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媽媽有沒有這種經驗,剛生完第1胎沒多久又立刻懷第2胎?假如身邊有神隊友,那麼生第2胎絕對不成問題!近日一名女網友在爆料公社分享,剛生完1胎還在坐月子時,婆婆來訪,許久未見,原來婆婆是想跟她說⋯⋯《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生1胎VS第2胎」差在哪?
白血病又稱血癌,其中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發病年齡高,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是在健康檢查後才發現,且多已合併慢性病。醫師指出,此病早期僅有化療可選,但近年已有新型標靶藥物問世,透過「固定療程療法」,以標靶藥物組合治療,患者不需長期用藥,就能有效控制疾病。
私密處異味並不罕見,大多數女性在生活中都曾遇過這樣的情況,只是當氣味變得明顯,甚至影響到生活日常,難免讓人感到困擾,究竟私密處異味是什麼原因?別人聞得到嗎?又該如何改善呢?《優活健康網》整理私密處異味的相關QA,只要釐清原因就能對症下藥,還讓私密處保持清新。
台灣同婚合法通過4年後,提倡多元成家的社會聲浪未歇,今年立法院5月再度通過同性伴侶無血緣收養,使同婚者也能共同收養子女,或由一方單獨收養他方子女。但以孩子的角度來說,以往對於「爸爸媽媽」的既定印象也被打破⋯《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心理師陳志恆專訪文章,透過我們身邊的各類案例,揭開多元成家下,親子相處的結構及面貌。
肌膚保養成分日新月異,民眾在追求美麗的同時,在醫美領域上也不斷尋求以具 優化肌膚效果的成分整合科技來讓保養效果達到另一巔峰。近期再生醫學中原用 於幫助燒燙傷口修復的「外泌體」,被發現在保養上能發揮更多效益,究竟什麼 是「外泌體」? 雅文皮膚科診所院長黃千耀醫師表示,外泌體是幹細胞所分泌一種奈米等級的囊 泡,由於內含大量幹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可幫助細胞進行修復和調節。「外泌體」 為近年再生醫學科...
53歲張女士因為缺牙而無法盡情享受美食,經牙醫治療建議應裝活動假牙,檢查口腔時竟發現上顎處有一顆巨大硬塊,而影響裝假牙進度,只能望美食興嘆。大里仁愛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張耕閤檢查,診斷為「顎骨隆突」,經手術切除後已經回復平坦狀態,後續也順利使用活動假牙增加進食能力,前後歷經4個多月才重拾美味人生。
近期門診發現除了COVID-19,社區中也有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正在流行。醫師提醒,高危險族群易出現多重感染的狀況,恐導致重症進加護病房、戴呼吸器,甚至死亡風險都提升1~2倍,若又加上細菌感染,傷害將會更大。 只要感染1種,更容易引發其他發病機會 馬偕兒童醫院邱南昌醫師表示,近期在孩童身上就發現不少多重感染案例。由於COVID-19 臨床症狀目前多為上呼吸道症狀像...
色盲通常從出生起就存在,孩子感知世界的方式一直如此,所以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看到的顏色與一般人不一樣,你應該要注意的6個跡象!人都會被繽紛的色彩吸引,孩子更愛五彩繽紛,家長也都會想知道孩子喜歡什麼樣的顏色。但如果你的孩子不告訴天空、樹木是什麼顏色,或者他似乎會認錯顏色,怎麼辦?如何判斷是否是色盲?以及會有什麼長期的影響嗎?
奇異果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吃得到,盛產季落在每年6月~11月,其維生素C含量在水果中名列前茅,甚至被譽為「維他命C之王」!這次《優活健康網》整理奇異果種類、奇異果功效、奇異果挑選與奇異果禁忌,要注意的是,不同種類的奇異果其營養價值略有不同,千萬別吃錯啦!
秋冬來襲,全球仍有COVID-19疫情,對年長者及慢性病患的健康威脅更高。據統計,COVID-19感染併發重症78%均為65歲以上長者,且併發症及死亡個案多具慢性病病史或未接種滿3劑疫苗,為降低長者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應儘速接種COVID-19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蔡兆勳表示,門診有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齡長者,前後反覆感染COVID-19,已住院3次,...
一位63歲女士感染新冠病毒後,除了咳嗽、流鼻水症狀以外,同時伴隨有雙眼難以張開的症狀,雖在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後,上呼吸道症狀逐漸改善,但雙側眼瞼痙攣的情形卻越來越嚴重,後續痙攣情形甚至影響到頭頸部肌肉,造成臉部歪斜、不自主咬牙、斜頸及頭部顫抖,連講話都變得結巴不流暢,認知功能和反應也變得遲鈍,就醫後診斷為「肌張力不全症」。
減醣是現今體重控制的熱門話題,很多人的疑問就是減醣是不是完全不能吃麵包?這對麵包控來說簡直就是酷刑!事實上減醣並非完全不能吃麵包、吐司,只要透過食材的調整,口感與健康也能同時兼顧。 吐司一向是台灣人的最愛,由於能夠打造多元化的口味,幾乎已成了早餐首選。吐司以往令人擔心發胖的部分就是精緻澱粉含量高,以一般早餐店來說,馬上可帶走的三角形三明治,熱量就可能超過250大卡。 隨著現代人健康觀念...
現年約30歲的陳先生,對自己的深邃五官與高挺鼻樑相當有自信,然近年卻發現鼻子外觀有點塌,甚至仔細看,能發現鼻型有扭曲的狀況。隨之而來也有鼻塞,包含睡覺時也會鼻塞、打鼾更大聲,影響睡眠品質。直到親友介紹後,陳先生到了耳鼻喉部門診就醫,經過仔細病史詢問才發現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