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

糖尿病腎病變 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降2.5成死亡率

糖尿病腎病變 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降2.5成死亡率#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洗腎病人有高達四成五是糖尿病患者1,再來是高血壓等系統性疾病造成的併發症,少數則是腎臟本身的疾病;如腎絲球腎炎,多囊性腎病等。 奇美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吳佳純表示,腎臟病人口會持續增加的原因除了慢性病控制不佳,與肥胖、抽菸等習慣也有關係。台灣因為照護洗腎病人的醫療品質佳,死亡率較其他國家低,加上洗腎費用有全民健保支出,較少因為經濟因素而放棄洗腎治療;腎移植案例相對也較國外少,這也是為何台灣洗腎人口比例較國外高的原因。 酮酸胺基酸「轉胺」作用保護腎臟 對慢性腎臟病病人來說,飲食控制是一個關鍵,在慢性腎臟病第3b期註開始通常都會建議病人限制蛋白質攝取量。最主要原因就是腎功能下降會導致身體代謝廢物累積形成「尿毒」,不僅會加速血管硬化,也可能會導致骨質流失及肌少症,因此透過低蛋白飲食可減少蛋白質代謝分解出的尿毒:「尿素氮」產生。另一方面,腎臟病病人常伴有蛋白尿(腎臟漏出蛋白質在尿裡),當蛋白質攝取越多,將造成蛋白尿越嚴重,越傷害腎臟。 因此在慢性腎臟病的治療上,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治療是一個重點。何謂酮酸胺基酸?吳佳純醫師說明,酮酸胺基酸有「轉胺」作用,能夠將血中的尿素氮的原料(氨)與酮酸胺基酸的酮基交換之後再利用來合成蛋白質。「一方面降低氨(尿素氮),同時也增加蛋白質製造。」 看更多 腎臟病衛教專欄 搭配低蛋白飲食方針缺一不可 吳佳純醫師強調,低蛋白飲食 (0.6-0.8克/公斤/天)在實施上雖然會降低蛋白尿及尿素氮,但拿捏不當會出現營養指標下降及肌少現象。當搭配酮酸胺基酸合併極低蛋白飲食(<0.6克/公斤/天)時,可強化保護腎臟效果,又不擔心發生營養指標下降及肌少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要達到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護腎的效果,先決條件就是來自降低蛋白質的攝取量,並以酮酸胺基酸來加強效果;如未在飲食上控制蛋白質的攝取量,「光服用酮酸胺基酸是無法發揮護腎效果」。在沒有保險給付洗腎的國家,由於洗腎是相當高價的醫療行為,吳佳純醫師說明,病患通常會很願意自費購買酮酸胺基酸,並嚴格執行低蛋白飲食盡可能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 可延緩半年進入洗腎治療 吳佳純醫師強調,多篇國際研究論文的綜合分析結果均顯示,低蛋白飲食對無論糖尿病或非糖尿病中重度慢性腎臟病患者,都有延緩腎衰竭效果2,3。台大及台北慈濟醫院依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也發現,低蛋白飲食合併酮酸胺基酸在嚴重的慢性腎臟病(第五期)病人是延緩進入透析的保護因子。 長庚醫院團隊也以健保資料庫分析出,嚴重的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病人若低蛋白飲食加上服用酮酸胺基酸,會比沒有服用者在五年追蹤期內可延緩半年進入透析,而且減少兩成五的死亡機會及減少兩成的心血管事件發生。 治療慢性腎臟病是長期抗戰的工作,吳佳純醫師更提醒,除了遵照醫囑與飲食方針外,病患更要培養運動習慣,同時適當休息避免過勞,透過正確的作息與治療,也能維持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1.2019 台灣腎病年報 (page 38) 2.Waugh NR,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0.  3.Hahn D,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8.  註記:慢性腎臟病第3b期:腎絲球過濾率(GFR) 30-45 mL/min/1.73㎡。 慢性腎臟病第4期:腎絲球過濾率(GFR) 15-29 mL/min/1.73㎡。 慢性腎臟病第5期:腎絲球過濾率(GFR) 30-45 mL/min/1.73㎡。

