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中老年易骨折、身高變矮⋯中醫揭「骨鬆」恐因腎氣不足

中老年易骨折、身高變矮⋯中醫揭「骨鬆」恐因腎氣不足#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老太太由兒子推著輪椅來看診,表示上個月跌倒導致右腳的股骨頸骨折,雖已經由手術處理好,但骨科醫師告知有嚴重的骨質疏鬆症,檢測報告顯示各個部位的骨質密度幾乎都是-2.5、-2.7,甚至有到-3的程度。其實幾年前就已發現老太太有骨質疏鬆,也有定期到骨科打骨質疏鬆症針、補充鈣片和維他命D3,但骨質密度進步成效並不好。因此這次骨折之後,才希望可透過中醫調理來幫助骨質的生長。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人體的骨量大約在20~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會隨著年紀會逐漸減少,持續性的骨密度減少,造成骨頭越來越脆弱,容易造成骨折,這就是骨質疏鬆症。在美國,每年大約有2,000萬人受到骨質疏鬆症的影響,其中有130萬人造成骨折。而在台灣,根據統計顯示,超過55歲以上的人發生骨折,大部分都和骨質疏鬆整有關。有一項統計更顯示,台灣65歲以上的婦女,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率大約有20%,男生則為12.5%,如果以骨質密度狀況推估,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約為30%。哪些人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呢?1. 停經後的婦女、或是60歲以上的男性。2. 相關疾病,例如:副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亢進、生殖腺官能不足、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慢性腎衰竭、肝病、吸收不良症候群、慢性阻塞性肺病、風濕性關節炎、惡性腫瘤等等。3. 使用藥物,例如:類固醇、巴比妥酸鹽、肝素等等。4. 生活習慣,例如:抽菸、喝酒、愛吃重口味食物、不愛運動、過度防曬。蔡易昌說明,在古代中醫並沒有「骨質疏鬆症」這個病名,其依症狀及部位不同,分屬於「骨痿」、「骨痺」、「骨枯」、「骨極」、「骨縮」等範疇,在中醫上與肝脾腎的臟氣虛衰相關。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痿論》提到:「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提示熱邪腎虛是相關的病因。而《素問.痺論》提到:「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描述了骨痺的相關症狀。隋朝太醫博士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則說:「骨極,令人酸削,齒苦痛,手足煩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動。」說明利用辨證治療應區別虛寒、實熱體質。又指出「虛寒者,證見為腰背痛,無法久立,屈伸不利,面腫而垢黑,發墮齒槁,或四肢常冷等。實熱者,證見為牙痛腦痛,耳鳴面黑,手足疼痛,大小便不通等。」到了宋朝的著名醫書《扁鵲心書》則提到:「諸骨皆枯,漸至縮短。」也就是現代人所知道的年紀大的人骨質流失造成身高變矮的變化。骨頭的發育、生長、強度,與腎氣強弱有密切關係蔡易昌表示,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骨頭的發育、生長、強度,都和腎氣的強弱有密切的關係。飲食的水穀精微均依賴脾臟的運化與輸佈,若脾臟功能不好,氣血生化不足,則筋骨與肌肉因無法獲得滋養而容易導致衰痿。此外,肝有藏血功能,若肝血不足,則筋肉容易拘孿、不利於關節屈伸活動,也會因為氣血不足而影響骨質的生成。蔡易昌強調,中醫裡骨質疏鬆症即應調理肝、脾、腎三臟的臟氣,其中又以腎氣調理最為重要。臨床上會依照體質不同加以不同治療,常見者如肝腎虧損型、脾腎陽虛型、氣滯血瘀型、氣血不足型、脾胃氣虛型、腎陰不足型等。此外,也會以專病專用為原則,加上促進骨質生長的藥物,配合引經帶路不同的藥引,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半年的中醫調理,老太太於回診時所提供的最新骨質密度檢測表顯示,原本骨密度-3部位已經改善到-2.1、-2.5部位已經進步到-1.9,也一併改善了老太太的精神及體力。(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骨折打石膏不再沉重悶熱!新型石膏「像戴手套」易穿脫

