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

誰惹阿嬤生一肚子氣?產氣性膀胱炎作祟

誰惹阿嬤生一肚子氣?產氣性膀胱炎作祟#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歲蔡阿嬤長年罹患糖尿病且長期洗腎,日前在家因發燒、呼吸喘經家人送往急診,抽血發現發炎指數極高、尿液很濁,再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罕見疾病「產氣性膀胱炎」,如同「生了一肚子氣」,透過抗生素治療後,症狀終於改善,所幸及早發現,才免於膀胱壞死和敗血症的風險。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這名患者在急診的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膀胱內出現鵝卵石般的氣體,且膀胱壁不規則增厚,研判導致尿路感染,造成產氣性膀胱炎,後續經細菌培養,證實尿液中含有大腸桿菌。 初期症狀是下腹疼痛、血尿 逾8成患者有糖尿病史產氣性膀胱炎為較為罕見疾病,好發於女性及60歲以上患者,約有八成初期症狀是下腹疼痛,其他症狀包括血尿、胃口變差、解尿困難、發燒、呼吸喘等,其中超過八成患者有糖尿病史,這是由於尿中葡萄糖濃度上升,提供大腸桿菌或克雷氏菌有利的生長環境,一旦泌尿道清潔不佳,就會使膀胱感染的病菌分解身體內的糖份,同時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膀胱內脹滿空氣,因而無法儲存一定量的尿液,造成尿液混濁以及上述症狀。 林軒任指出,其中約有兩成的產氣性膀胱炎會逆行性感染致腎臟,造成腎乳頭壞死,甚至造成阻塞形成水腎,一旦感染至上泌尿道,往往需要放置腎臟引流管,若感染仍無法控制,則必須進行壞死的腎臟切除,而且這些患者甚至有高達兩成五的死亡率。 嚴重需切除部分膀胱 還恐惡化為產氣性腎盂腎炎針對產氣性膀胱炎,主要治療為抗生素治療,而大部分病原菌為大腸桿菌或克雷氏菌,若持續性血尿造成膀胱阻塞的患者,則需要搭配膀胱灌洗將血塊及壞死的細胞由尿管排出。另外,約有一成的產氣性膀胱炎的患者由於膀胱壁嚴重潰爛、持續性血塊凝固於膀胱內時,則需透過泌尿科施以內視鏡手術,以協助清除潰爛的膀胱壁,若膀胱壁已經被感染破裂,則必須進行部分膀胱切除術。 林軒任提醒,產氣性膀胱炎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引起的併發症,雖然並不常見,但若感染程度嚴重,恐惡化為產氣性腎盂腎炎,屆時有致命風險,不可不慎。

