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

確診足跡重疊需要快篩嗎?收到「細胞簡訊」先做4件事

確診足跡重疊需要快篩嗎?收到「細胞簡訊」先做4件事#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近日本土疫情確診數快速增加,全台各縣市也公布確診者足跡,引發許多住在疫情熱區的民眾擔憂,害怕一出門就會收到與確診者足跡重疊的「細胞簡訊」。到底一般民眾收到細胞簡訊該怎麼辦?需要快篩嗎?《優活健康網》整理了相關資訊以及最新居家隔離放寬規定,讓你清楚一次看懂。延伸閱讀是感冒還是新冠確診?醫師1張圖教你判斷「最大差異」足跡與確診者重疊先自我健康監測收到細胞簡訊,代表足跡與確診者重疊,但並不等於被匡列。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收到簡訊是希望民眾提高警覺,代表足跡、時間可能與確診者重疊,先不用過度緊張,出現類似症狀、曾有症狀才需要向醫師諮詢或直接進行採檢。」一旦接獲細胞簡訊,或發現自己跟確診者足跡重疊,可依照下列4步驟做好健康監測: 無任何症狀者,請落實自我健康監測至少14天。 回顧自己近日行程,掌握可能時段並確認是否有與確診者之足跡及時間重疊。 有出現發燒、頭痛、喉嚨痛、流鼻水等症狀者,可持簡訊通知畫面,就近至採檢醫院就醫,並主動告知有相關接觸史。 採檢後應在家等待檢驗結果,避免外出。收到細胞簡訊就要快篩嗎?民眾收到細胞簡訊後若符合以下情況者,建議進行快篩:自覺近期出現呼吸道症狀、居住於確診數較多的地區、曾至確診者足跡熱區,或有確診者接觸史等。若自行購買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可至藥局、藥粧店、醫療器材行、便利商店等醫療器材販賣處選擇合格試劑。延伸閱讀公費居家快篩試劑怎麼領?符合4原則、快篩QA一次看居家隔離放寬!可「同戶隔離、共用衛浴設備」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最新宣布,自4月6日起,放寬居家隔離規定:1. 居家隔離維持以「1人1室」為原則。2. 遵守居家隔離規定,可於不含獨立衛浴設備之個人專用房間隔離。3. 倘家戶中所有同住者皆為隔離者,可同戶隔離。4. 入境者於檢疫期間轉為隔離身分者,以於原檢疫地點隔離至期滿為原則,惟為降低風險,建議不適用前述1~3項規範。輕症確診單日逾1,500人將啟動在家隔離至於輕症確診在家隔離治療何時啟動?陳時中表示,目前確診床位採取輕重症患者分流,一旦每天逾1,500人確診,才會啟動輕症確診在家隔離治療。未來可能先從輕症確診者「一人一戶」居家治療優先安排,但民眾對於確診者就在社區隔離可接受度也是開放關鍵,他說:「現在社區對居家隔離者就很緊張。」如何讓一般民眾接受染疫者在家治療,仍待觀察。