骨折打石膏不再沉重悶熱!新型石膏「像戴手套」易穿脫#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苗栗一位93歲的許奶奶,在家中不小心滑倒,當下由於她用左手撐住身體,導致手腕的橈骨移位且粉碎性骨折。家屬考量奶奶年紀大、開刀風險高,因此醫師建議選擇新型石膏固定,不僅包覆性好,也較傳統石膏輕便、透氣。手術一週後許奶奶回診檢查,骨頭順利復位,生活也恢復正常。傳統石膏又硬又悶熱,新型石膏像手套「拉開拉鍊」就能拆下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表示,老人因骨質疏鬆,跌倒時容易發生骨折,而骨折的位置依跌倒時著地的情形不同,常見分別有手腕橈骨骨折、髖關節骨折或壓迫性骨折等。而該個案病患屬於手腕橈骨骨折且不希望開刀治療,一般會以石膏固定的方式治療;但傳統的石膏又硬又重且不透風,病患常戴幾天後就開始發癢、有味道,在恢復過程中相當不舒服。容志雄說明,新型的石膏固定是先以較軟的石膏依病人掌圍的大小製作,同時附有拉鍊,病人就像戴手套一樣穿戴石膏,且前端的手指也可自由活動,加上內部有護墊,舒適感提升許多。如果骨折變形較嚴重時,新型石膏可配合在X光下做復位,然後再將其固定即可。另外,當小孩發生骨折時,為避免影響骨骼生長,大部分會在生長板附近使用復位及石膏固定,不使用鋼板、鋼釘,因此新型石膏亦適用於小孩。容志雄分享新型石膏有下列優點:1.貼合性及包覆性好,保護力較足夠。2.外型呈現蜂巢狀,方便透氣、不悶熱。3.當骨頭恢復一定程度時,可自行拉開拉鍊拆卸下來,清洗手部或擦汗之後仍可再套回。4.待骨頭復位完成要拆除時,不需像傳統石膏要用工具鋸除,只需拉開拉鍊即可,對鋸石膏過程感到害怕的小孩,是一很好的選擇。容志雄表示,新型石膏雖可使用於手腕、手肘、下肢等處,但適用的方式仍須經過骨科醫師專業評估,並建議在治療前先與醫師討論,才能選出最佳治療方式。

骨質疏鬆沒警覺?醫:7指標「中1個」就是高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沒警覺?醫:7指標「中1個」就是高骨折風險#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無聲的疾病」,雖然一般民眾普遍認知度高,卻鮮少主動篩檢,更對骨折風險毫無警覺;直到意外跌倒骨折就醫,才發現已罹患骨質疏鬆症,嚴重更可能導致失能臥床,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依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65歲以上銀髮族,骨質疏鬆症為常見慢性病第4名,且伴隨年紀增加,骨質疏鬆症患者人數也隨之增加。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病房主任戴大為表示:「全台約有130萬名民眾罹患骨質疏鬆症,僅有20至30萬人接受骨鬆治療。建議極高骨折風險族群,要具備先促進骨質生成以提升骨質密度、再減少骨質流失的觀念,配合持續回診接受治療,讓自己可以保有行動力自在生活,遠離骨折風險。」 骨鬆患者7大指標揪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根據2021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若骨質疏鬆症患者符合下述其中一個條件,則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骨密度T值低於-3.0 最近12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 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仍發生骨折 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 服用對骨骼損傷藥物發生骨折,如長期類固醇 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的患者 FRAX骨折風險極高患者,如10年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30%、髖關節骨折風險>4.5%(註:FRAX為世界衛生組織所開發的骨折風險評估計算公式,線上計算請見連結)戴大為建議,骨質疏鬆患者比對上述條件,若7項中「有符合1項」即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患者可主動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療程。骨鬆治療藥物趨完善,骨質生成與抑制流失雙管齊下戴大為說明,治療骨鬆主要可分為「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2大類藥物,前者為抑制蝕骨細胞作用,以防止骨質過度流失,過往以此類藥物治療為主。然而,現今骨鬆藥物在健保給付已更為完整,研究顯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快速增加骨密度,後續再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可維持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特別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雙管齊下,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婦5年脊椎骨折斷5次!骨質生成助恢復行走戴大為分享病患案例:一位72歲王姓婦人6年前因跌倒造成髖部骨折,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後隔年中風,行動不便導致骨質流失更快速,5年間脊椎接續斷了5次,今年6月轉院進行骨密度檢查發現T值為-3.9,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經醫師團隊討論後,建議病患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目前療程已完成半年左右,婦人從原先無法站立,至今已能靠助行器走路,並無再發生其他部位骨折。但仍需定期回診並遵從醫囑、持續接受骨鬆治療。「對於有極高骨折風險的骨鬆患者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持續治療不中斷,只要遵循醫囑,骨鬆是可以被治療的。」戴大為提醒:目前健保給付有不同的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可提供患者選擇,建議患者與主治醫師討論自己的病況是否適用;在完成促進骨質生成藥物療程後,也需共同擬定後續治療方案,並遵從醫囑持續治療,才能有良好治療效果,有效避免骨折再次發生。

