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

暉致醫藥 榮獲2021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

暉致醫藥 榮獲2021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暉致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Viatris) 榮獲2021「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殊榮。暉致雖是醫藥界的新成員,不過,實際是由全球知名的美商跨國藥廠輝瑞普強 (Upjohn)和邁蘭 (Mylan) 合併成立的新型態全球性醫療保健公司,於公司新成立就獲得知名獎項肯定,跨出漂亮的第一步。暉致台灣區總經理張博勝表示「很榮幸獲得HR Asia Award的肯定,此獎項不僅肯定暉致在建立高績效導向、高投入度與具包容性工作環境的努力,同時,也顯示出我們是一個有凝聚力且充滿熱情的團隊。企業最重要的資產是『人』,能獲得本獎項,要歸功於每一個暉致同仁對於公司的認同與向心力,因為有大家的齊心努力,朝向共同的目標前進,我們才能一同打造出最優質的工作環境。」由亞洲權威性人力資源專業刊物 HR Asia所主辦的「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是亞洲區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最具指標性的獎項之一。評估標準包括企業文化、領導效能、學習與發展、績效管理、職涯發展和薪酬與福利等,透過「員工整體投入度問卷」(Total Engagement Assessment Model, TEAM),邀請員工進行匿名反饋及意見調查,經由審慎嚴格的甄選過程決定獲獎單位。2021年有近300家企業角逐獎項,暉致在組織核心、員工個人及團隊表現等三大評比項目均大幅領先同業平均表現。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暉致台灣為保護同仁的健康及安全,實施彈性工作方式,包含遠距工作、彈性工時安排,也針對因疫情影響的停課,規劃家庭照顧假,讓同仁可以兼顧家庭與工作;同時補助居家工作設備,更補助每月的防疫物資添購,此外,也為全體同仁投保COVID-19疫苗接種險,提供更完整的醫療保障,全面保護同仁健康。暉致台灣區人力資源總監許雅鈴指出,公司重視同仁的職涯發展,透過各項專業評測協助同仁發掘自己的優勢,並規劃不同的職能訓練、短期職務輪調與工作中的專案指派,藉此擴展不同領域的工作經驗,幫助同仁開發更多元的學習發展機會。同時,許雅鈴總監進一步表示:暉致也深信「有快樂的同仁,才有充滿熱情的企業。」支持舉辦社團、家庭日等活動,歡迎同仁攜家帶眷一起參與。此外,每週兩次的下午茶時間、每周五及重要節日提前下班等政策,希望提供同仁一個愉快的工作氛圍,也鼓勵同仁在工作與家庭生活間取得平衡,享有更多與家人、朋友相聚的時光。「很榮幸暉致首次參賽便獲得此獎項的肯定,未來我們亦秉持『以人為本』的企業核心價值觀,提升職場健康,持續打造更優質的工作環境。」張博勝總經理也強調,暉致台灣將更積極發揮企業影響力,努力實踐「協助全世界人們在生命的每一階段生活得更加健康」的企業使命。