多囊腎不再恐懼 醫籲積極治療避免年輕洗腎

多囊腎不再恐懼 醫籲積極治療避免年輕洗腎#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洗腎人口比例排名國際第一,長期洗腎患者超過九萬人,導致洗腎的元凶之一,就是遺傳機率極高的多囊性腎臟病。多囊性腎臟病簡稱多囊腎,可分為顯性或隱性,其中最劇烈衝擊患者的,便是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DPKD),若不積極治療,約半數患者在60歲前就需洗腎。遺傳性基因缺陷導致 提早檢查發現可控制病程光田醫院大甲院區腎臟內科暨血液(腹膜)透析室主任楊得政醫師說,多囊腎患者腎臟會長出無窮無盡的水囊,隨著無用處的水囊逐漸取代健康腎臟組織,患者腎臟會變得越來越大,腎功能卻也會越來越差。楊得政醫師說,患者發病後,約半數在60歲前即發生尿毒症,必須終身洗腎或是接受腎臟移植。同時,變得脆弱且龐大的多囊性腎臟,不僅壓迫腹腔,導致腰痛症狀,腎臟還可能輕輕碰撞就出血,還會經常造成泌尿道感染。也因為患者腎臟調節功能差,體內水分、鹽分失衡,普遍有高血壓症狀。楊得政醫師提醒,多囊腎遺傳機率高,若家族間有多囊腎、洗腎、腎臟病患者,就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主動進行血液、尿液、影像等檢查,及早發現疾病,才能在症狀發生前或腎功能嚴重惡化前開始治療,避免健康受到全面衝擊。配合新藥治療能精準抑制囊腫形成 延緩洗腎到來過去因藥物限制,僅能透過日常照護避免疾病惡化,然而,許多患者因看不見治療希望,認為自己終究難逃洗腎命運,治療配合度低,甚至會採納偏方,反而導致腎功能加速退化、提早進入洗腎時機。楊得政醫師說,今日已有可精準抑制水囊增長的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治療困境終被打破。只要積極服藥,有望延後洗腎發生時間,早期治療可以將洗腎時間延後整整9年。且此款新藥已獲健保給付,患者治療無須擔心龐大藥費。在醫師、政府、藥物三方的支持下,鼓勵患者切莫自我放棄,一定要及早治療。楊得政醫師提醒,只要提早察覺並配合醫師積極治療多囊腎,並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多喝水、避免高鹽、高油攝取,禁用來路不明,非必要的藥物,控制好高血壓等原則,都能有效控制病情。也鼓勵家屬以及高危險群務必要盡早進行多囊腎檢查,避免健康在不知覺間遭鯨吞蠶食。更多影音新聞https://youtu.be/WaVhp_gKCEE

慢性腎臟病積極介入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延緩洗腎

慢性腎臟病積極介入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延緩洗腎#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洗腎人口這幾年一直居高不下,新竹安慎診所鄭集鴻醫師說明,主要與人口老化與糖尿病患者增加有關,有四成五的人更因為糖尿病沒控制好而必須進入洗腎治療。此外,由於台灣全民健保對腎臟衰竭病患有補助,全球只有台、美、日是如此,也因此洗腎人數較多與積極治療的態度也有關。半年內應控制糖化血色素在7%以下由於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控制不佳,是造成腎臟病變的主因之一,因此醫學界對糖尿病患者的照護上,不管是在血糖控制與用藥都予以積極治療。以評估血糖穩定度的糖化血色素來說,正常人指數大多在6%以下,糖尿病患者控制不佳甚至會到10%。目前治療目標均希望半年內能控制在7%以下,對於預防併發症的發生較有作用。為何糖尿病控制不佳會造成腎臟病變?主要原因就是血液糖分太高,血液中蛋白質就很像泡在糖水中(糖化蛋白),對於腎臟過濾膜即造成傷害,因此慢慢尿液就會有蛋白出現(尿蛋白),這表示腎臟已經開始病變,若血糖持續沒控制好,狀況就會越來越差。血壓控制也是關鍵因此在照護治療上,血糖、血壓、血脂控制是重點,血糖的指標是7%以下為目標、血壓則需控制在130/80 mmHg 的範圍,鄭集鴻醫師提醒,血壓過高也會造成腎臟過濾膜的傷害,因此血壓控制也相當關鍵。另一方面,飲食也是重點,糖尿病患者務必遵循營養師所提出的蛋白量等控制,日常作息也要正常。鄭集鴻醫師說明,低蛋白飲食對於延緩腎功能惡化是一個重點,但兼具營養補充也是必須取得的平衡點,因此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相當重要,能夠提供身體足夠的必須胺基酸,讓患者能以極低蛋白質的營養攝取程度來降低腎臟壓力,對於預防腎病變很有效益。地方診所積極扮演腎病防治引導角色鄭集鴻醫師表示,儘管健保在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治療上,是在慢性腎臟病第五期(腎衰竭期)才進行補助,但若狀況允許,會建議病患慢性腎臟病第三期(微白蛋白尿期)就開始執行,對於延緩洗腎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他也特別提醒,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缺一不可,併行治療才能有保護腎功能的效果。慢性腎臟病人在治療效果上,與遵從醫囑程度息息相關,因此與民眾緊密度更強的診所角色也相對重要。鄭集鴻醫師建議,診所醫事人員應多強化腎病防治的概念,除幫病人提早做篩檢,提早介入治療外,也應傳達正確治療的訊息。有些慢性腎臟病的年長者會花不少錢買保健食品,但如果能替代儘早補充酮酸胺基酸,在治療方向上也會比較精準。鄭集鴻醫師也提醒,目前疫情嚴峻,慢性腎臟病不太需要到大醫院做複雜的檢查,建議在地方診所持續進行治療,也是比較安心的作法。