7旬翁穿褲折斷腰!雙腳疼痛、無力行走險失能

7旬翁穿褲折斷腰!雙腳疼痛、無力行走險失能#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名72歲先生,日前剛洗完澡並準備彎下腰穿褲子時,突然聽到「喀」一聲,頓時感覺其雙下肢劇痛無力,緊急送醫。經急診醫師檢查後發現,病患腰椎第2至3節椎間盤破裂突出,且嚴重壓迫腰椎神經,因此導致雙下肢疼痛、甚至無力行動,醫師立即安排手術。 長輩關節漸老化 動作大當心脊椎破裂由於病患有糖尿病病史,血糖值高達500毫克/分升,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阮威勝為避免術後傷口癒合不良,因此採用微創脊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術後病患的疼痛感立即獲得大幅改善,也能下床正常走路,且手術傷口僅有0.8公分,恢復良好後順利出院。 阮威勝指出,年紀大的病人因韌帶和關節逐漸老化或病變之故,當站著穿褲子時,不僅容易跌倒進而造成骨折,還有相當機率會造成腰椎椎間盤破裂突出。 阮威勝也提醒,家中有長輩的朋友,要注意長者盡量減少站立時彎腰穿褲,最好能在穿褲時採坐姿,或直接仰臥在床上再將褲子穿上,便能有效避免腰椎負重過度,造成意外骨折或椎間盤破裂突出等症狀,需受開刀之苦。 微創手術傷口小復原快 是脊椎治療福音相對於傳統脊椎手術,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後傷口小,對周邊的正常組織破壞亦較少,因此大大縮短了恢復期,對於長者來說是很好的手術選擇。 但阮威勝強調,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進行脊椎內視鏡手術,如椎間盤已脫水、退化,此時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就不一定是最適合的手術方式。因此,術前需與醫師透過X光、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來進行詳細評估,經充分討論後才能擬定對病患來說,將傷害降到最小的手術策略。 