是感冒還是新冠確診?醫師1張圖教你判斷「最大差異」

是感冒還是新冠確診?醫師1張圖教你判斷「最大差異」#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換季天氣忽冷忽熱,這幾天你也感冒了嗎?且隨著近日全台疫情再度擴大,如果出現咳嗽、發燒症狀,要怎麼判斷自己是感冒還是罹患新冠肺炎?中醫博士樓中亮在FB粉絲專頁指出,新冠病毒的症狀常與一般感冒與流感有眾多相似之處,若想確認到底是中標還是只是小感冒,就要先知道Omicron變種病毒、一般流感與感冒的症狀特徵,以及做好「5大自我保護守則」。延伸閱讀Omicron讓快篩失靈?台大醫:快篩挑對「1關鍵」才精準症狀大解析!感冒、流感、新冠肺炎樓中亮表示,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新冠肺炎與omicron變種病毒等,都會出現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等,以及全身性症狀如:頭痛、全身痠痛、疲倦乏力等;雖然症狀真的很類似,但還是可以多加留意不同之處。 一般感冒:發燒、呼吸道症狀及全身性症狀中有1~2個。 流行性感冒:發燒頭痛、呼吸道症狀、全身性症狀、肌肉痠痛。 新冠肺炎:發燒、乾咳、乏力為主要表現,少數有鼻塞或流鼻涕,失去味覺或嗅覺、肌肉痠痛、腹瀉。 Omicron變種病毒:乾咳、極度疲勞、肌肉痠痛、喉嚨沙啞,少數會發燒、失去味覺或嗅覺。病毒傳染途徑是怎麼找上你的?若出現以上症狀仍無法判斷,就要留意感染的來源與途徑。樓中亮也說明不同的病因來源: 常因著涼、淋雨、疲勞過度或免疫力下降等原因——感冒 一般在季節轉換時,病毒透過飛沫傳染,所以往往是一群人同時感染——流行性感冒 透過「空氣傳播」與「接觸傳播」2種傳染途徑——新冠肺炎與Omicron變種病毒   1. 空氣傳播:咳嗽和打噴嚏。   2. 接觸傳播:觸碰帶有病毒的物體、表面或握手等親密接觸後,再觸碰口鼻或眼睛。延伸閱讀Omicron如「哥布林」兒科醫師籲:僅「1方法」能戰勝日常防疫落實5守則樓中亮呼籲,雖然不知道疫情何時會結束,但只要將日常的消毒與防疫做好,就能慢慢地將傳播鏈斷開,做好以下5件事,一起學習與病毒抗衡的辦法。1.減少出遊:我們知道本土疫情又開始出現,如果不是住在桃園、新北等地的民眾,就算過年也不要到這些地方。2.避免前往人多的地方:接觸可能的確診者會增加感染的機會,因此建議盡量避免前往人多壅擠的地方。3.戴上口罩:如果有患者在你附近咳嗽,戴口罩就能很好地預防感染的機率,並且要經常更換口罩。4.正確洗手:建議洗手約20秒鐘。如果是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電梯後,還有進食之前都要洗手。5.提高免疫力:保持健康的食習慣和規律運動,及補充維他命C,有助於加強免疫系統。

公費居家快篩試劑怎麼領?符合4原則、快篩QA一次看

公費居家快篩試劑怎麼領?符合4原則、快篩QA一次看#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全台COVID-19本土疫情再度遍地開花!民眾想索取免費居家快篩該怎麼做?要去哪裡領取公費快篩試劑?住家周遭有人確診先別慌張,以下幫你整理好「免費居家快篩QA」解惑!延伸閱讀居家快篩不碰壁!掌握5重點避免篩檢誤判指揮中心日前表示,多條不明病毒傳播鏈及感染原已擴及全台,為強化社區疫情控管,宣布增加發放公費家用快篩試劑的診所數量。但有不少民眾卻誤解「社區定點診所發放公費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方案」為可直接免費領用,因此指揮中心再度強調以下原則。公費居家快篩試劑「領取4原則」1. 試劑發放對象,需為具有呼吸道症狀之病患。2. 民眾領用前需經定點診所掛號看診,由醫師評估後發放。3. 未有當日掛號看診紀錄或無症狀者,皆非試劑發放對象。4. 若幼兒之陪同看診者經醫師判斷後亦可發放,但不可代家人領取。快篩試劑是什麼?可檢測病毒蛋白質。取樣方式為鼻部採樣,將棉棒插進鼻孔中並向上移動,輕輕轉動棉棒約10至15秒即完成取樣。只需等待10至15分鐘就可知結果,準確度可達8、9成。若快篩結果呈陽性,代表有高度可能染疫;但快篩陽性雖非確診標準,快篩呈陰性亦不代表未染疫。延伸閱讀Omicron讓快篩失靈?台大醫:快篩挑對「1關鍵」才精準誰可以領取公費快篩試劑?指揮中心指出,若近期具有呼吸道症狀或自覺有風險,並至定點診所掛號看診之病患,經醫師評估後始可領取免費快篩試劑,若無症狀者不可領取。哪裡可索取公費快篩試劑?截至3月26日,全台21縣市發放公費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的定點診所,已由272家增加至540家,民眾可透過「發放公費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社區定點診所地圖」查找,搜尋自家附近可索取之診所,也可至疾管署網站查詢詳細資訊。(全台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定點診所及採檢院所地圖。圖片提供:指揮中心)哪裡可購買家用快篩?要注意什麼?指揮中心說明,民眾想自行購買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可於藥局、藥粧店、醫療器材行、便利商店等醫療器材販賣處購買。購買時請確認產品名稱是否有「家用」、包裝是否刊載「防疫專案核准製造第XXXXXXXXXX號」或「防疫專案核准輸入第XXXXXXXXXX號」等字樣、產品效期是否在有效期間或保存期限內,並依使用說明書或操作影片進行採檢及操作。對使用家用快篩試劑有任何疑問,請洽原購買該產品之醫療器材商或藥局,或逕洽試劑廠商。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產品核准名單、產品說明書與操作影片及相關資料,均可至食藥署網站家用新型冠狀病毒檢驗試劑專區查詢。哪些情況需要居家快篩?民眾若符合以下4種情況:自覺近期出現呼吸道症狀、居住於確診數較多的地區、曾至確診者足跡熱區,或有確診者接觸史等,可做居家快篩。快篩結果呈陽性怎麼辦?民眾進行居家隔離檢疫者,若快篩結果呈陽性,應立即聯絡地方衛生局或1922防疫專線,並依照指示處理。非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若快篩結果呈陽性,應盡速至鄰近指定社區採檢院所進行PCR篩檢,且外出務必戴好口罩,應自行前往且勿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新冠肺炎痊癒,後遺症更折磨?7招緩解吞嚥、呼吸困難

