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

新冠疫情對心理健康影響大!研究:銀髮族更加憂鬱又孤獨

新冠疫情對心理健康影響大!研究:銀髮族更加憂鬱又孤獨#新冠肺炎

2022-03-0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春節期間疫情持續悶燒,因為返鄉、走春而引起的家庭群聚事件頻傳,足跡橫跨北中南,再度引發民眾焦慮不安的心情。其中,銀髮長者的心理健康需要更多的關注,根據2021年12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的一項研究指出:與疫情前相比,年長者更加憂鬱和孤獨。 疫情拒就診外出  銀髮在家更憂鬱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賴德仁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讓長期就醫的患者因害怕被感染,而不願到醫院就診,除此之外,關於有長者施打後不幸身亡的報導會讓不少長者對施打疫苗感到恐懼及焦慮,更不敢外出,進而影響情緒及睡眠狀況,因長期缺乏刺激使得認知功能下降。 維持良好生活型態 避免健康傷害 賴德仁醫師建議,銀髮長者首要還是在身體狀況許可下能接受施打疫苗,並維持規律生活,不因疫情日夜顛倒;飲食均衡,適當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及避免肌少症;與他人保持互動,可以用視訊方式,或待疫情趨緩開放日照據點或社區活動時,戴好口罩維持社交距離與朋友相互聊天。 最重要的是醫療不間斷,不擅自停藥,在疫情嚴峻時期,各醫院也都提供了視訊門診或居家醫療服務,可善加利用。 疫情改變銀髮生活  親友關心不可少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疫情讓所有人面臨生活改變的適應問題,特別是年長者,建議對身旁長輩維持基本的聯繫,每天以電話關心與長輩話家常。 此外,當要前往長輩家裡時,做好基本的防備,像去之前避免太頻繁外出,減少成為足跡被匡列的風險,不呼朋引伴邀請更多人前往,抵達長輩家時徹底做好酒精消毒;協助長輩操作或設定3C的通訊設備,如LINE、平板的遊戲或電視頻道,方便他容易操作追劇。  

Omicron如「哥布林」兒科醫師籲:僅「1方法」能戰勝

Omicron如「哥布林」兒科醫師籲:僅「1方法」能戰勝#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新冠疫情持續延燒,從桃園擴大到北北基、新竹等鄰近縣市,引起不少民眾擔心,就怕會影響到即將到來的年節計畫。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表示,若以電玩遊戲比喻,Omicron變異株就像「繁殖力超強的哥布林」,不能讓它大量傳播造成超大規模疫情,即使重症率不高,若感染母數過大仍然會壓垮醫療體系。   Omicron的確是魔王株 謝宗學在臉書「Dr.E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指出,Omicron的確是魔王株,但限於傳播力,若從各項資料數據來看,相較於武漢原始株、 Alpha 變異株和Delta變異株,重症率是最低的。若是以魔物等級說明,「Omicron變異株擁有魔王級數的傳播力,哥布林級數的重症率」,但還是比史萊姆級數的一般感冒危險。 謝宗學舉例,電玩遊戲中的「哥布林」,雖然攻擊力不強,若沒有穿好護具,生命值還是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減少,而且哥布林的特色是繁殖很快、數量很多,若同時面對一大群哥布林,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滅團,所以對付哥布林最佳的戰法是分散它們,各個擊破。 對付Omicron必須先做好「這件事」 謝宗學認為,要對付Omicron變異株,必須「仔細疫調、隔離,逐步、分批治療染疫病人」,才是安全、妥當的作法,如同在電玩遊戲中,要一次殲滅大量哥布林,身上必須穿戴完整的護具(至少兩劑新冠疫苗)和準備充足的回血藥物(治療新冠藥物),加上適當的戰術運用(戴口罩、勤洗手)減少生命值受損,才有可能在損傷最小的情形下戰勝。 不過,謝宗學也指出,與在電玩遊戲中一樣,哥布林幾乎不可能完全消滅,只能與之共存,平日就得做好防護,「絕對不能讓哥布林有機會組織起來變成軍團來襲或在各地有規模的流竄,這樣造成的傷害將是巨大的。」最好的做好,就是一邊整備資源,一邊隔離分化,想盡辦法漸進式共存。  