車禍後傷口遲未好轉,中醫「氣血3要點」治慢性骨髓炎

車禍後傷口遲未好轉,中醫「氣血3要點」治慢性骨髓炎#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男性於2年前出了車禍,經手術清創,小腿傷口卻因細菌反覆感染,局部已呈現腫脹、膚色黯沉,還有幾個小洞流出灰灰的膿狀分泌物。雖曾多次前往骨科就診以抗生素治療,但仍不見好轉。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該名患者於手術半年後已確診慢性骨髓炎,但該病症難以治療,尤其是開放性骨折的傷口,細菌直接進入骨頭內部,直達深處難以清除。開放性骨折破壞性大 反覆感染致慢性發炎尤其,開放性、複雜性之骨折常伴隨嚴重的軟組織破壞、血管破壞和組織腫脤,因為長骨頭和下肢等部位的特殊生理構造使得血液供應較差,加以骨折常伴有嚴重的肢體碾壓傷、血管破壞和組織腫脹,造成血液循環阻斷,氧氣、抗生素及營養不能到達患部,導致感染轉成慢性,當骨頭內部血液循環遭阻斷時,便成為細菌滋長的溫床。蔡易昌說,一連串的發炎反應,會進一步造成膿瘍而破壞骨頭。而骨折手術有分成「內固定」及「外固定」,該名患者採取的「外固定」,為距離骨折數公分處將固定桿插進骨頭並連結成類似鷹架的結構。通常用於粉碎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或者是骨頭感染問題無法控制時就必須使用外固定器,使用上會對生活可能產生不方便,如過大的骨骼外固定器造成穿脫衣物困難,或是容易碰撞而疼痛的問題。外固定器及傷口的清潔消毒必須嚴格執行,要不然容易使傷口發炎。「氣血不通」導致組織癒合能力低下該名患者因下肢呈現腫脹、膚色黯沉,並有灰灰的膿樣分泌物,可判斷不是在慢性骨髓炎的階段,反而是出現「腐肉不去、腐骨不長」的情形,亦即中醫所謂的「氣血不通」,通常骨科會使用高壓氧來治療,亦是中醫西醫都有的共識。蔡易昌解釋,慢性骨髓炎的病人常見到局部組織缺氧,太低的的氧分壓,會造成纖維細胞產生膠原蛋白和白血球殺菌的最基本需求無法滿足,對細菌的抵抗力不良、組織癒合能力太低,西醫通常會使用高壓氧來治療。中醫「氣血3要點」輔助重在調理蔡易昌表示,明朝的骨外科名著《外科正宗》提到:「由瘡潰久不收口,乃氣血不能運行至此,骨無榮養所致。細骨由毒氣結聚化成,大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而結,日後必成此疽也。」明確指出氣血運行的重要性。從中也衍伸出許多治療法則,例如,清朝的外科名家王維德。他主張論陰陽,辨虛實,在他所著的《外科證治全生集》中,提出治療3大要點:1. 為開腠理「腠理開,紅癰解,毒即消,白疽解,寒立愈」。2. 為溫裡「諸疽白陷者,乃氣血虛寒凝滯所致」、「世人但知一概清火以解毒,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自化,清火而毒愈凝。然毒之化必由膿,膿之來必由氣血,氣血之化必由溫也」。3. 為滋補「氣血不充,不能化毒成膿也……陰血乾枯,非滋陰溫暢,何能厚其膿漿?」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有些慢性骨髓炎患者,不論抗生素用多強,效果都是有限,但是,只要加上中醫調理之後,卻又會讓療效明顯改善。目前該名患者經調理後,腳腫脹消退、肌肉也恢復應有的彈性,紅潤氣色也回來了,不久即能安排移除外固定。蔡易昌建議,若民眾遇到開放性骨折後遺症,應尋求專業醫師治療,才能及早解決患處問題。(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車禍撞裂臀!7旬翁骨盆全碎,醫以3D立體重組修復

車禍撞裂臀!7旬翁骨盆全碎,醫以3D立體重組修復#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72歲的呂先生,日前於騎車返家途中發生車禍,經創傷小組搶救後,雖生命徵象穩定,但他感到臀部劇痛寸動難移,X光檢查後發現,呂先生的髖關節因嚴重撞擊致粉碎性骨折,髖臼處從前到後碎成好幾塊,考量破碎處結構複雜,未妥善處理將有失能可能。且呂先生長年有疝氣困擾,腸子脫垂至腹股溝,經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劉繼元判定,若直接手術成效不佳,因此先照會一般外科醫師修補疝氣,再透過新型的複合式手術室(Hybrid Operation Room,HOR)中360度影像攝影,能精準固定患處,以利進行骨盆修補。傳統粉碎性骨盆骨折手術 難度高易傷及組織劉繼元指出,骨盆骨折的發生多為車禍、創傷或有骨質疏鬆症的年長者不慎跌倒所致,治療方式則因受傷程度而有不同。現針對輕微程度的骨盆骨折手術,已進步到可在臀部側邊和前方恥骨聯合處打約2至3公分的小洞,用微創治療。若是粉碎性或骨折範圍過大,仍需以傳統方式,在下腹腔或腹股溝開約20至30公分的切口,將器械伸入骨盆腔內固定骨板與骨釘,但過程中需要不斷以X光拍攝、導引並確認骨釘位置;且一般手術室雖能進行X光攝影,但解析度有限,也無法做成動態式的橫向切面,增加手術難度和傷及軟骨組織的風險。複合式環狀X光攝影儀器 3D重組精準修復考量呂先生的股骨頭在車禍時直接往內撞破髖臼,患處結構複雜,劉繼元選擇用複合式手術室為患者進行手術,主要藉設有環狀X光攝影儀器的360度3D立體重組功能,確保避開血管與神經,精準下釘固定關節,不容閃失。且術後經2個月休養與復健,呂先生現已順利恢復正常生活。劉繼元表示,並非所有的骨盆骨折都要手術,骨盆的骨髓多,活性細胞與血管也多,血液循環快,因此骨頭生長速度快,若是骨折處在上下恥骨和坐骨可以不手術,休養數周即能自行恢復;但若患處在骨盆後方及髖臼,則可能造成結構不穩定,無法支撐身體重量,導致臥床或嚴重失能,不良於行,影響生活品質,因此若不慎受傷,務必配合醫師治療及後續復健,以早日恢復健康。

