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

洗腎後有這3症狀 當心是血管狹窄警訊

洗腎後有這3症狀 當心是血管狹窄警訊#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0歲彭姓老翁接受洗腎治療,近日發現洗腎後止血不易,甚至超過半小時都無法止血,到醫院求診,醫師以透析儀器檢查,發現老翁靜脈壓力過高,再經過高精度血管攝影發現狹窄病灶,以氣球撐開手術,經過半小時,原本0.1公分的人工血管,恢復到0.6公分,回復血管通路功能,讓洗腎能夠順利進行。人工血管長期使用會發生異常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林俊閔表示,台灣有超過9萬人因腎臟衰竭,需要洗腎治療,一般做在手臂上的動靜脈廔管或人工血管,提供血液透析的管路,但是有一半以上的洗腎患者,不知道人工血管長期使用會發生異常功能。提醒洗腎患者出現三大症狀,一定要盡速就醫,1.洗腎後止血需要時間較長。2.平日觸摸時的強勁血流消失、變成跳動的感覺。3.洗腎過程中,透析儀器常常發出警示,提醒靜脈壓力過高,要盡速就醫。血管阻塞無法洗腎 需侵入性治療林俊閔指出,發生上述狀況,代表人工血管已經變得狹窄,還未形成大問題,讓醫師提早介入治療,防範於未然。如果沒有緊急就醫,血管阻塞,無法洗腎,必須擴大侵入性治療,除了要移除血栓,還要開傷口,過程更辛苦。腎友洗腎血管通路,就是腎友的生命線,一定要細心照顧。心臟血管外科除了手術建立、維護洗腎通路,更能為洗腎血管通路提供完整的治療處理方案,完整血管構建和修復。