不只新冠!發燒又咳嗽⋯出現6症狀還可能是「這疾病」

不只新冠!發燒又咳嗽⋯出現6症狀還可能是「這疾病」#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發燒又咳、疲累感越來越重,小心,不只是新冠肺炎或感冒才有這些症狀,有可能是淋巴癌上身警訊!前期症狀包括咳嗽、發燒,專家呼籲,若民眾出現「腫、燒、汗、咳、瘦、累」6大症狀,務必及時就醫檢查。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表示,淋巴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若是發生惡性病變,失控增生且喪失凋亡機制的淋巴細胞,可能引發淋巴癌。其中,可分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何杰金氏淋巴瘤,前者發生率較高,高達9成患者屬於此類型。周文堅進一步指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致病原因不明確,但可能與老化、病毒或病菌感染、遺傳、自體免疫病變等原因有關,雖然仍需更多研究才能確認本土的風險族群,但根據已發表的國內外文獻可推測,高齡、具C肝病史、淋巴癌家族病史,自體免疫疾病、愛滋病毒患者、BMI過重者、幽門螺旋桿菌患者等,可能有較高發病機率。淋巴瘤病程快又猛,數月內恐轉移台大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醫師林耘曲說明,何杰金氏淋巴瘤之中以惡性程度頗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最為常見,約佔5成,病程發展通常快又猛,若沒有好好控制,可能在數月內就轉移至其他器官、組織,造成身體機能受損。「所幸,今日治療武器多元,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整體治癒率高達7成,10年存活率可達4成5,且隨著細胞治療問世,佔3成以上的難治與復發患者可望獲得治療曙光。」林耘曲解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程發展又急又猛,但絕非不治之症,以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為主力的第一線治療中,就有半數患者可治癒;若復發或屬於難治型,可接續自體幹細胞移植。「拳擊女王」陳念琴也分享,2019年確診淋巴癌時,她正處於拳擊生涯巔峰,正準備迎戰2020東京奧運,卻因淋巴癌打亂賽前訓練,讓她心情掉谷底,但她決定正面迎戰,「抗癌其實跟拳擊很像,只要勇敢出擊,就能得到最後的成就。」原本連拳頭都無法舉起的她,也順利成功控制病情,並於去年打進奧運八強賽。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表示,淋巴瘤是免疫系統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燒、盜汗與體重減經,初期有可能會出現淋巴結腫脹,「但也有可能腫塊發生在身體深處,胃部、肝臟或肺部,就不容易發現。」尤其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症狀不典型,與老化、疲勞症狀相似,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期,不少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柯博升呼籲,民眾若發生「淋巴結腫脹、發燒超過38℃且持續2周以上、夜間盜汗、久咳不癒超過1個月、6個月內體重減輕10%以上、疲累感越來越嚴重」6大症狀,務必及早就醫檢查,有些淋巴瘤進程相當緩慢,臨床上只需要追蹤不需要治療,但有些可能相當猛進,短期內病程進展快速,掌握黃金治療期,才能爭取長期無疾病存活並避免未來生活品質受衝擊。淋巴癌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常見Q&A問:淋巴癌的致病機轉?答:淋巴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若是發生惡性病變,淋巴細胞會失控增生,或是喪失凋亡機制,導致衰老而功能下降的淋巴細胞不會被淘汰。而又多又無用的淋巴細胞,就可能引起淋巴癌。問: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什麼樣的疾病?答: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簡稱DLBC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屬於淋巴癌中惡性度頗高的類型,未及時控制短短數月就可能有性命威脅。問: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不治之症嗎?答:因為今日治療武器多元且治療反應良好,臨床以長期無疾病存活為首要目標。整體而言,患者治癒率達7成,十年存活約有半數,且隨著細胞治療問世,難治與復發患者也有望爭取長期無疾病存活。問:什麼是細胞治療?答:顧名思義,就是透過細胞工程強化免疫細胞大軍,把人體的免疫細胞作為治療武器。目前臨床上的細胞治療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大量複製免疫細胞,補充更多免疫細胞大軍,以量取勝。另一種則是在免疫細胞上安裝可以鎖定突變細胞的基因,幫免疫大軍裝備自動瞄準系統,使其可以精準且持續性的殺滅突變細胞,重量更重質。

