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切除肺癌腫瘤 單孔胸腔鏡手術傷口小

切除肺癌腫瘤 單孔胸腔鏡手術傷口小#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肺癌排名臺灣10大癌症死因排名第一位。為了讓病患能快速回復生活,花蓮慈濟醫院2016年9月開始採用「單孔胸腔內視鏡」進行胸腔手術,避免了手術中肋間神經受損導致術後胸部的麻木感,減少出血量與疼痛感,讓病人可以快速回復手術前正常的生活功能。術後3至4天即可出院花蓮慈院胸腔外科張比嵩主任表示,單孔胸腔鏡手術適用範圍包括肺癌的肺葉切除,肺節切除,縱膈腔腫瘤切除,重症肌無力胸腺切除,心包膜切開引流,食道癌切除及局部肺葉切除與肋膜腔疾病手術,手術只須透過一個約3至4公分的傷口,除了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恢復時間也能縮短,疼痛感也較傳統開胸手術下降,出血量非常微量,不需要輸血,術後即可下床活動,平均在手術後3至4天即可出院。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早期腫瘤花蓮慈院陳培榕副院長表示,肺癌的死亡率排名第一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許多病人會忽略初期的徵兆,檢查上也不容易發現,但是現在透過低劑量的電腦斷層掃描,可以有效發現早期腫瘤。花蓮慈院外科醫學發展中心主任賴鴻緒教授表示,透過單孔胸腔內視鏡切除肺部腫瘤,可以把傷口從傳統開胸手術的約20公分,縮小至3、4公分,疼痛感低、出血量少,恢復期也可從傳統開胸的1個月縮短到3-4天,能讓病人更快回復正常的生活。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無症狀黏膜下腫瘤 內視鏡治療方法多

無症狀黏膜下腫瘤 內視鏡治療方法多#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0歲的王小姐做胃鏡及大腸鏡健康檢查時,胃鏡檢查發現胃小彎有1顆1公分左右的黏膜下腫瘤,進一步接受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確定。施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腫瘤。手術過程順利,無穿孔等併發症,術後開始進食也無任何不適,術後第3天出院。黏膜下腫瘤通常小於2公分 大部分沒有症狀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康瑞文表示,一般熟知的胃癌及大腸癌,是由腸胃道最內的黏膜層長出來的病灶,往外的黏膜肌層、黏膜下層及肌肉層所長出來的腫瘤則統稱為黏膜下腫瘤。黏膜下腫瘤上面覆蓋有正常黏膜層組織,當腫瘤體積大到將覆蓋在上面的黏膜層頂起來時,才會在鏡檢時被發現。當懷疑有黏膜下腫瘤時,須進一步安排內視鏡超音波確定腫瘤大小、超音波特徵及從腸胃道的哪一分層出來,來推測是脂肪瘤、囊腫或異位性胰臟等良性腫瘤,或腸胃道基質瘤、神經內分泌瘤或神經鞘瘤等惡性腫瘤。根據以往報告,鏡檢發現的黏膜下腫瘤通常<2公分,大部分沒有症狀。可選擇以內視鏡方式切除但是,當腫瘤逐漸長大就有可能會產生腹痛、腸胃道出血或阻塞等症狀。康瑞文醫師表示,如果仍無法判斷,就需以內視鏡超音波導引做組織取樣,決定是否切除腫瘤。康瑞文醫師表示,現在對<2公分的黏膜下腫瘤,會優先考慮用內視鏡切除,並根據腫瘤的位置、大小,可以選擇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或內視鏡黏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相較於外科手術而言,內視鏡有保留器官、縮短住院時間及術後即可進食的優勢。

濕邪上身腫瘤跟著來!吃10去濕食物

濕邪上身腫瘤跟著來!吃10去濕食物#腫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編輯整理)按中醫的說法,「濕」指的是「濕邪」、「痰濕」,人體很多疾病都是因為「濕」的存在,大家最熟悉的疾病就是「濕疹」。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這些病也都跟「濕邪」、「痰濕」關。我們日常食物中有很多都具有去濕的功效,可以經常食用。自我評斷身體是否有濕1) 看感覺/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都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  2) 看大便/大便黏膩,而且顏色發青,軟爛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誌,很多人都有),而且總有排不淨的感覺,這是身體有濕的一個標誌。3) 看舌苔/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淨,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10種去濕食物• 薏仁/利水滲濕、健脾止瀉。• 綠豆/清熱解毒、去濕利尿。• 冬瓜/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 洋蔥/和胃下氣、化濕祛痰。• 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濕。• 玉米/調中開胃、降濁利尿。• 馬齒莧/清熱去濕、散血消腫。• 高梁/健脾益腎、滲濕止痢。• 鯽魚/健脾利濕。• 水芹/清熱利水。(本文摘自/吃對家常菜最健康/博悅文化)