5大營養素助眠 每晚多睡1小時染疫風險降12%

5大營養素助眠 每晚多睡1小時染疫風險降12%#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疫情期間,除了補充營養提升自我免疫力之外, 20年來多數研究都證實,睡眠影響免疫系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去年做了一項睡眠研究,發現夜間睡眠每多一小時,有助於降低12%罹患新冠肺炎病發風險。參與研究的學者分別針對「夜間睡眠時間」、「白天午睡時間」、「睡眠障礙」、「疲倦程度」與「暴露於新冠病毒環境」, 5大層面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夜間睡眠」每增加一小時,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就降低12%;而那些有睡眠問題,或容易感到疲憊的醫護人員,感染風險則大幅提高。聯青診所營養師莊譓馨指出,可見充足的睡眠在防疫期間也十分重要,建議補充以下5大助眠營養素:色胺酸、維生素B群、抗氧化物、GABA(γ-胺基丁酸)、鈣及鎂。色胺酸:快樂荷爾蒙色胺酸為合成褪黑激素的原料,而褪黑激素是由大腦內松果體生成的一種荷爾蒙,可用來幫助睡眠。食物來源:牛奶、雞肉、魚、蛋、花生、豆類、起司、綠葉蔬菜。維生素B群:調節體內色胺酸,協助合成褪黑激素維生素B3幫助保留住體內的色胺酸;維生素B6及葉酸能夠協助合成褪黑激素的前驅物質(血清素);維生素B12有助褪黑激素的分泌。食物來源:肉類、乳品、內臟、全穀、豆類、綠葉蔬菜、菇類。抗氧化物:降低發炎反應,提升睡眠品質抗氧化物為食物中天然存在的一種營養元素,可以是維生素、礦物質或植化素,能保護身體細胞免受有害分子(自由基)的傷害。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時,可能進而造成睡眠障礙,而抗氧化物能夠降低發炎反應,如維生素A、C、E、類胡蘿蔔素,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食物來源:各式蔬菜、水果、堅果。GABA:穩定自律神經GABA為一種具神經傳導功能的胺基酸,能夠抑制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可安定腦部有安神鎮定的功能。食物來源:發芽米、糙米、番茄、芽菜,以及泡菜、紅麴、味噌、納豆等發酵食品。鈣及鎂:穩定情緒、減少壓力鎂被譽為「放鬆神經」的礦物質,可以協助調節掌管睡眠的褪黑激素,增強其分泌,也是GABA的活化劑,進而防止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放鬆情緒,因而改善睡眠;而鈣可強化神經系統的傳導感應,也具有穩定情緒、緩和緊張焦慮、鬆弛肌肉,及改善失眠的作用,兩者適合一起攝取。食物來源:綠葉蔬菜、芝麻、杏仁、豆類、全穀、海鮮、香蕉。良好的睡眠可以提升免疫力,所以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夜晚好好睡覺,讓大腦、身體、心靈充分休息,回復原來的活力,也是很重要的防疫策略。

今增3例本土病例全在新北 無人死亡

今增3例本土病例全在新北 無人死亡#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新增3例本土病例,為2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1例為8月29日發病, 2例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布均在新北市;其中1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新增5例境外移入今日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均為男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分別自印尼、泰國、荷蘭、菲律賓入境,入境日介於8月27日至29日。指揮中心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28日累計公布1萬4761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673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6%。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5991例確診,分別為1413例境外移入,1萬452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3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25例本土,另9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加零曇花一現 今增2例本土2例死亡

加零曇花一現 今增2例本土2例死亡#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及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今新增2例本土病例中,案16055為越南籍30多歲男性,因曾接觸確診者(案16006), 8月19日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並進行居家隔離,8月25日出現喉嚨痛、喉嚨癢及頭痛症狀,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14.9)。案16056為本國籍20多歲女性,因曾接觸確診者(案15969),8月16日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並進行居家隔離,8月17日出現喉嚨癢及咳嗽症狀,並於隔日緩解,8月25日接受隔離期滿前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24)。由於2例個案隔離期間未與他人接觸,且就醫期間之相關接觸者均有適當防護,故皆無匡列接觸者。新增6例境外移入今新增2例死亡個案中,案14517為8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無相關活動接觸史;6月23日因發燒就醫,6月24日採檢並住院隔離治療,6月25日確診,8月4日解除隔離,8月20日死亡。案14837為7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及其他確診個案接觸史;6月27日因出現咳嗽、疲倦症狀就醫採檢,6月28日住院隔離治療,6月29日確診,7月14日解除隔離並出院,8月20日因其他原因死亡。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24日累計公布1萬4739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644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6%。今日新增6例境外移入個案,為3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50多歲,分別自美國、日本及中國入境,入境日介於8月2日至24日,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

今增4例本土全在新北 無死亡個案

今增4例本土全在新北 無死亡個案#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今新增4例本土病例,為2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其中2例發病日分別為今8月15日、8月20日,餘2例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布均在新北市,其中2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21日累計公布1萬4717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601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4%。新增2例境外移入今新增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案16037為俄羅斯籍20多歲女性,未接種COVID-19疫苗,8月11日自俄羅斯來台就學,持搭機3日內檢驗陰性證明,個案入境於機場採檢結果陰性,至防疫旅館檢疫,8月20日有鼻塞等症狀,8月21日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檢疫期間無接觸他人,故無框列接觸者。案16038為40多歲立陶宛籍男性,未接種COVID-19疫苗,8月13日自立陶宛來臺工作,持搭機3日內檢驗陰性證明,個案入境於機場採檢結果陰性,至防疫旅館檢疫,8月21日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由衛生單位安排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檢疫期間無接觸他人,故無框列接觸者。