沒接種流感疫苗?小心「免疫負債」易患新冠肺炎重症

沒接種流感疫苗?小心「免疫負債」易患新冠肺炎重症#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是大家高度關注的問題,不過流感病毒可沒有沉寂,流感會不會出現大反撲,是目前全世界都很關心的議題。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流感疫情與邊境管制措施有關,隨著政策的調整,流感再流行的機會相當大。因為已經2年沒有流行,加上監視結果顯示,流感病毒株已經改變,所以當流感疫情升溫,可能出現大流行。大家常聽到的「免疫負債」意思就是說,大家為了預防新冠肺炎COVID-19,所以會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使得呼吸道感染、腸胃道感染的機會降低,因此一些本來容易得到的傳染病,例如流感、腸病毒等在這2年都少了許多。黃立民解釋,造成的結果就是,一旦解除防疫限制,民眾開始不戴口罩、洗手頻率減少、社交距離拉近,其他病毒就會開始流行。由於已經連續兩年都較少人感染,可以感染的人數就會變多,這個時候就容易爆發流行,把過去兩年沒有爆發的流行補回來,所以叫做「免疫負債」,像是還債的概念。「包括法國、紐西蘭,都有觀察到這個現象,一開放邊界,就馬上大爆發」黃立民提醒,「要解決免疫負債,就是要大家趕緊去打疫苗。冬天需要施打的呼吸道疾病疫苗,最強調的還是流感疫苗。」免疫負債恐讓流感疫情升溫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經由飛沫傳染,感染者的鼻咽部、口腔、還有呼吸道都有病毒,在講話、咳嗽、打噴嚏時,會把病毒噴到環境裡,黃立民說,如果距離1到2公尺之內,就有機會被飛沫噴到而感染;另外一個模式,叫做媒介物傳染,感染者會污染他的物品,例如杯子、桌面、門把等,如果有人進入這些環境,就可能碰觸病毒而遭到感染。我們生活在城市裡,流感患者可能搭捷運、進餐館,所以扶手、椅子、桌子都可能有病毒,這種傳染模式在大城市相當常見。流感症狀較嚴重,不同於一般感冒呼吸道感染可分成2種,一種叫做一般感冒,一種叫做類流感,黃立民解釋,一般感冒比較輕微,類流感會比較嚴重。類流感的定義,第1個是發燒,第2個是有呼吸道症狀,比如說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類流感跟一般感冒最大的差別就是發燒,成年人得到一般感冒通常不會發燒,如果發燒了,代表狀況比較嚴重,黃立民說,台灣的類流感通常都會伴隨著一些比較不舒服的表現,包括畏寒發燒、全身痠痛、倦怠感、劇烈頭痛、腰酸背痛,這些都是流感的典型症狀。流感除了讓人全身很不舒服外,還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黃立民說,流感病毒會跑到肺部引起肺炎、跑到心臟造成心肌炎、跑到腦部造成腦炎,其中最常見是肺炎。流感病毒還可能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例如在感染肺部以後出現細菌感染。「由於流感病毒會攻擊我們的組織,造成全身發炎,進而導致患者原有的慢性病惡化。」黃立民說:「例如心臟冠狀動脈本來塞了75%,得到流感之後可能就會塞到95%,導致心肌梗塞。無論是慢性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肝臟疾病,都可能會惡化,甚至導致死亡。」預先部屬,預防流感預防流感就跟預防新冠肺炎COVID-19一樣,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減少接觸病毒的機會,黃立民說,另一方面可以在每年冬天施打流感疫苗,提升身體的保護力。因為流感病毒會突變,每一年流行的病毒株都不太一樣,而且流感疫苗的保護力持續時間較短,一般認為大概3、4個月之後效果就漸漸變差了,所以每年需要重新施打。呼吸道感染發生時常常是2、3種病原體一起感染,黃立民說,隨著檢驗工具的進步,我們會發現很多人並非只有一種細菌或病毒,而是多重感染。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亦會同時找到兩種病原,流感與新冠肺炎可能同時感染,而且病情還會加重。「研究指出,施打過流感疫苗,比較不會被診斷新冠肺炎COVID-19;而且如果不幸得到新冠肺炎,死亡率也會降低。」黃立民解釋,「因為很多新冠肺炎屬於輕症,如果患者單獨得到新冠肺炎,症狀可能不甚嚴重,而不會就醫。但如果同時得到新冠肺炎和流感,症狀比較嚴重使就醫機率高,也就較容易被診斷出來。」其實不只流感病毒、新冠肺炎,呼吸道本來就是一個開放的環境,還有多種細菌、病毒都混在裡面,同時遭到2、3種感染,是很常有的狀況。因此建議可同時接種呼吸道疾病疫苗,例如流感疫苗、百日咳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都可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約2成至3成。50歲以上,或者是有慢性病,例如心臟病、肝病、癌症、或是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得到流感時出現重症的機會較高,一定要記得施打流感疫苗,提高保護力。另外,家人之間的傳播是流感病毒很重要的傳染模式,學生是傳播流感病毒的重要族群,所以也需要施打流感疫苗。黃立民強調,接種疫苗後需要一段時間身體才能產生保護力,建議大家要在流感疫情升溫前趕快施打疫苗!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啤酒肚險害命!大肚男「趴不了」染疫變插管重症

