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

腎臟差止痛藥別亂吃!醫警告:誤食「這成份」恐洗腎

腎臟差止痛藥別亂吃!醫警告:誤食「這成份」恐洗腎#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電視廣告中常見止痛藥的療效宣稱,有的強調「不含消炎成分」、有的強調「有消炎才有效」,民眾疑惑到底要不要「消炎」呢?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科醫師黃耀宣解答,應視自己的身體情況,再來決定是否需要消炎,因為不同類的止痛藥副作用不同。黃耀宣舉例,一名65歲曾姓男子幾個月前因持續性頭痛,吃了女兒從日本買回來的日本製止痛藥,原本想說日本藥比較好,應該不會有副作用,沒想到本身就有慢性腎臟病的曾男,斷斷續續吃了1個月後,身體開始疲倦不舒服,就醫發現腎絲球過濾率竟從原本的28%降到10%,瀕臨洗腎,才嚇到遵從醫囑換吃別種止痛藥。延伸閱讀:止痛藥吃多傷身?藥師教你搞懂「這5點」就不怕吃錯藥有腎臟病,別亂吃「含消炎成分」止痛藥若吃的止痛藥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就會影響到腎臟。黃耀宣指出,因曾男原本就有慢性腎臟病,僅吃1個月腎功能就大幅滑落,換吃別類止痛藥之後,曾男的腎絲球過濾率才慢慢回到原有數值。黃耀宣進一步表示,許多民眾習慣自行到藥房買止痛藥,或是吃外國製的止痛藥,未先徵詢醫師或藥師,以致常吃出問題,甚至演變到洗腎的地步。他解釋,常見的止痛藥可分為3大類,除了第3類是醫師處方用藥,受到嚴格控管之外,另2類可在藥局買到。: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 鴉片類止痛藥(opioid analgesics)消炎、非消炎成分止痛藥,代謝方式不同乙醯胺酚是非消炎止痛藥,經由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阻斷疼痛傳導,緩解發燒頭痛,如普拿疼、斯斯,通常強調「不含消炎成分」,由於它會從肝臟代謝排出,因此有嚴重肝臟疾病者,應避免使用。黃耀宣補充說明,在美國含乙醯胺酚止痛藥服用過量,已經成為急性肝衰竭的首要原因。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則含有消炎成分,大多具有消炎、鎮痛、退燒等藥效,如阿斯匹靈(asprin)、布洛芬(ibuprofen)等,從肝、腎代謝,容易出現腸胃、肝及腎方面的副作用,主要會影響到腎臟。如該個案的曾男腎臟就大受影響,瀕臨洗腎,因此醫師馬上請他停吃日本製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另開乙醯胺酚止痛藥,3個月後腎絲球過濾率回到27%,才擺脫洗腎危機。 黃耀宣特別提醒,上述的3大類止痛藥,除了鴉片類止痛藥能止痛之外,另2類止痛藥也都有止痛效果,一般人只要不過量,服用後通常不會有大的副作用,很快就從身體代謝掉,若有肝腎及腸胃疾病者最好由醫師開藥,避免自行購買及服用止痛藥。

