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細胞治療 癌患者8成生活品質獲改善

細胞治療 癌患者8成生活品質獲改善#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由衛生福利部主辦,台灣放射腫瘤學會、細胞醫療學會、精準醫學學會、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協辦的「台灣癌症精準治療主題館」,12月3日邀請到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林欣榮、台灣細胞醫療協會理事林建廷,及義大先進醫療技術整合發展委員會執行副主任委員張肇松,針對台灣癌症細胞治療臨床成果發表主題演講。免疫細胞治療 無排斥也無疼痛感細胞治療是癌症治療最新趨勢,張肇松說明,目前細胞治療來源有分自體或異體來源,治療方式包含幹細胞治療(如骨髓移植)、免疫細胞治療(如NK、CIK、T細胞等)以及CAT-T細胞治療。在義大的自體軟骨細胞移植中,截至2021年10月已完成43例軟骨細胞層片移植,成功率更達100%。另外在免疫細胞治療(NK)臨床治療中,也發現病患沒有排斥作用,也無疼痛感,高達8成患者生活品質明顯獲得改善。林欣榮也分享了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的抗頑癌的新模組,即透過A:收集並擴增字體免疫細胞、B:基因檢測使用標靶藥物、C:溶瘤病毒注射腫瘤成果進行說明。溶瘤病毒是一種能吃掉癌症的病毒,主要透過基因工程編程製成,溶瘤病毒發展已有百年歷史,在過去兩年才在癌症治療臨床發展。「溶瘤病毒」溶解大片癌症腫瘤林欣榮表示,花蓮慈濟108年治療了一名大腸癌併骨轉移的陳姓65歲個案,在注射4次CIK後,沒有相關副作用產生,是第一例衛福部核准以免疫細胞CIK合併療法治療的案例。而在末期癌症病患治療上,另一名56歲男性大腸直腸腺癌轉移肝肺的個案,透過標靶藥物與溶瘤病毒的治療,更發現了大片腫瘤溶解現象,讓癌末病人重新找回希望。林建廷也表示,癌症治療趨勢是透過合併療法,精準攻擊癌細胞並降低病患副作用,是提升病患治癒的關鍵。最新的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細胞療法,是以基因轉殖工程把可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成為專一攻擊癌細胞的T細胞,再打入病人體內,治療癌症的效果明顯。目前適用的癌症治療有像是B細胞血癌、B細胞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等,之後也將朝腦瘤、肺癌、卵巢癌、攝護腺癌、肝癌等運用來努力。

質子治療新技術 台灣為亞太醫療重鎮

質子治療新技術 台灣為亞太醫療重鎮#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由衛生福利部主辦,台灣放射腫瘤學會、細胞醫療學會、精準醫學學會、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協辦的「台灣癌症精準治療主題館」,12月4日邀請到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放射科腫瘤醫師劉裕明、高雄長庚醫院放射腫瘤部及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主任王友明,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李欣倫,針對台灣癌症質子治療的最新科技與服務現況進行演講。癌症是以手術、藥物、放射為主要治療方向,傳統在放射治療中是以光子為主,光子在治療過程中,由於較無法控制放射線劑量分佈,因此往往在進入身體劑量較高,及照射腫瘤之後仍有劑量的情況下,會讓病患產生較大副作用。精準放射劑量高 減少痛苦副作用王友明表示,質子的特性為精準,因此不僅能在腫瘤處釋放最高劑量,同時更降低進入身體、斷絕照射腫瘤後的劑量,不僅對病兆治療效果較大,更能降低副作用。王友明說明,以鼻咽癌為例,以往病患都要忍受放射線照射到其他部位所產生的影響。質子治療在統計資料中,在口腔能降低100%劑量、食道更減少80%等,這些都讓病患免於口腔發炎潰爛痛苦。以往光子治療鼻咽癌也會讓頸動脈被照射到而受傷,質子就能避免這樣的情況,在其他像肝癌、乳癌,或者是兒童腦癌都有相當好的成效。王友明強調,質子治療當中的三維導航能夠透過6D如飛航的精準校正,另外更能有即時劑量評估,讓放射劑量有最精準的投放。胰臟癌搭配碳離子 大幅提高存活率劉裕明說明,在放射治療當中另一種重粒子治療,針對頑強型的癌症有更精準且較強大的破壞力,像是國人常見的肺腺癌、脊椎、顱底癌等,不僅能夠縮短病患療程,效果也更好。像是近期較常提及的胰臟癌,根據臨床經驗,若以碳離子搭配手術或化療,更能大幅提高存活率。門診一位58歲胰臟癌女性患者,由於該個案無法以手術切除,搭配碳離子與化療,一年達到100%存活率、二年也達到66%存活率。李欣倫提及,由於醫療科技發展進步,近期癌症時鐘終於逆轉。為讓癌症治療更普及,質子中心有朝向都市化發展的趨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便擁有全球第一座全地下化的質子治療中心。李欣倫強調,全球已有20萬人接受治療質子治療,期望透過各項設備與技術進步,讓民眾的癌症治療都能受惠。

