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免疫治療助肝癌末期菇農重生 醫籲恢復健保給付

免疫治療助肝癌末期菇農重生 醫籲恢復健保給付#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南投65歲許姓菇農患有B肝卻未定期追蹤,除了白天工作,夜裡也須關注菇類生長狀況;三年前他因腹痛休克送急診,不幸確診第四期肝癌,原本預估壽命僅剩一個月,所幸藉由化放療、栓塞、手術、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方式,幸運撿回一命,但因健保不再給付免疫治療,讓他對後續療程感到憂心。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 可延長存活期逾23個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陳政國表示,三年多來,患者陸續接受化放療、三次載藥微球栓塞治療,因其中一顆腫瘤侵襲大腸,故於腫瘤縮小後安排手術切除,但又因黃疸過高導致肝衰竭,數度徘徊鬼門關,每當快放棄時,總是出現一線生機,再加入標靶藥物及施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後,終讓B肝及肝腫瘤獲得控制,「可說是從死神手中搶回一命」。其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肝癌二線治療,2019年通過健保給付,由於施行一年多來,全國對於藥物的反應率僅一成多,因未達預期醫療效益,故不再給付,但陳政國指出,臨床上仍有如同許姓菇農的患者,因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後,不但成功控制病情,也順利回到工作崗位,由於腫瘤接近治癒,後續仍須不間斷治療。陳政國強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目前肝癌治療的趨勢,相較於原先僅使用標靶藥物只能延長存活期12個月,現今再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可延長患者存活期逾23個月,且合併療法對腫瘤反應率近3成、疾病控制率73.6%,若持續治療超過半年,疾病控制率可近9成,並延緩生活品質惡化近一年。每月療程30萬元 無法負擔後續醫療費恐中斷治療以許姓菇農為例,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至今,每兩周須施打一次,每次療程15萬元,所幸當時有健保給付,才讓他不至於承受龐大的經濟壓力,但因目前健保不再給付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也讓他憂心無法負擔後續醫療費用,必須中斷治療,建議能考慮恢復納保,造福真正有需要的患者。陳政國也提醒,肝癌三部曲為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已知罹患B、C型肝炎的患者,應配合醫囑服藥以控制病情,由於早期肝癌症狀不明顯,若出現不明原因腹脹、腹痛、容易疲勞、黃疸等症狀時,應盡速就醫檢查。

不明牙痛真要命 意外發現腦內藏「珍珠」

不明牙痛真要命 意外發現腦內藏「珍珠」#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頭暈、頭痛、牙痛可別以為對症下藥就好,小心腦內藏腫瘤!一名53歲婦人經常頭暈、頭痛,到醫院檢查後一切正常,不料接踵而來的牙痛讓她四處求助牙醫,卻在拔了五顆牙後痛不欲生。最後腦部檢查中才發現腦內長了如珍珠般的腫瘤,在求助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做腦部手術後,立即解除多年的疼痛折磨。拔了五顆牙仍痛到不行 竟是罹類上皮囊腫這名住在新北市的呂姓婦人,原以為頭暈、頭痛只是單純婦女病,到鄰近醫院做腦波檢查一切正常,後續也沒多想,每次只要疼痛發作,就會喝黑咖啡緩解頭痛,但隨之而來又換成牙痛。她說,原本每半年洗牙一次都很正常,自從兩年前牙痛開始,每次洗牙就疼痛難耐,醫生說可能是神經鈣化,也接受拔牙,陸續共拔了五顆牙,裝上假牙後,痛到不行,甚至最後牙醫師還建議抽牙齒神經,弄到後來牙齒都快被拔光。婦人輾轉又到神經內科看診,醫師從腦部檢查影像中發現疑似腫瘤的東西,後續並協助轉至外科,就在核磁共振檢查後,判斷可能是水瘤,且腫瘤已壓到小腦及腦幹等生命中樞,醫生說明腫瘤位置特別,年紀相對大,使得手術風險增高。她害怕手術失敗,四處打聽下找到陳金城醫師,經再次詳細檢查,確認腫瘤為「類上皮囊腫」,後續安排住院手術。腫瘤長在腦幹旁 沿著神經孔鑽到三叉神經陳金城指出,患者腦內的類上皮囊腫約4公分,這種瘤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多數為良性,生長緩慢,早期無明顯症狀,但腫瘤生長到一定體積後,壓迫神經就會出現不適感。因婦人腫瘤長在腦幹旁,第四腦室位置,且這個腫瘤會沿著神經孔鑽到三叉神經位置,到第七條顏面神經位置,出現症狀包括牙齒痛、臉麻、流口水、頭痛、頭暈、吞嚥困難等,若不手術切除恐有生命危險。手術中進入腦部生命中樞腦幹附近,即看到數顆宛如珍珠般閃閃發亮的腫瘤,其柔軟且完全無血管分佈,手術並不困難,只要將珍珠瘤的觸角深入腦部每一間隙,小心完全切除即可。腦部的類上皮囊腫為良性瘤,且可以完全被切除及保留所有腦組織與腦神經,因此癒後良好,呼籲民眾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預防癌復發 液態切片從血液中揪腫瘤DNA