誤信密醫止痛藥、偏方消水腫⋯醫驚:救腎不成反洗腎

誤信密醫止痛藥、偏方消水腫⋯醫驚:救腎不成反洗腎#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台灣洗腎病患發生率與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成為繼肝病之後的新國病。但醫師指出,會造成這種結果,原因除了多數人愛亂服止痛藥、血壓和血糖控制不良,造成腎臟功能變差進而洗腎等,其中還有一項,就是亂吃偏方草藥造成腎功能變差。秘製中藥粉、煮桑葚水⋯保養不成反傷腎33歲陳小姐患有12年糖尿病病史,過去她身體不舒服及頭痛時,都就近找密醫看診吃藥,由於秘製的「中藥粉」很有效,吃了就不痛,讓陳小姐的用藥劑量越吃越重,直到今年1月因很喘及下肢水腫就醫住院,檢查才發現腎絲球過濾率(eGFR)只剩4%,是末期腎臟病變,已被醫師要求洗腎。另一位患有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的劉老太太,先前自覺腳水腫,聽信偏方後採桑葚葉煮水喝,希望可以利尿消腫,以為喝草藥頂多沒效,對身體不會造成負擔,沒想到後來門診追蹤發現,已從中度慢性腎功能障礙變成重度慢性腎衰竭,經醫師勸告停喝之後,才慢慢恢復。衛福部立彰化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殷正表示,台灣人愛吃藥,許多民眾更因求方便而找密醫治療,亂服偏方草藥及止痛藥,造成腎臟病甚至洗腎,發現病情惡化後恐得不償失。他指出,許多誇大療效的食品或是來源不明的藥物,透過各種網路資訊及銷售管道大行其道,成為戕害腎臟的殺手。藥物來源不明被誆信,恐傷害腎功能不可逆況且腎臟病在初期往往沒有症狀,民眾對腎臟病的病識感不高,不少人等到腎功能幾近喪失才發現,不得不洗腎,不但人財兩失,更會對代謝器官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性。陳殷正建議民眾,在面對無法求證的資訊來源時,應小心提防。彰化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張煒東也補充,桑葚葉雖是很好的性寒平和中藥材,常用來治風熱感冒,但須經由醫師看診開立配方,不能食用過量。尤其許多腎臟病者,誤信偏方認為桑葚葉煮水喝有利於消水腫、解清熱,但其實多吃恐會傷腎、造成腎功能加速惡化。提醒民眾若有腎臟相關疾病,應先至醫院看診,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身病況的治療方式,才能避免洗腎淪為唯一的選擇。

高齡共病糖友險洗腎 破除用藥傷腎迷思 找回健康腎力

高齡共病糖友險洗腎 破除用藥傷腎迷思 找回健康腎力#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糖尿病齡20年的74歲陳大姐,因擔心用藥容易上癮或傷腎,長年未良好控制,過往飯後血糖幾乎都是高於200mg/dL,糖化血色素部分往常更是達9~10%(數值高於6.5%即為糖尿病)。至陳宏麟診所就診時發現腎臟已出現病變,腎絲球過濾率(eGFR)已剩30 mL/min/1.73 m2,若未即時介入,恐於2~3年內步入洗腎。雖已過早期黃金診療期,但經過醫護團隊加強其病識感的提升及破除患者迷思後,開始積極接受醫護人員團隊的建議按時服藥,腎臟功能及血糖控制都逐漸進步,拾回腎力人生。 糖友降血糖 更要及早預防腎臟病變 陳宏麟診所院長陳宏麟表示,這位大姐是相當棘手的案例,患者一來到門診就發現糖尿病問題嚴重,腎臟也已經面臨病變。陳宏麟說明,之前來診所前不僅已出現蛋白尿,血糖也已需每天打兩劑胰島素才得以控制,已過了早期診療的黃金期。 儘管女兒也是從事醫療相關領域,但由於老人家自己住在鄉下,很難隨時叮囑。詢問過往醫療經驗,由於患者缺乏病識感的情況下,認為打針會上癮或者是吃太多藥對腎臟不好,有時連胰島素都沒有按照醫囑來進行施打,甚至有段時間還相信民俗療法自行抓中藥吃,因此病情一直沒有改善。 陳宏麟強調,腎絲球過濾代表著清除廢物的能力,腎絲球過濾率衰退到30 mL/min/1.73 m2表示腎功能已相當不好。如果仍然控制不良,腎功能可能每年以5~10 mL/min/1.73 m2的下降速度惡化,不出2、3年時間恐需洗腎。 由於個案已經面臨大小血管的病變,因此陳宏麟在治療策略上除以降血糖,血壓,血脂等等風險因子為目標外,更要同時考量保護腎臟及其他器官,以及連帶可能產生的大血管病變所導致更多併發症的危機。 遵從醫囑 搭配新藥 健康腎力新生活 所幸這位病患在來到保腎護心卓越機構認證的陳宏麟診所後,透過團隊專業的心腎風險資訊提供及積極衛教之下,鼓舞患者開始重視自我風險管理,於治療三年後,搭配糖尿病口服新藥控制並按時服藥之下,腎絲球過濾率已經進步,維持50~60 mL/min/1.73 m2,胰島素也調節至一天只要打一次,精神狀態因為血糖穩定而變好,人也變得更開朗。陳宏麟表示,為方便讓更多民眾取得衛教資訊,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也特別架設「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線上衛教網站 (https://actonmrf.com/ ),除了能快速了解更多糖尿病相關風險預防知識,若有相關醫療需求,民眾也可於網站查詢最鄰近的認證機構診所諮詢。 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迷思,認為吃藥或者打針對腎臟不好,但中斷醫療只會加速惡化,建議與醫生進一步討論個人的治療期待與腎臟保健目標,決定適切的治療計畫。陳宏麟提醒,除了要遵照醫囑,同時也要根據個人狀況聽從營養師建議做飲食調整與改善,才能讓身體變得更健康。 糖尿病患1/3都有心血管疾病,甚至有一半患者是因為心血管併發症而離世,而腎臟不好也會連帶影響心臟功能,故共病照護是很重要的環節。陳宏麟表示,目前糖尿病新藥已經可以能夠保護腎臟、心臟,不僅減少腎臟壓力、發炎、延緩腎功能惡化,也能降低26%心臟衰竭機率,新藥甚至可以排糖,提早使用對於糖胖症(糖尿病與肥胖共病)的治療有穩定體重的效益。 經過這次認真進行治療,陳宏麟發現這位大姐不僅都準時回診,也懂得透過生活習慣的調整乖乖服藥。陳宏麟鼓勵患者,不要因為不了解病情而抗拒治療,只要找對方法配合醫囑,糖尿病也能夠維持生活品質、找回健康 更多基層診所與衛教資訊: 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 https://actonmrf.com/ 關鍵字: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腎病變、腎功能、蛋白尿、洗腎、診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