世界多囊腎關注日!醫親授口訣 揪出洗腎幕後兇手

世界多囊腎關注日!醫親授口訣 揪出洗腎幕後兇手#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衛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統計,我國洗腎人口已超過9.2萬,被冠上「洗腎王國」的稱號,民眾普遍認為洗腎的元兇為飲食習慣或糖尿病,但不知約有2-3%的洗腎病患¹,是因遺傳疾病—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簡稱「多囊腎」或「PKD」、俗稱「泡泡腎」)所致。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暨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理事長 高芷華醫師表示,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有五成機率遺傳給下一代,發病率幾乎高達百分百。發病後,腎臟異常增生大量囊腫(俗稱「水泡」)。這些囊腫會隨著疾病進展慢慢變大,造成腎功能快速下降而洗腎,台灣臨床研究發現有PKD1突變基因的台灣多囊腎病友約52歲(中位數)就邁入洗腎病程²,相較於一般慢性腎臟病患者平均67.3歲才洗腎³,足足提早15年!高芷華醫師指出,過往多囊腎治療可說是「無藥可治」,患者僅能透過飲食控制及多喝水等方式,延緩病程進展。青壯年患者確診後,不僅擔心十幾年內就要洗腎,工作及生活品質還受到劇烈衝擊;高遺傳機率的特性也往往讓結婚生子計畫延宕甚至取消,衝擊患者的自我實踐與人生規劃,更有高達六成的患者陷入憂鬱⁴。所幸,今日已有可直接延緩病程惡化的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幫助患者扭轉年輕就洗腎的命運!為了幫助患者及早揪出多囊腎,掌握黃金控制期,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特別在9月4日世界多囊腎關注日前,宣導「攻略多囊腎,你543了沒?」口訣!提醒民眾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這五大常見症狀,盡速就醫進行『影像、血液、尿液、基因』上述四種診斷檢查,特別是『具家族史、腎臟有囊腫、洗腎者』這三大高風險族群,更要提高警覺。高芷華醫師也提醒,若未即時控制多囊腎病程,腎絲球過濾率低於59 mL/min/1.73m2的患者,其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重症和死亡風險都會增加⁵。高芷華醫師說,多囊腎口服藥物讓患者看見疾病控制的希望,整體而言,治療積極度大幅提升,高風險族群也越來越積極篩檢。然而,目前健保給付規範較為嚴格,患者若想及早進入療程往往需要自費,經濟負擔大,期盼政府放寬給付規範,讓患者及時獲得更適切的治療。腎臟也會起水泡!不治囊腫每年增大超過5%,嚴重恐大如橄欖球,多囊腎患者52歲就洗腎!高芷華理事長說明,多囊腎是一種慢性腎臟病,正式名稱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亦有人稱為「泡泡腎」。與遺傳有高度關係,約九成罹病原因為遺傳所致,男女遺傳機率相同,只要父母中有一人患病,自己就有五成機率罹病,且未來一定會發病。進入病程,患者腎臟會長出充滿體液但沒有任何功能的囊腫(俗稱水泡),遍布腎臟的囊腫會以平均每年超過5%的速度變多、變大,可能膨脹為正常腎臟的20倍,猶如橄欖球大。沒有及時治療,這些囊腫會逐漸取代正常腎臟組織,一旦腎功能低於5 mL/min/1.73m2,就必須開始洗腎或腎臟移植,臨床研究發現,有PKD1突變基因的多囊腎病友約52歲(中位數)就進入透析治療階段,此時為人生中壯期,生活、工作、婚姻與情緒各方面都著實影響重大!嚇人!逾5成多囊腎患者不到30歲就有高血壓 醫籲:掌握「攻略多囊腎,你543了沒?」口訣!國家衛生研究院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黃道揚醫師進一步說明,多囊腎發病初期幾乎沒有症狀,但腎臟囊腫進入快速生長期後,會出現『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這五大常見症狀。一旦腎臟受損,血壓調節功能就會降低,超過五成患者不到30歲就出現高血壓,若未即時控制,更有5%至10%的機率發生腦出血。一旦巨大如橄欖球的腎臟壓迫到腹腔器官,將會導致長期腰部疼痛;若擠壓到胃還會造成食慾下降,甚至會因營養不良引發肌少症。若囊腫破掉,會導致血尿、泌尿道感染;囊腫還會阻礙尿液排除,導致尿液停留時間變長,平均每4人就有1人發生腎結石。黃道揚醫師強調,多囊腎不只衝擊腎功能,還會引起全身併發症,甚至導致腦中風及死亡!黃道揚醫師表示,若出現上述五大症狀,應盡快就醫,進行『影像、血液、尿液、基因』四種診斷檢查。透過影像確認腎臟囊腫增長情況,判斷未來疾病惡化速度;藉由血液、尿液評估腎臟功能;若腎臟惡化快速者,更可透過基因檢查掌握致病基因型,調整後續療程規劃,甚至可透過基因及人工生殖技術,減少患者未來子女發病機率或疾病惡化風險。黃醫師也建議,綜合多囊腎的流行病學特性,『具有家族史、腎臟有囊腫者或是因不明原因腎衰竭而洗腎者』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一定要至腎臟科進行相關檢查。過往患者不敢結婚生子,高達六成陷入憂鬱! 突破性口服藥物帶來治療希望,終可控制疾病惡化臺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陳呈旭主任表示,過往多囊腎無藥控制,發病初期僅能透過多喝水,減少抗利尿激素分泌,降低腎臟囊腫生長速度;並且透過少鹽、少蛋白的飲食,降低腎臟代謝負擔。患者難以擺脫年輕就洗腎、腎臟移植的命運,洗腎衍伸的時間成本或移植手術後的排斥反應,嚴重衝擊患者生活品質;患者也因為治療瓶頸,對於罹病的事實更難接受。陳呈旭主任進一步說明疾病對患者的衝擊,部分患者擔心將疾病基因遺傳給下一代,中斷結婚或生子計畫。也因為患者不到退休年齡就需要洗腎,每週3次的血液透析治療,對於仍需上班的壯年患者而言,常常造成請假上的困擾,甚至影響工作表現。陳主任直指,多囊腎不僅影響生理健康,對於患者的心理及人生規劃也帶來劇烈衝擊,更有高達六成的患者陷入憂鬱⁴。陳呈旭主任指出,今日已有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此款突破性的藥物可以直接抑制腎臟囊腫增長,有望守住患者腎功能,延後洗腎時機點,改善全身併發症。患者也因為看見治療希望,醫囑配合度大幅提升,對於身體與心理健康都帶來正面改善。陳呈旭主任補充說明,許多患者服藥期間會有頻尿的困擾,但普遍在二至三週後就會習慣。若想要更積極的改善,建議早點起床服藥,延長最後一次服藥與睡眠的間隔,就能有效解決夜間頻尿問題。陪伴患者攻略多囊腎,中華民國多囊腎腎友協會提供患者全方面的治療及照護資源高芷華醫師提醒,感染新冠肺炎後,人體可能會發生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全身器官受到傷害。然而,多囊腎患者疾病恐影響腎功能不佳,若不幸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容易因腎功能驟降而引起重症與死亡。提醒患者,疫情