新冠肺炎痊癒,後遺症更折磨?7招緩解吞嚥、呼吸困難#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許多罹患新冠肺炎的患者,在康復後出現了後遺症,可能會有呼吸困難、身體虛弱疲勞、喉嚨沙啞、吞嚥困難、注意力及記憶力減退、焦慮或憂鬱等症狀。醫師表示,研究顯示冠狀病毒會影響不同器官造成身體多功能受損,往往對個人的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長期影響。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職能治療師張瑋珊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針對罹患新冠肺炎後,提供各種常見症狀及自主訓練的建議,協助康復者可以盡早恢復正常生活品質。 簡單3方法緩解疫後呼吸困難 張瑋珊表示,想緩解呼吸困難,有以下方法: 1. 將頭墊高側臥,有痰的肺葉在上方促進痰液引流 2. 坐姿腰前傾,頭、頸、手臂趴桌面或用手支撐在大腿上 3. 站姿腰前傾,撐在櫃檯或購物車上;站姿背部靠牆手放身體旁,足離牆一腳長,膝微彎 研究指出,運動可以改善體能及思維、減少呼吸困難、增加肌肉力量、減輕壓力、改善情緒等。張瑋珊也提醒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應在飯後至少1個小時再運動,運動前後應做暖身及緩和運動,當出現噁心、頭暈頭痛、嚴重呼吸急促、冒冷汗、胸悶等不適應停止運動並就醫。 吞嚥困難善用4技巧,可嘗試適口性佳食材 對於出現吞嚥困難的患者,張瑋珊則建議以下方法: 1. 飯後要維持坐姿、站立或行走至少 30 分鐘 2. 嘗試不同濃稠度的食物,找出易於吞嚥的食材,可從柔軟、光滑、濕潤或將食物切成小塊開始訓練 3. 安排安靜的環境小口專心進食,且要完整咀嚼後再吞嚥 4. 如果進食仍有困難,請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專業協助 張瑋珊表示,若症狀惡化,利用上述緩解方法仍未改善,難以進行日常活動時,建議應就醫。目前全台多家醫院皆設有「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諮詢」服務,提供以患者為中心之跨科別醫療服務,以協助患者達到早日回復日常生活的目標。

