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體重驟降、腹悶 驚見頑強淋巴癌

體重驟降、腹悶 驚見頑強淋巴癌#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7歲的小如3年前體重驟降、肚子悶求診,發現胰臟頭有腫瘤並切除,術後病理報告確認是「T細胞淋巴癌」。後續進行化學治療,療程一開始背部長出約巴掌大小的腫瘤,癌細胞頑強,化療藥物都無法抑制根除腫瘤。經使用新標靶藥物,腫瘤全部消除,不但無需骨髓移植,追蹤至目前也沒有再復發。淋巴癌常見徵兆 脖子、腋下、鼠蹊部無痛腫塊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賴冠銘表示,台灣每年約有500位淋巴腫瘤個案,長在胰臟的淋巴瘤極為稀少,約佔胰臟腫瘤的0.5%。淋巴癌是淋巴系統的癌症,當淋巴系統因為基因、病毒或外在有毒物質作用,可能過度增殖和癌變,而產生惡性淋巴瘤。最常見脖子、腋下、鼠蹊部摸到淋巴無痛腫塊,有些會轉到胸腹部臟器,其他可能症狀為發燒持續數月、體重減輕或者半夜流汗。惡性淋巴瘤9成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依種類又分為B細胞和T細胞淋巴瘤。縱使全身骨頭轉移4期,瀰漫性大細胞淋巴瘤搭配標靶(莫須瘤)和化療,經過6次約半年的治療,仍有5成以上可以痊癒並長期追蹤回到正常的生活。如果第一線化療無法根除,搭配二線以上化療和自體幹細胞移植,仍有治癒機會。化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 淋巴癌治療選擇多依據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公布癌症存活率的研究結果,東亞地區淋巴惡性腫瘤5年存活率偏低,台灣的淋巴惡性腫瘤5年存活率為50.5%。醫療越來越進步,淋巴瘤的治療也從化療加上標靶藥物,傳統自體和異體骨髓移植,甚而接受免疫療法。賴冠銘主任說明,目前醫療上也逐漸找出致癌基因,使用次世代基因定序可以快速得找出所有致癌基因,進而發展出精準醫學的藥物,期待且相信淋巴瘤治療在未來能讓所有的病人達到完全治癒且有品質的存活。提醒民眾,淋巴癌被稱為沉默的癌症,初期症狀容易與一般感冒混淆,如有持續發燒、體重減輕、半夜盜汗或無痛腫塊,請向醫師諮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經痛隨年紀加劇?小心子宮內膜異位症

經痛隨年紀加劇?小心子宮內膜異位症#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28歲新婚的婉婷(化名),一年多來都沒採取避孕措施的甜蜜做人,卻仍不見肚皮動靜,加上這幾個月經痛明顯加劇,讓她每個月生理期痛到直冒冷汗,甚至需要請假在家休息;至婦產科檢查後才發現,原來她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瘤及輸卵管堵塞的症狀。透過手術切除子宮內膜異位瘤及疏通輸卵管,並於術後接續搭配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後,經痛再也不是她的困擾;同時,她與老公把握治療後一年內的黃金受孕期,還順利懷上寶寶。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不孕機率高20倍 續發性經痛應就醫診治收治該名病例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龍震宇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與不孕的關聯性相當緊密,根據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不孕風險,比未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機率高出20倍。龍震宇醫師補充,子宮內膜異位症除了會不孕外,也會造成經痛、骨盆腔疼痛或性交痛等症狀,在這些痛楚之下,多數女性卻習慣隱忍。職場上有許多深受經痛困擾女性,嚴重時必須請假休息,就可能和婉婷一樣是因子宫內膜異位症所引起。所以,若女性於20歲後,每月持續出現續發性經痛,且隨年齡增長而感到愈來愈痛,極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徵兆,建議應趕快至婦產科就醫,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傳統藥物復發風險高 新型口服黃體素復發率降至4%龍震宇醫師說明,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分為手術、藥物或藥物及手術複合治療三種,但無論採取哪一種治療方式,皆以減緩疼痛、預防及減少復發、恢復生育力或盡可能保存生育能力為主要目標。然而,手術治療會破壞卵巢及卵子儲量,且可能發生沾黏現象,因此術後仍須持續服用藥物來降低復發。龍震宇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過去常用的藥物容易造成患者胸部縮水、聲音變粗、體重增加等副作用,無法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患者常常因此中斷治療。然而,一旦中斷治療,二年累積復發風險為21%,五年高達40-50 %。  今年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除能排除上述副作用外,持續用藥也能保有良好生活品質,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在持續透過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的狀況下,五年累積復發率可降低至4%,且停藥兩個月後即可恢復排卵功能,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讓好孕重啟,懷抱新生命將不再是夢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唇長良性角化棘皮瘤 醫:拖延恐癌化

