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

確診破萬!染疫治療怕轉重症?醫曝關鍵在「前●天」

確診破萬!染疫治療怕轉重症?醫曝關鍵在「前●天」 #新冠肺炎

台灣疫情單日確診數「本周出現破萬」!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坦言,近日疫情升溫,中重症案例已累積上百例。雖家用快篩試劑實名制已於今(28日)上路,但仍有民眾擔心一旦採檢確診,必須面對隔離等諸多不便,影響自己與家人的生活或工作,而不願意配合疫調及採檢。不過感染科醫師呼籲,民眾若確診,應趕緊把握開始出現症狀的黃金前5天來治療,才能避免轉重症風險。

QA整理》快篩試劑實名制怎麼購買?廠牌?分流方式?

QA整理》快篩試劑實名制怎麼購買?廠牌?分流方式?#新冠肺炎

台灣本土疫情確診個案暴增,快篩試劑需求也激增搶手!為避免快篩試劑出現斷貨危機,將比照口罩實名制購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透露「快篩實名制」預計5月初上路,屆時可能會採身分證字號尾數分流方式,民眾可持健保卡前往藥局購買。《優活健康網》為您提供最新「快篩試劑實名制」資訊10大QA整理包!

今年最流行病毒株是它!能否解封專家曝「關鍵目標」

今年最流行病毒株是它!能否解封專家曝「關鍵目標」#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自2019年底新冠肺炎病毒首度現身至今,全球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總數已來到4億8千萬,死亡人數累積超過600萬人,而如此龐大的感染基數也讓病毒變異機率隨之增高。近來,Omicron亞變種BA.2逐漸取代BA.1,成為全球主流變種病毒株(至少超過50%),而其挾帶更高傳染力、多元化傳染途徑等特性,也讓族群免疫的重要性再度被提起。多國「僅重症通報」 確診數與致死率難準確目前國際疫情現況,全球六大洲僅大洋洲疫情發生率上升,其他洲確診案例上升幅度皆趨於緩和。然而,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認為,全球確診個案數是否真的下降不得而知,因許多國家已逐漸轉變為「僅重症通報」,意即輕症患者若於居家隔離期間自我康復,並不一定會被採計於此數據中,而此現象也會影響Omicron致死率的真實性。輕症個案數低報及疫苗普及率 皆為致死率高成因如以各國通報確診個案數來計算,自今(2022)年1月1日起以來,非洲因醫療資源不足、疫苗施打率低及輕症個案數量低報等因素,導致Omicron致死率(死亡數/確診個案)高居全球首位,約為12.5%;而北美洲則位居第二,約為6.19%。公衛學者范僑芯表示,北美洲Omicron致死率高,成因可能為近幾週Omicron BA.2變異株佔比仍在持續上升中,染疫數增加卻因多為輕症而遭低報,再加上北美65歲以上長者追加劑施打率,相較英、法等其他歐洲大國為低,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為疫情隱憂。BA.2更易躲開偵測 慎防個案暴增造成醫療量能衝擊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與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林庭瑀指出,許多洲現都已轉變為以BA.2為主流的情形,且以歐洲81.76%與亞洲81.36%為前兩高。許多人一定會好奇,「BA.2」不就是Omicron的一種,為什麼一直被提及,是染疫後會比較嚴重嗎?林庭瑀表示,丹麥已有研究數據顯示,無論是在「未接種/僅接種單劑」、「完整接種基礎劑」及「已施打追加劑」哪種族群中,Omicron亞變種BA.1及BA.2住院風險皆可說是「相當」,並未達統計顯著差異值;施打疫苗追加劑之效益也相差無幾,對BA.1亞變種產生之抗體濃度約為BA.2亞變種 1.4倍。然而因BA.2變異位點與BA.1不同,不易被偵測,可能造成自然感染數量大幅增加,而當此對醫療量能產生衝擊,且疫苗族群保護力又不足時,重症人數勢必會上升。並非打完第三劑就沒事 「效期長短」為全球課題要開放邊境並不是單一國家的事,陳秀熙指出,考量到全球各地健康平等權,全世界若要重回解封、能互相交流的狀態,至少要達到各地區致死率小於「2死亡/1,000名Omicron確診個案」的目標。要朝此目標邁進,需藉醫療量能充足的維持、妥善分配醫療資源及疫苗追加劑更加普及化等多方面著手,以防因疫苗保護力下降而再次爆發。陳秀熙提醒,因不同時期全球主流新冠病毒株不盡相同,目前國際針對基礎劑效力持續時間的相關研究,多建立在過去流行的Alpha、Delta數據之上,而Omicron的出現是否改變疫苗保護力維持的時間,第三劑與第四劑建議間隔期間又有多長,都仍是全球待解的課題。(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原文為:BA.2成全球主流病毒株,怎麼防?專家籲「追加劑」為關鍵)

新冠輕症、無症狀不用擔心?最新研究揭「恐有腦損傷」

新冠輕症、無症狀不用擔心?最新研究揭「恐有腦損傷」#新冠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綜合報導)新冠疫情延燒至今,單日確診人數屢破新高。雖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99%屬於都是輕症或無症狀,但國外最新研究卻發現,即使是輕症或無症狀,也可能造成腦部神經後遺症或腦損傷風險。新冠病毒造成慢性腦缺氧,無症狀也會臨床上新冠肺炎患者常會出現頭暈、頭痛、精神錯亂和其他神經系統症狀,醫界一直不了解其症狀與感染新冠病毒之間的關係。不過,知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4月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可能會影響腦部中樞神經系統,造成5種與人類感染病毒時的相似症狀,且與感染新冠肺炎死亡者的解剖報告相符:  腦部明顯發炎 神經元損傷 細胞凋亡 輕微腦出血 慢性腦缺氧延伸閱讀是感冒還是新冠確診?醫師1張圖教你判斷「最大差異」中樞神經系統缺氧恐腦出血、神經損傷美國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針對感染新冠病毒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進行觀察,發現大腦中樞神經的血氧量有減少現象,這與出現腦損傷症狀的情況相符,包括造成皮下血管與神經細胞的損傷和死亡,亦使腦部有微出血現象。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發現也出現在無症狀或輕症者身上。  參與該研究的杜蘭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Tulane National Primate Research Center)首席研究員翠西・費雪(Tracy Fischer)在受訪時表示,由於他們沒有明顯呼吸道症狀,沒有人預料到會出現腦部損傷,但從結果可以明確得知,確實是因為病毒感染所引起。新冠病毒恐使腦容量減少無獨有偶,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日前也在臉書粉絲頁表示,根據英國研究指出,確診新冠肺炎可能會使腦容量減少,造成精神不集中、生活認知出現障礙、容易疲勞,甚至會有失去嗅覺的感受。雖然新冠病毒是否會造成感染者的腦部損傷,醫學界尚未有公認的定論,且潛在病理機制仍不清楚。黃軒呼籲,即使這波疫情症狀多為輕症、無症狀,在疫情真正結束前,同樣要落實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等防疫習慣,畢竟新冠病毒對於身體各處仍可能有潛在影響,仍須小心謹慎。延伸閱讀Omicron讓快篩失靈?台大醫:快篩挑對「1關鍵」才精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