新冠疫情對心理健康影響大!研究:銀髮族更加憂鬱又孤獨

新冠疫情對心理健康影響大!研究:銀髮族更加憂鬱又孤獨#新冠肺炎

2022-03-0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春節期間疫情持續悶燒,因為返鄉、走春而引起的家庭群聚事件頻傳,足跡橫跨北中南,再度引發民眾焦慮不安的心情。其中,銀髮長者的心理健康需要更多的關注,根據2021年12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的一項研究指出:與疫情前相比,年長者更加憂鬱和孤獨。 疫情拒就診外出  銀髮在家更憂鬱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賴德仁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讓長期就醫的患者因害怕被感染,而不願到醫院就診,除此之外,關於有長者施打後不幸身亡的報導會讓不少長者對施打疫苗感到恐懼及焦慮,更不敢外出,進而影響情緒及睡眠狀況,因長期缺乏刺激使得認知功能下降。 維持良好生活型態 避免健康傷害 賴德仁醫師建議,銀髮長者首要還是在身體狀況許可下能接受施打疫苗,並維持規律生活,不因疫情日夜顛倒;飲食均衡,適當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及避免肌少症;與他人保持互動,可以用視訊方式,或待疫情趨緩開放日照據點或社區活動時,戴好口罩維持社交距離與朋友相互聊天。 最重要的是醫療不間斷,不擅自停藥,在疫情嚴峻時期,各醫院也都提供了視訊門診或居家醫療服務,可善加利用。 疫情改變銀髮生活  親友關心不可少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疫情讓所有人面臨生活改變的適應問題,特別是年長者,建議對身旁長輩維持基本的聯繫,每天以電話關心與長輩話家常。 此外,當要前往長輩家裡時,做好基本的防備,像去之前避免太頻繁外出,減少成為足跡被匡列的風險,不呼朋引伴邀請更多人前往,抵達長輩家時徹底做好酒精消毒;協助長輩操作或設定3C的通訊設備,如LINE、平板的遊戲或電視頻道,方便他容易操作追劇。  

Omicron如「哥布林」兒科醫師籲:僅「1方法」能戰勝

Omicron如「哥布林」兒科醫師籲:僅「1方法」能戰勝#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新冠疫情持續延燒,從桃園擴大到北北基、新竹等鄰近縣市,引起不少民眾擔心,就怕會影響到即將到來的年節計畫。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表示,若以電玩遊戲比喻,Omicron變異株就像「繁殖力超強的哥布林」,不能讓它大量傳播造成超大規模疫情,即使重症率不高,若感染母數過大仍然會壓垮醫療體系。   Omicron的確是魔王株 謝宗學在臉書「Dr.E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指出,Omicron的確是魔王株,但限於傳播力,若從各項資料數據來看,相較於武漢原始株、 Alpha 變異株和Delta變異株,重症率是最低的。若是以魔物等級說明,「Omicron變異株擁有魔王級數的傳播力,哥布林級數的重症率」,但還是比史萊姆級數的一般感冒危險。 謝宗學舉例,電玩遊戲中的「哥布林」,雖然攻擊力不強,若沒有穿好護具,生命值還是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減少,而且哥布林的特色是繁殖很快、數量很多,若同時面對一大群哥布林,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滅團,所以對付哥布林最佳的戰法是分散它們,各個擊破。 對付Omicron必須先做好「這件事」 謝宗學認為,要對付Omicron變異株,必須「仔細疫調、隔離,逐步、分批治療染疫病人」,才是安全、妥當的作法,如同在電玩遊戲中,要一次殲滅大量哥布林,身上必須穿戴完整的護具(至少兩劑新冠疫苗)和準備充足的回血藥物(治療新冠藥物),加上適當的戰術運用(戴口罩、勤洗手)減少生命值受損,才有可能在損傷最小的情形下戰勝。 不過,謝宗學也指出,與在電玩遊戲中一樣,哥布林幾乎不可能完全消滅,只能與之共存,平日就得做好防護,「絕對不能讓哥布林有機會組織起來變成軍團來襲或在各地有規模的流竄,這樣造成的傷害將是巨大的。」最好的做好,就是一邊整備資源,一邊隔離分化,想盡辦法漸進式共存。  