啤酒肚險害命!大肚男「趴不了」染疫變插管重症#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體重過重有啤酒肚,竟更容易罹患新冠肺炎重症?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與飲食習慣問題,長時間下來容易造成體重過重與體型過胖,更可能產生一般俗稱的「啤酒肚」,造成身體新陳代謝不佳,甚至導致高血壓、高血糖。透過醫師分享以下2案例比較,並整理出2大關鍵因素與減重4招,證實體重肥胖的確是罹患新冠肺炎重症的重要危險因子,兩者息息相關。52歲王先生,今年5月底因新冠肺炎進入醫院肺炎病房治療。他的身高為175公分,體重為70公斤,剛入住病房時氧氣需求濃度一度已經調到最高,隨時準備插管治療。但入院後醫護人員請他開始採取「俯臥姿勢通氣」(prone position),盡量在床上「趴著休息」,血氧立刻有大幅度改善,不但免除插管痛苦,氧氣需求濃度也隨即下調,經過治療之後亦順利出院。47歲李先生,於同期入住新冠肺炎病房。他的身高為171公分,體重為92公斤,血糖血壓長期偏高,入院後氧氣需求濃度越調越高,醫護人員一樣先鼓勵李先生多多在床上趴著休息,但他自述因為有「啤酒肚」,所以無法趴睡,最後因為血氧濃度不足而插管治療,住了近2週的加護病房才歷劫重生。新冠肺炎病患能否「趴睡」?2因素決定進加護病房命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舜禾表示,前述2位病患的年紀與病程相仿,入院後氧氣需求濃度也都到達最高,但有「2大關鍵因素」決定了病患是否進入重症治療:第1大關鍵:能不能趴睡?「俯臥姿勢通氣」是對於高需求氧氣的肺炎病患,常會建議的一種治療方式,當病患在床上從「仰躺」姿勢調整為「俯躺」後,可以增加肺活量,並有機會使得因為發炎浸潤而塌陷的肺泡重新打開。通常只需要請病患趴著休息,病患的血氧濃度就可獲得大幅改善,是治療新冠肺炎中重度病患一項非常強而有力的武器。但如果病患本身有肥胖問題,就有可能在俯躺時因為腹部體積太大,反而造成胸腔與腹腔的壓迫,使得病患更不舒服,因而無法長時間俯躺趴睡。在臨床觀察上,能夠趴睡的病患比起無法趴睡者,治療後的預後相對較佳。也因此,在今年年中疫情爆發期間,肺炎病房的醫師通常第一眼看到病患時,心中就會評估病患「能不能趴睡?」第2大關鍵:代謝症候群王舜禾指出,肥胖的身材分為「中心型肥胖」與「周邊型肥胖」,李先生的肥胖型態屬前者,脂肪堆積在內臟與其四周,造成大腹便便,也是一般中年男性俗稱的「啤酒肚」。中心型肥胖容易導致高血糖、高血脂與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高血糖會使得身體免疫力下降及新冠病患的死亡率上升,而長期高血壓則是會使得心血管功能減弱,因此高血糖與高血壓一直都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因子。新冠肺炎病患減重4招王舜禾說明,由以上原因來看,「肥胖」的確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重要風險因子。因此門診醫師在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病患有內分泌相關疾病後,在生活上進行以下4項減重調整:1. 記錄在1週內,每天24小時所吃的所有食物。2. 盡量在晚上8點後不吃食物,與一定要記得吃早餐。3. 3餐吃7至8分飽,不要挨餓,盡量避免吃點心。4. 在能身體與心理承受的狀況下,規律地運動。王舜禾總結,在減重過程中、食量長期減少的狀況下,可達到縮小胃容量,以及調節腸胃道的賀爾蒙,使病患可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於新冠肺炎重症,「肥胖」是相當重要的危險因子,而肥胖的產生主要來自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因此改善基本的生活習慣為首要之重。若新冠肺炎病患有過度肥胖、內分泌疾病相關病史,則建議應進一步尋求醫師評估治療。