預防癌復發 液態切片從血液中揪腫瘤DNA#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已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超過38年,包括乳癌、肺癌、攝護腺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生率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隨著分子醫學的進步,癌症治療已朝向精準醫療的方向邁進,至於癌症檢測也發展出了液態切片。新店耕莘醫院血液腫瘤科林育麟醫師解釋,「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都可能產生癌症,當癌細胞凋亡之後,癌細胞崩解使得腫瘤DNA釋放至血液循環裡,稱為「循環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所謂的液態切片,就是透過抽血來收集血液中的循環腫瘤DNA,再用先進的技術分析病患體內的癌症基因。目前抽血是最成熟的技術,不過病人的各種體液,包括胸水、腹水、尿液等,也都可以進行液態切片。」要診斷癌症,傳統做法是利用手術或細針來取得組織切片,如果是肺部腫瘤,就用一根針穿過胸壁進入肺臟,夾些組織出來化驗;如果是肝臟腫瘤,就用一根針穿進肝臟,夾出腫瘤組織。這種方式能夠取得腫瘤組織,但也伴隨一些風險,用針穿進肺臟,有導致氣胸的風險,用針穿進肝臟,就有導致出血的風險,而讓患者卻步,不敢接受組織切片。穿刺取癌細胞 恐無法獲得全部癌症基因林育麟醫師指出,用針取得癌症組織,還會面臨另一個困境,就是無法克服「腫瘤異質性」的問題。病人體內的惡性腫瘤可能是由多種不同基因突變的癌細胞所組成,用針取出部分的癌細胞,像是隨機取樣,可能無法得到全部的癌症基因,而影響檢測結果。 液態切片能收集到各種不同基因突變的癌細胞所釋放到血液裡的DNA,可以克服腫瘤異質性的問題,得到較完整的檢測結果。「因為只要透過抽血便能進行檢測,疼痛較少、風險較低、便利性較高,患者也較不會恐懼。」林育麟醫師說,「運用於癌症的長期監控,偵測腫瘤的復發、遠端轉移,能克服腫瘤異質性帶來的偏差,且液態切片是檢測當下病人體內癌症基因突變的狀況,較為及時。」林育麟醫師說明,液態切片的臨床應用可分為早期跟晚期。早期指的是第一到第三期的病患,治療方式是以手術為主。術後追蹤的過程中,醫師和病患最擔心的就是癌症復發。透過規則抽血檢測液態切片,能偵測血液中的腫瘤突變基因比例的變化。開完刀時,血液中的基因突變比例會大幅下降,若後續發現突變基因比例上升,代表腫瘤有復發的跡象。「根據研究,利用精密檢測技術,可以比電腦斷層,平均提早188天偵測到癌症復發的跡象。」林育麟醫師說,「因此,目前建議追蹤液態切片的頻率,大概是每3~6個月做一次。」液態切片監控治療成效 幫助及時更換藥物林育麟醫師說,「癌症第四期的病人無法使用手術解決,大多需要全身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這些治療在經過一段時間後,癌細胞可能會產生抗藥性。這時使用液態切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監控治療效果。如果基因突變的比例上升,我們就可以知道藥物漸漸失去效用。」通常在接受第一線的治療後,腫瘤縮小、基因突變的比例也會跟著降低。治療一段時間後,癌細胞產生抗藥性,由液態切片測得的基因突變比例會漸漸上升,這時便需要更換成第二線治療藥物。林育麟醫師回憶,曾經有40多歲的直腸癌患者,診斷時已是第四期。剛開始做液態切片時,發現8個癌症基因突變,且基因突變比率超過50%。在接受標準的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後,基因突變的數目就降到3個,基因突變比率降到0.68%,顯然治療有發揮成效。經過一段時間,液態切片發現基因突變的數目增加到6個,基因突變比率爬升到16%,代表腫瘤產生抗藥性,於是便幫病人換藥。更換藥物後,液態切片發現基因突變的數目減少到4個,基因突變比率降到5.9%。液態切片能幫助醫師評估治療成效,以及更換藥物的時機。除了監控治療效果,液態切片還有另一種目的,就是幫助尋找藥物,因為液態切片能偵測獨特的基因突變,假使有藥廠發展出相對應的治療藥物,就有機會幫病人延長生命。筆記重點林育麟醫師分析,針對第一期至第三期的癌症病人,液態切片可以長期監控癌症是否復發;針對第四期的癌症病人,液態切片能夠監控治療成效、評估換藥的時機,另外也能幫助尋找新藥。在未來的癌症治療上,液態切片勢必會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警訊!乳癌年輕化 35歲以下患者已近一成