不只新冠!發燒又咳嗽⋯出現6症狀還可能是「這疾病」

不只新冠!發燒又咳嗽⋯出現6症狀還可能是「這疾病」#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發燒又咳、疲累感越來越重,小心,不只是新冠肺炎或感冒才有這些症狀,有可能是淋巴癌上身警訊!前期症狀包括咳嗽、發燒,專家呼籲,若民眾出現「腫、燒、汗、咳、瘦、累」6大症狀,務必及時就醫檢查。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表示,淋巴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若是發生惡性病變,失控增生且喪失凋亡機制的淋巴細胞,可能引發淋巴癌。其中,可分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何杰金氏淋巴瘤,前者發生率較高,高達9成患者屬於此類型。周文堅進一步指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致病原因不明確,但可能與老化、病毒或病菌感染、遺傳、自體免疫病變等原因有關,雖然仍需更多研究才能確認本土的風險族群,但根據已發表的國內外文獻可推測,高齡、具C肝病史、淋巴癌家族病史,自體免疫疾病、愛滋病毒患者、BMI過重者、幽門螺旋桿菌患者等,可能有較高發病機率。淋巴瘤病程快又猛,數月內恐轉移台大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醫師林耘曲說明,何杰金氏淋巴瘤之中以惡性程度頗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最為常見,約佔5成,病程發展通常快又猛,若沒有好好控制,可能在數月內就轉移至其他器官、組織,造成身體機能受損。「所幸,今日治療武器多元,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整體治癒率高達7成,10年存活率可達4成5,且隨著細胞治療問世,佔3成以上的難治與復發患者可望獲得治療曙光。」林耘曲解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程發展又急又猛,但絕非不治之症,以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為主力的第一線治療中,就有半數患者可治癒;若復發或屬於難治型,可接續自體幹細胞移植。「拳擊女王」陳念琴也分享,2019年確診淋巴癌時,她正處於拳擊生涯巔峰,正準備迎戰2020東京奧運,卻因淋巴癌打亂賽前訓練,讓她心情掉谷底,但她決定正面迎戰,「抗癌其實跟拳擊很像,只要勇敢出擊,就能得到最後的成就。」原本連拳頭都無法舉起的她,也順利成功控制病情,並於去年打進奧運八強賽。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表示,淋巴瘤是免疫系統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燒、盜汗與體重減經,初期有可能會出現淋巴結腫脹,「但也有可能腫塊發生在身體深處,胃部、肝臟或肺部,就不容易發現。」尤其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症狀不典型,與老化、疲勞症狀相似,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期,不少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柯博升呼籲,民眾若發生「淋巴結腫脹、發燒超過38℃且持續2周以上、夜間盜汗、久咳不癒超過1個月、6個月內體重減輕10%以上、疲累感越來越嚴重」6大症狀,務必及早就醫檢查,有些淋巴瘤進程相當緩慢,臨床上只需要追蹤不需要治療,但有些可能相當猛進,短期內病程進展快速,掌握黃金治療期,才能爭取長期無疾病存活並避免未來生活品質受衝擊。淋巴癌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常見Q&A問:淋巴癌的致病機轉?答:淋巴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若是發生惡性病變,淋巴細胞會失控增生,或是喪失凋亡機制,導致衰老而功能下降的淋巴細胞不會被淘汰。而又多又無用的淋巴細胞,就可能引起淋巴癌。問: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什麼樣的疾病?答: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簡稱DLBC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屬於淋巴癌中惡性度頗高的類型,未及時控制短短數月就可能有性命威脅。問: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不治之症嗎?答:因為今日治療武器多元且治療反應良好,臨床以長期無疾病存活為首要目標。整體而言,患者治癒率達7成,十年存活約有半數,且隨著細胞治療問世,難治與復發患者也有望爭取長期無疾病存活。問:什麼是細胞治療?答:顧名思義,就是透過細胞工程強化免疫細胞大軍,把人體的免疫細胞作為治療武器。目前臨床上的細胞治療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大量複製免疫細胞,補充更多免疫細胞大軍,以量取勝。另一種則是在免疫細胞上安裝可以鎖定突變細胞的基因,幫免疫大軍裝備自動瞄準系統,使其可以精準且持續性的殺滅突變細胞,重量更重質。