皮膚黃、茶色尿 小心阻塞性黃疸要命

皮膚黃、茶色尿 小心阻塞性黃疸要命#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黃疸是國人所熟悉的肝病,血液中膽色素上升,使皮膚變黃、尿液呈現茶色,阻塞性黃疸為其中之一。醫師提醒,阻塞性黃疸不單造成肝臟功能損壞,膽道系統無法疏通,如同排水道阻塞般容易孳生細菌,引發膽管炎、敗血症等急性併發症,造成生命危險。膽胰道惡性腫瘤 造成阻塞性黃疸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堯生說明,人體肝膽系統分工為肝臟製造膽汁,透過如城市下水道般的肝內與肝外的膽道系統,流入腸道內幫助消化。如果膽管阻塞或狹窄,使膽汁淤積於膽道內無法順利排出,就會造成黃疸。膽管阻塞的成因,分為良性與惡性。良性的膽管阻塞成因有膽管結石造成阻塞、其他原因造成的良性膽管狹窄、慢性胰臟炎造成膽管壓迫,或是膽管手術後併發症等。膽胰道惡性腫瘤則因國人平均餘命提升,發生率有緩慢上升的趨勢,腫瘤壓迫或侵犯膽管造成阻塞性黃疸的機會跟著上升。無法開刀的病患 可使用「體內膽管置放支架引流術」阻塞性黃疸應盡量讓膽管通暢,才能有較好的預後。無法開刀的病患,治療重點在成功維持膽管暢通,降低黃疸,避免膽管炎發生,使病患能及時接受化學治療或合併放射線治療,延長病患的存活期。王堯生醫師表示,解除病人膽管阻塞的方法,主要有「體內膽管置放支架引流術」及「體外經皮穿肝膽管引流術」2種。病況複雜的病人,也常會合併2種治療方式。體內膽管置放支架引流術的優點在針對中、遠段的膽管阻塞,透過內視鏡及X光透視鏡的輔助,將塑膠或金屬支架置入膽管狹窄處,金屬支架更有自主擴張狹窄處的優勢,與心臟冠狀動脈支架的原理類似。研究顯示金屬支架相較於塑膠支架使用期間更久,可減少重複接受內視鏡治療的次數,對惡性腫瘤膽管阻塞的病人有增加存活的時間。金屬支架也適用於良性膽管狹窄,更有主動擴張狹窄處的優勢,對於慢性胰臟炎所造成的膽管狹窄,其臨床治療效果更勝於塑膠支架。王堯生醫師提醒,阻塞性黃疸的治療,會因為病患複雜程度而有不同的治療策略,金屬支架也並非在所有情形下一定優於塑膠支架,須經評估。

