運動 年輕化肌少症病患漸增加

久坐不運動 年輕化肌少症病患漸增加#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才近50歲工程師許先生,最近發現爬樓梯時膝蓋會隱隱作痛,隨著疼痛的狀況越來越明顯,懷疑自己是不是提早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掛了骨科就醫,醫師診視結果表示許先生並沒有關節炎,是因為長期久坐辦公室,沒有運動,造成肌肉虛弱疼痛的「肌少症」。長時間久坐、缺少運動和營養不均 是罹患年輕化肌少症的成因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吳俊毅醫師表示,一般而言,40歲後肌肉質量逐年下降1-2%,60至70歲肌肉量流失開始加速,是一種老化過程,「肌少症」(sarcopenia)過去被認為是年長者才會出現的症狀,在台灣近年來卻有年輕化趨勢。近來門診病患不乏出現40-50歲中壯年就醫主訴蹲下後起身會有膝蓋疼痛的現象,詢問醫師是否有退化關節炎狀況。然而經過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後,不難發現這類病人都有長時間坐辦公室工作、缺少運動、愛吃高熱量美食等不良習慣,導致出現肥胖、肌力不足、肌肉量過低的「肌少症」症狀。雖然膝蓋尚未有關節炎發生,卻因為肌肉太虛弱而出現疼痛現象。年輕化肌少症 增加肥胖與各類疾病的風險年輕化肌少症病人外觀跟一般人沒差別,但心肺功能差、活動力下降、容易疲勞,加上基礎代謝持續變低,相同食量卻一直變胖。肥胖再進一步惡化,這群病人罹患各類疾病的風險大幅增加。台灣成人肥胖率已經突破4成,全民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僅4成,使得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症人口不斷上升,對於國家長照系統及公衛來說,無疑是一大負擔。正確運動 找回健康與體力吳俊毅醫師提醒,肥胖和肌少症問題需要一併改善,建議從營養攝取及運動二方面著手。營養攝取方面,以原型食物為主,戒除含糖的飲料和點心,多食用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質指的是瘦肉、魚肉、蛋、黃豆製品。正確運動方面,建議每週150-30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或75-150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再加上至少2次肌力重量訓練。從年輕做好減脂與養肌,不僅讓自己更健康有活力,還能有效抗老,絕對是值得民眾投資。

腳腫成煙燻火腿 醫籲運動前暖身自保

腳腫成煙燻火腿 醫籲運動前暖身自保#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華哥日前與客戶相約打小白球,因當天僅做簡單的暖身運動,途中他快跑跳上開球台,不料著地瞬間聽到「啪」的一聲,痛得倒地不起,小腿肚整個漲痛不已,但他堅持打完全場,返家後用草藥敷了一週,沒想到小腿發黑膨脹宛如煙燻火腿,緊急就醫檢查,確診為「內側腓腸肌部分撕裂傷」,治療兩週後總算可行走,目前已經恢復正常生活作息。小腿肌肉撕裂又名「網球腿」小腿肌肉撕裂是跑步中十分常見的急性創傷,患者通常正進行運動中,感覺小腿被人從後踢了一腳,並聽到「啪」的一聲。受傷位置會有劇烈痛楚及局部腫脹,患肢亦難於受力,需要一拐一拐地走路。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林琮凱表示,所謂「內側腓腸肌部分撕裂傷」又名「網球腿」,受傷位置位於腓腸肌的肌肉和與肌腱交界處,約莫在小腿肚附近,不少民眾會與腳跟的「阿基里斯腱」混淆,後者位置在腳後跟,連結小腿的腓腸肌、比目魚肌、屈指肌,兩者都是好發於球類運動,因為瞬間加速及變換方向,例如踮腳或跳躍動作,肌肉必須製造強力收縮,因而導致斷裂或撕裂傷,嚴重者可能就此斷送運動生涯。網球腳不須開刀 休息冰敷才重要林琮凱指出,一旦出現小腿腫脹疼痛症狀,務必盡快就醫,可透過超音波或者核磁共振確診,若肌腱沒有斷裂,多半無須開刀治療,可先休息、冰敷,並抬高小腿避免持續腫脹,同時會建議使用副木或繃帶固定患肢,必要時搭配熱敷、電療、推拿等物理治療,減輕疼痛狀況。若通過急性期,會建議患者嘗試將腓腸肌處於拉伸狀態,盡可能在家練習將足跟緩慢向前伸展,小腿肌肉處於延展狀態,避免後期出現肌纖維瘢痕增生,形成慢性損傷或者二度復發,大約6-8週後即可明顯改善。林琮凱特別提醒喜愛球類運動的民眾,發生「網球腿」的主因多半是熱身不足,因此下場前,務必做好雙腳肌肉伸展牽引的基本功,體重較重者更應提高警覺,可採取弓箭步下壓、手扶固定物,重複踮腳尖,以及單腳彈跳運動等等,都能有效避免網球腿的悲劇。