久倦、血尿⋯其實腎已壞!醫:不想洗腎先「做這件事」

久倦、血尿⋯其實腎已壞!醫:不想洗腎先「做這件事」#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女性病患臉色黯淡且長期患有嚴重腎臟病,慢性腎絲球腎炎的檢驗報告顯示,腎絲球過濾率(GFR)只剩下14。病患表示約30幾年前就發現自己有蛋白尿,定期檢查追蹤但症狀未有改善。後來血壓逐漸變高,血脂和尿酸數值也持續上升,雖有用藥控制,但後期卻開始貧血,醫師只能為她定期施打紅血球生成素。另加上降磷降鉀、防血栓藥物,藥越用越多,導致腎功能每況愈下,腎臟科醫告知若繼續惡化,就要準備洗腎。慢性腎絲球腎炎可能與免疫力不佳有關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慢性腎絲球腎炎,是台灣目前末期腎臟病(腎衰竭)致病因素第2名(第1名是糖尿病腎病變),雖然稱為「慢性」,但卻不可輕忽,目前臨床上慢性腎絲球腎炎的病因不明,被認為可能與免疫力不佳有關。各種因素引起腎絲球發炎、或是體內的免疫反應,抗原與抗體形成免疫複合體後,逐漸沉澱在腎絲球內,或抗體直接作用在腎絲球細胞抗原上,與免疫相關的補體活化,造成大量吞噬性白血球進入腎絲球內,引起一連串連鎖免疫反應,所形成之發炎症狀及發炎物質,恐破壞腎絲球結構。多好發且反覆發作於20~39歲青壯年期男性蔡易昌指出,慢性腎絲球腎炎可發生於不同年齡,且以男性居多,多發病在20~39歲青壯年期,常反覆發作;長期追蹤的結果顯示,腎絲球腎炎的病人有將近5成,經過5~15年後會轉變成末期腎臟病。但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只有疲倦,等到出現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等腎臟疾病警訊,可能已經惡化。目前腎臟科對於腎絲球腎炎的治療,一般是以利尿劑、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化學治療藥物等為主,依症狀治療水腫、發炎的情形;但因為致病因素不明,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所以用藥上也可能會持續破壞腎臟。腎臟病末期恐尿毒症,中醫以調理代償功能為主慢性腎絲球腎炎,在中醫屬「水腫」、「癃閉」、「關格」等範疇,病患的腎絲球過濾率只剩下14,當數值小於15時,就是第5期腎病變——尿毒症的階段。此階段腎臟剩下的功能已經很少,水分和毒素的代謝皆已出問題,全身的生理功能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到此時已進入中醫『關格』階段了。」蔡易昌解釋,「關」是關閉,「格」是格拒,在上由於三焦之氣不流通,寒遏胸中,飲食不下故格拒;在下由於熱結下焦,津液乾涸,氣化障礙,故關閉。中醫認為腎絲球腎炎,疾病特點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所以治療上必須要注意標本兼顧,依照每個人體質不同及臨床症狀不同,加以不同調理。蔡易昌說明,不同臨床證型的表現及症狀特點都不同,可以散風宣肺利水消腫,益氣固表補腎利水,健脾益氣滋腎利水,健脾溫腎利水消腫,滋腎清熱利水消腫,滋陰清熱固腎消腫,扶正固本化瘀瀉濁等加以治療調理。蔡易昌表示,目前病患即將進入第5期腎病變,本虛更會凸顯脾腎陰陽衰憊,標實存在濕濁毒邪,整體治療上更應偏重在本虛的調理,盡快讓身體的代償能力加強工作。而振奮脾腎陽氣為優先,配合調理氣虛血瘀的病證,邪毒的排泄則是放在後位。經過2個月的調理,病患精神恢復明顯,檢查的腎絲球過濾率也進步到19,身體的水分及毒素代謝亦勉強可以開始進行。在經過半年調理後,腎絲球過濾率更回到了26,已能暫時脫離洗腎危機。(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台灣洗腎發生率下降,需提早介入處方標準化