三餐吃外送,30歲男暴瘦「●公斤」糖尿病提前報到

三餐吃外送,30歲男暴瘦「●公斤」糖尿病提前報到#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胰島素問世至今(2021)剛好100周年,自研發以來一路協助患者穩定血糖、降低胰臟負擔,現階段也有複方胰島素可以協助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年輕族群當心,糖尿病沒有想像中那麼遠!一名30幾歲男子平時生活作息不規律,三餐經常叫外送美食解決,近幾個月來容易感到疲倦,原以為是工作忙碌的關係,不料卻陸續出現經常口渴、多尿症狀,體重甚至在短短兩個月瘦了11公斤,直到本身有糖尿病的父母來探望兒子時驚覺有異,在家人堅持下就醫後,檢查發現糖化血色素高達9.5%,終於確診糖尿病,在醫師建議下接受胰島素治療迄今,糖化血色素穩定控制低於6%,症狀大幅好轉,也讓家人放心。糖尿病年輕化 更易忽略相關警訊近年來糖尿病已有年輕化趨勢,特別是第二型糖尿病人數大幅增加,然而,許多患者身處糖尿病前期卻渾然不覺!知名糖尿病診所院長陳炳錕表示,糖尿病與飲食息息相關,疫情期間活動量減少、經常叫外送美食解決三餐等因素都容易造成血糖劇烈波動,如果本身屬於高齡族群或是有糖尿病家族史更要提高警覺。前述個案雖然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卻因為年輕而輕忽糖尿病的警訊,等到有明顯症狀確診糖尿病時,高血糖已侵蝕大小器官的健康,各式併發症的風險也大幅提高。處於糖尿病前期 可藉由調整生活習慣恢復血糖界定糖尿病前期有3個條件:(1)空腹血糖介於100-120mg/dL (2)口服葡糖糖測試下,血糖值介於140-199 mg/dL (3)糖化血色素介於5.7-6.4%。陳炳錕進一步說明,當患者處於糖尿病前期時,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變差,需要更積極的調整生活習慣讓血糖恢復正常,避免攝取過多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如精緻澱粉製成的米飯麵食、高糖分的水果,若是已經確診糖尿病也應該正視問題,及早治療以防併發症的發生。確診時胰臟功能剩一半 及早接受胰島素治療陳炳錕指出,部分糖尿病前期或是初診斷糖尿病的患者對治療常有抗拒心態,甚至誤以為血糖高只是短期性的問題。其實,患者的胰臟功能在確診糖尿病時往往僅剩一半,處理血糖的能力也不佳,迫使胰臟需要拼命運作,應該立即接受治療穩定血糖。當患者的糖化血色素高於6.5%、空腹血糖超過120 mg/dL時會先以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尤其對於年輕族群而言,胰臟是要使用一輩子的器官,也建議及早接受胰島素治療以保護胰臟功能。胰島素問世至今(2021)剛好100周年,自研發以來一路協助患者穩定血糖、降低胰臟負擔,現階段也有複方胰島素可以協助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相較於傳統胰島素,一天一次的治療模式更加有效方便,也不易發生低血糖、體重增加的副作用。陳炳錕舉一名40歲個案為例,這名患者本身具糖尿病家族史,確診時糖化血色素高達近9%,考量到併發症風險,與醫療團隊討論後選擇施打胰島素,治療半年後糖化血色素降到5%,僅靠飲食控制即可穩定血糖,只須定期回診追蹤,不用加上藥物治療。好好正視高血糖帶來的影響,積極配合醫療團隊治療,其實血糖控制沒有那麼困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糖尿病染疫死亡率高8倍!醫籲共同照護預防併發症