警訊!乳癌年輕化 35歲以下患者已近一成#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5歲吳姓女子時常覺得下背痠痛、伴隨下肢無力,至醫院求診,檢查發現是乳癌骨轉移;另一名30歲蔡姓女子更衣時摸到左乳有腫塊,就醫經過乳房攝影和超音波詳細檢查,腫瘤切片後發現罹患乳癌第二期。年輕人不能再仗著擁有健康本錢,覺得癌症離自己遙不可及。根據WHO最新的統計,女性乳癌已經成為全球最常被診斷出的癌症,首次超越肺癌,光2020年,就有230萬名女性被診斷出罹患乳癌;平均每四名女性罹癌患者中,就有一人是乳癌。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 35歲以下患者是美國的4.5倍在台灣,乳癌同樣位居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相較於歐美,近年來台灣乳癌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據統計,35歲以下的年輕型乳癌佔9%,是美國的4.5倍。這個熱情活力的年齡層,有的未婚,有的新婚準備懷孕,更不乏初為人母的角色轉換期,身為家庭支柱的女人們,一旦倒下,不僅對自身信心嚴重衝擊,也可能動搖伴侶間的緊密關係。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陳韻之醫師指出,遺傳基因、遲生育/不生育、初經早、停經晚、肥胖和環境荷爾蒙都是乳癌的危險因子,其中,遺傳、環境荷爾蒙和年輕型乳癌息息相關。遺傳、環境荷爾蒙是主因 加上不良生活型態讓癌上身陳韻之表示,環境荷爾蒙這些外源的化學物質因干擾了正常雌激素在體內的作用,而阻礙了正常乳腺的發育,進而衍生出癌症。生活中常隱藏在寶特瓶、塑膠飲料杯、香水、止汗劑、潤膚霜、指甲油、髮膠、殺蟲劑,甚至存於大型魚類中的重金屬也是。這些內分泌干擾物質如果再加上現代人的不良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癌症可能無形中上身,不能輕忽。乳癌預後其實非常好,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女性和40歲至44歲有家族史女性,提供每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未滿40歲的女性,除了定期的自我乳房檢查,有家族史甚至有危險因子的女性,也都可以自費至醫療院所尋求檢查和諮詢,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檢查,就輕忽定期的乳癌篩檢。

腫瘤塞滿咽喉命危 引導式化療來救援

腫瘤塞滿咽喉命危 引導式化療來救援#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黃先生確診罹患下咽癌腫瘤後,因猶豫治療可能發生後遺症,遲遲不願意就醫。腫瘤逐漸長大塞滿喉部,黃先生無法順利進食、呼吸,幾乎瀕臨死亡,因呼吸極度不順送急診,當時特大腫瘤讓急診醫師幾乎無法插管導通呼吸,還好醫療團隊沒有放棄,決定先採用「引導式化療」處理。三個月後,咽喉腫瘤竟全數消失,從鬼門關前搶回一命。腫瘤縮小採根治性治療 若無法縮小建議全喉切除台中慈濟醫院耳鼻喉部頭頸外科主任周一帆表示,患者腫瘤侵犯甲狀軟骨與及脊椎周邊組織,病情已發展到第四期末,治療相當困難,與癌症治療團隊研究,再透過「SDM醫病共享決策」模式,將團隊的治療建議與患者說明討論,患者理解治療方使與步驟後,立刻同意並表示「完全配合醫師治療」。周一帆醫師團隊以「引導式化療」做為治療第一步,希望透過化療縮小腫瘤,讓後續治療更順利。患者配合完成腸造口、氣切口與化療人工血管建置,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引導式化療。周一帆表示,治療規劃是透過引導式化療,確認患者腫瘤對化療藥物的反應。如果腫瘤縮小,就進一步採取根治性的放療與化療,以保留喉部器官與功能。若化療效果不佳,腫瘤無法縮小,團隊就建議全喉切除,完全清除腫瘤再重建喉部功能。沒想到引導式化療效果出奇,患者的咽喉腫瘤經過三個月引導式化療後幾乎消失,透過內視鏡也看不到任何腫瘤的蹤跡。有菸檳酒習慣者 發現喉部有異物感勿排斥就醫完成治療後,患者為長期治療腫瘤設置的腸造口、氣切口與化療用人工血管都已移除,身體恢復得不錯。患者表示,能吃、能喝、能動,還能騎自行車休閒,更可以持續騎10公里以上。曾經排斥治療的他,現在說「完全配合醫師治療」就對了。周一帆主任呼籲,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習慣的人,如果發現喉部有異物感或不適,必須儘速就醫檢查,千萬不要輕忽自己的健康。