身高縮水4公分?可能是骨質疏鬆悄上門

身高縮水4公分?可能是骨質疏鬆悄上門#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李女士是活動力很好的人,到了60多歲依舊忙進忙出。這天她如往常般彎腰搬起一個箱子時,突然感到背部劇痛,整個人跌坐在地,完全站不起身,最後只能在救護人員的協助下抵達急診室。「聽完病人的描述,我們大概就可以猜到是因為骨質疏鬆,彎腰搬重物所造成的脊椎骨骨折。」義大醫院骨科部脊椎科醫師楊士階表示,「骨質疏鬆患者因為彎腰搬重物所導致的脊椎骨折比較常發生在胸腰椎交界的地方,若是在滑倒時用手去撐地,可能骨折的部位是手腕關節,或是髖關節的股骨頸。」骨質疏鬆症是全身性骨骼疾病,會在無聲無息中逐漸惡化,倘若沒有接受檢查,患者大多沒有自覺,楊士階說,很多患者都是在骨折突然發生時才發現嚴重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本身雖然不會致命,但是在骨折之後,患者可能被迫臥床且疼痛難耐,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各種併發症也會接踵而至。根據統計,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的平均死亡率高達22%,對中老年人而言,是不容忽視的健康威脅。此外,在骨折之後,患者可能會失能,甚至得完全仰賴他人照顧,為個人及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台灣人口逐漸高齡化,楊士階醫師強調,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才能預防骨質疏鬆症造成的危害。三項自我檢查 及早發現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症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婦女,大概50多歲,楊士階醫師指出,不過較高齡的老人大概65歲以後不管男女都有可能出現骨質疏鬆。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台灣50歲以上男性與女性,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檢測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我們可以替自己或家人先做個簡單的評估,如果有駝背現象、身高變矮4公分以上、常常感到下背疼痛,就要懷疑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年紀較大或出現骨質疏鬆警訊的民眾,務必盡快就醫,楊士階說,檢查骨質密度可以利用定量超音波骨密度檢查儀或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ual-energy X ray Absorptiometry,DXA),超音波檢查的速度較快、便利性高、沒有侵入性,X光檢查的準確度較高,能夠針對脊椎與髖關節進行掃描,檢查時間大約15-20分鐘。骨密度檢查的報告會標示T值(T-Score):*當T值大於或等於 -1.0時屬於「正常」*當T值介於 -1.0至 -2.5之間稱為「骨質缺乏(osteopenia)」*當T值等於或小於 -2.5時,稱為「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如果患者已有骨折發生時,稱為「嚴重性骨質疏鬆症」。運用骨密度檢查我們可以利用較客觀的數據了解骨質的狀況,楊士階說明,如果骨密度檢查屬於骨質缺乏、甚至骨質疏鬆,建議要接受進一步的治療。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也有製作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填入年齡、性別、體重、身高、骨折病史、父母髖骨骨折病史、抽菸、類固醇使用、股骨頸骨質密度等資料,便能估算未來十年發生骨折的風險。積極治療骨質疏鬆 預防骨折我們骨頭中具有造骨細胞與破骨細胞,造骨細胞(Osteoblast)會產生新的骨質,破骨細胞(Osteoclast)則會吸收骨質,讓骨頭一直處在動態平衡的狀態。楊士階解釋,想要治療骨質疏鬆,可以從這兩個方面著手,抑制破骨細胞或刺激造骨細胞。抑制破骨細胞的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雌激素、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RANKL單株抗體、抑鈣素等,可以減少骨質被吸收。刺激造骨細胞的藥物源自人類的副甲狀腺素,可以促進造骨細胞生成骨質,需要每天皮下注射。目前還有一類藥物屬於雙重機轉藥物,能夠降低破骨細胞的骨質吸收作用,且能增加造骨細胞的骨質生成作用,有助降低骨質疏鬆患者發生骨折的機率。接受骨質疏鬆治療時,請記得每天要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鬆可以這樣做隨著年紀增加,骨質會持續流失,我們要從年經時便增高最大顛峰骨量,預防骨質疏鬆,楊士階說,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包括戒菸、戒酒,也要減少咖啡因的攝取。每天攝取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有助維持骨骼健康。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日鈣質攝取量須達1200毫克,維生素D攝取量須達800至1000 IU國際單位(international units,IU)。鈣質必須由食物中獲得,富含鈣質的食物包括乳製品、豆類、深綠色蔬菜、海帶、香菇、堅果、芝麻等。接受日照後,身體可以合成維生素D,每天要適度接受日照,食物方面可選擇牛奶、起司、蛋黃、海水魚、淡水魚、蕈菇、黑木耳等。倘若無法由食物中攝取足量鈣質與維生素D,便可適度補充。負重運動有助增加骨質密度,肌力足夠也能改善平衡、減少跌倒及骨折風險。從年輕便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好處多多!貼心小提醒骨質疏鬆是每個人都可能遭遇的問題,由於骨質流失時通常沒有明顯感覺,很多患者都是在骨折發生後,才驚覺患有骨質疏鬆症,楊士階醫師叮嚀,如果具有危險因子,如年紀較大、抽菸、飲酒過量等,或是觀察到有駝背現象、身高變矮4公分以上、常常感到下背疼痛,建議就醫接受骨質密度檢查。如果有骨質缺乏、甚至骨質疏鬆的狀況,務必定期追蹤並積極接受治療,以降低骨折及其他併發症發生的機會!(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老人跌倒一年內病死率增2成 4撇步防跌