【癌症主題館揭幕】石崇良:深化跨界合作提供最適治療

【癌症主題館揭幕】石崇良:深化跨界合作提供最適治療#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年度最大醫療科技展於12月2日至5日舉辦,今年行政院衛生福利部與台灣放射腫瘤學會、精準醫學學會、細胞醫療學會共同籌辦「台灣癌症治療國際醫療旗艦主題館」。衛福部石崇良次長表示,今年也是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所舉辦的第五年醫療科技展,儘管國際疫情未能停歇,但台灣今年仍能如期舉辦實屬難得。醫療為驅動、醫院為平台 展示台灣癌治療成果石崇良指出,今年台灣癌症治療國際醫療旗艦主題館最大特色是以醫療作為驅動力、醫院為平台,結合各項生技產業來做展示。癌症是國人死因第一位,也是先進國家共同面臨的挑戰。台灣致力發展精準醫療多年,醫療水準深獲國際肯定,癌症治療領域居全球領導地位。石崇良指出,隨著科技發展,台灣癌症從單一治療方向一直發展到個人化的精準醫療,是相當重要的創見。在主題館當中,將展現出癌症治療在法令面循序漸進的鬆綁現狀,以及所帶動的臨床實驗與運用的重要突破。台灣在癌症治療上不僅擁有亞洲最大規模質子中心、細胞治療先進技術,密度也是全球之最。特別提及COVID-19疫情後已漸進開放遠距醫療執行與健保給付,是台灣醫療的一大步。放射、細胞新治療皆有重大突破石崇良說明,精準醫療當中不可或缺的基因檢測,為基因變異病患找到更好效的藥物,今年二月衛福部也將實驗室開發納入管理,讓醫療與產業合作力量更能深化。其次,在重要的細胞治療上,也通過了超過100個計畫執行,在放射治療的質子、重粒子上也重新檢視癌症治療的適應症,目前也通過15家的質子、重粒子治療核准,明年也會有2~3座啟動營運。這次台灣癌症精準治療主題館共分四區,第一區展出身為亞太癌症治療重鎮的頂尖治療技術與成果及國際醫療趨勢。第二區為最新粒子、細胞治療的應用與發展。第三區介紹台灣癌症的精準篩檢技術平台現況。第四區則是癌症遠距照護進展與政策方向。石崇良強調,相信透過醫界與產業界共同合作努力,都能夠為國人提供更適切的癌症治療,持續讓世界看見台灣醫療的能量。