紓眼壓又身心放鬆 熱眼運動3方法

紓眼壓又身心放鬆 熱眼運動3方法#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熱眼運動能讓眼睛周圍的血液循環變好,所以會看得更清楚,頭痛、肩膀僵硬、心浮氣燥、自律神經紊亂都能緩解。建議大家早晚各熱敷一次。若是需要用電腦閱讀大量資料的工作,或者有閱讀這類長時間使用眼睛的興趣,都很建議白天就熱敷眼睛。熱眼運動的方法有三種,請大家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方法1】基本熱敷將濕毛巾稍微擰乾,再放入微波爐加熱至不會燙傷的溫度。2.將毛巾放在眼皮上。3.靜置到毛巾涼掉就可以了。【方法2】簡單版熱敷(手掌熱敷)1.雙手摩擦、搓熱掌心。2.將手掌彎成杯狀。3.閉上眼睛,將手掌蓋在眼睛周圍三十秒到一分鐘。【方法3】使用市售熱敷眼罩或道具市面上也有熱敷眼睛的商品,例如打開包裝就會加熱的拋棄型眼罩,或是可利用微波爐重覆加熱的款式。(本文摘自/1天3分鐘14天有感 腦科學認證!拯救視力╳防失智的「蓋博符號」/三采文化)

踩飛輪後雙腿疼痛腫脹 竟出現醬油尿

踩飛輪後雙腿疼痛腫脹 竟出現醬油尿#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26歲張姓女子,與同事相約去健身房報名課程健身,第一次參加踩飛輪課程,奮力踩了一個小時,準備離開時,突然一陣腿軟,隔天開始出現肌肉痠痛,且越來越痛,雙腿也開始腫脹。後來上廁所赫然發現自己的尿液呈現醬油色,趕緊就醫。醫師安排抽血檢查發現肌酸磷化脢(CPK)指數破6萬(正常值為26-140 IU/L),經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症」,趕緊安排住院,所幸住院後指數慢慢下降,也沒有影響到腎臟功能。橫紋肌急速損傷 嚴重恐導致急性腎衰竭南投醫院醫務秘書、腎臟科主任莊宗芳指出,橫紋肌溶解症是指骨骼肌(橫紋肌)發生急速損傷,導致肌肉細胞壞死與細胞膜破壞,使得細胞內的物質(鉀離子、肌蛋白、尿酸等))大量滲漏,當肌蛋白出現在尿液中,便使得尿液呈現醬油色,而容易被誤認為血尿;若肌蛋白阻塞腎小管,恐導致急性腎衰竭,需洗腎治療。在臨床上,受影響的肌肉通常會出現疼痛或有壓痛,肌肉收縮的力量也會下降。肌肉 的表皮可能會出現腫脹及充血的現象。莊宗芳主任表示通常當肌肉遭受嚴重受創時(如肌肉遭壓砸傷)會出現橫紋肌溶解的症狀,推測患者應是平時沒有運動習慣,水分也補充不足,在短時間內突然用力運動的情況下而導致橫紋肌溶解症。突然過度運動當心橫紋肌溶解症突然劇烈運動要當心橫紋肌溶解症,如果在運動之後出現肌肉痠痛、腫脹、尿液呈現醬油色的狀態時,要當心可能是因為突然過度運動之後,所導致的「橫紋肌溶解症」。造成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除了運動過度外,遭受電擊、全身性痙攣、毒蟲咬傷,及部分藥物不良反應等,都有可能;其實,運動量多寡取決於個人,若一次「蹲太久」,很可能導致與該女子同樣情形,因此,想減肥先調整觀念,秉持「慢慢來」,才能減得漂亮又健康。莊宗芳主任提醒民眾在運動前應做足暖身,運動時應循序漸進,量力而為,並且補充適當的水分,若出現肌肉痠痛、腫脹、尿液呈現醬油色等症狀應儘速就醫。

