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

啤酒肚險害命!大肚男「趴不了」染疫變插管重症

啤酒肚險害命!大肚男「趴不了」染疫變插管重症#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體重過重有啤酒肚,竟更容易罹患新冠肺炎重症?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與飲食習慣問題,長時間下來容易造成體重過重與體型過胖,更可能產生一般俗稱的「啤酒肚」,造成身體新陳代謝不佳,甚至導致高血壓、高血糖。透過醫師分享以下2案例比較,並整理出2大關鍵因素與減重4招,證實體重肥胖的確是罹患新冠肺炎重症的重要危險因子,兩者息息相關。52歲王先生,今年5月底因新冠肺炎進入醫院肺炎病房治療。他的身高為175公分,體重為70公斤,剛入住病房時氧氣需求濃度一度已經調到最高,隨時準備插管治療。但入院後醫護人員請他開始採取「俯臥姿勢通氣」(prone position),盡量在床上「趴著休息」,血氧立刻有大幅度改善,不但免除插管痛苦,氧氣需求濃度也隨即下調,經過治療之後亦順利出院。47歲李先生,於同期入住新冠肺炎病房。他的身高為171公分,體重為92公斤,血糖血壓長期偏高,入院後氧氣需求濃度越調越高,醫護人員一樣先鼓勵李先生多多在床上趴著休息,但他自述因為有「啤酒肚」,所以無法趴睡,最後因為血氧濃度不足而插管治療,住了近2週的加護病房才歷劫重生。新冠肺炎病患能否「趴睡」?2因素決定進加護病房命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舜禾表示,前述2位病患的年紀與病程相仿,入院後氧氣需求濃度也都到達最高,但有「2大關鍵因素」決定了病患是否進入重症治療:第1大關鍵:能不能趴睡?「俯臥姿勢通氣」是對於高需求氧氣的肺炎病患,常會建議的一種治療方式,當病患在床上從「仰躺」姿勢調整為「俯躺」後,可以增加肺活量,並有機會使得因為發炎浸潤而塌陷的肺泡重新打開。通常只需要請病患趴著休息,病患的血氧濃度就可獲得大幅改善,是治療新冠肺炎中重度病患一項非常強而有力的武器。但如果病患本身有肥胖問題,就有可能在俯躺時因為腹部體積太大,反而造成胸腔與腹腔的壓迫,使得病患更不舒服,因而無法長時間俯躺趴睡。在臨床觀察上,能夠趴睡的病患比起無法趴睡者,治療後的預後相對較佳。也因此,在今年年中疫情爆發期間,肺炎病房的醫師通常第一眼看到病患時,心中就會評估病患「能不能趴睡?」第2大關鍵:代謝症候群王舜禾指出,肥胖的身材分為「中心型肥胖」與「周邊型肥胖」,李先生的肥胖型態屬前者,脂肪堆積在內臟與其四周,造成大腹便便,也是一般中年男性俗稱的「啤酒肚」。中心型肥胖容易導致高血糖、高血脂與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高血糖會使得身體免疫力下降及新冠病患的死亡率上升,而長期高血壓則是會使得心血管功能減弱,因此高血糖與高血壓一直都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因子。新冠肺炎病患減重4招王舜禾說明,由以上原因來看,「肥胖」的確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重要風險因子。因此門診醫師在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病患有內分泌相關疾病後,在生活上進行以下4項減重調整:1. 記錄在1週內,每天24小時所吃的所有食物。2. 盡量在晚上8點後不吃食物,與一定要記得吃早餐。3. 3餐吃7至8分飽,不要挨餓,盡量避免吃點心。4. 在能身體與心理承受的狀況下,規律地運動。王舜禾總結,在減重過程中、食量長期減少的狀況下,可達到縮小胃容量,以及調節腸胃道的賀爾蒙,使病患可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於新冠肺炎重症,「肥胖」是相當重要的危險因子,而肥胖的產生主要來自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因此改善基本的生活習慣為首要之重。若新冠肺炎病患有過度肥胖、內分泌疾病相關病史,則建議應進一步尋求醫師評估治療。