香氛、精油致肺癌?高風險族群逾「●歲」緊盯腫瘤指數

香氛、精油致肺癌?高風險族群逾「●歲」緊盯腫瘤指數#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25歲趙先生在一次例行性回診的抽血檢查中,發現肺癌腫瘤標記指數(Cyfra21-1)突然異常升高,雖然尚未超過標準值,但是數值的劇烈改變仍引發健康疑慮。經過詢問下才知道,趙先生最近因為辦公室裝修,協助清理倉庫時沒有戴口罩,吸入大量灰塵,不僅增劇過敏性鼻炎,也導致肺癌指數升高。腫瘤指數忽異常 外部刺激增肺癌風險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指出,一個器官長期發炎是將來癌症的危險因素,此時所有腫瘤標記指數也會上升,若數值忽然劇烈改變,則可能是外在因素導致肺部受到刺激,若不積極改善,長久下來可能使得罹患肺癌機率提升。 因此建議趙先生在打掃時配戴口罩,並盡量縮短接觸粉塵的時間,短短一個月後,趙先生的Cyfra21-1指數就從2.5 ng/mL降到了0.6 ng/mL(標準值應小於<3.3 ng/mL)。 選天然精油可避癌 安心添生活質感林美秀表示,肺癌的風險因子比大家想像的還要多元,除了基因遺傳外,伴隨空氣品質越來越差,抽菸、油煙、粉塵都可能讓罹患肺癌的風險都大大升高,甚至連為增添生活質感的香氛蠟燭、精油,都很有可能造成肺部刺激;精油、香氛最好挑選成分天然、少化合物的為主,因燃燒時產生的芳香胺化合物,長期吸入體內可能有致癌風險。 另外,有肺癌、肺部疾病家族病史的民眾,也應對各種空污粉塵等外來刺激特別謹慎,因為這些人的先天基因中,對於肺部的保護力可能比較差、Cyfra21-1數值變動更容易經常性大於一般人。 平日「白色食材」食療補肺 40歲後應搭配例行檢查想要養好肺,除了遠離刺激來源,也可以利用「食補」改善肺部健康。「白色食材」如水梨、冬瓜、山藥等,通常富含蛋白質以及維生素,在中醫裡可幫助養氣補肺,能幫助修復肺部組織,有益呼吸道、腸道等黏膜組織的健康。其它如柚子、白蘿蔔、白花椰菜、高麗菜等白色食材,亦有益於幫助黏膜組織自我修復。 預防肺癌除了避免污染物進入體內,例行的相關檢查也非常重要。林美秀提醒,許多民眾將「抽血」與「胸部X光檢查」當作肺部首要檢查項目,但因其敏感度不一,仍應搭配肺部電腦斷層,及早偵測並綜合判斷小型(1公分內)惡性腫瘤的生長程度。 且40歲起,罹患肺癌的風險遽增,林美秀建議高風險族群具「吸菸、家族史、職業暴露於高致癌環境」者,從40歲開始,每2年進行一次肺部電腦斷層檢查;非高風險族群則建議3年篩檢一次,才能及早為肺部健康完整把關。

乳癌腫如乒乓球!醫「先化療再切」保術後生活

乳癌腫如乒乓球!醫「先化療再切」保術後生活#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位55歲罹患乳癌第四期的陳姓婦人,腫瘤已長到比乒乓球大並擴散到皮膚表面,造成乳房大面積破皮。經醫師評估後先進行化療讓腫瘤縮小後再開刀切除,並執行超顯微淋巴管與靜脈吻合術來預防淋巴水腫,大幅提升治療效果與舒適度。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邱郁婷說明,病患求診時左邊乳房腫塊已有一年多時間,超音波檢查發現腫瘤過大,加上腋下淋巴結擴散,若採用傳統治療觀念先切除腫瘤再進行術後化療,會對病人身體造成較大傷害。先化療後切除乳癌腫瘤 降低術後傷害成新趨勢若在手術前先進行化療,約六成病人能夠使乳房的腫瘤及擴散之腋下淋巴結顯著縮小,能夠降低病人手術傷害、縮小手術疤痕,甚至能夠進行乳房保留手術,保留大部分健康的乳房,不需要將乳房完全切除;而少數腋下淋巴結擴散不嚴重的患者,在化療過後有機會將擴散到淋巴的腫瘤完全被殺死,就能免除傳統的腋下淋巴結廓清,病人就不會再有術後淋巴水腫的情形。先進行化療再接受手術,已經成為乳癌治療的新趨勢。陳女士經化療後效果顯著,不僅突出的腫瘤幾乎完全消平,腋下淋巴結也縮小許多,但由於化療以前腫瘤實在太大,腫瘤又距離乳頭較近,邱郁婷醫師擔心腫瘤細胞藉由乳頭擴散到其他部分的乳房,因此建議陳女士接受乳房全部切除手術。腋下淋巴結的處置上,由於化療前的淋巴結擴散實在太過嚴重,化療後仍有幾顆殘存的轉移淋巴,所以依然不能免除傳統的腋下淋巴結全部廓清,以求達到更好的癌症控制。搭配整形外科 回復正常生活品質考量到陳女士還年輕,若癌症控制得當,仍然有十幾年的存活時間。為讓陳女士術後有更好的生活品質,邱郁婷醫師尋求整型外科醫師協助,為病人做淋巴靜脈重建,在乳癌手術的同時進行淋巴靜脈吻合手術,做為預防之後會發生淋巴水腫狀況。邱郁婷醫師呼籲,45歲以上沒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政府有補助二年一次的乳房攝影,若有家族史則40歲就可以做,鼓勵婦女朋友配合政府政策做免費的定期篩檢。若是自我檢查發現兩邊乳房硬度不一樣,或乳頭出現血水那樣的分泌物,就應盡快到醫院找專科醫師做檢查。