跨年連日啖火鍋 痛風發作嚴重恐洗腎

跨年連日啖火鍋 痛風發作嚴重恐洗腎#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天氣轉涼,熱呼呼的火鍋愈來愈受歡迎,四十多歲的王先生周末和親朋好友聚會連續兩天吃了火鍋大餐,隔天清晨突然被痛醒,右側大腳趾關節又腫又痛,不得已只好下床吃止痛藥,但右腳踩到地板的那一剎那,卻讓他痛到冷汗直流。經過一番折騰,王先生只好搭車到急診室求助。王先生的尿酸已超標多年,急性發作緩解後,醫師建議要使用藥物降低尿酸,減少未來痛風急性發作的機會,然而王先生的腎臟功能不佳,經過討論後開始使用新一代降尿酸製劑,減少尿酸的生成。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陳冠興醫師指出,痛風與「高尿酸血症」很有關係,而尿酸的源頭則是「普林」。我們體內所有組織都含有「普林」這種物質,當細胞在汰舊換新時,就會分解普林,產生尿酸。我們的身體要如何排除尿酸呢?陳冠興醫師解釋:「大約三分之一靠腸胃道,另外三分之二則靠腎臟,分別以糞便和尿液的方式排除。」但是如果攝取太多的高普林食物,或是腎功能不好而難以排除的話,尿酸就會於血液內累積,形成「高尿酸血症」,臨床上定義為血中尿酸濃度>7.0mg/dl。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時,可能於體內形成尿酸結晶,這些細細長長的尿酸結晶容易累積在關節腔內,導致關節發炎而紅、腫、熱、痛,就是大家熟悉的「痛風」。痛風不只讓關節疼痛,還會形成痛風石讓關節變形陳冠興醫師表示,痛風通常是陣發性地發作,最容易出現痛風的關節是大腳趾,許多患者會在半夜、清晨,於睡夢中感到關節劇烈疼痛而驚醒,腳趾關節已變得又紅、又腫、又熱、又痛。痛風發作後,往往需要經過幾天才逐漸轉好,但也可能在不久後又再度發作。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漸漸會發現連膝蓋、腳踝、手腕等部位都可能會有痛風發作。「假使痛風一直反覆發作,經過五年、十年之後,尿酸結晶會破壞、侵蝕關節,」陳冠興醫師提醒:「這些累積在關節處的結晶會形成痛風石,導致關節變形。」痛風好發於30歲到50歲間的男性。不過,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有愈來愈多的年輕患者也出現了痛風的問題。而花東地區的原住民得到高尿酸血症的盛行率可能高達九成以上。輕忽痛風,全身都受害陳冠興醫師說,值得注意的是,痛風不只造成關節疼痛,還可能傷害其他器官,因為尿酸結晶除了會沉積在關節,還會沉積在血管、腎臟等,導致慢性發炎反應。「痛風其實是一種慢性發炎,並與許多疾病有共病關係,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都與痛風有關。甚至台灣的國病『腎臟病』,也與痛風有關。」陳冠興醫師強調:「盡早治療痛風、控制尿酸,才能減少出現各種併發症的機會。」尿酸主要透過腎臟代謝,如果體內的尿酸濃度持續過高,腎臟的負擔就很大。當尿酸鹽結晶過大,無法順利由腎臟排出時,會塞住腎小管,導致腎臟間質發炎;尿酸鹽結晶也會卡在輸尿管,形成尿路結石。此外,當尿酸結晶沉澱在腎臟毛細管血管壁,腎絲球將逐漸硬化,造成腎臟功能失調。因此,痛風患者若沒有接受適當治療,只有在發作時自行購買強效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吃,長期大量服用恐損害腎臟功能,漸漸走向腎衰竭,甚至到需要洗腎程度。面對痛風,急性止痛,慢性降尿酸,長期達標尿酸值小於6.0mg/dL是關鍵陳冠興醫師分析:「在治療痛風的時候,可分成兩部分來看。痛風急性發作時,可以用消炎止痛藥讓患者疼痛改善;慢性期則是要嘗試降低血中尿酸濃度。」 假使患者一年會發作兩次、三次以上的痛風,或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共病,便要考慮長期使用降尿酸的藥物,穩定控制血中尿酸濃度小於6.0mg/dL,身體才不會處在長期發炎的狀態。陳冠興醫師解釋,目前控制尿酸的藥物有兩種機轉,一種是「促進尿酸排除」,另一種是「減少尿酸生成」。「促進尿酸排除」的藥物可以增加腎臟排除尿酸的量,但是如果患者腎臟功能較差,又要讓更多尿酸從腎臟排出的話,就可能加重腎臟負擔,藥物的治療效果並不好。另外,從泌尿道排出愈多尿酸,其實也會增加產生尿路結石的風險。「減少尿酸生成」的藥物可以抑制尿酸合成。近幾年發展出來的新一代降尿酸製劑,由肝臟代謝,即使患者腎功能不佳也能使用。陳冠興醫師說:「台灣的患者通常只要每天服用半顆,就能讓血液中尿酸濃度下降。」研究指出,痛風患者規則服用新一代降尿酸製劑,將尿酸值維持低於6.0mg/dL後,能觀察到延緩患者腎功能惡化、明顯消除痛風石,且減少痛風再度發作的機會,提高患者生活品質。相較於傳統藥物有造成過敏的風險,輕則皮膚起疹子,重則引發史帝芬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這是全身性嚴重過敏反應,可能導致死亡、殘疾,非常棘手。新一代降尿酸製劑較少發生皮膚過敏反應,安全性高。陳冠興醫師回憶,曾有痛風患者同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剛來門診時尿酸超過9 .0mg/dL,每年都會發作2、3次痛風。他的腎臟功能較差,已經進入慢性腎臟病3b期(eGFR 30~44 ml/min/1.73m2),所以選擇使用新一代降尿酸製劑。在持續穩定的藥物治療下,他的尿酸漸漸降到6.0 mg/ dL以下,回到正常值。後續追蹤過程中發現,他的腎臟功能從3b期進步到3a期(eGFR 45~59 ml/min/1.73m2),痛風也不再頻繁發作。痛風是富貴帝王病,使用藥物也要正確飲食想要避免痛風,也要從飲食方面下點工夫。首先,肉類、海鮮、火鍋湯、高果糖漿、及啤酒都屬於高普林食物,務必控制攝取的份量。每天的水份要充足,充足的水分能幫助尿酸排除,降低尿路結石的機會。適當的減重也能降低痛風發作的機會。此外,痛風與許多慢性病有共病相關,一定要好好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千萬不要以為痛風只是關節痛,急性發作的時後就自行吃止痛藥!」陳冠興醫師叮嚀著:「尿酸超標是慢性的問題,長期下來對腎臟、心血管都不好,最好規則服藥控制尿酸,才能減少未來腎臟衰竭、洗腎的機會。」(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650公克小勇士洗腎 順利排尿出院