三餐吃外送,30歲男暴瘦「●公斤」糖尿病提前報到

三餐吃外送,30歲男暴瘦「●公斤」糖尿病提前報到#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胰島素問世至今(2021)剛好100周年,自研發以來一路協助患者穩定血糖、降低胰臟負擔,現階段也有複方胰島素可以協助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年輕族群當心,糖尿病沒有想像中那麼遠!一名30幾歲男子平時生活作息不規律,三餐經常叫外送美食解決,近幾個月來容易感到疲倦,原以為是工作忙碌的關係,不料卻陸續出現經常口渴、多尿症狀,體重甚至在短短兩個月瘦了11公斤,直到本身有糖尿病的父母來探望兒子時驚覺有異,在家人堅持下就醫後,檢查發現糖化血色素高達9.5%,終於確診糖尿病,在醫師建議下接受胰島素治療迄今,糖化血色素穩定控制低於6%,症狀大幅好轉,也讓家人放心。糖尿病年輕化 更易忽略相關警訊近年來糖尿病已有年輕化趨勢,特別是第二型糖尿病人數大幅增加,然而,許多患者身處糖尿病前期卻渾然不覺!知名糖尿病診所院長陳炳錕表示,糖尿病與飲食息息相關,疫情期間活動量減少、經常叫外送美食解決三餐等因素都容易造成血糖劇烈波動,如果本身屬於高齡族群或是有糖尿病家族史更要提高警覺。前述個案雖然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卻因為年輕而輕忽糖尿病的警訊,等到有明顯症狀確診糖尿病時,高血糖已侵蝕大小器官的健康,各式併發症的風險也大幅提高。處於糖尿病前期 可藉由調整生活習慣恢復血糖界定糖尿病前期有3個條件:(1)空腹血糖介於100-120mg/dL (2)口服葡糖糖測試下,血糖值介於140-199 mg/dL (3)糖化血色素介於5.7-6.4%。陳炳錕進一步說明,當患者處於糖尿病前期時,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變差,需要更積極的調整生活習慣讓血糖恢復正常,避免攝取過多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如精緻澱粉製成的米飯麵食、高糖分的水果,若是已經確診糖尿病也應該正視問題,及早治療以防併發症的發生。確診時胰臟功能剩一半 及早接受胰島素治療陳炳錕指出,部分糖尿病前期或是初診斷糖尿病的患者對治療常有抗拒心態,甚至誤以為血糖高只是短期性的問題。其實,患者的胰臟功能在確診糖尿病時往往僅剩一半,處理血糖的能力也不佳,迫使胰臟需要拼命運作,應該立即接受治療穩定血糖。當患者的糖化血色素高於6.5%、空腹血糖超過120 mg/dL時會先以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尤其對於年輕族群而言,胰臟是要使用一輩子的器官,也建議及早接受胰島素治療以保護胰臟功能。胰島素問世至今(2021)剛好100周年,自研發以來一路協助患者穩定血糖、降低胰臟負擔,現階段也有複方胰島素可以協助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相較於傳統胰島素,一天一次的治療模式更加有效方便,也不易發生低血糖、體重增加的副作用。陳炳錕舉一名40歲個案為例,這名患者本身具糖尿病家族史,確診時糖化血色素高達近9%,考量到併發症風險,與醫療團隊討論後選擇施打胰島素,治療半年後糖化血色素降到5%,僅靠飲食控制即可穩定血糖,只須定期回診追蹤,不用加上藥物治療。好好正視高血糖帶來的影響,積極配合醫療團隊治療,其實血糖控制沒有那麼困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糖尿病染疫死亡率高8倍!醫籲共同照護預防併發症