糖尿病染疫死亡率高8倍!醫籲共同照護預防併發症#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在COVID-19疫情衝擊下,慢性病患者不但是染疫的高風險族群,其中糖尿病患者染疫後發生重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3倍,死亡率更高達8倍!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全國有近220萬名的糖尿病患,且每年以16萬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等於每4人就有1人恐罹患糖尿病。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張恬君指出,糖尿病最可怕的是它的併發症,主要因為糖尿病初期多數沒有症狀,導致病情一步一步「擴」及全身。當身體長期在高血糖的狀態下,容易提高併發症的風險,包含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嚴重危害自身健康。 疫情擅停追蹤用藥 陷高血糖重症危機在疫情嚴峻期間,不少糖尿病病友都暫停去醫院追蹤、檢查,但這種現象卻讓部分糖友陷入高血糖及重症危機,甚至有老人家血糖失控而不自知,結果昏迷、送急診。因此,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提醒糖尿病患,在疫情期間,更應做好血糖控制,切勿擅自中斷治療;按時回診追蹤、穩定使用藥物並做好自我飲食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配合定期血糖監測,以避免心腎相關合併症加乘風險。 近期德國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若有良好控制血糖,染疫後的重症風險並不一定會比一般人高。無形的壓力會影響血糖控制,若感到焦慮或焦慮,應主動尋求醫療團隊的協助。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也需要家人協助與支持,才能在身心靈上得到最好的照顧。 台灣推動共同照護+五大呼籲 提升三高控制預防併發症糖尿病為危害國人健康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加上台灣新冠病毒疫情仍未平息,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可能會提高新冠病毒肺炎的重症、死亡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呼籲,希望透過實際行動提升民眾對糖尿病的認知、增加危險族群篩檢率並延緩糖尿病的發病時間,遵循糖尿病治療指引,結合大數據及新科技以提升糖尿病照護品質,確保每位糖尿病患或高風險族群可以獲得需要的照護。 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延緩糖尿病進程、避免從單一疾病到共病是持續努力目標,除透過藥物治療外,亦需強化個案之疾病風險因子識能,以增進疾病管理品質。」為強化國內糖尿病防治工作,國民健康署於全國22縣市全面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多科共同照護有效提升病人的三高控制,以預防或減緩心腎相關疾病等併發症之優質疾病照護為目標努力。 2021世界糖尿病日在新竹 點燈關懷「疫起控糖」2021年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ACCESS TO DIABETES CARE 糖尿病照護與自我管理」,強調疫情期間糖尿病患者須加強自我控糖,和醫護人員保持良好關係,一起做好糖尿病照護。為提升國人對糖尿病的疾病認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新竹市政府合作,將於11月6日(六)在新竹舉辦「2021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暨點燈活動」,並有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及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各大醫療院所共同響應參與,邀請民眾一同前往參與,呼籲大眾一同關懷、照護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疫起控糖 安心腎利」!

送急診才知心衰竭 5年死亡率近半比癌症更致命

送急診才知心衰竭 5年死亡率近半比癌症更致命#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心臟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去年每26分鐘就有1人病逝,其中致死率最高為心臟衰竭。然而許多人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即使確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若染疫更容易導致產生併發症,甚至重症致死。醫師提醒,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近50%,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嚴重性真的不容忽視。心衰竭猶如馬達乏力 9成患者無法早期警覺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將「護心行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平時就要保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定期健檢,最重要便是遵從醫囑治療並定期回診追蹤,尤其近期疫情漸趨平緩民眾更應定期回診,護心不中斷。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表示,心臟就像馬達,負責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若馬達開始疲乏,心臟缺乏彈力,就是心臟衰竭。患者初期常會有喘、疲累、水腫等情形,多數患者特別是年長者,在出現這些症狀時,多誤以為是老化造成,高達九成患者無法早期警覺心衰竭相關症狀,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直到緊急送醫後,才被確診為心臟衰竭。當被診斷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近50%,比許多癌症更致命。目前心臟衰竭治療發展已十分進步,只要即早發現症狀、及時就醫積極治療並正確照護,疾病就可穩定控制,有機會使疲憊無力的心臟恢復到正常大小,且回到未發病前的良好生活品質。侯嘉殷分享,一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不得不住院,原先都已寫好遺囑,後來積極配合用藥,活動力變好了,也恢復正常生活,甚至還能出門遊玩3天2夜。多數患者可打新冠疫苗 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可緩打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表示,罹患新冠肺炎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會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破壞氧氣供需平衡來間接傷害心臟,大約25%重症患者透過抽血檢測,發現心臟損傷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若有心臟衰竭、高血壓等病史的民眾,染疫演變為重症的比率大幅提升。趙庭興指出,依照國內心臟學會發表的指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新冠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建議或許可暫緩施打,可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狀況決定是否施打,最重要的是規律回診穩定用藥,萬萬不可任意中斷心臟疾病的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