老人跌倒一年內病死率增2成 4撇步防跌#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02歲的女性人瑞在家中突然跌倒,無法動彈,家屬緊急送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經過電腦斷層等檢查,除了頭部受傷,骨科醫師王鍵元診斷,確定左側「股骨近端轉子間骨折」,向家屬詳細說明以及術前評估後,立即進行「微創閉鎖復位鋼釘固定」手術,病患隔天就坐在床邊吃飯,三天後順利出院,可以扶著助行器緩慢行走,目前復健良好。人瑞跌倒骨折 微創手術3天出院王鍵元表示,股骨近端轉子間骨折發生時,患者會感到極度的疼痛,無法活動,如果不積極治療,長時間臥床,容易引起易產生肺炎、泌尿道感染、敗血症或褥瘡等併發症,如果加上老年人常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內科疾病,一旦發生併發症就可能導致死亡,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王鍵元指出,股骨轉子間骨折一般以骨折復位內固定治療為主。傳統手術治療,以鋼板鋼釘固定骨折,傷口大,流血多,復原期長,固定沒有這麼穩定,「微創閉鎖復位鋼釘固定」手術傷口小,流血比較少,復原力比較快。該病患微創傷口分別為4公分、2公分和1公分,手術約40分鐘即復位完成,三天就順利出院。浴室要防滑 照明足夠、樓梯設置穩固扶手王鍵元也提醒,家中有老人一定要特別注意防止老人跌倒,1.浴室容易濕滑,一定要防滑止滑。2.淨空的動線,最好不要有門檻,避免跌倒。3.照明足夠,避免眼睛看不清楚而跌到。4.穩固的扶手,讓老人家行走安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