媽媽10公分腎臟植入體內 末期腎病2歲娃重生

媽媽10公分腎臟植入體內 末期腎病2歲娃重生#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歲的陳小妹妹在出生不久即透過腹膜透析洗腎,移植手術成為順利成長的唯一希望,然而10公斤以下幼童的移植手術困難度高,加上術前交叉試驗陽性,意即會攻擊移植腎臟抗體,台大醫院團隊克服萬難,將陳小妹媽媽的腎臟成功移植到陳小妹身上,成為院內首起10公斤以下、抗體排斥的腎臟移植手術。陳小妹日前已出院,不僅在疫情下完成幼兒腎臟移植奇蹟,也為末期腎病幼兒提供治療的一線曙光。成人腎臟佔小孩腹腔一半 術前需增加體重和腹腔容量陳小妹出生後即因全身水腫、大量蛋白尿與腹水,及合併呼吸衰竭與小腸穿孔,被送至台大醫院加護病房照護,為了找出陳小妹腎臟功能急速惡化的病因,台大醫院利用全外顯子次世代基因定序進行檢測,確診為WT-1基因突變所導致早發性腎病症候群,必須接受腎臟移植才能順利成長。儘管媽媽願意捐贈腎,但成人的腎臟長軸約10公分,幾乎佔了小孩肚子的一半,移植是一大挑戰。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蔡宜蓉指出,兒童因為腹腔小,需長到一定體重才有可能將媽媽的腎臟植入,在移植前的準備,除了感染、血壓、電解質的維持穩定外,也藉由調整鼻胃管餵食與透析劑量,讓陳小妹持續增加體重和腹腔容量,提供足夠的空間接受成人腎臟。三級警戒期間移植 母愛無畏疫情限制醫療團於7月9日進行移植手術,由陳媽媽捐贈左腎植入陳小妹的右後腹腔,同時移除原本的右腎,再利用人工腹膜將陳小妹的腹腔傷口關閉。陳小妹術後由兒童加護病房團隊與移植外科團隊共同進行術後照顧,並於8月17日出院,此個案也是該院10公斤以下幼兒、交叉試驗陽性腎臟移植首例。台大腎臟移植團隊進行過4例2歲10公斤以下的腎臟移植,最久的案例已經腎移植超過16年。然而幼兒腎臟移植的困難還有待突破,包括病童腎臟病變的確診、免疫抑制劑的使用、手術前後多團隊的兒童醫療照護等,尤其如何克服體型與心肺功能上的限制,更是手術技術與照顧上的難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陳小妹妹家人無畏疫情進行移植,不僅是家人親情的體現,更有賴台灣整體防疫措施的成功。