輕忽尿尿速度慢 嚴重攝護腺肥大瀕洗腎

輕忽尿尿速度慢 嚴重攝護腺肥大瀕洗腎#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沈先生平日尿尿速度慢,上廁所常要站個3~5分鐘,卻不以為意,近日發現尿量減少至醫院檢查,發現腎功能已惡化到洗腎邊緣。經電腦斷層檢驗發現兩邊嚴重腎臟水腫,巨大的攝護腺阻塞膀胱造成尿液無法排出。接受尿管置入引流尿液後,因肥大攝護腺血管增生造成嚴重血尿,血尿形成血塊阻塞尿管,膀胱脹痛、苦不堪言。所幸接受綠光雷射攝護腺手術,症狀改善,腎功能也恢復接近正常,免於洗腎之苦,重拾順暢人生。綠光雷射像火烤保麗龍 肥大攝護腺會被氣化幾乎不出血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醫師陳嘉宏指出,攝護腺肥大是男性老化常見疾病,常見症狀包括:1.排尿症狀:小便速度慢、尿不乾淨、需用力尿尿、尿尿斷斷續續。2.儲尿症狀:頻尿、急尿、夜尿。儲尿症狀會造成常跑廁所、來不及去廁所就漏尿,或是夜尿影響睡眠,患者較容易察覺異常會積極到醫療院所就診。但是小便速度慢或用力解尿,常會被忽略,一直到了尿不出來或腎臟功能惡化才發現,通常這時攝護腺肥大狀況已經非常嚴重,造成無法挽回的腎臟或膀胱功能受損。陳嘉宏表示,若攝護腺藥物治療無效,主流手術方法為內視鏡攝護腺刮除手術,使用內視鏡經由尿道,將阻塞於膀胱出口的攝護腺組織刮除,恢復排尿順暢。目前使用綠光雷射進行肥大攝護腺移除,手術中出血少,恢復快,尿管放置時間較短。用綠光雷射進行攝護腺手術就像火烤保麗龍,肥大攝護腺會直接被氣化,幾乎不出血,大幅減低手術出血與危險性。下水道阻塞 人體城市將污穢不堪陳嘉宏提醒,除了攝護腺肥大外,攝護腺癌也是男性10大癌症之一,初期幾乎無症狀,僅有與攝護腺肥大類似排尿症狀,因此有排尿問題建議至泌尿科診治,進行抽血分析癌症指數高低,以免延誤就醫時機。泌尿道是人體重要水分排除的器官,如同一個城市的下水道,阻塞的泌尿道會讓人體城市污穢不堪,把阻塞病變的攝護腺疏通才能長保人體健康。

