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不性福竟是腦瘤惹禍 3D定位免開腦

不性福竟是腦瘤惹禍 3D定位免開腦#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視力突然模糊、走路不穩竟是腫瘤作祟!一名65歲男子因劇烈頭痛、左眼視力模糊,走路不穩,甚至影響性生活,到醫院掛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下垂體腫瘤大約2.3公分,腫瘤內部出血壓迫腦神經和視神經,醫師緊急開刀治療,恢復狀況良好,也重振雄風。腦下垂體不到1公分 掌管內分泌系統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巫智穎表示,腦下垂體在腦的最中央,不到1公分,掌管人體內分泌系統,前葉可分泌生長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刺激素、催乳素、濾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激素。腦下垂體腫瘤分為功能性跟非功能性腫瘤,其中功能性腫瘤若導致泌乳激素升高會造成女性月經周期不正常,異常乳汁分泌、不孕等,男性發生性慾降低、性功能障礙、不孕等症狀;若成長激素異常升高,則會造成肢端肥大或巨人症。非功能性腫瘤以壓迫腦部及顱神經為主,造成視力模糊,頭痛,腦積水等症狀。傳統開顱術須切多大多深 全靠醫師經驗巫智穎指出,一般人腦下垂體的泌乳激素正常值為2.64到13.13 ng/mL,該患者卻高達21.38,腦下垂體泌乳激素瘤合併腦下垂體腫瘤出血,必須緊急開刀。傳統腦瘤開刀必須開顱,且手術的切口比較大,醫師只能看到暴露在外的器官表面,須切多大、多深,皆仰賴醫師的經驗,透過「3D立體定位導航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術」,顯微器械及內視鏡鏡頭經由鼻孔到腦下垂體,透過3D立體定位導航內視鏡,醫師可清楚看到血管神經和器官,微創手術精準又安全。患者當天開完刀就拔管,意識清楚,在加護病房觀察一天就轉到普通病房,術後第4天出院,3個月術後追蹤,經核磁共振檢查,腫瘤已清除、視神經無壓迫、泌乳激素數值正常,也重振雄風,目前恢復良好無後遺症。