抽菸抽到快洗腎 熟男瀕臨腎衰竭

抽菸抽到快洗腎 熟男瀕臨腎衰竭#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中年男性身上飄散著濃濃菸味,一定是剛剛還在抽菸。「我是來看腎臟病的,上個月檢查的肌酸酐Cr是2.6,過濾率是27.8,腎臟科醫師說我已經快要洗腎了。」看著他的資料,才50歲而已,是怎麼變這樣的呢?他搔搔頭說,「腎臟科醫師說,應該是抽菸抽太多影響到腎臟,才造成腎絲球腎炎…」那還不戒菸?抽菸如何影響腎功能?抽菸會導致交感神經活化、使血壓升高,造成血管內膜細胞破壞,腎臟微血管收縮,進一步血流不足,降低抗氧化酵素,時間一久便會造成微血管硬化與腎絲球壞死,也會使腎絲球過濾壓力增加,白蛋白尿滲漏增加,逐漸累積便會形成腎衰竭。根據研究顯示,抽菸造成的腎病變,和糖尿病腎病變類似,都是因為血管氧化壓力增加、血管增生與血管內皮細胞破壞的變化形態。另外,香菸內含尼古丁、鎘、鉛等腎毒性物質,只要少量就會傷害腎臟,不管是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都會對腎臟形成嚴重的傷害。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抽菸對於腎臟的傷害,在中醫是屬於「痰」、「淤」的病機變化。我們介紹過中醫對於慢性腎衰竭,有一個很有深度的病名「關格」,「關」是關閉,「格」是格拒,在上由於三焦之氣不流通,寒遏胸中,飲食不下故格拒;在下由於熱結下焦,津液乾涸,氣化障礙,故關閉。慢性腎衰竭,遷延不愈,以致脾腎陰陽衰憊,氣化不行,濕濁毒邪內蘊,氣不化水,腎關不開,則小便不通;濕濁毒邪上逆犯胃,則嘔吐,遂發為關格。而抽菸造成的「痰」和「淤」,痰瘀毒邪內蘊,入侵血分,血絡瘀阻,脾陽虧損,腎陽衰微,陽不化水,痰濁逗留,濁邪壅塞三焦,氣化功能不得升降。在中醫古籍《靈樞‧刺節真邪》提到「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榮然有水。」奠定了水遏血瘀,血滯水停,水血搏結的病機理論。本病屬於屬於本需標實之症,本虛主要是脾腎陰陽衰憊,標實主要是濕濁毒邪。依照明代醫家王肯堂所著的《證治準繩‧關格》提到「治主當緩,治客當急」的原則。主是指關格之本,客是指關格之標,也就是治療關格之脾腎陰陽衰憊,應堅持長期調理,緩緩調補脾腎之陰陽,而對於關格的痰瘀毒邪,要儘快祛除。中醫調理一段時間後,他回診時拿出檢驗報告,「我這次檢查肌酸酐Cr恢復到1.5了,而腎絲球過濾率GFR也改善到52.4了,中醫調理搭配戒菸,效果不錯。」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腎臟病友低蛋白飲食恐營養不良?長期抗戰要這樣做