唇長良性角化棘皮瘤 醫:拖延恐癌化#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人對疾病認識不足,甚至把不典型症狀當作不治之症,造成情緒負擔。陳姓中年男子嘴唇長出小腫瘤,擔心是癌症遲遲不敢就醫。半年後腫瘤迅速長大,導致進食困難才就醫。經檢查發現陳男罹患少見的良性皮膚腫瘤-角化棘皮瘤,將腫瘤切除後,陳男穩定追蹤中。角化棘皮瘤是良性腫瘤 常被誤以為是癌症對抽菸、喝酒、檳榔來者不拒的陳男聽信街訪鄰居傳言,以為罹患口頸癌,開完刀後只剩1年壽命,而更加逃避就醫。在切片檢查後,病理報告為角化棘皮瘤,又稱假癌性軟疣。國軍台中總醫院耳鼻喉科賴文森醫師表示,角化棘皮瘤外觀看起來可怕且生長迅速,常讓人誤以為是癌症,但其實角化棘皮瘤是一種良性皮膚腫瘤,又被稱為分化良好的鱗狀上皮細胞癌,好發在臉部及頸部,腫瘤的形狀類似火山口,伴有許多角質堆積。但若未積極處理,仍有癌化的可能延誤就醫 可能錯失治療黃金時機賴文森醫師表示,腫瘤手術切除後,有時會依患者的病況配搭輔助性的放射線治療。陳男在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也比較能正常進食,現規律回診追蹤。民眾若身體不適應盡早就醫,延誤就醫可能錯失治療黃金時機。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提醒,若身體不適應盡早就醫,醫師會依病人的症狀安排檢查、診療。呼籲民眾切勿聽信坊間小道消息而延誤病情,一旦錯過治療的黃金期,可能賠上健康甚至失去生命。

腫瘤標記指數過高 男檢出罕見壺腹癌

腫瘤標記指數過高 男檢出罕見壺腹癌#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6歲的劉先生從40歲就開始接受成人健檢與高級健康檢查,健檢資歷已有25年以上,秉持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透過健康檢查能在問題發生前,及早應對與處理。以往檢查報告都正常,直到4、5年前大腸癌腫瘤標記指數(CEA)顯示過高,連續追蹤2年仍找不到任何病兆或瘜肉,心上猶如懸著大石,無法安心。腸癌腫瘤標記指數過高 發現壺腹黏液型腺癌近期劉先生接受高級健康檢查,內視鏡檢查顯示胃食道逆流嚴重,轉介胃腸肝膽科門診,發現壺腹長了1.5公分的腫瘤,為十二指腸第二部份內側腸壁,檢查較難被發現。切片檢查發現是惡性腫瘤,確診為罹患罕見零期的壺腹黏液型腺癌。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李傑哲表示,長在壺腹內的腫瘤,如果是傳統開刀,至少要切掉1/2的胃部、胰臟頭、局部的十二指腸及膽道,手術時間長、過程棘手。術後會產生膽道、胰管狹窄的併發症,術後縫合會有膽汁滲漏,容易感染。內視鏡黏膜切除術 減少副作用及後遺症李傑哲主任表示,選擇「內視鏡黏膜切除術」,不僅可保留器官,也能達到完整治療,減少副作用、後遺症,預後也較好。零期的壺腹黏液型腺癌,尚未嚴重到出現黃疸或是腹痛及腫瘤壓迫造成膽道嚴重阻塞,手術過程順利,劉先生術後經過4天休養已平安出院,往後仍需定期追蹤。劉先生會督促家人自費去健檢,常常跟他們說要投資健康,千萬不要等也不要省,一同關心自己的健康,避免小病拖成大病。預防醫學的觀念相當重要,透過健康檢查能早期發現癌症病兆,早期治療可提升癌症的治癒率及存活率。如果延誤診斷或不當治療,錯過最佳治療時期,恐怕危及生命。