台灣洗腎發生率下降,需提早介入處方標準化#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人洗腎人數相當多,根據台灣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國內有9萬多人需定期洗腎,但慶幸的是,在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灣腎臟醫學會發行的2020年台灣腎病年報中發現,在經過年齡的校正後,腎臟透析發生率終於有下降的趨勢。   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腎臟學科教授吳麥斯表示,一直以來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多為65歲以上、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及有家族病史的族群,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是重要的預防方法。 另一方面,台灣人的飲食豐富,蛋白質攝取普遍都過高,尤其近期流行減肥吃「生酮飲食」,對高危險群來說腎臟負擔很大。同時健身實施的高蛋白營養餐,也不適合所有人當作日常飲食。建議除了節制蛋白質的攝取量,平時也要盡量少油少鹽。 腎病防治持續於偏鄉宣導衛教,落實轉介提早介入 同時擔任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的吳麥斯表示基金會長期為落實疾病預防,除了日常衛教工作外,長年深入偏鄉提醒年長者注意三高警訊,更提供免費篩檢服務,協助建立通報機制協助追蹤。期望能夠補足常規醫療系統較難著力之處,透過提早介入與轉介,減少洗腎人口的發生。 嚴格落實醫療關鍵流程,減少透析與增加存活有成效 吳麥斯指出,目前台灣腎臟病人在進入醫療系統後都有相當嚴謹的治療流程,處方也相當標準化,台灣的作法不僅受到國際肯定,在回診狀況與具體延緩腎病、減少透析人數、增加存活率方面都有明顯成效。 吳麥斯說明,去年12月腎臟醫學會發表的CKDOD(慢性腎臟病之觀察性資料庫)初期研究結果,有別於嚴格控制篩選條件的臨床實驗,更能夠反映出真實世界的疾病數據,具有相當參考性,更重要的是可看出醫師所給予處方之病患遵從度,透過這樣的判斷,對於日後的精準醫療相當有幫助。「要整體改善台灣人的腎病,除了預防,遵從治療更是關鍵,未來要補強的缺口便是在回診後的病患執行度,以及預後的效果觀察。」 在遵照醫囑情況下,多數腎病都能獲得良好控制,但若有疾病感染、共病因素,或者不小心服用到腎毒藥藥物,也可能會突然間急速惡化,這也是為何要持續溝通防治衛教的原因。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 有效控制惡化 在腎臟治療當中,非透析病患第5期健保有補助酮酸胺基酸治療,在國外研究中,也看到患者以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達到延緩洗腎或有效控制腎臟惡化的成果。吳麥斯強調,在腎臟治療當中,仍舊要依照個案依循關鍵流程診治,以酮酸胺基酸治療來說,患者必須要嚴格控管低蛋白飲食的搭配,才能夠真正達到效果。 看更多腎臟病衛教專欄