今新增4例本土 境外移入14例偏多

今新增4例本土 境外移入14例偏多#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及1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北市、新北各2例今新增4例本土病例,為3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發病日均為8月16日,個案分布為台北市、新北市各2例;其中2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疫調中,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15日累計公布1萬4653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195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0%。今新增14例境外移入個案,為8名男性、6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案15975、案15980)、英國(案15976、案15977)、緬甸(案15981至案15989)、澳洲(案15990)入境,入境日介於8月3日至8月15日。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5880例確診,分別為1346例境外移入,1萬448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21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1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02例、台北市313例、基隆市28例、桃園市26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2例、台中市4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台東縣、雲林縣、台南市、南投縣、高雄市及屏東縣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今新增4例本土病例 新北首度0確診

今新增4例本土病例 新北首度0確診#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及1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今新增4例本土病例,為2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8月7日至9日。個案分布為台北市及高雄市各2例;其中3例為已知感染源、1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新增2例死亡、14例境外移入今新增2例死亡個案中,案8852為8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史、無相關活動接觸史,5月28日因出現發燒、呼吸喘症狀就醫採檢並收治住院,6月1日確診,6月8日解除隔離,6月26日出院,7月5日因其他原因死亡。案14165為6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史、無相關活動接觸史,6月17日出現發燒症狀,6月20日就醫採檢並收治住院,6月21日確診,8月4日死亡。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8月11日累計公布1萬4615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3142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9.9%。今日新增14例境外移入個案,為7例男性、7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6例)、柬埔寨(2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中國、越南、印尼、印度及泰國入境,入境日介於7月30日至8月11日。

返回工作崗位不適應?4步驟找回生活步調

返回工作崗位不適應?4步驟找回生活步調#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有社交焦慮傾向的19歲吳先生在兩個月前疫情爆發後,長時間退縮在家中上網,不僅作息不規律,與家人的衝突更大幅增加。近來疫情趨緩,吳先生對於再度出門與人互動、回到較快速的生活步調感到十分焦慮,於是到心理諮商門診,尋求調整作息、適應人際互動的方法。國外研究指出,2020年12月美國疫情嚴重時,約有42%的人出現憂鬱或焦慮症狀,相較疫情前的11%,增加近三倍;而英國出現相關症狀的人,也在疫情爆發後,增加將近一倍。疫情帶給人們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如今台灣逐步放寬防疫準則,上班族取消居家辦公、學生返回校園、餐廳開放內用,但是久居家中後,人潮、應酬邀約與正常上下班的生活都可能造成部分易焦慮民眾的心理壓力。逐步增加工作量不必一步到位 找回疫情前的上班樂趣以居家上班為例,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潘奕瑄指出,「解封後仍須持續防疫工作」、「生活步調回到以往的規律與緊湊」、「人際互動的增加」以及「彌補防疫期間累積的工作」,將是之前在家上班的民眾可能的壓力源。歷經兩個月的居家生活,得知要返回公司辦公的當下,相信多數人的第一個念頭一定是「不想上班」,因為在家上班的環境遠比公司來的輕鬆、自由,因此心情調適非常重要。對此,建議從下列四點著手,漸進式找回生活步調:1.允許過度期:不必要求自己一步到位,立刻回到疫情前的高強度工作狀態。試著逐步增加工作量與緊湊度,以免因高度期待造成更多挫折和壓力。2.訂定適應計畫:孩子開學要做收心操,成人同樣需要準備。除了穩定作息外,無論工作或生活時間都建議預留彈性,並善用筆記自我提醒,預先知道幾天後的排程,以做足心理準備。3.找回過去樂趣:在家工作輕鬆又有便利性,返回公司和校園同樣也有好處。民眾可試著找回疫情前的上班樂趣,如跟同事團購、聊天等,讓心態調整更順利。4. 適時放鬆:隨時觀察自己的心理狀態,壓力太大時要適時減壓,安排能讓自己放鬆的活動,如冥想、聽音樂、閱讀、禱告、照顧植物等。通常1、2周內可適應 若焦慮持續數周應求助潘奕瑄提醒,緊張、焦慮是生活步調改變時的正常情緒反應,一般而言,人們能在一、二周內適應,但若超過數周仍存有高度焦慮、擔憂的心情或出現生理反應,如疲勞、腸胃不適、頭痛、肌肉痠痛等,且嚴重至影響生活,就建議尋求專業協助,適時調整身心與步調,才能健康迎向疫情後時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