腹痛竟是腸套疊!闌尾長腫瘤導致

腹痛竟是腸套疊!闌尾長腫瘤導致#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0歲的李同學,在學校圖書館準備期中考試時,肚子突然開始痛。以為是考試壓力太大使腸躁症發作,沒想到休息後腹痛越來越嚴重。就醫檢查時發現李同學右下腹壓痛,經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一段小腸鑽進去升結腸裡,疑似「腸套疊」。闌尾惡性腫瘤 以手術治療為主彰化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張譽耀表示,無法排除李同學的腫瘤可能性,經微創手術,以腹腔鏡小傷口進行,發現闌尾有1個3公分的腫瘤,造成「腸套疊」。進行腹腔鏡右側半結腸切除手術,手術時間約1個半小時,傷口不到3公分。李同學術後第3天即出院,病理報告指出為「低度惡性闌尾黏液性腫瘤」。「闌尾惡性腫瘤」很罕見,只佔消化道惡性腫瘤的0.5%。很多闌尾惡性腫瘤沒有症狀,有些以急性闌尾炎表現,有些則以腸套疊表現。闌尾惡性腫瘤診斷很困難,許多病患是手術後病理報告出來後才知道原來不是「急性闌尾炎」,而是闌尾惡性腫瘤。闌尾惡性腫瘤治療以手術為主,若有淋巴轉移或是遠處轉移,則需搭配化學藥物治療。幼兒型腸套疊好發於2歲 治療只需以大腸鏡復位腸套疊分成2種,分為幼兒型和成人型。幼兒型腸套疊大多好發在2歲左右的幼兒,無原因發生,時常造成幼兒腹痛、腹脹、或腸阻塞。治療多不需手術,只需大腸鏡復位即可,少數復發型的幼兒型腸套疊才需手術治療。張譽耀醫師表示,但成人型腸套疊大多都有病灶,可能是大腸癌、闌尾癌、或大腸發炎,這些病灶大多需要手術治療才會康復。數年前如腸套疊這種急診手術,多以傳統開腹式手術進行,但近年來由於手術技術進步,大多可以小傷口的腹腔鏡微創手術進行,傷口小、術後恢復更快。

專家:部分腫瘤患者 死於「心理休克」

專家:部分腫瘤患者 死於「心理休克」#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相信許多人都有類似情況,出現生氣、焦慮、悲傷或壓力大的情緒時,身體出現緊繃、頭痛等等不適。其實「心身症」就是心理的因素導致生理的疾病。許多臨床研究發現,假如癌症病人表現出消極逃避的態度,往往比醫生預期的早逝,這說明了情緒影響身體的密切關係。精神疾病患者 失去正向求生意志我的督導有個學有專精、優秀的朋友在六十多歲時,突然被告知自己是乳癌第二期,這位朋友告訴督導,她覺得她一生活夠了,剩下的就順其自然。乳癌是一種治癒率極高的癌症,在充分的治療下都能被穩定的控制,而她一開始就失去求生意志,最後當然就如同她的預期,日漸惡化而去世。當我化療期間掉髮,戴著頭巾、仍在門診與精神科病人談話時,曾不只一次遇到病人豔羨的眼光:「老師,妳應該好起來的,為什麼生病的不是我而是妳?反正我老早就不想活了,是我生病的話該有多好?」巴不得罹癌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心理與身體狀態相互影響這些病人的意思是,如果他們罹癌了,也算順水推舟完成心願了(但也得真的病重到活不成才行);心不想活,如果這個軀殼能配合該有多好。那麼如果倒過來說,身體病了,也許也能藉由心智的力量,來增加讓自己活下去的動能。儘管你不一定是因為心理因素才生病,但一定可以透過正向心理幫助身體痊癒,兩者相互依存的程度正是魚幫水、水幫魚,如果心不想活,身體罹病的機率就會增加,互相拖累的程度也是呈等比級數的快速。心靈痛苦造成疾病 團體治療可抒發中國的腫瘤醫學專家何裕民即說,許多腫瘤患者不是死於疾病本身,而是死於「心理休克」,所謂哀莫大於心死,許多癌症患者不是病死的,是被嚇死的。臺灣的抗癌名醫許添盛也說:「疾病是心靈痛苦創造出的結果。」所以治療身體必須先從治療心理做起,就癌症來說,目前有愈來愈多的關懷與支持團體,欲透過情緒支持的方式來幫助自己的病。在團療的過程中,許多癌友都發現彼此有些共同特徵,例如壓抑、固執,需要藉由分享來修正。雖然目前科學仍在研究情緒與癌症的因果關係,但行為或心理治療卻可以減緩我們身體上的痛苦,不一定可以延長壽命,卻可以讓你活得更有品質、更有自尊。(本文摘自/好想找人說說話/遠流出版)