治療新選擇 二代ALK肺癌新藥問世

治療新選擇 二代ALK肺癌新藥問世#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市一名60歲老婦人,7年前因背部、大腿骨頭痠痛難耐,至骨科就診後竟發現其肺部左下葉有一顆將近5公分大的腫瘤,經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ALK陽性型肺癌。而後,該老婦選擇了標靶治療做為療程,在第一線治療失敗後,老婦服用舊型第二代ALK抑制劑,然歷程七、八月後,即出現治療抗藥性。所幸,第二線ALK型肺癌標靶藥物中已有新型第二代藥物問世,過往的限制也終於突破。針對接受第一代口服ALK抑制劑無效後的患者,新型第二代口服ALK抑制劑,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延長至16.7個月,整體存活期可以延長至34.1個月,且對腦轉移的患者也有相當高的顱內反應率。肺癌二線治療曙光 最新的第二代口服ALK抑制劑有望高效控制腫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醫師指出,肺癌是沉默的殺手,因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容易忽略;當患者查覺到病症時,往往已是肺癌局部晚期或已發生癌細胞轉移。此外,因其腦轉移機率高且惡化容易,其致死率在近十年來,也一直穩居癌症死亡之首。我國約有九成患者屬非小細胞肺癌,約佔所有肺癌患者九成。此外,肺癌分為多種基因型,其中EGFR陽性約佔半數,ALK陽性約佔4-6%仍不可輕忽。若確診為ALK陽性肺癌患者也不用灰心,隨醫療科技發展,今日第二線的標靶藥物中,已有新型第二代口服ALK抑制劑問世。根據大型臨床試驗結果統計,第一代口服ALK抑制劑治療失敗後,患者採用新型第二代口服ALK抑制劑後,其疾病控制時間可達16.7個月以上,整體存活期也可以延長至34.1個月。針對肺癌患者常發生的腦轉移,新型第二代ALK抑制劑亦有高達67%的顱內反應率,有望延長腦轉移患者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達18.4個月。 患者應與醫師討論用藥情況 一同量身訂定肺癌療程夏德椿醫師解釋,今日臨床上的治療武器日益多元,除了考量單一藥物的療效外,是否能讓患者持續接受不同標靶藥物治療也是關鍵。醫師已可依據患者的情況,為其制定個人化療程,雖然不能保證每名患者都能對藥物有反應,但只要確定了患者突變的基因型,就可以為其規劃標靶治療療程,一旦患者對藥效有反應,治療效果就會很快展現。夏德椿醫師表示,如今治療方式進展快速,患者千萬不要放棄任何治療機會。鼓勵民眾積極接受肺癌治療,若發生治療抗藥性也無須害怕,第二線治療也突破過往限制,仍可提供高成效的治療,肺癌治療的戰線也有望延續至第三線治療。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 5公分腫瘤縮不見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 5公分腫瘤縮不見#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咳嗽超過一週,可能不只是感冒!新北市一名四十五歲婦人,兩年前因咳嗽長達三週,診所醫師診斷是感冒,治療許久病況未改善,轉診到大醫院胸腔科經精密檢查後發現,確診第三期肺線癌,肺部有一顆五公分大的腫瘤及數顆一至二公分的小腫瘤,並伴隨淋巴結轉移。高雄長庚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指出,若依照生物特性和臨床表現,肺癌大致上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種,後者約佔八成五。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發現已是晚期,其中四成患者腫瘤因不具特殊基因表現,沒有合適的標靶治療可使用,過往多半只能接受化療。免疫療法合併化療 原五公分腫瘤縮小幾乎看不見該名婦人一開始即因接受化學治療效果不彰,兩個月後發生腦部轉移,開始出現強烈頭痛;改以化療合併免疫療法治療,數週內已有效果,肺部腫瘤即明顯縮小。經持續治療兩年,今年七月再追蹤,主腫瘤已縮小至・四公分,其餘肺部小腫瘤及轉移已消失,王金洲說,以往肺癌患者若沒有EGFR、ALK或BRAF因突變,等於沒有適當標靶藥物可以使用,若有效的化學治療藥物在此時也用盡,其存活率不盡理想,「免疫療法是一種跨世代新武器,反應率雖然不如標靶藥物明顯,但運用不同治療組合,仍可提升治療反應率與有效存活率。」王金洲進一步說明,以往癌細胞為躲避免疫系統攻擊,會分泌出PD-L1蛋白質來抑制免疫系統功能,而免疫療法則是阻斷PD-L1蛋白質作用,以恢復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追殺功能,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根據臨床統計,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無論免疫生物標記PD-L1表現量如何,其存活期中位數為二十二個月,而單用化療者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則只有十個月,等於可延長患者將近一年壽命。免疫療法多種治療組合 臨床效果更發揮王金洲提到,臨床研究也顯示,運用不同治療組合,可讓免疫療法的藥物效果更為發揮,只要免疫療法阻斷PD-L1蛋白質發生效果,若在第一線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晚期非小細胞癌患者的整體存活率、無惡化存活期以及下一線無惡化存化期均優於單用化學治療,對於晚期癌症患者無疑是一個跨世代的治療新武器。王金洲認為,免疫療法的出現為晚期癌友帶來新希望,但療程自費藥價驚人,雖然政府已將多項癌症的免疫療法納入健保,但臨床給付標準相當高,若未來能降低給付標準或改以「部分負擔」,或許也是個加速給付的解套辦法。晚期肺癌治療新武器 癌友有望重返生活品質王金洲建議,有抽菸習慣、肺癌家族史等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若出現久咳未癒、體重減輕、咳血等症狀,一定要及早做相關檢查;確診後,肺癌患者務必接受生物標記與基因檢測,多與主治醫師溝通,目前晚期肺癌已有新的治療武器,晚期癌友不必過度擔憂,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就有機會活得有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左臉被巨瘤吞噬 菲男跨海幸變臉重生