五指標評估衰弱度 運動養肌活力抗老

五指標評估衰弱度 運動養肌活力抗老#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人口結構老化,年長者在壓力事件(如:疾病、親友辭世、摔倒…等)的刺激下,身心狀況與自我照顧能力大不如前的情形時有所聞。「衰弱」是高齡者的風險指標,也是影響老年人失能、疾病預後的重要因素。以臨床文獻資料來看,就有三分之一的住院高齡病患發生新的日常生活功能衰退,甚至因照顧問題入住機構。82歲有慢性病的李婆婆,日前跌倒骨折,手術後日常生活功能大幅下降,入住養護機構。雖然傷口已癒合,李婆婆仍然每天疲倦、食慾差、白天嗜睡,下床活動意願降低。家人帶李婆婆來到家庭醫學科老人醫學門診檢查。醫師排除疾病可能後,評估為衰弱合併老年憂鬱,為李婆婆整合藥物,衛教家屬並教導復健運動。三方共同努力下,三個月後,李婆婆已能用助行器行走,六個月後,更進步到自己使用單邊四腳拐杖走路,食慾、力氣大幅進步,恢復過往精神。衰弱並不應該被視為老化 衰弱前期可藉由營養及運動改善由於衰弱是從身體強健到功能衰退的變動狀態,經常被誤以為是正常老化過程,實際上,若能早期發現衰弱情形並介入,就有機會延緩衰弱狀態、延緩失能。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老人醫學林純聿醫師表示,衰弱大致分為前期、中期、末期三階段,當病人因行動緩慢、疲累、體重減輕、多重用藥或頻繁就醫等因素來到老人醫學門診,醫師會透過「周全性老年評估」(涵蓋老人用藥、認知、情緒、社會支持資源、靈性、經濟及生活環境等範圍)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照顧計畫。一般而言,衰弱前期著重調整生活模式,藉由營養及運動來改善衰弱情形;中期強調跨領域醫療團隊介入,全面檢視是否有不當用藥及其他危險因子,並建立照護計畫;當病患進入到行動不便、日常生活完全依賴,就屬於末期階段,需提早討論安寧緩和照顧。衰弱5大評估林純聿醫師指出,大於70歲(含70歲)長者或一年內出現非自願性體重減輕大於5%的65歲以上老年人,均需由下列五項目來評估「衰弱」情形:1. 速度緩慢:行走六公尺時間大於7.5秒(即每秒小於0.8公尺)。2. 無力:慣用手最大握力,男性小於26KG、女性小於18KG。3. 體重減輕:體重較前一年減輕超過4.5公斤。4. 疲憊:過去一周超過三天,做事情感覺費力或無法出門。5. 低活動:男性一周消耗卡數小於383卡;女性一周小於270卡。上述5項,符合一至兩項,屬衰弱前期,建議調整飲食、運動、每年追蹤;若超過三項,就為「衰弱」表現,可前往老人醫學門診進行整體性評估。多補充蛋白質和復健肌力訓練 有助長者恢復體力與改善睡眠品質林純聿醫師表示,約有4成長者為衰弱前期,勿將衰弱視為老化過程,民眾應積極面對「老」的來臨,在衰弱前先行改變生活作息、維持均衡的營養以及好的運動習慣。評估為衰弱前期的長者,在無腎臟病等疾病的考量下,建議每天每公斤補充1至1.5克的蛋白質;並自行練習抬腳、抬臀、站、走等肢體肌力訓練,增加肌力避免肌少症;定期健檢,評估身體狀況,才能享有健康老年生活。

一週做多少運動 對身體最有益?