650公克小勇士洗腎 順利排尿出院#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出生半年的早產兒恩恩是台灣最小洗腎並成功出院的嬰兒。台東馬偕醫院表示,從未替這麼小的孩子洗過腎,若沒處理好可能會穿破臟器,所幸這名生命小勇士堅強活了下來。恩恩的媽媽說,孩子從僅650克的巴掌仙子到正常體重,感謝醫院早產兒團隊努力照料。極度早產腎臟發育不全 無法排尿面臨死亡威脅台東馬偕醫院15日舉辦「洗腎小勇士恩恩出院慶祝會」,播出恩恩從出生到現在的影片,恩恩媽媽回想當時情況數度哽咽,她說好自責為何沒照顧好寶寶,讓他這麼早生出來,還讓孩子受這麼多的折磨,也感謝醫療團隊不放棄恩恩,讓他從650公克,到現在4420公克,這真的是一件奇蹟!小兒科醫師沈上博表示,恩恩是23+5周出生的極度早產兒,由於腎臟尚未發育完全,出生後出現一連串的問題,到了第六天中午,狀況不斷惡化,醫生評估如果再沒有辦法尿尿,當晚就會死亡。在無計可施的狀況下,需要進行「緊急腹膜透析術」來幫助他度過難關。成人用中央靜脈導管充當透析管 順利改善高血鉀等症狀但這麼小的早產兒,沒有適合的透析管路,在取得家屬同意後,醫生試著把大人用的中央靜脈導管充當透析管使用,恩恩的高血鉀和代謝性酸血症的情況慢慢改善,三天過後,感染狀況和血壓獲得控制,開始排出源源不絕的尿尿,看到尿尿的那刻,醫療團隊的成員都好興奮,因為有尿就有希望了。恩恩住院半年幾度與死神拔河,但終於要出院了,未來還有很長的復健之路要走,但爸媽和醫療團隊都將陪伴他健康長大。