左臉被巨瘤吞噬 菲男跨海幸變臉重生#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12公分「牙骨質纖維瘤」(cemento-ossifying fibroma) 幾乎「吞噬」菲律賓26歲的麥可的半張臉,害怕引人側目,總是用布遮住。雖然是良性纖維骨性病變,但巨大腫瘤不僅影響咀嚼、吞嚥功能外,腫瘤甚至將眼睛和鼻子擠壓變形,讓他僅能用口呼吸,就連左眼視力也受到影響。在菲律賓慈濟志工的協助下,今年6月麥可終於跨海轉往臺灣花蓮慈濟醫院求醫。在經歷四個月9次手術的治療,麥可變臉成功歡喜出院。在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的召集下,由耳鼻喉科、整形暨重建外科、眼科、影像醫學部、臨床病理科、麻醉部、護理部等醫護團隊共同制定醫療計畫。耳鼻喉科陳培榕副院長表示,「牙骨質纖維瘤」基本上超過5公分就算大,像麥可超過10公分的腫瘤算是非常巨大。腫瘤影響的範圍太大每一刀都要特別謹慎,耳鼻喉科團隊以新技術克服出血問題取出12公分的巨型腫瘤,陳培榕副院長表示,雖然麥可腫瘤是良性的,但是腫瘤已侵犯顏面的骨頭,甚至從左側上顎鼻竇已經侵犯到鼻中膈,如果腫瘤不完全切除,一定會再復發,但是因為它的位置非常深且血流豐富,造成眼底及向外側顴骨破壞,同時左眼下方眼眶骨也被腫瘤擠壓,幸好腫瘤相當完整,且移除順利。接著由整形外科接力,為麥可進行眼眶顴骨複合區結構重建,重建被腫瘤吃掉的顴骨、上顎鼻竇與上顎齒槽骨,首次手術時間就長達19個小時。破壞後的重建 才是整個手術的關鍵大破壞後的重建,要維持左眼、鼻部呼吸、口腔功能和外觀外,如何拼湊被腫瘤吃掉留下巨大傷口,才是整個手術的關鍵。花蓮慈濟醫院主治醫師李俊達主任補充:「重建的步驟,是取小腿的腓骨與肌肉,補麥可的下眼眶與上顎位置,因為眼眶顴骨複合區的骨頭都被腫瘤吃掉了所以沒得支撐,要加上骨板固定下眼眶外;為配合上顎齒槽骨的形狀,整形外科團隊將筆直的小腿腓骨切成三段,折成彎曲的形狀,彎曲分裂處就用骨釘、骨板做銜接,讓上下牙齦的咬合能正常吻合。」變臉手術 最講求精準由於臉部肌肉、神經與血管構造相當複雜,手術時的重建復位工作必須非常精準。整形外科團隊將取下的腓骨細細拼湊,以顏面骨專用的骨釘、骨板固定復位後,連同皮瓣上的血管,以微創手術,與原部位的血管接合打通。這也是整個手術中,最複雜且耗時的部分。李俊達主任說:「血管的部分,則用腿骨血管接到頸部血管,兩邊都要接住,能吻合,不會漏血,也不會栓塞,整個皮瓣、骨頭才可以活,手術才算成功。」賴鴻緒教授表示,變臉手術是整形外科中最具挑戰性的手術,也是最講求精準醫療的術式,外科跨團隊合作在重建病人外觀的同時,也要考量病人呼吸、進食等功能,看到麥可充滿活力為他感到開心,也很感恩慈濟志工從菲律賓到臺灣接力關懷,恭喜麥可變臉成功。林欣榮院長也送上祝福,期待麥可帶著希望、信任面對往後的人生,重生會更有意義。

肢端肥大症延誤就診 平均壽命少10年

肢端肥大症延誤就診 平均壽命少10年#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5歲陳先生,102年1月初因心悸被送至急診,經醫師詳細檢查後發現腦下垂體長了一個1.7公分腫瘤,確診罹患「肢端肥大症」。之後會診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手術切除腫瘤後合併藥物治療,目前狀況穩定,腦部的腫瘤暫無復發情形,並定期回診抽血追蹤,確保體內荷爾蒙與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維持正常。「肢端肥大症」是一種生長激素分泌過量的罕見疾病,起因於腦下垂體分泌生長素的細胞出現增生或腫瘤所致,據流行病學統計,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中每年新增3~4個新病例,台灣每年平均新增約60個新病例,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左右。肢端肥大會造成病人外觀逐漸改變,包括手部、足部、臉部五官增大等,但因其疾病進程緩慢,故常被誤認是身體的老化現象而忽略,提醒民眾平時對自己外觀多一分留心,若有病兆懷疑應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或神經外科就醫,即早揪出肢端肥大症!臉型改變、鞋子穿不下 恐為肢端肥大症引起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田凱仁表示,肢端肥大症造成生長激素過量後,會進一步導致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濃度上升,因此肢端肥大症最明顯的特徵,即病人外貌不正常的肥大或增生,常見的症狀如額頭變寬變高、顴骨變高、鼻子變大、舌頭變大、嘴唇變厚、齒縫變寬、戽斗;以及手腳增大導致戒指戴不下,鞋子尺寸越穿越大、無法做精細動作;也有人因肢端肥大症導致出現聲音低沉、經常性頭痛、呼吸困難、視野變窄、陽痿、過早停經、不孕、性功能障礙等現象。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楊純宜提到,由於肢端肥大症的疾病進程較慢,短時間內病人通常難以察覺,使得警覺性降低而未能及早就醫,由於許多肢端肥大症的病人確診時往往已在罹病後數年,未能及早治療,故許多病人早已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頭痛、關節炎、甲狀腺腫、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共病。病人若延遲就醫又未能適當治療,預後就比較差,平均壽命可能會比常人少10~15年。盡早確診及早治療 維護良好生活品質奇美醫學中心外科部部長暨神經外科主任張進宏解釋,肢端肥大症治療目前第一線以手術為主,目標為移除腦下垂體腫瘤並使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正常化,若術後未能緩解會再施以藥物與放射線治療。術後病人須定期回診追蹤,檢查血液中生長荷爾蒙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是否維持在正常範圍,並逐步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共病。田凱仁醫師提醒,肢端肥大症只要早期發現並及早治療,呼籲有相關共病者或民眾出現類似症狀,發現自身外觀有明顯變化,應盡快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就診諮詢,確認是否為肢端肥大症所引起。若確診罹患肢端肥大症也無須太過灰心,肢端肥大症並非絕症,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定期回診追蹤,將可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紅色尿!老菸槍無痛性血尿已致癌