糖尿病染疫死亡率高8倍!醫籲共同照護預防併發症#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在COVID-19疫情衝擊下,慢性病患者不但是染疫的高風險族群,其中糖尿病患者染疫後發生重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3倍,死亡率更高達8倍!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全國有近220萬名的糖尿病患,且每年以16萬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等於每4人就有1人恐罹患糖尿病。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張恬君指出,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它的併發症,主要因為糖尿病初期多數沒有症狀,導致病情一步一步「擴」及全身。當身體長期在高血糖的狀態下,容易提高併發症的風險,包含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嚴重危害自身健康。 疫情擅停追蹤用藥 陷高血糖重症危機在疫情嚴峻期間,不少糖尿病病友都暫停去醫院追蹤、檢查,但這種現象卻讓部分糖友陷入高血糖及重症危機,甚至有老人家血糖失控而不自知,結果昏迷、送急診。因此,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提醒糖尿病患,在疫情期間,更應做好血糖控制,切勿擅自中斷治療;按時回診追蹤、穩定使用藥物並做好自我飲食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配合定期血糖監測,以避免心腎相關合併症加乘風險。 近期德國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若有良好控制血糖,染疫後的重症風險並不一定會比一般人高。無形的壓力會影響血糖控制,若感到焦慮或焦慮,應主動尋求醫療團隊的協助。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也需要家人協助與支持,才能在身心靈上得到最好的照顧。 台灣推動共同照護+五大呼籲 提升三高控制預防併發症糖尿病為危害國人健康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加上台灣新冠病毒疫情仍未平息,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可能會提高新冠病毒肺炎的重症、死亡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呼籲,希望透過實際行動提升民眾對糖尿病的認知、增加危險族群篩檢率並延緩糖尿病的發病時間,遵循糖尿病治療指引,結合大數據及新科技以提升糖尿病照護品質,確保每位糖尿病患或高風險族群可以獲得需要的照護。 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延緩糖尿病進程、避免從單一疾病到共病是持續努力目標,除透過藥物治療外,亦需強化個案之疾病風險因子識能,以增進疾病管理品質。」為強化國內糖尿病防治工作,國民健康署於全國22縣市全面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多科共同照護有效提升病人的三高控制,以預防或減緩心腎相關疾病等併發症之優質疾病照護為目標努力。 2021世界糖尿病日在新竹 點燈關懷「疫起控糖」2021年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ACCESS TO DIABETES CARE 糖尿病照護與自我管理」,強調疫情期間糖尿病患者須加強自我控糖,和醫護人員保持良好關係,一起做好糖尿病照護。為提升國人對糖尿病的疾病認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新竹市政府合作,將於11月6日(六)在新竹舉辦「2021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暨點燈活動」,並有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及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各大醫療院所共同響應參與,邀請民眾一同前往參與,呼籲大眾一同關懷、照護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疫起控糖 安心腎利」!

送急診才知心衰竭 5年死亡率近半比癌症更致命

送急診才知心衰竭 5年死亡率近半比癌症更致命#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心臟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去年每26分鐘就有1人病逝,其中致死率最高為心臟衰竭。然而許多人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即使確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若染疫更容易導致產生併發症,甚至重症致死。醫師提醒,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近50%,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嚴重性真的不容忽視。心衰竭猶如馬達乏力 9成患者無法早期警覺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將「護心行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平時就要保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定期健檢,最重要便是遵從醫囑治療並定期回診追蹤,尤其近期疫情漸趨平緩民眾更應定期回診,護心不中斷。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表示,心臟就像馬達,負責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若馬達開始疲乏,心臟缺乏彈力,就是心臟衰竭。患者初期常會有喘、疲累、水腫等情形,多數患者特別是年長者,在出現這些症狀時,多誤以為是老化造成,高達九成患者無法早期警覺心衰竭相關症狀,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直到緊急送醫後,才被確診為心臟衰竭。當被診斷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近50%,比許多癌症更致命。目前心臟衰竭治療發展已十分進步,只要即早發現症狀、及時就醫積極治療並正確照護,疾病就可穩定控制,有機會使疲憊無力的心臟恢復到正常大小,且回到未發病前的良好生活品質。侯嘉殷分享,一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不得不住院,原先都已寫好遺囑,後來積極配合用藥,活動力變好了,也恢復正常生活,甚至還能出門遊玩3天2夜。多數患者可打新冠疫苗 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可緩打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表示,罹患新冠肺炎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會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破壞氧氣供需平衡來間接傷害心臟,大約25%重症患者透過抽血檢測,發現心臟損傷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若有心臟衰竭、高血壓等病史的民眾,染疫演變為重症的比率大幅提升。趙庭興指出,依照國內心臟學會發表的指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新冠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建議或許可暫緩施打,可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狀況決定是否施打,最重要的是規律回診穩定用藥,萬萬不可任意中斷心臟疾病的治療。