腎臟病友低蛋白飲食恐營養不良?長期抗戰要這樣做#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罹患腎臟病族群不在少數,而病患最擔心的就是會不會終究必須走向洗腎一途?低蛋白飲食 熱量也要足夠高雄義大醫院腎臟科張敏育主任說明,當腎臟出現問題,只要遵循醫囑以及做好飲食控制,通常都能延緩洗腎時間。而針對慢性腎臟病的病友,醫師、營養師也都會建議以低蛋白飲食為原則。要控制飲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當腎臟病變時,無法將過多的蛋白質所產生含氮廢物排出,會產生酸中毒、尿毒情況。因此,要以限制蛋白質攝取來作為保護腎臟的機制。但若攝取過低的蛋白質,病友與家屬又擔心可能造成營養不良,究竟要如何拿捏?張敏育主任說明,確實過低蛋白質會造成營養不良甚至讓肌肉分解,人體代謝廢物會更多,對腎臟也會更不好。張敏育主任建議,可以挑選高生物效價的蛋白質,如魚﹅肉﹅蛋等動物性蛋白質,或是大豆﹅花生等植物性蛋白質。而每日建議攝取量建議病友要下降至每公斤體重的0.6-0.8公克(一般民眾為每公斤體重的1.0-1.2公克)。如果不清楚克數的計算,可以利用手掌心來估計要吃多少蛋白質。一份蛋白質約7克,女性手掌心大小約3份﹅男性手掌心大小約4-5份。舉例來說,60公斤體重的男性,每日建議攝取約48公克的蛋白質,約等於7份蛋白質,所以每日可吃不超過兩個手掌心大小的魚﹅肉或蛋。飲食三大建議:選好油、低蛋白澱粉、補充營養品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在攝取低蛋白的同時,也要注意熱量是否足夠。國際腎臟治療指引均建議在進行低蛋白飲食的同時,熱量必須要達到每日每公斤體重的30-35大卡。張敏育主任提供三方向的攝取建議:一、在食物當中加入好油,例如橄欖油或大豆油等,魚或肉可使用油煎的方式,青菜可以在汆燙後拌入油脂,除了美味也可以增加飽足感和熱量。二、主食可增加低蛋白澱粉如炒冬粉或米粉,減少蛋白質攝取又可補充熱量。病友也能偶爾有點心攝取,像是粉圓﹅西谷米拌入少量糖水,增加飽足感、滿足口慾,也可維持熱量。三、使用市售腎臟病專用營養品也可以達到低蛋白又足夠熱量的需求,但是要注意洗腎前和洗腎後的營養品是不同的,洗腎前使用的營養品是低蛋白,洗腎後則是高蛋白。搭配酮酸胺基酸 延緩洗腎有具體效果除了上述所提,張敏育主任更提醒腎臟病友除了飲食,低蛋白飲食併用酮酸胺基酸治療才能真正延緩洗腎。酮酸胺基酸的特殊機轉,就是「轉氨」,這個概念就是將原來體內會產生的含氮廢物,轉化為人體必需氨基酸。「酮酸胺基酸不僅能保護腎臟,更提供病友需要的營養素。」他也強調,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對腎臟病的長期抗戰非常有幫助,目前在治療案例當中,慢性腎臟病的第三期介入就有很好治療效果,但事實上,如果能提早當然更能預防腎病變。除了飲食控制與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張敏育主任也提醒腎臟病友一定要控制三高問題,戒除如抽菸、喝酒習慣,也要避免熬夜,培養適當中低強度的運動(避免強度太高如馬拉松),這些都是日常保養原則。而因應新冠肺炎近期疫苗施打的措施,張敏育主任表示,除非是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之COVID-19疫苗有立即的過敏反應,或是目前正在發高燒、急性感染發病的患者,應暫緩接種,一般都會建議施打。另外由於打疫苗都會建議多喝水,但洗腎患者或是有嚴重水腫的病患因為有飲水量限制,這也是要注意的地方。

該洗腎卻沒出現?護理師機警搶救中風婦

該洗腎卻沒出現?護理師機警搶救中風婦#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年近60歲的林太太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長期洗腎14年是洗腎中心的老朋友,從來不曾無故遲到,這天洗腎時間到了,卻異常地沒有準時出現,洗腎中心護理師致電數通皆未聯繫上,擔心有異常情況發生,立即通知林太太的女兒返家查看,林小姐趕到家看見媽媽無力癱坐在椅子上、表情僵硬、無法言語,緊急送醫確診腦中風,所幸即早發現,經治療一個月後已恢復正常生活、行走自如。林小姐感動的說:「謝謝護理師的機警,讓媽媽沒有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時機。」洗腎者飲食應採低鹽、低油、低糖衛福部臺北醫院洗腎中心護理長莊明月表示,當天跟往常一樣,護理師陳宥臻致電追蹤病友健康狀況,並提供心理支持關懷與提醒衛教指導,但致電林太太時卻一直無法接通,陳護理師非常緊張與擔心、持續聯繫,對於那天恰巧搶救到中風的洗腎患者,感到真的很幸運,也慶幸一切都還來的及,洗腎中心會持續落實中心理念「照顧一個人,守護一家人」,秉持著愛心、關心服務病友。根據健保署統計,2019年全台洗腎人數高達9.2萬人,洗腎中心主任陳殷正表示,腦血管疾病是透析病人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腦出血是最重要的發生形式。患者長期高血壓造成血管狀硬化,血管壁產生許多動脈瘤及經常性使用抗凝劑是造成出血的主因,腦血管疾病發率生約佔15%左右,因此洗腎患者與家屬要更注意洗腎者的健康飲食採低鹽、低油、低糖為原則,控制高血脂、膽固醇及高血壓,並呼籲家人應經常關懷探視家中長者、洗腎家人,避免發生憾事。