健檢發現30公分腫瘤險切全胃幸靠精準療法保留部分

健檢發現30公分腫瘤險切全胃幸靠精準療法保留部分#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胃腸道基質瘤(簡稱GIST)是一種罕見的腸胃道惡性腫瘤,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人都是在健康檢查時被檢查出來,少部分患者因出現腹瀉、食慾不振或腸胃道出血就醫而確診。 好發於50歲以上民眾  60~70歲為高風險族群根據衛福部107年癌症資料統計數據顯示,胃腸道基質瘤約有495例,台灣消化系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詹德全表示,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胃腸道粘膜下腫瘤,高達6成患者發生在胃部,原因為基因突變。異常活化細胞上的酪胺酸激脢,促使腫瘤細胞增生造成基質瘤,主要發生在50歲以上民眾,尤其是60~70歲是高風險族群。 詹德全說,目前手術及標靶藥物,都可以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但有些患者因腫瘤位置、大小或轉移等因素不適合手術,僅能使用標靶藥物阻斷受體訊息傳遞,抑止腫瘤生長或讓腫瘤細胞壞死,達到治療效果。因大部分基質瘤都是基因突變腫瘤,因此在使用標靶藥物前進行基因檢測很重要,可幫助醫師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不過,約有7%胃腸道基質瘤是由PDGFRA外顯子18中的D842V基因突變導致,此類患者對於使用傳統標靶藥物的效果不佳,成為標靶藥物治療的遺珠之憾。 基因檢測對症下藥  D842V突變患者精準醫療新選擇台中榮總一般外科醫師羅少喬表示,去年美國FDA及今年4月台灣TFDA已正式通過使用GIST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對症下藥達到精準治療效果,對患者是一大福音。臨床只要發現患者不能開刀,就建議做基因檢測來判別基質瘤類型:若是一般胃腸道基質瘤,就可以開始使用標靶藥物;若判定是D842V基因突變患者,就可以第一線使用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縮小腫瘤的效果超過90%。 羅少喬舉例,臨床曾有一位60歲男性患者,因公司健康檢查發現胃部有一顆大小達30公分腫瘤,到醫院確認後評估,若進行手術需要全胃切除,對患者身體傷害很大。經與患者溝通後,先安排胃鏡超音波及穿刺,證明是胃腸基質瘤。為了盡量保留胃及使用到對的標靶藥物,安排手術前先進行基因檢測,經過半年定期用藥及回診後,腫瘤明顯縮小,後來也順利手術切除,目前病情相當穩定,也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 定期健檢預防疾病  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延生機詹德全及羅少喬同時提醒,民眾若有腸胃道不適應儘早就醫,年齡超過5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健檢。若出現小病兆通常手術就可以解決,無法手術者,可以接受基因檢測精準找出突變基因,對症下藥延長存活期。同時也期待GIST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有機會能獲得健保給付,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及提高治療效益,嘉惠更多病患。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肚子悶悶」檢查竟是罕見腫瘤醫:不慎跌倒恐致命