腳麻無力未必是退化 醫揪脊髓長腫瘤

腳麻無力未必是退化 醫揪脊髓長腫瘤#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雙腿無力竟然跟胸椎脊髓有關係?一名婦人因為雙腿無力四處求醫治不好,後來輾轉來到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經檢查後發現她的胸椎脊髓內長腫瘤,所幸手術後已恢復行走能力。買雨傘當拐杖助行 積極控制血糖無效下床都難60歲林姓婦人在台南工作打拼十幾年,平時還可以從事鋼筋綁紮工作,某日突然覺得左腳開始有麻木感,她以為是年紀大了的關係,買雨傘當拐杖來助行,並在當地就醫,當時診斷為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但是即使積極控制血糖,麻木感並沒有改善,反而雙腿無力,無法走路也無法工作,連下床站立都有困難。林婦便返回老家南投中寮居住,並在家人勸說與陪同下至南投醫院就醫,醫師經由神經學理學檢查發現,無法單純以糖尿病神經病變解釋,因此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林婦胸椎第九至十節脊髓內長了近4公分脊髓內腫瘤。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神經外科蔡佳勳醫師(現支援南投醫院)藉由顯微手術取出脊髓腫瘤,術後患者便解除下肢麻痺癱瘓症狀,數天後開始可下床活動,患者在接受積極復健治療後,現已恢復行走能力。手腳麻木無力求診 脊椎腫瘤是易被輕忽的病因蔡佳勳醫師表示,大部分門診病患因為肩頸背痛、手腳麻木無力而求診,大部分為退化性脊椎疾病,但其實脊椎腫瘤卻是最容易被輕視的病因。一般而言,良性腫瘤在手術移除後再復發機率極低,而當神經組織被減壓後,神經功能有機會逐漸改善。林姓婦人於門診定期追蹤,幾個月後透過核磁共振檢查證實胸椎第九第十節脊髓內腫瘤不但已完整移除,神經組織已被減壓,而且腫瘤並無復發的現象。林婦術後也恢復得相當好,穿戴背架下可行走,也可以自己洗澡,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蔡佳勳醫師指出,若病患有持續性,逐漸性的神經脊髓症狀時,建議盡早尋求專業意見,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治療,以免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