體重急遽上升?藏巨大惡性脂肪肉瘤

體重急遽上升?藏巨大惡性脂肪肉瘤#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6歲的楊媽媽非常重視健康,生活作息規律,飲食也相當講究,她不僅不吃外食,做飯也盡量挑選生機食材。但2016年開始,2年體重從原本40公斤上升至61公斤,且經常腹脹、噁心。因為沒有特殊不適,自我安慰是中年發福而不求醫,直至2018年4月,家人督促就醫檢查,發現體內有顆巨大腫瘤,手術切除這顆從腹腔長出重21公斤的罕見大型惡性脂肪肉瘤。臺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李朝樹說明,脂肪肉瘤從患者後腹腔右側長出,隨著脂肪層逐漸增大,幾乎佔據肚子所有空間、占患者體重的1/3。脂肪肉瘤將楊媽媽的身體臟器、腸子擠壓到左邊腹腔,甚至包覆住右腎與右腎上腺。考量脂肪肉瘤為惡性,為避免復發,與家屬解釋後將右腎與右腎上腺一併切除,再把移位的胃腸、臟器歸位。楊媽媽住院一周出院,定期門診追蹤。脂肪肉瘤多生長於後腹腔 初期鮮少不適脂肪肉瘤跟脂肪瘤同是脂肪細胞構成,外觀、觸感相似,但與脂肪瘤的良性特徵不同,脂肪肉瘤是脂肪細胞在深層軟組織中異常增生導致的惡性腫瘤,發生機率僅占惡性腫瘤的千分之2至千分之3,相當罕見,常發生在中年以上患者。李朝樹醫師表示,脂肪肉瘤致病機轉不明,多生長在後腹腔,位置深層,所以患者初期鮮少有不適症狀,通常會腫瘤體積增大、壓迫周圍器官,產生不適(腹脹、腹圍變大、噁心或其他腸胃症狀時才會發現。脂肪肉瘤能生長在人體任何地方,但以腹部、四肢最常見。不確定就診科別 可前往家庭醫學科初步判斷透過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等判斷腫瘤大小、構成、擴散情形後,用手術切除乾淨,術後視患者情況決定是否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脂肪肉瘤好發於體內深處,體積不大時容易被忽略,即使手術切除也可能再發,必須長期追蹤,若有復發可能需要再次手術。李朝樹醫師提醒,身體有任何異狀、不適,要盡快就醫,由專業醫師做相關檢查。若不確定就診科別,可前往家庭醫學科,由醫師做初步判斷,切勿拖延,以免延誤病情。

喉嚨痛是感冒?驚見5公分淋巴癌腫瘤

喉嚨痛是感冒?驚見5公分淋巴癌腫瘤#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6歲的周阿公喉嚨疼痛,原本以為是感冒,20多天後竟吞嚥困難。到醫院耳鼻喉科就診,發現口腔上顎約5公分大的腫瘤,切片確診為淋巴癌。轉血液腫瘤科化療,消除腫瘤且沒有轉移,也可正常吞嚥。周阿公不放棄,見證年紀大也可化療。口腔內腫瘤大部分是口腔癌 淋巴癌是少數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周阿公上個月來就診時自訴喉嚨痛20多天,一直在診所吃感冒藥,但沒有好轉又越來越不舒服,連吃東西都難吞嚥,講話也困難。電腦斷層等檢查顯示阿公的口腔上顎有個滿大的腫瘤,阻礙吞嚥,研判口腔癌的可能性大,但切片送驗卻是淋巴癌。長在口腔內的腫瘤絕大部分是口腔癌,極少口腔內的癌症是淋巴癌,淋巴癌分布位置以頸部、腋下、鼠蹊部、縱膈腔及腹腔的淋巴結較多。彰醫副院長、血液腫瘤科醫師樊聖說明,扁桃腺及其外圍有淋巴組織,仍有可能出現淋巴腫瘤,造成喉嚨疼痛,就像周姓阿公誤以為感冒,其實是淋巴腫瘤正快速長大。淋巴癌成長快速 而化療治癒率也較高淋巴癌是化療成效很好的癌症,也是可治癒的癌症。周阿公身體還算硬朗、精神不錯,建議可以化療。但由於阿公已經高齡96歲,仍存在風險,最終由阿公及其家人決定,阿公明確表達要化療的意願,醫院方面也全力醫治。樊聖醫師表示,淋巴癌是一種長得很快速的腫瘤,治癒率約40%。阿公果斷接受化療,很快地施以低劑量化療,目前還在療程中,復原情況良好,可以吃得下東西,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治癒機率很高。