「肚子悶悶」檢查竟是罕見腫瘤醫:不慎跌倒恐致命#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0歲婦人日前因為上腹悶脹至醫院就診,經過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側腎臟上緣有一顆10公分大的腫瘤。醫療團隊擔心惡性可能,轉介至泌尿科並進行腹腔鏡手術,手術將這顆芒果般大的腫瘤連同腎上腺一同摘除,化驗發現是極罕見的「良性腎上腺血管瘤」。罕見疾病 全球只有60病例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游智欽醫師表示,蔡姓婦人有輕微的高血壓和糖尿病,服藥多年控制穩定。經過手術之後三天已出院,恢復順利,後面則需要定期回診追蹤。「腎上腺血管瘤」是非常罕見的腎上腺良性腫瘤,全世界目前只有約60例的病例報告。游智欽醫師指出:「這類腫瘤是血管增生所致,發生原因不明,但因為是良性腫瘤,所以不會有轉移問題。蔡女士的腫瘤有10公分大,血管豐富,如果不慎跌倒、撞到肚子造成血管瘤破裂,可能導致嚴重內出血,危及生命。」蔡姓婦人經會診新陳代謝科抽血、驗尿後,確定醛固酮、腎上腺皮質醇與腎上腺素等數值都正常,排除功能性特殊腫瘤可能,再安排電腦斷層,確定腫瘤沒有侵犯周圍器官。手術當天,則在病人上腹、肋骨下緣開兩個0.5~1公分切口,將手術器械伸入體內將腫瘤與周邊組織分離,最後,從腹部前側切一5公分切口,取出腫瘤。大小超過4公分建議手術腎上腺的腫瘤有功能性腫瘤、非功能性腫瘤之分。功能性腫瘤常見於原發性醛固酮症、庫欣氏症、嗜鉻細胞瘤患者,易見高血壓、低血鉀、水牛肩、月亮臉等症狀;而非功能性腫瘤則無特殊症狀,以2、3公分較常見,若大小超過4公分就會建議手術,並評估惡性或轉移的可能,因此像蔡姓婦人般大到10公分的良性腫瘤極為少見。游智欽醫師說明,位於兩側腎臟上緣的腎上腺主要分泌醛固酮、腎上腺皮質醇、腎上腺素等重要激素,可維持人體水分鹽分的平衡和血壓穩定,而蔡姓婦人在手術中連同左側腎上腺一同摘除,所以術後曾出現暫時性的血壓下降,服藥後已穩定,目前定期回診觀察,日後,另一側的腎上腺將能取代摘除的腎上腺,穩定血壓。游智欽醫師提醒,腎上腺腫瘤不易察覺,多在超音波健檢或電腦斷層檢查時意外發現,但透過完善的術前評估,巨大腫瘤還是可以透過微創手術切除,所以民眾無須太過擔憂,也勿諱疾忌醫,只要有不舒服就應及早就醫,配合檢查與治療,才能擁有健康人生。