不會痛的結石才恐怖 腎臟積水失能瀕洗腎

不會痛的結石才恐怖 腎臟積水失能瀕洗腎#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1歲楊老先生腎功能惡化到第4期,恐走向洗腎,原來他20年前曾有血尿及急性腰痛等結石症狀,幾天後就不痛而未加理會,但這種不會痛的結石長久堆積在左側輸尿管,造成左腎積水並永久失能,右腎又病變而瀕臨洗腎。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旻叡表示,輸尿管結石不處理,反而後果嚴重。輸尿管被結石填塞 尿液下不去形成巨型水腎蔡旻叡指出,楊老先生體檢發現其腎功能惡化,腎絲球過濾率只有19,快達到15以下的洗腎程度,超音波檢查赫然發現其左腎已變成不規則的囊泡,經電腦斷層細查發現,左側輸尿管被多顆結石完全填塞,左腎的尿液下不去,因積液形成比肝臟還大的巨型水腎,大約有20公分大,比正常腎臟大了1倍,估計裝了3公升的液體,在此壓迫之下已看不到正常的腎臟組織,也就是說,其左腎已經完全沒有功能,此狀況可能已經持續很久了,僅靠右腎運作,如今右腎又已經慢性病變,將來恐要面對洗腎的風險。 一般而言,狹窄的輸尿管若有結石會很痛,怎麼可能忍了20年?楊老先生說,20年前他左後腰很痛且血尿,本來要去看醫師,但幾天後症狀消失了,他就不予理會,沒想到20年後發現一堆左輸尿管結石及巨大的水腎,還瀕臨洗腎。 彰化醫院泌尿科醫師蔡卓榮表示,結石若落入狹窄的輸尿管,通常會引起急性的腰背部、甚至延伸至腹部的劇痛及血尿,還可能排尿困難、發燒及嘔吐,那是因為結石阻塞輸尿管強烈蠕動所致,但結石上游的集尿系統隨著時間發生慢性變化後,輸尿管的強烈蠕動隨之消失,是有可能疼痛感消失,而結石隨著時間越積越多,導致上游腎臟產生的尿液無法排出,造成腎臟機能受損。不會痛的結石才恐怖 放任20年成災 這起個案就因為當事人20年前的疼痛感消失後置之不理,造成結石陸續堆積在左側輸尿管,直到完全塞住,左腎失能,如此一來全靠右腎排尿,至此,左腎已經沒有功能,拿掉石頭的意義不大,假如左腎出現感染,就要將整個左腎取掉。 蔡旻叡表示,輸尿管結石通常很痛,這並非壞事,因為患者一定會就醫,處理完就好;怕的是不會痛的輸尿管結石,例如老人家、長期臥床、服用多重藥物或多重慢性病患,這些人對痛的敏感度可能較低而不太會痛,或是像楊老先生痛一陣子就不痛了,就此放任,最後釀成左腎失能,走到快洗腎的地步。 蔡旻叡強調,楊老先生現在只能照顧好右腎,飲食要少油、少鹽、少糖,同時以藥物控制血糖及血壓,定期追蹤,儘量延緩右腎功能退化。民眾若有血尿等尿檢異常或不明原因腎功能減退,應該接受檢查,萬一是結石要盡快處理。

5成洗腎患者心衰竭奪命 AI預判降9成風險

5成洗腎患者心衰竭奪命 AI預判降9成風險#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為減少洗腎患者心臟衰竭的風險,臺北榮總與賽仕電腦軟體公司(SAS)攜手合作,成功研發人工智慧預測系統,在洗腎過程中可「即時」收集連續性洗腎參數和生理數值,代替以往人工手抄紀錄,找出「腎友個人化」併發症與潛在因子,預判並警示心臟衰竭發生機率,精準計算洗腎後最理想的體重(乾體重),減少因脫水不足造成的呼吸不順與心臟衰竭的風險,準確度高達90%,大幅提升洗腎安全性。即時接收患者200組生理數值 並給予洗腎時最理想乾體重北榮內科部主任唐德成表示,台灣洗腎人口密度位居全球第一,每年洗腎人口超過9萬人,其中約有5成洗腎患者是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心臟衰竭為重要死因之一。以往在血液透析(洗腎)治療所引發的併發症,如血壓下降等,醫師多以當下症狀或儀器判斷再介入治療;另洗腎時乾體重(的設定不易,脫水速度太多或太快,容易造成血壓下降,引發休克甚至死亡,只能仰賴醫師臨床經驗判斷。人工智慧預測系統可即時接收患者高達200組的生理和透析機數值,如動、靜脈壓力、血液流速等,再利用北榮大數據中心擷取患者病歷資料、檢驗結果、用藥資訊等多元資料,即時進行「個人量身」的人工智慧演算,及早研判可能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讓醫護人員預作處置,並即時給予洗腎時最理想的乾體重,將體重調整誤差由過去300~500公克縮限到40公克內,成功降低80%誤差率,給予患者最適切的脫水量診療,提升洗腎效率。未來將用於預判肺積水 掌控體液過多帶來的高血壓等風險一名73歲腎友有心血管相關疾病,雖依醫師臨床經驗、檢驗數值和胸部X光片,判斷肺部積水情形設定乾體重,惟短時間內仍多次因心臟衰竭、呼吸喘住院,藉由人工智慧預測系統精準計算乾體重後,心臟衰竭狀況未再發生,僅需於門診追蹤即可。唐德成部主任表示,過往礙於技術限制只能利用人工抄寫與資料的回溯性分析,此次與賽仕電腦軟體公司合作研發人工智慧預測系統,可做到「毫秒」級即時掌握並監測每名患者獨特的因子,達到人工智慧的預判,是成功邁向智慧醫療的重要里程,未來將運用人工智慧結合影像辨識資料,預判病患「肺積水」機率,進一步掌控體液過多對洗腎病患帶來的呼吸急促、心衰竭及高血壓的風險。