乳房良性腫瘤怕增大 新手術傷口小

乳房良性腫瘤怕增大 新手術傷口小#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很多人困惑,乳房良性腫瘤到底要不要切除?31歲的黃小姐摸到左邊乳房有2公分小腫塊,就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除了原本觸摸到腫塊,還有2個約1.5公分小腫塊,切片檢查確診為乳房纖維腺瘤。雖然是良性腫瘤,但擔心腫瘤增大造成困擾,又怕開刀會留下疤痕。與醫師討論後,進行超音波導引真空輔助抽吸乳房腫瘤切除手術,黃小姐恢復良好,隔天恢復正常上班。乳房纖維腺瘤好發年輕女性 多為良性仍造成困擾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乳房醫師陳彥志說明,通常乳房出現腫塊,約90%是良性,只有10%是惡性腫瘤。常見的良性乳房腫瘤有「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囊腫」、「乳房囊腫」3種,其中以乳房纖維腺瘤最常見,好發於15至35歲的年輕女性。由於形成惡性腫瘤機率不高,定期追蹤即可,但對大部分的年輕女性而言仍相當困擾。當病患自我檢查、超音波檢查或X光檢查發現乳房有腫塊,醫師會藉由影像特徵,判別良性、惡性;若有惡性可能,則以細針穿刺,採樣化驗,確定屬性後,再決定治療方式。傳統治療乳房纖維腺瘤,必須等到腫瘤大於2公分,在超音波定位下,劃一個比腫瘤大的切口,將整顆腫瘤取出。但通常都不只1顆腫瘤,若要將所有腫瘤取出,術後就會有數個傷口,影響乳房外觀。超音波導引、真空抽吸 腫瘤大於3公分不適用陳彥志醫師說明,「超音波導引真空輔助抽吸乳房腫瘤切除手術」利用真空抽吸取出腫瘤。局部麻醉或輕微震靜麻醉後,利用超音波導引確定位置,在病患皮膚上劃出約0.5公分的切口,將0.2至0.3公分粗、附有刀片的探針深入腫瘤組織切割。每切掉一小塊腫瘤,就用真空抽吸管抽出,反覆直到清除。這個技術打破過往手術限制,即使腫瘤不大,只要病患有需求,就有機會切除。然而此種手術方式仍有出血風險,3公分以上的腫瘤不適用。術後仍會化驗 若腫瘤為惡性需再度開刀雖然術前的超音波檢查或穿刺化驗可推估腫瘤屬性,但並非絕對。無論是傳統切開手術或真空抽吸的微創手術,醫師都會在術後將取出的腫瘤拿去化驗,若是惡性腫瘤,就必須再次開刀切除周圍組織。醫療科技的進步,讓有良性乳房腫瘤困擾的年輕女性多了一個治療選擇,陳彥志醫師提醒,不要輕忽乳房腫瘤。許多病患摸到腫塊不願面對,或尋求其他非醫療管道,使腫塊日益增大,延遲治療。培養自我檢查習慣很重要,無論良性或惡性,早期發現身體異常,便能早期治療,若因不敢面對而拖延可能造成遺憾。

貧血必缺鐵?男檢查才知有腎臟腫瘤

貧血必缺鐵?男檢查才知有腎臟腫瘤#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男性感覺身體疲勞、一動就喘,雖然診出貧血,但服藥半年後效果仍不佳。轉診到血液科門診,終於查出貧血是左側腎臟腫瘤引起,開刀切除腫瘤後才改善。另一名高中女生,入學健康檢查時發現中度貧血,測量血鐵蛋白後診斷為缺鐵性貧血。疑似生理期出血量多、偏食、未適當補充鐵劑造成貧血。補充鐵劑治療後,體能變好,也連帶促進課業進步。貧血症狀眾多、不特異 驗血才發現烏日林新醫院血液科主任林增熙說明,一般人以為貧血只是一種疾病,這種認知不正確且危險。其實貧血是一群疾病的總稱,並非給予補血藥或輸血就可以治療。處理貧血最重要的是找出背後原因,然而大部分貧血的人不知道自己貧血而未去檢查。貧血引起的症狀五花八門、沒有特異性,甚至有些人無任何不適,直到驗血發現血紅素偏低才知道貧血。血紅素的高低可代表貧血的嚴重性嗎?不盡然。有些疾病進展緩慢,直到感覺疲倦、頭暈、頭痛、心悸或活動性喘息才就醫。需注意貧血背後的原因,不一定只有一種。例如遺傳海洋性貧血(地中海貧血)合併缺鐵性貧血時,有些醫師認為遺傳性貧血的患者不能服用鐵劑,其實這種患者如果合併缺鐵性貧血還是可服用鐵劑,直到血鐵蛋白回復正常。初步需先排除惡性腫瘤 再找出可治療的疾病林增熙主任提醒,尋找貧血背後的原因很重要,但不一定很簡單,初步需先排除惡性腫瘤所造成的貧血。例如大腸癌、骨髓瘤等;其次再找出可治療的疾病,例如缺鐵性貧血、維他命B12缺乏貧血等等。對於貧血除了要有高度警覺心,還要追根究底,找出貧血背後的原因。目前血液常規相當普及,查出有貧血並不困難,但千萬不宜自行研判貧血原因,亦不能自行服用補鐵藥治療,以免延誤病情。如果有貧血問題,建議掛血液科門診,由血液科醫師提供專業檢查及諮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