一週做多少運動 對身體最有益?#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運動對身體有益,那麼應該要做多少的運動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在運動醫學的聖經「美國運動醫學會運動測試與運動處方指引」中來找答案。書中提到,「對於靜坐、少動的人群而言,即使是透過增加體力活動來提高些微能量消耗,都可以使其獲得健康益處」,可見得即使是少少的體力活動,都會對健康有所幫助,而且每週運動只要三至五天即可;若每週運動多於三天,則體適能的提高就會趨緩;若運動超過五天,體適能的提高就會出現高原期,並且會增加運動傷害發生的機率。一定要每週運動150分鐘,才有效嗎?美國運動醫學會和心臟病協會都一致認同,每週透過體力活動累積消耗一千大卡的熱量,確實對健康有益。這個運動量大約是每週運動一百五十分鐘,可以大致換算成一週五天、每天步行三十分鐘,一次約走三千至四千步。因此,對長坐、少動的一般人來說,最簡單的運動指引是每週進行五天「中等」強度的運動,或者三天「激烈」強度運動,或是每週三到五天,「中等」與「激烈」強度相互結合的運動。這時候一定會有人想問:如果連每週運動一百五十分鐘都做不到的話,該怎麼辦呢?其實,理論歸理論,大家都知道運動有好處,應該要多運動,但是要一個非常忙碌或者根本不喜歡運動的人,每個禮拜找五天,每次做三十分鐘的運動,成功的機率趨近於零;所以,能不能動得更少一點,但還是能獲得健康的效果呢?麥克‧莫里斯是一位英國醫生兼BBC記者,他也想知道是不是能動得少、但同時獲得健康的效果,他訪問了許多專家,幫大家找到了解答。麥克本身有糖尿病的家族史,他先接受胰島素敏感度的測試,發現自己有葡萄糖耐受不良的情形,也就是身體對於胰島素的敏感度很差,很有機會成為糖尿病患者。接著,他開始進行速效運動,每個禮拜找三天,在腳踏車上狂飆二十秒三回合,也就是每次運動的時間,合計都只有「一分鐘」。但重點在於,麥可的運動強度非常激烈,要用盡全力地猛踩腳踏車,持續二十秒不能停,這樣的速效運動執行了四周之後,他再次接受測試,發現胰島素敏感度居然提高了25%。提高運動強度,每週只做3分鐘也OK!這個實驗似乎是在暗示著,即使沒有達到每週共計一百五十分鐘的運動,即使只是每週只有三分鐘的運動,還是能夠對身體健康帶來好處,關鍵可能是在於運動的激烈程度,而非運動的時間長短,即使是很短的時間,只要有運動,一樣能對健康有益。根據以上的實驗,或許我們應該要稍微改變一下運動觀念,如果你真的非常忙碌,或者真的很討厭運動,希望你也不要放棄;不管怎樣,有動就是健康的,如果要發揮運動最高的效益,那就應該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其所能的做最激烈的運動,越是氣喘吁吁,越是費盡洪荒之力,越是對身體有幫助。如果想要實際執行速效運動,那麼可以將運動分成二十秒、三回合,每周三次,用你喜歡的任何運動方式來執行,只要安全就可以了。例如:短跑衝刺、腳踏車、跑樓梯、游泳、跳繩⋯⋯等,只要在二十秒之內,盡全力運動,讓自己喘到上氣不接下氣的程度就可以了。但要注意的是,進行激烈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讓身體溫度熱起來,並讓肌肉放鬆,否則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以腳踏車為例,在速效運動前,先慢慢騎幾分鐘當成暖身,等身體溫度提高,感覺肌肉不再緊繃之後,就全力踩踏二十秒,重複三回合。不過,無論以哪一種運動當作速效運動,建議還是要先做書中的熱身運動,將全身的肌肉部位喚醒、熱開,對於預防傷害會更有效。提醒大家,如果運動完之後,覺得肌肉變得緊繃痠痛,運動完後一定要伸展、按摩,讓肌肉放鬆休息。(本文摘自/運動功能修復全書/幸福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