酮酸胺基酸治療搭配低蛋白飲食 洗腎率減少5成以上

酮酸胺基酸治療搭配低蛋白飲食 洗腎率減少5成以上#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當合併後期腎病變以及可能面臨的洗腎問題,一直是病患與家屬的最大憂慮。 嘉義長庚醫院腎臟科董淳武主任說明,面對如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合併晚期腎病變的階段,雖然低蛋白飲食可以延緩腎功能的惡化,但怎樣拿捏蛋白質攝取量非常關鍵;因為過度控制蛋白質攝取所造成的營養不良,一樣會增加死亡風險。   酮酸胺基酸+低蛋白飲食 治療缺一不可 根據長庚醫院針對健保資料庫關於15782位糖尿病第五期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追蹤研究顯示:使用酮酸胺基酸的患者能下降27%的死亡與35%的洗腎風險(註1)。 董淳武主任補充,酮酸胺基酸治療為何如此重要?因為它主要作用就是能把尿素氮部分,轉化為必須人體必須胺基酸;加上搭配低蛋白飲食的共同配合治療,所以能有效降低洗腎率。這當中不管是酮酸胺基酸治療或是低蛋白飲食都缺一不可。 他提出國外指標醫學期刊統計數據說明:醫療團隊以一年時間追蹤207位第四期以上的腎病患者,搭配極低蛋白飲食(0.3-0.4 克/公斤/天)加上酮酸胺基酸,比上低蛋白飲食(0.6-0.8 克/公斤/天)治療,發現純粹以低蛋白飲食者有30%患者進入洗腎階段,以極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則是11%(註2)。「這表示搭配治療確實可以有效降低5成以上的洗腎率。」 遵從醫囑+正確飲食方針 有機會延緩5年不洗腎 董淳武主任也提及門診一位已面臨洗腎的案例。這位伯伯在其他醫學中心評估肌酸酐以及腎絲球過濾率數據後,已建議要進行血液透析,到門診時確實已有尿毒症狀,不過醫師、營養師綜合評估發現尿素氮、血磷、血鉀偏高,表示飲食當中的蛋白攝取量仍舊較多。 經評估後,醫師以酮酸胺基酸治療,搭配營養師提供低蛋白飲食配方,治療後不僅尿素氮等數據有明顯改善,體重、蛋白質攝取量也維持穩定。這位伯伯來門診時本來已有尿毒症狀,但經過治療目前已延緩一年不需洗腎,已經快80歲的他,還可以下田工作是最高興的。「以這個案例來說,至少還能維持3~5年不洗腎。」 董淳武主任提醒,除了正確治療方向,病患的生活作息與基本運動也很重要,首先要避免熬夜,才能讓生理機制維持正常運作;而運動能延緩肌少症,避免蛋白質熱量耗損。 只要遵從醫囑、不濫用藥物,搭配正確治療方向與照護,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延緩洗腎與維持生活品質是做得到的。 看更多 腎臟病衛教專欄 註1: https://www.clinicalnutritionjournal.com/article/S0261-5614(21)00072-8/fulltext 註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926970/  