紅色尿!老菸槍無痛性血尿已致癌#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66歲台中林先生平時飲食清淡,也有維持運動習慣,但菸齡長達20年,剛開始偶爾出現血尿狀況也不以為意,直到連續兩個多月排尿都出現「馬桶整缸紅成一片」的狀況才驚覺代誌大條,趕緊赴醫檢查,發現泌尿上皮有4公分腫瘤,確診為左側「腎盂泌尿上皮癌」第三期,化療後腫瘤明顯縮小,再經左側腎臟輸尿管根除手術,腫瘤已完全清除,讓他徹底決心要戒菸。無痛性血尿要當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震波碎石室主任石欣衛表示,泌尿道上皮組織主要分布於泌尿道系統上的臟器,從腎盂、輸尿管、膀胱一路延伸到尿道近端2/3處,而腎盂泌尿道上皮癌即是泌尿道上皮細胞癌化所導致,症狀大多以無痛性血尿為主,約9成患者因血尿就醫而發現罹癌,少數患者則因腎水腫產生腰酸背痛求診查出。肉眼無法察覺尿色變化的血尿 需追蹤與留意尿液排出的顏色會根據出血位置、發生時間及出血量不同。但食用火龍果,某些藥物及維他命B,也可能造成像是血尿的顏色。然而,有些血尿卻是肉眼無法察覺尿色變化的血尿,在尿液分析下會發現尿中出現紅血球。可能是因為腎臟過濾系統受傷,或是集尿、排尿系統,包括腎盂、輸尿管、膀胱、男性攝護腺、尿道病變。先化療以縮小腫瘤 再施行切除性手術石欣衛強調,針對腎盂泌尿上皮癌第三期的患者,通常於手術前先給予4到6次前導性化學治療,使腫瘤範圍縮小,再施行根除性手術(切除同側腎臟及輸尿管),以達更完整的治癒性,但若患者年紀較大,經評估無法進行手術切除,也可使用輸尿管鏡,導入雷射光燒灼法,不過此療法復發率較高,且針對侵犯較深層及影響輸尿管外的病灶,恐無法治療。造成腎盂泌尿上皮癌的原因包括抽菸、環境及接觸化學藥劑、服用含馬兜鈴酸成份的中草藥、家族病史、飲食中常攝取高脂肪、醃漬發酵碳烤食物,及反覆尿路結石或感染等。除了避開上述的危險因子外,平時可多攝取黃綠色蔬菜、番茄、胡蘿蔔或含抗氧化劑的蔬菜水果,及多喝水,因腎盂泌尿上皮癌屬於容易復發的癌症,故患者應定期回診追蹤,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走路出現馬蹄腳 竟是胸腰脊髓長腫瘤