洗腎人瑞接種新冠疫苗 醫:先打先有保障

洗腎人瑞接種新冠疫苗 醫:先打先有保障#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於5月中旬逐漸擴大後,民眾對於疫苗接種由觀望逐漸轉趨積極,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6月中取得分配給洗腎病患的AZ疫苗後,旋即安排在隔天為腎友施打,接受率約九成,其中包含102歲的陳奶奶及併有大腸癌及肝、肺轉移的蘇先生。仁愛院區腎臟科主任徐永勳表示,洗腎患者通常併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通常也是年紀較大的長者,洗腎病患須頻繁進出醫療院所,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20倍,死亡率為10-30%,是一般人的10倍,建議腎友應該盡早接種疫苗,先打先有保障。「對血小板有特殊抗體者,才會造成血栓」對於長輩們擔心的血栓問題,腎臟科醫師田翹榜表示,打疫苗會造成血栓是在對血小板有特殊抗體的人才有關聯,跟一般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的中風或心肌梗塞機轉完全不同,有此類特殊抗體者非常罕見(約十萬分之一),且大多發生在西方白種人,長輩及腎友可以不用太擔心。至於需不需要等待莫德納或其他疫苗,腎臟科醫師洪惠萱說明,打疫苗並不是就不會被傳染,而是被傳染後可減少演變成重症,就這個觀點來說,現在台灣已有或將有的疫苗都是好疫苗,都可有效降低未來被染病時的重症發生率及死亡率。感染科主任顧文瑋說,所有疫苗都有其副作用,常見的有注射部位疼痛、疲倦、全身肌肉痠痛等,這些反應在長者反而比較少發生,也沒有哪種疫苗比哪種好或安全,像注射完發燒的狀況在莫德納會比AZ多,莫德納也有罕見的心肌炎報告,但案例主要發生在年輕人,長輩們毋需多慮。建議腎友及長輩在有急症或才剛恢復的狀況下先暫緩接種,若有慢性病但控制穩定,就可以接種。「萬一染疫以奶奶的年紀更承受不起」陪伴陳奶奶出入洗腎室的媳婦表示,當初家人也很猶豫要不要讓奶奶接種,但奶奶經常要來醫院,萬一染疫以她的年紀更承受不起,且家人及替奶奶洗腎的醫護人員也會有被傳染的疑慮,所以還是決定讓奶奶接種。另一名病友蘇先生的女兒則表示,她也經歷了同樣的猶豫與擔心,因此尋求父親腫瘤科及腎臟科醫師的意見,考量父親病情穩定,經醫師分析及家人討論後,父親自己決定接受注射。徐永勳說,從注射疫苗到現在已超過兩周,洗腎室一百多名腎友們都沒有出現嚴重的副作用,蘇小姐跟陳奶奶的媳婦一致表示,如對接種疫苗有猶豫或擔心,應信任醫師的建議,保護病人,也保障家人。