糖尿病為何腎功能急速下降?醫:蛋白尿是主因

糖尿病為何腎功能急速下降?醫:蛋白尿是主因#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退休近70歲罹患糖尿病的婦人,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又伴隨蛋白尿狀況,平常並未特別控制飲食,故體重始終居高不下,一直都未察覺疾病惡化。醫師嚴正指示必須控制蛋白尿,不然疾病很難改善。在營養師教育跟病友互相鼓勵之下,漸漸開始主動遵照醫囑服藥,也進行飲食調整,減少垃圾食物攝取。目前身體狀況已大有改善,體重也控制下來。4成糖友不知已有蛋白尿 腎功能恐已悄悄惡化曾競鋒診所院長曾競鋒醫師表示,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變發生最常見的首要徵兆,但一旦偵測到蛋白尿時,多半表示腎臟已受損到一定程度。如果輕忽而未及時介入照護,未來可能更加速腎功能衰退,甚至惡化到必須洗腎,更提高了腦中風、心臟病風險,這幾乎成為腎病變的三部曲。根據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TACD)於2019年「及時篩、腎心安」計畫調查顯示,台灣在基層診所的糖尿病患者有近7成合併高血壓,超過4成有慢性腎臟病,甚至超過8成合併高血脂症。面對這樣的狀況,協會也延續推動「及時篩、腎心安」2.0計畫,鼓勵積極介入糖友的治療流程,改善糖友的照護。曾競鋒醫師說明,2020年「及時篩、腎心安」2.0計畫擴大普查5萬位糖友中,發現高達4成的糖友對蛋白尿沒有正確認知,亦不清楚蛋白尿的出現代表腎臟功能已處於持續惡化狀態。有鑑於此,協會今年(2021年)加以透過「及時篩、腎心安」3.0計畫,改善糖友的腎臟保護觀念並積極提升糖尿病腎病變照護品質。推動過程中發現,參與的基層診所不論從掛號櫃台、診間醫師、營養師等,紛紛投入與病患溝通糖尿病腎病變發生風險因子,及偵測蛋白尿重要性的相關衛教。透過有效溝通,不僅加深了醫病關係,也更強化病患遵從度。此外,為了方便讓更多民眾取得衛教資訊,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也特別架設「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線上衛教網站 (https://actonmrf.com/ ),除了能快速了解更多糖尿病相關風險預防知識,若有相關醫療需求,民眾也可於網站查詢最鄰近的診所諮詢。遵照醫療團隊指示 穩定服藥遠離洗腎目前糖尿病的治療觀念在基本血糖目標的控制監測以外,腎臟、心臟保護也是治療關鍵重點。除了糖尿病,國人常見的高血壓問題也是導致腎臟及心臟病變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臨床資料,糖尿病合併高血壓,會增加2倍以上的心衰竭風險,如果糖尿病合併蛋白尿,造成腎臟惡化風險更會上升至3倍以上。除了控制好三高有助於改善蛋白尿以避免腎臟提早惡化以外,若能於初期及早察覺蛋白尿發生並遵循醫師治療,將更有機會改善甚至逆轉蛋白尿發生。糖尿病通常給藥的種類相當多,過往有些年長者甚至會自行斷藥,造成治療中斷而使病情惡化或引發心腎併發症。曾競鋒醫師建議,基層診所的醫療團隊要與糖友或家人多點溝通,提醒他們可配合使用保護腎臟、治療蛋白尿的藥物,也讓病患更安心用藥。如近年有許多新型口服治療藥物發現減少腎臟、心臟壓力,可兼顧良好心臟及腎臟保護,對於糖尿病患者和照護家屬來說是一大福音。最後曾競鋒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需定期固定追蹤自身蛋白尿狀況,按時回診持續謹遵醫囑勿自行停藥,才能常保「腎力」人生。關鍵字: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腎病變、腎功能、蛋白尿、洗腎、診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