走路出現馬蹄腳 竟是胸腰脊髓長腫瘤#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大林慈濟醫院近日接獲一名35歲女病患,因左腳垂足,走路時變成像馬蹄一樣,因此引來許多異樣眼光,為此還經常跌倒摔破膝蓋,試過坊間各種治療方式無效後,到醫院檢查才發現罹患罕見粘液乳頭狀室管膜瘤。這位女病患在門診中主訴,去年在舞台劇表演時,突然發現要抬腿的動作無法做而且感到異常疼痛,下課後便前往鄰近診所檢查,當時醫師說可能是閃到腰或是腳踝扭到,後續又到國術館做整脊、刮痧、電療,但症狀一直沒有改善,晚上更是痛苦到睡不著,怎麼躺都不對,必須要貼著熱敷貼片才能「坐著」入睡。半年後左腳已無法抬起,腳底板沒辦法做往上的動作,呈現垂足狀,而且走路經常跌倒,有時甚至雙腳突然無力從階梯摔下多次,造成膝蓋摔破。「粘液乳頭狀室管膜瘤」相當罕見大林慈濟醫院陳金城副院長暨神經外科主任表示,病人的腫瘤長在胸椎第十一到腰椎第二節之間,長度約有七、八公分,經由病理檢查後證實為「粘液乳頭狀室管膜瘤」,這種腫瘤相當罕見,根據文獻上統計:一千萬人中有5到8個人會有這種疾病,一般好發在二十多歲的青壯年,以男性居多。陳金城醫師說,由於這種腫瘤是從脊髓神經中長出來,不易在初期獲得診斷,有的人甚至要5到10年後才能診斷出來。此腫瘤手術風險高,術中必須小心翼翼的將神經剝開,同時在顯微鏡的輔助之下,將瘤清除乾淨,而陳老師幸運地切除完腫瘤後已恢復行走能力不再垂足。痛到無法入睡並伴隨腳無力 盡快就醫檢查陳金城醫師指出,當身體躺下後,背部出現異常疼痛,特別在晚上痛到無法入睡,並伴隨腳無力等神經症狀時,就要懷疑可能是脊髓裡長腫瘤,應到醫院找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如果延誤治療,恐會導致腫瘤擴散,由脊髓往上延伸到腦部,甚至整個脊髓都是腫瘤,造成呼吸衰竭、四肢癱瘓。

胸痛別輕忽!恐是前縱膈腫瘤

胸痛別輕忽!恐是前縱膈腫瘤#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19歲陳姓男大生因胸悶、胸痛造成無法起床緊急送醫。至雙和醫院急診檢查發現前縱膈有個約11-15公分的腫瘤壓迫心臟,張統優醫師診斷為前縱膈生殖細胞腫瘤(Germ Cell Tumor GCT),病理切片為精原細胞瘤,是性腺外生殖細胞瘤,等同男性的睪丸癌。採用微創胸腔內視鏡手術切除,而非傳統的正中鋸胸骨開胸術,由劍突下小傷口取出腫瘤。病人目前已完成術後化學治療,情況穩定,後續再做定期追蹤檢查。腫瘤若壓迫氣管恐引起咳嗽、喘、胸痛、咳血張統優主任強調,一般來說前縱膈腫瘤病人,只有15%-20%為生殖細胞瘤,其中大約50%是良性畸胎瘤,個案本身的精原細胞瘤並非發自於生殖腺(男童為睪丸、女童為卵巢)再發生轉移,而是長在性腺外的原發前縱膈腔生殖細胞瘤,相當罕見。這種腫瘤常易生成巨大腫瘤,並會侵入胸腔附近的結構組織,好發族群在15至35歲的男性。初期幾乎沒有症狀,腫瘤若壓迫到氣管或支氣管,可能引起咳嗽、喘、胸痛、咳血等症狀。一般只有在有健檢的時候,或是大到壓迫性的前縱膈腔腫瘤造成呼吸衰竭及心臟血管的症狀才被發現。因胸部悶痛於世大運跆拳道國手遴選時失利目前就讀大二的陳同學說,小學5年級開始練習跆拳道,大約15歲就陸續有胸口悶痛感,多半發生5-10秒左右疼痛感即消失,認為是練習時受到的踢傷不以為意。去年11月中到花蓮比賽時,當時有胸口悶悶的感覺以為是小感冒便輕忽。比賽中被對手踢中胸口,導致胸痛,休息2天後,胸痛依舊持續。回到台北後胸部悶痛感急劇,夜晚無法入睡,送至急診時,才透過胸部X光檢查發現前縱膈腔有約11-15公分大小的腫瘤壓迫心臟,遂請醫師開刀處理。陳同學說,回憶當時因病與世大運跆拳道國手遴選時刻失之交臂,未來會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不輕忽身體小毛病,保持愉快的心情,待休養完畢後再為國家與自己爭取運動的最高榮譽。張統優醫師強調,隨著微創手術技術進步,雙和醫院胸腔外科可針對不同各種病症如胸腺瘤、胸腺增大(重症肌無力)、畸胎瘤、神經性腫瘤等進行手術諮詢,建議民眾要定期做健康檢查,當身體出現異常時才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