逆轉腎!酮酸胺基酸加低蛋白飲食

逆轉腎!酮酸胺基酸加低蛋白飲食#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洗腎人口逐年攀升,腎臟疾病長年穩坐健保項目支出第一名,因此,台灣也被稱為洗腎王國,對於腎友而言,定期接受治療是必要的,位於幅員遼闊的東部地區且患有腎臟相關疾病的原住民,日常飲食習慣及療程中的交通、醫療資源更是應被關注的議題。 酮酸胺基酸搭配低蛋白飲食介入 洗腎延緩5年 台東基督教醫院內科暨血液透析室主任 馬堅毅醫師表示,患有慢性腎臟病(CKD)的患者,有可能由糖尿病、高血壓、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等引起,需要根據病患狀況進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醫師與病患及病患家屬進行積極溝通是必要的。 馬醫師說明,據研究顯示患者進入洗腎階段第四期,也就是腎絲球過濾率值(GFR)小於30時,應同時進行酮酸胺基酸加低蛋白飲食的介入,可延緩洗腎5年甚至更久。馬醫師進一步講述,患者在療程過程中最需要的是補充營養,營養不足可能容易被感染,而酮酸胺基酸是很好的營養來源,搭配正確飲食及配合醫師指示,儘早進行治療及控制,可改善腎臟惡化,不只減少死亡率,更能夠讓病患回歸社會與家庭。 東部地區原住民患者 提供衛教知識刻不容緩 馬醫師分享東部地區罹患慢性腎臟疾病比率,僅次於高血壓及糖尿病病患,而患有慢性腎臟病的原住民因交通問題,比較沒有辦法定期到醫院檢查,加上原住民飲食中的肉類佔比較大、水分攝取較少、飲酒次數多,因此罹患血尿酸症機率高,所以平日的飲食控制更為重要。 馬醫師表示『讓原住民患者到醫院的這條路並不容易,能實際至村落進行衛生教育才是更重要的』對於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原住民來說,期望能夠在慢性腎臟病第一期甚至更早開始教育慢性腎臟病的知識,讓病患能好好保護腎臟,避免進入洗腎階段。 馬醫師與我們分享,曾有一位14歲的小孩,發現自己有血尿後進行就醫,因為平時水分攝取較少加上憋尿造成結石及感染,除了積極治療之外,馬醫師也提供衛教知識,避免日後因延誤就醫,增加進入洗腎階段的機率。 良好飲食控制對腎臟健康是關鍵 馬醫師呼籲大眾,平日除了要有良好的飲食控制以及運動習慣,也要避免服用非醫師指示藥物,因為對腎臟傷害甚大,更可能會有惡化情況產生。慢性腎臟病病患要對於自己有信心,對明天抱有希望,建議慎選好的食物並珍惜藥物,由衷希望民眾終其一生不要洗腎。 看更多 腎臟病衛教專欄