1歲幼兒遺愛人間 捐腎助2童擺脫終生洗腎

1歲幼兒遺愛人間 捐腎助2童擺脫終生洗腎#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1歲3個月的幼兒器捐,幫助兩名女童擺脫終生洗腎的痛苦,也創下國內最低體重的大愛器捐,並將兩顆腎臟分別植入的新紀錄。8歲的許小妹因先天心臟病術後引發急性腎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接受腹膜透析長達3年,去年接受腎臟移植後,重拾正常生活;4歲的李小妹為國內最小血液透析個案,去年獲得新腎後,還出現嚴重抗排斥反應,所幸經過醫療團隊長達數月的悉心照料,成功熬過危險期,腎臟也在體內平安長大。創下國內最低體重大愛器捐 台北榮總外科部與兒童醫學部團隊合作,完成兩顆腎分別植入不同受贈者的新紀錄,也創下國內最低體重的大愛器捐,受贈者體重僅12公斤與18公斤。在移植後一年,兩人均脫離透析之苦,連活力也變好了。台北榮總一般兒科主任張瑞文表示,腹膜透析是兒童慢性腎衰竭的治療首選,但有些病童會因多次腹部手術史或反覆腹膜感染,導致透析效果不佳,需改以血液透析替代。另受限於病童體重太輕及洗腎管路建立困難,使得透析成為「不可能的任務」,多重因素惡性循環,易產生致命的併發症,病童身心發展也受影響。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指出,最理想的腎臟移植,除了血型與組織吻合外,器官大小選擇也極為重要,腎衰竭病童植入年紀相近的腎臟,能夠有效好地適應,進而達到較佳的腎功能。由於年幼的大愛腎臟捐贈者極為稀少,且摘取與植入的手術極為困難,移植後的併發症遠高於成人;另一方面,受限幼童身形較小,身體血量或血壓無法充足供應成人捐贈的腎臟,因此幼兒可以盡早獲得腎臟移植的機會不高。2童重生 腎臟長大身高也長高蔡昕霖說明,移植手術並非移除舊腎臟後安裝新腎,而是在腹腔安裝「第三顆腎」,植入新腎與腹腔主動脈、下腔靜脈做吻合,再與輸尿管和膀胱做連接,不過,兒童腎臟血管較細,移植團隊在歷經18小時努力,終於完成高難度手術。許小妹術後恢復良好,腎臟馬上發揮功能,恢復期後也脫離洗腎,一年內長高了8.5公分,腎臟也從5.8公分變成8公分。但4歲的李小妹術後卻出現急性抗體排斥現象,後來接受12次血漿置換移除血中抗體,用了兩次免疫球蛋白後才穩定病況。術後一年也長高7.5公分,腎臟更長大到10公分,接近成人12公分的大小。

看心情洗腎引發副甲狀線亢進 自體移植術解決不寧腿

看心情洗腎引發副甲狀線亢進 自體移植術解決不寧腿#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3歲蔡先生洗腹膜透析5年,因洗腎後總感到腰痠,索性自行減少洗腎頻率,也常忘記吃擬鈣劑,加上飲食無節制,導致血液中磷離子居高不下,刺激副甲狀腺,造成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飽受不寧腿症候群影響,所幸接受腺體自體移植手術後狀況大幅好轉,也降低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風險。低血鈣又未控制飲食 易骨鬆、心臟病變及影響造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助理副院長、腎臟科主任周哲毅表示,患者本來每天洗四袋藥水,但洗完後總感到腰痠,便自行調整洗腎頻率,加上因工作繁忙未良好控制飲食,且常忘記服用擬鈣劑,引發高血磷症,最近腿部出現痠、麻、癢等症狀,會忍不住踢動、不自主抖腳,可說是典型不寧腿症候群,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上述情況多為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所引起,主要是洗腎患者因活性維生素D不足引發低血鈣,加上沒有控制磷離子導致血磷滯留,合併刺激副甲狀腺增生,以致容易出現骨質疏鬆,甚至併發骨折外,還會有心臟病變、造血與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疾病、難治的皮膚癢,以及雙臂及雙腿酸軟無力、行走困難,因此,若經過藥物治療,副甲狀腺素仍大於1000 pg/ml且合併高血鈣,就會建議手術治療。 一般外科主任葉俊杰表示,通常患者洗腎超過10年,體內鈣、磷離子長期偏高,容易出現副甲狀腺機能亢進併發症,一般會建議手術治療,其中副甲狀腺全切除及部分腺體自體移植手術是將四個腺體先全部摘除,再取出組織做冷凍切片,將部分腺體移植到前手臂皮膚下,保留部分副甲狀腺功能。術後仍需控制高血磷 預防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會復發此術採取全身麻醉並全程術中神經監測,可避免喉返神經受損,造成術後聲音沙啞的問題,一旦患者病情復發,也可直接找之前種在手臂的副甲狀腺,在局部麻醉下切除治療即可,不須再經由脖子接受手術,降低喉返神經損傷及全身麻醉的風險。 葉俊杰提醒,即便洗腎患者接受切除移植手術,若術後沒有妥善控制高血磷,仍有可能再度發生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就得再次接受手術,建議洗腎患者配合醫囑,就能避免或延緩接受副甲狀腺切除術,若醫師評估必須接受手術,也應積極配合治療,否則對身體造成更大危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