長期腰痠竟是多囊腎惹禍 30歲就洗腎婚事恐告吹

長期腰痠竟是多囊腎惹禍 30歲就洗腎婚事恐告吹#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十多歲的王先生長期飽受腰痠所困擾,起初以為腰痠只是工作忙碌、長期久坐引起,未特別就診檢查。直到有天腰痠情況加劇,甚至伴隨尿道感染、血尿,王先生才匆忙到醫院就診。原本以為只是尿道感染,豈料在後續超音波檢查發現,腎臟裡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水泡,也才發現腰痠、尿道感染竟是多囊腎引起。王先生頓時晴天霹靂,不僅心情備受影響,甚至連結婚計畫都受衝擊。多囊腎會衝擊全身 可能造成高血壓、尿路結石、腦動脈瘤亞東紀念醫院腎臟內科蔡萬全醫師指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屬於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病,其中第一類型PKD-1基因缺陷引起的多囊腎,約占8成。多囊腎患者出生時腎臟可能就有囊腫,但因為囊腫太小難以察覺;普遍在30-40歲後,出現腰痠、腹痛、尿道感染、高血壓等明顯症狀後才意外確診。發病後,患者腎臟功能會漸漸變差,若未積極透過藥物控制,尤其第一類型PKD-1基因缺陷患者,腎功能惡化速度較快,可能會在50幾歲就進入末期腎病變,需要長期接受透析治療(即洗腎),或接受腎臟移植。提及多囊腎常見症狀及發生原因,蔡萬全醫師解釋,多囊腎患者腎臟的結締組織異常增生,使腎臟漸漸形成水泡。在水泡較小時,患者沒有明顯不適不易察覺。隨著年紀增長,腎臟水泡越來越多、越來越大顆,患者可能因為腎臟被撐大,發生腰痛、腹脹、腹痛症狀。除了腎臟相關症狀,多囊腎還會衝擊患者全身。由於腎臟的水泡容易壓迫腎組織,導致體內水分、鹽的平衡失調,患者可能年紀輕輕就有高血壓。此外,當水泡破裂時,不僅可能出現血尿,患者也容易尿道感染,導致解尿時會感到燒灼、疼痛,出現尿路結石的機會也比較高。部分患者還可能合併出現腦動脈瘤,破裂時會導致爆炸性頭痛、昏迷、甚至死亡。第2期開始服用藥物 洗腎時程可望延緩7年蔡萬全醫師說,「過往多囊腎因沒有有效的控制方法,是相當棘手的疾病,患者往往很難接受。尤其是這些患者正好處於適婚年齡,突然面對這樣可能需要洗腎的遺傳疾病,衝擊相當大。」所幸現在已開發出可以抑制腎臟水泡增長的多囊腎口服藥物,能延緩腎功能惡化,改善患者們最擔心的「50幾歲就洗腎」情況。針對治療費用,該款口服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符合條件,腎臟科醫師便能協助申請使用。提及服用多囊腎口服藥物的好處,蔡萬全醫師解釋,「臨床上我們把慢性腎臟病分成第1期到第5期,進入第5期後可能就需要洗腎。根據研究,多囊腎患者如果在第2期開始服用藥物,差不多可以將洗腎時間延緩7年;如果在第3期開始服用,可能將洗腎時間延緩4年左右;如果在第4期開始服用,洗腎時間可能延緩1年左右。」相較於過往僅能積極控制血壓,透過多囊腎口服藥物可以更有效控制病程發展,延遲患者洗腎時間。多囊腎日常保養重點蔡萬全醫師叮嚀,除了積極透過多囊腎口服藥物控制疾病外,患者也要多喝水,避免喝飲料或咖啡。當水分多到足以抑制抗利尿激素時,能稍微減緩腎臟水泡生長的速度。此外,飲食應清淡,攝取奶、蛋、魚、肉、豆類等蛋白質要適量,減少鹽分攝取,避免造成腎臟負擔,或是使血壓升高,進一步影響腎臟功能,另外,過多鹽分還會讓治療藥物的功能被打折扣。 患者要控制血壓、血糖,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但不可太過激烈。務必按時服藥、定期追蹤,千萬不能服用偏方或不明藥物。蔡萬全醫師提醒,多囊腎初期並沒有特別的症狀,很容易被忽略。如果年輕發生高血壓,長期莫名發生腰痠、腹痛、反覆發生尿道感染等症狀,或是父母、家中親戚是多囊腎患者,建議民眾一定要到腎臟科檢查,利用腎臟超音波、抽血、驗尿來評估、追蹤腎臟的狀態及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延緩腎臟功能惡化的速度喔!(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