醫揪出多發性骨髓瘤 他逃過終身洗腎

醫揪出多發性骨髓瘤 他逃過終身洗腎#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終身洗腎有可能逆轉嗎?一名69歲王先生向來身體硬朗鮮少生病,本應享受退休生活,卻在去年11月突然講話語無倫次且全身無力,檢查竟出現急性末期腎衰竭,且血肌酸酐指數過高。王先生當下除了接受緊急血液透析治療,改善自言自語的情況,卻仍然四肢無力、癱瘓在床,之後更必須定期洗腎,只是萬萬沒想到病情沒這麼單純!多發性骨髓瘤患者 4成腎臟功能衰弱「平常很少生病的人,怎麼會突然變成這樣?」家人不放棄想找出真正病因,來到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診治,抽血檢驗報告顯示血紅素指數僅有5 gm/dl,為正常數值的三分之一。血液腫瘤科林增熙主任表示當時看到肝功能抽血報告,及骨骼X光攝影有骨質疏鬆現象,便警覺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引起,安排骨髓穿刺切片檢查,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第二期。治療方面在及時施打標靶藥物下,王先生從原本臥床接近失能的狀態,進步到可以自行緩慢行走;今年2月初腎功能指數已恢復八成,經腎臟內科醫師評估後,終於不需再洗腎,只需固定回診追蹤即可。多發性骨髓瘤屬於血液癌症之一,主要是在骨髓內的漿細胞(白血球的一種),突變癌化後所造成的癌症,會跑到全身任一器官,好發族群為男性多於女性,年齡大多介於60~70歲左右。一旦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大約有四成會表現在腎臟功能衰弱,其中三分之一患者如果不治療,恐怕惡化至終生洗腎;所幸王先生在兩個月內及早發現,腎臟功能回復的可行性大增。症狀包括貧血、背痛、骨折、高血鈣等 常與其他疾病混淆林增熙主任表示,由於多發性骨髓瘤會出現貧血、背痛、骨折、血鈣過高、容易產生病毒、細菌感染及腎衰竭等多樣性症狀,常與其他疾病混淆導致診斷不易;甚至有些患者曾接連看過骨科、復健科、腎臟科、家醫科等門診,才轉介至血液腫瘤科,如果延誤治療恐會出現許多不可逆的併發症。最重要的是必須提高大眾對多發性骨髓瘤的認識,其實只要早期發現,盡快接受標靶治療,不只可以逃過終身洗腎一劫,更能省下後續洗腎的大筆支出,目前健保已經通過給付多發性骨髓瘤的多種標靶藥物治療,大多治療三個月後,超過三分之二患者可以達到極佳的反應,相信能同時提升患者與照護者的生活品質。

宅男教師不甩三高 下肢水腫要洗腎

宅男教師不甩三高 下肢水腫要洗腎#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4歲王姓大學助理教授,3年前檢查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卻未定期追蹤,直到近日發現下肢水腫、倦怠、食欲下降等症狀,甚至下課後開車停紅燈也能「秒睡」,赴醫檢查才發現是慢性腎衰竭合併代謝症候群及睡眠呼吸中止症,雖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但腎功能已受損,如今只能懊悔忽視身體警訊。自認年紀輕應無大礙 懊悔忽視身體警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林崇智表示,患者身材矮胖,平時沒有運動習慣,每天開車到學校通勤,卻常常在等紅燈時睡著,有時在家裡只要不講話,也會在沙發上秒睡,他起初以為是工作忙碌,加上開車太累造成,直到伴隨下肢水腫,才驚覺事不單純,立刻赴醫檢查。 經詢問病史發現,患者約3年前就發現罹患糖尿病和高血壓,同時體重過重,無適當控制,且仗勢年紀輕,認為應無大礙,沒有定期回診追蹤拿藥,直到腎臟失去功能,造成嚴重水腫、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等症狀,確診為慢性腎衰竭,必須立即進入透析治療,才能繼續正常生活。 但因患者合併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呼吸道阻塞的症狀,若經由傳統透過全身麻醉置放管路恐有風險,在手術麻醉過後無法脫離呼吸器,因此給予在腹部局部麻醉,病患於清醒狀態下置放管路,並配合其生活型態,採腹膜透析治療,讓他維持既有的課程不致中斷。 另外,開始透析後,患者水腫、尿毒症改善,再轉診至耳鼻喉科,安排接受手術及正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後,才大幅改善睡眠品質。 林崇智指出,根據統計,一般罹患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病程,在疾病發生造成腎臟的病變,通常約5至8年才會進入末期腎臟病而需要透析,而患者為宅男,平時生活型態僅教學,無不良習慣亦無抽菸,但除了未規則控制血糖血壓問題外,同時因合併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加速腎功能惡化,才會年紀輕輕造成腎功能受損,並於短時間內進入透析治療,延續生命及維持生活品質。 三高未控制會傷腎 又與睡眠呼吸中止症互為因果林崇智提醒,高血糖、高血壓若長期未妥善控制,會對腎臟造成極大傷害,加速進入透析治療階段,此外,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許多疾病互為因果關係,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等代謝性疾病,除了致使腎臟病惡化、影響患者健康,更可能威脅公共安全。另外,腎臟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若年輕的家人有上述高血糖、高血壓、肥胖、宅在家等狀況,應時常關心他們的健康。