暉致醫藥 榮獲2021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

暉致醫藥 榮獲2021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暉致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Viatris) 榮獲2021「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殊榮。暉致雖是醫藥界的新成員,不過,實際是由全球知名的美商跨國藥廠輝瑞普強 (Upjohn)和邁蘭 (Mylan) 合併成立的新型態全球性醫療保健公司,於公司新成立就獲得知名獎項肯定,跨出漂亮的第一步。暉致台灣區總經理張博勝表示「很榮幸獲得HR Asia Award的肯定,此獎項不僅肯定暉致在建立高績效導向、高投入度與具包容性工作環境的努力,同時,也顯示出我們是一個有凝聚力且充滿熱情的團隊。企業最重要的資產是『人』,能獲得本獎項,要歸功於每一個暉致同仁對於公司的認同與向心力,因為有大家的齊心努力,朝向共同的目標前進,我們才能一同打造出最優質的工作環境。」由亞洲權威性人力資源專業刊物 HR Asia所主辦的「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是亞洲區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最具指標性的獎項之一。評估標準包括企業文化、領導效能、學習與發展、績效管理、職涯發展和薪酬與福利等,透過「員工整體投入度問卷」(Total Engagement Assessment Model, TEAM),邀請員工進行匿名反饋及意見調查,經由審慎嚴格的甄選過程決定獲獎單位。2021年有近300家企業角逐獎項,暉致在組織核心、員工個人及團隊表現等三大評比項目均大幅領先同業平均表現。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暉致台灣為保護同仁的健康及安全,實施彈性工作方式,包含遠距工作、彈性工時安排,也針對因疫情影響的停課,規劃家庭照顧假,讓同仁可以兼顧家庭與工作;同時補助居家工作設備,更補助每月的防疫物資添購,此外,也為全體同仁投保COVID-19疫苗接種險,提供更完整的醫療保障,全面保護同仁健康。暉致台灣區人力資源總監許雅鈴指出,公司重視同仁的職涯發展,透過各項專業評測協助同仁發掘自己的優勢,並規劃不同的職能訓練、短期職務輪調與工作中的專案指派,藉此擴展不同領域的工作經驗,幫助同仁開發更多元的學習發展機會。同時,許雅鈴總監進一步表示:暉致也深信「有快樂的同仁,才有充滿熱情的企業。」支持舉辦社團、家庭日等活動,歡迎同仁攜家帶眷一起參與。此外,每週兩次的下午茶時間、每周五及重要節日提前下班等政策,希望提供同仁一個愉快的工作氛圍,也鼓勵同仁在工作與家庭生活間取得平衡,享有更多與家人、朋友相聚的時光。「很榮幸暉致首次參賽便獲得此獎項的肯定,未來我們亦秉持『以人為本』的企業核心價值觀,提升職場健康,持續打造更優質的工作環境。」張博勝總經理也強調,暉致台灣將更積極發揮企業影響力,努力實踐「協助全世界人們在生命的每一階段生活得更加健康」的企業使命。