沒接種流感疫苗?小心「免疫負債」易患新冠肺炎重症

沒接種流感疫苗?小心「免疫負債」易患新冠肺炎重症#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是大家高度關注的問題,不過流感病毒可沒有沉寂,流感會不會出現大反撲,是目前全世界都很關心的議題。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流感疫情與邊境管制措施有關,隨著政策的調整,流感再流行的機會相當大。因為已經2年沒有流行,加上監視結果顯示,流感病毒株已經改變,所以當流感疫情升溫,可能出現大流行。大家常聽到的「免疫負債」意思就是說,大家為了預防新冠肺炎COVID-19,所以會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使得呼吸道感染、腸胃道感染的機會降低,因此一些本來容易得到的傳染病,例如流感、腸病毒等在這2年都少了許多。黃立民解釋,造成的結果就是,一旦解除防疫限制,民眾開始不戴口罩、洗手頻率減少、社交距離拉近,其他病毒就會開始流行。由於已經連續兩年都較少人感染,可以感染的人數就會變多,這個時候就容易爆發流行,把過去兩年沒有爆發的流行補回來,所以叫做「免疫負債」,像是還債的概念。「包括法國、紐西蘭,都有觀察到這個現象,一開放邊界,就馬上大爆發」黃立民提醒,「要解決免疫負債,就是要大家趕緊去打疫苗。冬天需要施打的呼吸道疾病疫苗,最強調的還是流感疫苗。」免疫負債恐讓流感疫情升溫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經由飛沫傳染,感染者的鼻咽部、口腔、還有呼吸道都有病毒,在講話、咳嗽、打噴嚏時,會把病毒噴到環境裡,黃立民說,如果距離1到2公尺之內,就有機會被飛沫噴到而感染;另外一個模式,叫做媒介物傳染,感染者會污染他的物品,例如杯子、桌面、門把等,如果有人進入這些環境,就可能碰觸病毒而遭到感染。我們生活在城市裡,流感患者可能搭捷運、進餐館,所以扶手、椅子、桌子都可能有病毒,這種傳染模式在大城市相當常見。流感症狀較嚴重,不同於一般感冒呼吸道感染可分成2種,一種叫做一般感冒,一種叫做類流感,黃立民解釋,一般感冒比較輕微,類流感會比較嚴重。類流感的定義,第1個是發燒,第2個是有呼吸道症狀,比如說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類流感跟一般感冒最大的差別就是發燒,成年人得到一般感冒通常不會發燒,如果發燒了,代表狀況比較嚴重,黃立民說,台灣的類流感通常都會伴隨著一些比較不舒服的表現,包括畏寒發燒、全身痠痛、倦怠感、劇烈頭痛、腰酸背痛,這些都是流感的典型症狀。流感除了讓人全身很不舒服外,還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黃立民說,流感病毒會跑到肺部引起肺炎、跑到心臟造成心肌炎、跑到腦部造成腦炎,其中最常見是肺炎。流感病毒還可能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例如在感染肺部以後出現細菌感染。「由於流感病毒會攻擊我們的組織,造成全身發炎,進而導致患者原有的慢性病惡化。」黃立民說:「例如心臟冠狀動脈本來塞了75%,得到流感之後可能就會塞到95%,導致心肌梗塞。無論是慢性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臟、肝臟疾病,都可能會惡化,甚至導致死亡。」預先部屬,預防流感預防流感就跟預防新冠肺炎COVID-19一樣,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減少接觸病毒的機會,黃立民說,另一方面可以在每年冬天施打流感疫苗,提升身體的保護力。因為流感病毒會突變,每一年流行的病毒株都不太一樣,而且流感疫苗的保護力持續時間較短,一般認為大概3、4個月之後效果就漸漸變差了,所以每年需要重新施打。呼吸道感染發生時常常是2、3種病原體一起感染,黃立民說,隨著檢驗工具的進步,我們會發現很多人並非只有一種細菌或病毒,而是多重感染。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亦會同時找到兩種病原,流感與新冠肺炎可能同時感染,而且病情還會加重。「研究指出,施打過流感疫苗,比較不會被診斷新冠肺炎COVID-19;而且如果不幸得到新冠肺炎,死亡率也會降低。」黃立民解釋,「因為很多新冠肺炎屬於輕症,如果患者單獨得到新冠肺炎,症狀可能不甚嚴重,而不會就醫。但如果同時得到新冠肺炎和流感,症狀比較嚴重使就醫機率高,也就較容易被診斷出來。」其實不只流感病毒、新冠肺炎,呼吸道本來就是一個開放的環境,還有多種細菌、病毒都混在裡面,同時遭到2、3種感染,是很常有的狀況。因此建議可同時接種呼吸道疾病疫苗,例如流感疫苗、百日咳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都可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約2成至3成。50歲以上,或者是有慢性病,例如心臟病、肝病、癌症、或是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得到流感時出現重症的機會較高,一定要記得施打流感疫苗,提高保護力。另外,家人之間的傳播是流感病毒很重要的傳染模式,學生是傳播流感病毒的重要族群,所以也需要施打流感疫苗。黃立民強調,接種疫苗後需要一段時間身體才能產生保護力,建議大家要在流感疫情升溫前趕快施打疫苗!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