「癌」莫能助?醫:癌症存在為了救命

「癌」莫能助?醫:癌症存在為了救命#腫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癌症可以說是世上最受人誤解的疾病之一,人們被大量的引導去相信:當癌症出現時,我們需要發動化學物質和放射線來消滅它,而且要快!有一流行的說法—多且頻繁的癌症篩檢就代表有更高的機率能預防和克服癌症,但其實篩檢會干擾身體對抗癌細胞的自然過程,且使問題更糟。癌症是最後治療方法 身體矯正產生損傷癌症完全是正常的!而你的身體已全然裝備好要來對抗癌症,因為人體具有神奇的能力以打敗數萬個每天新生的癌細胞。實際上,癌症是極端毒性的最後治療方法,這很像我們因為感染而出現的局部「發炎」,或是當你得了感冒會「發燒」,這是我們身體嘗試矯正因代謝失調、暴露在化學物質中和其他致癌因素而造成的損傷。雷歐那.寇德威爾博士是一位自然醫學療法醫師,也是一位正統醫師,他說明:「癌症就是自己的解藥,人們卻不瞭解這點。癌症的存在是為了挽救你的生命,當你將因過多的毒素而死亡時,身體會製造出一個袋子,將所有毒素都往裡頭塞,並且將袋子鎖起來—這就是腫瘤。」癌症篩檢阻礙免疫機制 造成死亡根據所有你以為你知道的事,要接受這個事實很難,然而,這就是真相。癌症是身體對於外來致病和有毒物質的入侵所做出的正常反應;而癌症篩檢,雖然那些支持者宣稱它們有多好,但它們其實會阻礙免疫機制運作,而且導致癌症無法控制,最後造成死亡。人體確實一直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癌細胞,「好的」癌細胞是知道自己已經受損然後決定自我修復或自殺,這才是我們所說的「正常的細胞循環」;而「壞的」細胞就是那些儘管知道自己是惡性細胞,卻還不斷的繁殖,透過消耗原本應該供給健康細胞的身體能量和營養來形成腫瘤,這些就是癌症篩檢所應該要偵測出來的,也是治療應該要消滅的,這時,外界的介入有其必要。(本文摘自/癌症的真相/方智出版)

腰痠、腳麻不就診 竟暗藏癱瘓風險

腰痠、腳麻不就診 竟暗藏癱瘓風險#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8歲的陳女士自2年前開始,腰、雙腳出現痠痛感,當時以為是月子沒做好,或剖腹產時做脊椎麻醉的後遺症而不以為然,認為回家休息後就會得到緩解。直到發現走樓梯或平路時,前面沒有障礙物卻很容易跌倒,而且次數愈來愈頻繁,才就診檢查。脊髓神經長腫瘤 開不開刀皆可能癱瘓陳女士一開始做核磁共振檢查,檢查結果不是一般神經問題,而是脊髓內膜的腫瘤,長在脊髓神經裡面。腫瘤長的位置比較高,加上腫瘤比較長,開刀風險大。然而不開刀會慢慢癱瘓,但開刀仍有一半機會癱瘓,四處求醫沒有醫生願意冒風險動刀。陳女士陸續跑了幾家大醫院,有的醫生說腫瘤只能拿一半,有的醫生則說腫瘤不要拿,只要把骨刺拿掉做減壓。有醫生說可以幫她開刀,但時間排到半年以後。最後終於找到醫師願意近期動刀,而且術後恢復良好。腫瘤位置、大小 造成手術風險高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表示,陳女士的脊髓瘤長在頸脊髓與胸脊髓交接之處,12多公分長的瘤因長在脊髓內,加上位置在高位的地方,增加手術困難度。腫瘤愈大需要把脊髓切開的範圍就愈大,開刀過程中所發生不可預期及造成神經傷害的風險相對提高,包括癱瘓、影響呼吸功能。陳金城副院長表示,手術時在顯微鏡輔助下,4小時順利將瘤清除,術後的陳女士目前已恢復正常行走功能,大步邁向新人生。若是長時間久站後雙腳難免又痠又麻,但若是症狀持續且伴隨著跌倒,可得小心體內恐暗藏危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