突然長了好大一顆乳房腫瘤!認識罕見葉狀瘤

突然長了好大一顆乳房腫瘤!認識罕見葉狀瘤#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自我檢查時,若在乳房摸到硬塊,總會讓女性朋友心頭一驚!一般大家最擔心的是罹患了惡性乳癌,或良性乳房纖維腺瘤、纖維囊腫。而我們今天要講一個比較少見的乳房腫瘤型態:葉狀瘤。葉狀瘤的症狀葉狀瘤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腫塊,患者就診時,可能會這麼說:「我每個月都有自我檢查,都沒發現什麼問題,但突然這個月發現左乳下方摸起來好像有個兩公分附近的硬塊。」也就是說,這個腫瘤可能會在幾個星期內就長了兩、三公分大。葉狀瘤最常見於40多歲的女性,但任何年齡都可能出現葉狀瘤。年輕一點的女性比較可能是有良性葉狀瘤,當年齡變大,出現惡性葉狀瘤的機會也會增加。葉狀瘤的特性葉狀瘤會被叫做葉狀瘤的原因,是因為在顯微鏡下會呈現出葉狀模樣。葉狀瘤可能是良性,也可能是惡性,或甚至同時具有良性與惡性的特徵。多數葉狀瘤是良性的,不僅在觸診時腫塊與乳房纖維腺瘤觸診起來很相像,在超音波或乳房攝影等影像檢查時,亦很難直接區分這個乳房腫塊是葉狀瘤還是乳房纖維腺瘤。當然,葉狀瘤有一些特色,就是葉狀瘤可能會長得很快,或長到特別大,甚至撐到皮膚表面也能看到腫塊模樣。但總之,醫師無法僅從病史、觸診、或影像直接判斷這個乳房腫瘤是葉狀瘤或乳房纖維腺瘤。最終都需要做切片檢查才能確定診斷。良性葉狀瘤當乳房內有較大並生長快速的腫塊時,需要取出腫塊內的組織,判斷是否裡面有惡性細胞的可能。通常取出乳房內腫塊組織的作法,可以是粗針切片,或直接移除整顆腫瘤,再把取到腫瘤組織放到顯微鏡下做區分,確定腫瘤組織特性。如果要在顯微鏡下確診為良性葉狀瘤,那必需這些腫瘤組織分化良好,邊緣完整。有些專家學者認為,若臨床醫師懷疑患者的乳房腫瘤是葉狀瘤的話,應該盡量採取移除整顆腫瘤的作法,而不要採取粗針切片。畢竟粗針切片能取得的組織含量少很多,不一定能讓病理科醫師做出正確判斷。如果確診為良性的葉狀瘤,那麼這結果並不會增加此人後來得到乳癌的機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葉狀瘤屬於比較容易復發的腫瘤,還可能在術後一兩年內就復發,因此患者於手術後務必還是要定期回診,用影像檢查方式追蹤,才能知道是否有復發。惡性葉狀瘤大約四分之一的葉狀瘤是惡性的。不過,惡性葉狀瘤雖然長在乳房,卻跟我們一般提到的乳癌不一樣。普通大家講到的乳癌,是指從乳管或乳小葉長出來的惡性腫瘤,而惡性葉狀瘤則是從乳管、乳小葉旁的「結締組織」長出來的「惡性肉瘤」,在本質上並不相同。因此,惡性葉狀瘤和一般乳癌不一樣,雖然長得比較快,不太會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而且惡性葉狀瘤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時,通常不是經由淋巴系統,因此淋巴結的狀況比較不容易受影響。而惡性葉狀瘤也有屬於自身的癌症分期方式,與一般乳癌分期並不同。既然惡性葉狀瘤與乳癌的行為模式不同,治療方法上也有所差異。提到乳癌治療,我們通常會分成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兩個方面來討論。但由於惡性葉狀瘤的轉移機率很低,絕多數患者只要接受局部治療即可,不需要全身治療。「手術切除」就屬於最重要的局部治療方式。在手術時,除了腫瘤本身,也得多拿一點圍繞於腫瘤旁的正常組織,以減少後來再度復發的機會。倘若患者是於移除整顆腫瘤後,才確診為惡性葉狀瘤,那麼患者會需要再度手術,再拿掉腫瘤周邊附近的組織。假使剛開始評估時就發現腫瘤過大,就要考慮直接開刀移除單側乳房。一般乳癌手術除了切除乳房外,還要廓清淋巴結。然而,在治療惡性葉狀瘤時很少會需要淋巴結廓清手術。因為即使惡性葉狀瘤已經長到挺大的,淋巴結常常幾乎還是沒有什麼變化,並不需要以手術移除。在手術後,惡性葉狀瘤的患者也很少需要全身治療,因此並不需要治療一般乳癌時常見的「荷爾蒙治療」或「標靶治療」,通常都是局部手術治療即可。只有確定已經轉移身體他處的惡性葉狀瘤才會考慮化學治療。(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