陳昇口腔腫瘤急動刀 6大警訊別輕忽

陳昇口腔腫瘤急動刀 6大警訊別輕忽#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歌手陳昇驚爆口腔長腫瘤,幸已手術切除,因腫瘤位置在牙齒附近,不能開口講話,醫生叮嚀必須休養半年,他因而取消兩場跨年演唱會,中斷連續26年跨年開唱紀錄。他透過經紀公司報平安,「人來瘋的我,過去可能過度透支體力而不自知,幸虧老天眷顧及早發現,身體安好無需擔心。」未透露腫瘤是良性或惡性。醫師表示,口腔腫瘤分為良性、惡性,惡性腫瘤可統稱「口腔癌」,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口腔、口咽及下咽癌在國人十大癌症中排名第5,若同時有菸、檳、酒習慣者,罹患口腔癌風險比一般人高123倍。長期菸檳酒 都可能是致癌因素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欒智偉醫師表示,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每年口腔癌新增病例逾6000人,2700人因口腔癌死亡。發生原因與口腔黏膜長期受刺激,致使細胞變性有關,例如吸菸、檳榔、喝酒、梅毒、口腔衛生不良、長期食用過熱、太辣等刺激性食物及假牙摩擦等,都可能是致癌因素。欒智偉指出,民眾若有以下情形應提高警覺,並儘速就醫檢查,必要時做病理切片檢查。1.口腔黏膜顏色改變:變白、紅、褐或黑,且無法抹去。2.潰瘍:口腔黏膜潰瘍超過兩周未癒合。3.腫塊:口內或頸部出現不明腫塊。4.舌頭運動與知覺: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導致咀嚼、吞嚥、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喪失、麻木。5.顎骨與牙齒:顎骨局部腫大,導致臉部左右不對稱。6.黏膜知覺與開口度:口腔黏膜乾澀、灼熱或有刺痛感,開口受限制,張嘴時口腔黏膜拉緊。口腔癌雖號稱最短命癌症 早期發現存活率高政府針對有抽菸或嚼檳榔(含已戒)30歲以上民眾,以及18歲以上未滿30歲原住民,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口腔癌篩檢。早期發現的個案高達8成,早期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達7成以上,如果延宕病情到第3、4期,存活率就降至5成5以下。欒智偉表示,口腔癌雖然號稱最短命的癌症,但為了自身健康和家人的幸福,民眾應提高警覺,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3個月暴瘦16公斤 竟是腫瘤阻塞胃

3個月暴瘦16公斤 竟是腫瘤阻塞胃#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0歲工作穩定、作息正常的曾先生,平常幾乎不看醫生,日前出現疲倦、無力、沒食欲的情況,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但體重卻開始無故減輕,三個月瘦了16公斤,後來因持續嘔吐、無法進食才就醫,檢查發現已是第四期胃癌,腫瘤侵犯至周邊臟器,醫師考量嚴重營養不良將影響治療成效,先以腹腔鏡進行胃腸改道,提升營養狀況,再安排化療、放療縮小腫瘤,之後再執行根除性的「次全胃切除及淋巴擴清術」,曾先生恢復良好,恢復進食,目前定期回診追蹤。胃癌進程快 注意脹氣、食欲不振、疲倦等警訊胃癌位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九位、世界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好發於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惡性貧血、胃腺瘤性瘜肉及嗜吃鹽醃、煎炸、炙烤,煙燻魚、肉和高香料食品者,由於罹癌初期沒有特異性症狀,因此病人易忽略脹氣、食欲不振、疲倦、體重減輕等警訊,但胃癌進程快,若等到出現嚴重症狀才就醫,病情多已延誤。根除性切除手術是目前治療胃癌的主流方式,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陳家輝指出,胃的構造從上到下可分為胃底、胃體、胃竇三部分,治療胃癌最好的方式是依照腫瘤位置執行「次全胃切除」或「全胃切除」,再合併淋巴廓清,才能有好的預後。而部分癌症晚期的病人雖無法進行根除手術,但也能針對腫瘤造成的出血、穿孔及阻塞進行姑息性治療,如腸胃繞道、輔助性療法縮小腫瘤,手術切除部分腫瘤,以提升生活品質。陳家輝表示,曾先生的腫瘤長在胃竇處,導致胃下半段出口處完全阻塞,食物無法通過,甚至侵犯至胰臟,若直接手術,與胰臟交接處的腫瘤將無法徹底切除乾淨,加上長時間未進食的緣故,曾先生的體重不僅不到50公斤,營養指數更僅有2.4g/dL(正常為3.5g/dL),營養不良的狀態下,腫瘤切除手術的風險極高。進行胃腸改道提升營養 再放療手術除病灶為此,醫療團隊先以提升營養狀況為目標,除了給予靜脈營養,也用腹腔鏡將小腸上拉,與胃體相接,完成胃腸改道;此種作法免除過去腸胃道阻塞患者要做小腸造口灌食的不適,讓曾先生得以進食,再甫以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輔助性療法,縮小腫瘤。五個月後,曾先生營養指數上升至3.8g/dl,體力變好,病灶範圍明顯縮小,與胰臟的界線清晰,醫療團隊再以微創方式進行根除性手術,切除二分之一的胃、清除周邊淋巴;術後七天,曾先生已能由口進食,兩周後平安出院,定期返診追蹤。近年醫療技術進步,胃癌手術存活率明顯提升,第一期就手術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0%,儘管是第四期胃癌,五年存活率也有10%,但陳家輝醫師表示,並非所有第四期患者皆能以此種方式治療,醫療團隊必須視病灶的擴散程度、營養狀況加以評估,與病家討論最適切方式的治療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