低蛋白加酮酸胺基酸 洗腎再緩緩

低蛋白加酮酸胺基酸 洗腎再緩緩#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洗腎人口多,一直居世界高位,除了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俗稱三高)是造成洗腎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年與慢性病人口的增加,以及不當用藥等也是影響因素。   醫師建議超前部署調整飲食方針  聽到罹患慢性腎臟病(CKD),一般患者與家屬最擔心的就是即將面臨洗腎問題。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腎臟內科林軒名主任提及,在罹患慢性腎臟病之後,可以透過超前部署做法來延緩洗腎或者是避免血管、神經的併發症出現,這當中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正確醫療(包括疫苗運用)、用藥,以及正確飲食。 現代人高油、高鹽、高蛋白的飲食習慣對腎臟負擔相當大,更何況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因此對於病人來說,低蛋白、低鹽飲食非常重要,再來搭配控制體重、生活作息,才能有延緩腎病惡化的機會。 酮酸胺基酸補充必需胺基酸 減輕腎臟負擔 低蛋白飲食對腎臟病患是一個很重要的飲食方針,究竟何時開始進行較為恰當?林軒名主任說明,如果病患已經有蛋白尿,或者是CKD第三期就可以開始進行,讓肉類蛋白慢慢減少,如果到第四期時就要降低更多蛋白含量,此時就可搭配酮酸胺基酸一起使用。   酮酸胺基酸作用為何?病患因為腎功能受損,無法代謝體內多餘的含氮廢物,酮酸胺基酸在體內可以經由轉氨作用結合蛋白質代謝後的產物 (含氮廢物),轉化成相當的必需胺基酸,不僅可提供人體必需胺基酸,也能有效降低體內含氮廢物的產生,減輕腎臟的負擔。 林軒名主任強調,很多研究都已證實,低蛋白飲食與酮酸胺基酸的搭配對尿毒素的降低有一定效果,不僅降低洗腎與死亡率,甚至可有效延緩病患洗腎達5年。 門診案例已延緩惡化一倍時間 林軒名主任門診上就有一位60歲的伯伯,本來在其他醫療機構跟他說大概三年就要洗腎了,但透過提早以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的飲食方式,同時搭配足夠劑量的酮酸胺基酸,腎功能惡化已延緩了一倍時間。以台南市立安南醫院來說,更有病患執行這樣的飲食方針控制搭配正確醫囑,已延緩七、八年洗腎時間。 林軒名主任特別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與家屬,因為病患治療的過程漫長加上免疫力較為脆弱,他建議除了飲食方針調整,也要搭配流感、肺炎疫苗施打,並時時注意整體熱量攝取狀況,如果要搭配保健食品,一定要與醫師討論,避免誤食造成腎臟負擔。 目前健保給付酮酸胺基酸的是針對第五期慢性腎臟病人(eGFR ≦15mL/min /1.73 m2)搭配低蛋白飲食治療,醫師建議,慢性腎臟病人若能提早部署自費服用,除了正確補充必需胺基酸外,在延緩洗腎的治療過程中,相信也能兼顧生活品質。 看更多 腎臟病衛教專欄

橫紋肌溶解會致命 如何預防與復健?