腎臟科醫師:糖尿病患二招一心法 健康過生活

腎臟科醫師:糖尿病患二招一心法 健康過生活#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洗腎人口這幾年一直居高不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郭慧亮醫師表示,最主要與慢性病與人口老化有關。腎功能原來就會隨著老化而衰退,若加上慢性病的病人止痛藥物攝取太多,就會加速腎衰竭的可能。   監控血壓、血糖數值是關鍵 特別要提及就是糖尿病,由於病人長期處於高血糖的狀態,就像讓臟器一直泡在糖水一樣,高血糖就是傷害腎臟的主因。洗腎病人當中,有4成8有糖尿病狀況,因此在延緩腎臟惡化的關鍵中,監控慢性疾病如血壓、血糖數值相當重要。 郭慧亮醫師說明,在治療過程中,若能遵照醫囑服藥與飲食習慣的調整,通常腎臟病變都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最擔心的就是少部分年長者聽信不當廣告宣傳或介紹,自行找其他藥物或者偏方,胡亂服藥都會加速腎臟的敗壞。有時門診也需要跟家屬一起配合,讓老人家願意聽從醫師的話,避免攝取不當藥物。 酮酸胺基酸 幫助補充營養代謝廢物 通常腎臟功能會以腎絲球過濾率來評估,在檢查之後60分以下一定要由腎臟專科來處理,同時必須開始進行低鹽及低蛋白飲食。低蛋白飲食是經過營養師評估,算出個別適合攝取的量,來保護腎臟負擔不要太大,同時也能維持病人基本營養所需。 另一方面,酮酸胺基酸補充也相當重要。酮酸胺基酸是一種改造後的胺基酸,它的原理就是透過轉胺作用,變成對人體有用的胺基酸,除了提供營養在轉胺作用時可以吸收尿毒素。郭慧亮醫師指出,很多國際醫學期刊更指出,提早搭配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對於腎功能保護確實有具體效益。慢性腎臟病的病人最擔心就是面臨洗腎問題,郭慧亮醫師強調,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要控制住慢性病,以及避開會傷害腎臟的因素,他也提供關鍵二招與ㄧ心法:「低鹽、低蛋白、視飲食為修行。」 低鹽、低蛋白、視飲食為修行 「二招」就是在「飲食上要注意低鹽、低蛋白」,除了剛剛提及低蛋白部分,由於高血壓對腎臟也會造成很大壓力,所以鹽分攝取也要很注意。郭慧亮醫師建議,慢性腎病的病人要把腎功能想成就像是能夠運用的資金,如果過度使用就會透支、退化也更快,只要調配得當,做到「低鹽、低蛋白、控制原發疾病」,就可以持續正常生活。若有應酬偶爾也能夠一個月有一、兩次聚餐的飲食,但記得也要斟酌,不要一下子把「叩答」用完。他認為腎病病人的一心法就是「將飲食視為修行」,如果能將這樣的飲食習慣內化,一樣可以如常生活。 腎臟病患 若沒免疫問題可施打疫苗 因應近期新冠肺炎的疫情,不少慢性病的病人也詢問是否可以施打疫苗?郭慧亮醫師說明,如果病人除了腎臟衰竭,沒有其他免疫問題或正在服用免疫調劑藥物,原則上是可以施打的;若免疫治療進行中的病人仍有施打疫苗需求,考量安全性問題,建議詢問主治醫師進行藥物調整與疫苗施打的評估。 由於洗腎病人必須維持正常生理機能運作,在治療上較難中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針對這樣的需求也加強清消作業,在每兩個班次中間都有隔離半小時,這30分鐘除了消毒以外,還可以避免前後班相互感染,同時引導病人療程完畢後盡快離開醫院避免停留,共同來強化防疫工作落實。 郭慧亮醫師呼籲,腎臟病其實不易察覺,通常發現都蠻嚴重,最主要就是國人對腎臟病都有恐懼感迴避就醫,事實上只要透過簡單檢查,就能提早發現異常。如果經過檢查發現腎絲球過濾率在60分以下,建議先看腎臟專科,如果沒有持續惡化與好好控制,仍舊可以回到原來門診,也不見得會走向洗腎一途。只要提早檢查發現、好好保護腎臟,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就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看更多 腎臟病衛教專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