5大營養素助眠 每晚多睡1小時染疫風險降12%

5大營養素助眠 每晚多睡1小時染疫風險降12%#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情期間,除了補充營養提升自我免疫力之外, 20年來多數研究都證實,睡眠影響免疫系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去年做了一項睡眠研究,發現夜間睡眠每多一小時,有助於降低12%罹患新冠肺炎病發風險。參與研究的學者分別針對「夜間睡眠時間」、「白天午睡時間」、「睡眠障礙」、「疲倦程度」與「暴露於新冠病毒環境」, 5大層面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夜間睡眠」每增加一小時,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就降低12%;而那些有睡眠問題,或容易感到疲憊的醫護人員,感染風險則大幅提高。聯青診所營養師莊譓馨指出,可見充足的睡眠在防疫期間也十分重要,建議補充以下5大助眠營養素:色胺酸、維生素B群、抗氧化物、GABA(γ-胺基丁酸)、鈣及鎂。色胺酸:快樂荷爾蒙色胺酸為合成褪黑激素的原料,而褪黑激素是由大腦內松果體生成的一種荷爾蒙,可用來幫助睡眠。食物來源:牛奶、雞肉、魚、蛋、花生、豆類、起司、綠葉蔬菜。維生素B群:調節體內色胺酸,協助合成褪黑激素維生素B3幫助保留住體內的色胺酸;維生素B6及葉酸能夠協助合成褪黑激素的前驅物質(血清素);維生素B12有助褪黑激素的分泌。食物來源:肉類、乳品、內臟、全穀、豆類、綠葉蔬菜、菇類。抗氧化物:降低發炎反應,提升睡眠品質抗氧化物為食物中天然存在的一種營養元素,可以是維生素、礦物質或植化素,能保護身體細胞免受有害分子(自由基)的傷害。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時,可能進而造成睡眠障礙,而抗氧化物能夠降低發炎反應,如維生素A、C、E、類胡蘿蔔素,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食物來源:各式蔬菜、水果、堅果。GABA:穩定自律神經GABA為一種具神經傳導功能的胺基酸,能夠抑制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可安定腦部有安神鎮定的功能。食物來源:發芽米、糙米、番茄、芽菜,以及泡菜、紅麴、味噌、納豆等發酵食品。鈣及鎂:穩定情緒、減少壓力鎂被譽為「放鬆神經」的礦物質,可以協助調節掌管睡眠的褪黑激素,增強其分泌,也是GABA的活化劑,進而防止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放鬆情緒,因而改善睡眠;而鈣可強化神經系統的傳導感應,也具有穩定情緒、緩和緊張焦慮、鬆弛肌肉,及改善失眠的作用,兩者適合一起攝取。食物來源:綠葉蔬菜、芝麻、杏仁、豆類、全穀、海鮮、香蕉。良好的睡眠可以提升免疫力,所以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夜晚好好睡覺,讓大腦、身體、心靈充分休息,回復原來的活力,也是很重要的防疫策略。

今增3例本土病例全在新北 無人死亡

今增3例本土病例全在新北 無人死亡#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新增3例本土病例,為2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1例為8月29日發病, 2例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布均在新北市;其中1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新增5例境外移入今日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均為男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分別自印尼、泰國、荷蘭、菲律賓入境,入境日介於8月27日至29日。指揮中心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28日累計公布1萬4761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673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6%。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5991例確診,分別為1413例境外移入,1萬452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3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25例本土,另9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加零曇花一現 今增2例本土2例死亡

加零曇花一現 今增2例本土2例死亡#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及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今新增2例本土病例中,案16055為越南籍30多歲男性,因曾接觸確診者(案16006), 8月19日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並進行居家隔離,8月25日出現喉嚨痛、喉嚨癢及頭痛症狀,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14.9)。案16056為本國籍20多歲女性,因曾接觸確診者(案15969),8月16日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並進行居家隔離,8月17日出現喉嚨癢及咳嗽症狀,並於隔日緩解,8月25日接受隔離期滿前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24)。由於2例個案隔離期間未與他人接觸,且就醫期間之相關接觸者均有適當防護,故皆無匡列接觸者。新增6例境外移入今新增2例死亡個案中,案14517為8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無相關活動接觸史;6月23日因發燒就醫,6月24日採檢並住院隔離治療,6月25日確診,8月4日解除隔離,8月20日死亡。案14837為7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及其他確診個案接觸史;6月27日因出現咳嗽、疲倦症狀就醫採檢,6月28日住院隔離治療,6月29日確診,7月14日解除隔離並出院,8月20日因其他原因死亡。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24日累計公布1萬4739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644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6%。今日新增6例境外移入個案,為3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50多歲,分別自美國、日本及中國入境,入境日介於8月2日至24日,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