橫紋肌溶解會致命 如何預防與復健?#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疑似因暑期高溫環境下長時間操練,造成兩名宜蘭運動校隊學生發生橫紋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其中一名學生肌肉發炎指數-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數值暴增至3萬(正常值200),另名學生則是數值超過10萬,需緊急洗腎並留院觀察。筆者認為,這次的事件值得所有運動愛好者、體適能專家共同警惕,以期減少類似案件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為骨骼肌(橫紋肌)產生急速劇烈損傷,以致肌肉細胞壞死及細胞膜破壞,造成肌肉蛋白質及肌球蛋白(myoglobin)滲出,進而進入血中並出現於尿中。運動勿貿然提高強度 適時休息及補水造成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有很多,在運動場上常見的原因則可能為高溫環境下、長時間進行劇烈、超出身體負荷能力之訓練而造成。其他原因如自體免疫失調、病毒感染、酒精性肌肉病變等。醫適能MedEx特殊族群訓練機構創辦人蔡奇儒認為,身為專業體適能從業人員,需留意運動計畫設計是否得宜。例如,訓練是否安排足夠恢復與休息時間,根據個人體能與表現狀況客製化訓練目標、訓練強度、訓練量,切忌長時間未訓練而突然加入高強度、長時間的訓練。再者,需留意訓練環境是否在適當的溫度與濕度下進行。例如,當訓練需進行於戶外高溫下進行時,應強調休息及水分、電解質補充。運動前、中、後補充適量水分對於身體有許多益處,包括協助調節心跳、調節身體核心溫度、維持身體血液量與改善心輸出量等。一般來說,運動中的水分補充可依照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指引,以人體每0.45公斤體重,補充600毫升的液體(運動飲料尤佳)。水分補充與流失狀況,可透過體重減輕、尿液顏色變深來觀察。最後,需隨時觀察被訓練者的生理狀況,例如,是否產生不正常的肌肉疼痛、肌肉僵硬、肌肉疲勞等徵兆,適時降低、限制運動量,適當休息,並且適時轉介醫療人員進行評估檢查。如此一來,將可降低嚴重橫紋肌溶解症發生的機會。運動前後不飲酒 降低腎功能損傷機率除預防之外,發生橫紋肌溶解症復健也相當重要。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台北內湖適康復健科診所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杏青表示,當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經過治療後,可參考下列4大階段進行復健。第一階段目標為維持既有的關節活動度,過程中因為維持關節活動而產生輕微痛是可以允許的。這個階段應有充足休息並且補充充足水分。對於輕度橫紋肌溶解的運動員可以就參考下列指引:1.休息72小時,並補充充足的水分。2.每晚連續睡8小時。3.如果伴有熱傷害,應該要處於氣溫控制良好的環境中。4.在72小時內重複肌酸酐與尿液分析。5.當CK值小於實驗室正常範圍上限的5倍,並且尿液分析已恢復正常時,可開始第二階段復健。在關節活動度完全恢復之前,即可視情況進入第二階段,以非常低的強度(無負重)的活動,進行每次5-15分鐘遠端肢體活動,若接下來24小時沒有進一步不適,則可進入第三階段復健。第三階段應逐步採用等張運動,例如循序漸進進行訓練。過程中不應出現明顯的肌肉無力、腫脹、疼痛或痠痛。若以臥推訓練動作為例,可以用身體前傾開始練習,以雙手接觸牆壁訓練,慢慢向下觸摸地板等方式漸進,增加關節的活動性和運動強度。最後的第四階段,可開始逐步加入正常運動計劃。林杏青醫師亦提到,臨床上預防橫紋肌溶解症的策略亦包含:若被診斷為罹患傳染性疾病,例如感冒、或是有嘔吐、腹瀉症狀,則不建議在此時進行激烈運動。另外,根據相關研究表示,健身和運動族群,亦需注意是否過量補充肌酸(creatine)、避免於運動前後大量飲酒,以降低腎功能損傷與肌肉損傷機率。作者 林杏青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定復健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綜合格鬥協會合作醫師台灣運動醫學會副秘書長台灣柔術總會合作醫師台灣臨床神經生理學會會員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運動醫學會認證私人教練(ACSM-CPT)EIM Taiwan 運動即良藥認證醫師蔡奇儒中華民國醫學體適能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醫適能MedEx特殊族群訓練培訓機構 創辦人前美國運動委員會 大中華區官方培訓認證教官美國肌力體能訓練協會 認證肌力體能訓練專家 (NSCA-CSCS)國立台灣大學醫學檢驗學系學士(高考醫檢師合格)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