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新式教養

父母過度保護是種傷害!陳建仁的親子對談:讓孩子學會「自我實現」

父母過度保護是種傷害!陳建仁的親子對談:讓孩子學會「自我實現」

父母總說「捨不得讓孩子吃苦」,但不知不覺中,這份捨不得正在剝奪孩子最重要的能力。全球頂尖流行病學家、現任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與投身安寧關懷的女兒陳怡如於《左腦爸爸、右腦女兒》進行一場父女談心,從生命與受苦的意義,到看待死亡與死後世界,也探討當前的幾個重大議題,以及關於環境與自然的討論,帶領讀者探尋生命的重要意義。以下為原書摘文:

特別企劃:死亡現場

男在浴室燒炭自殺,牆壁留下「對不起」⋯遺物整理師在死亡現場的感悟

男在浴室燒炭自殺,牆壁留下「對不起」⋯遺物整理師在死亡現場的感悟

孤獨死指的在沒有人注意到的情況下獨自離世,其中自殺占了極高的比例。遺物整理師小島美羽於《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一書中,將數百件死亡現場的共同特徵,整理濃縮成故事,並收錄8座「孤獨死微縮模型」,在令人屏息的細節下,呈現死亡最真實的一面,為的是提醒世人,有生之年請好好學習面對死亡。以下為原書摘文:

比星期一更讓人心煩?神經性焦慮致「週日恐慌症」醫教1招紓解壓力

比星期一更讓人心煩?神經性焦慮致「週日恐慌症」醫教1招紓解壓力

星期日晚上總是特別憂鬱?小心你陷入「星期日精神官能症」!韓國身心專科醫師潘有花於《上班路上心理學》一書中,探討在公司感受到自卑、焦慮、空虛等負面情緒的根源,還提供維護職場人際關係的方法,更進一步教導讀者如何利用心理學來全面提升工作能力,只要跟著本書循序漸進,就可以讓上班之路變得更順利。可以下為原書摘文:

曾經也是照顧者,長大後竟成居服員!長照過來人:照護者別害怕求援

曾經也是照顧者,長大後竟成居服員!長照過來人:照護者別害怕求援

長期照護是趟漫長的旅程,不僅患者辛苦,照顧者更容易心力交瘁。居家照顧服務員雲柱於《居服員,來了!》一書中,分享照護現場的故事,引領讀者走入不同家庭的照護現場,包括獨居、老老、多代同堂⋯⋯並帶領讀者深度思考:當生活無法事事自理的那天到來,我們要如何承接彼此?以下為原書摘文:

明明不快樂,還要假裝過很好?有毒正向「5大危害」別再逼自己開心

明明不快樂,還要假裝過很好?有毒正向「5大危害」別再逼自己開心

「有毒正向」是指無論任何糟糕的情況,我們都必須保持樂觀,長期下來只會讓身心無法負荷。美國個人成長、壓力管理與社交互動的專家蔡斯.希爾(Chase Hill)於《偶爾不振作也沒關係》一書中,以平易近人的文字與淺顯易懂的舉例,說明有毒正向如何勒索情緒,1並傳授健康思考與辨別情緒的技巧,提出多種實作練習,引導讀者將觀念應用到生活中。以下為原書摘文:

30歲了還是處男,會很丟臉嗎?淺談世上「高齡處男」比想像中還多

30歲了還是處男,會很丟臉嗎?淺談世上「高齡處男」比想像中還多

中國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簡單心理」於《簡單心理》一書中,沿著人們出生後與世界建立關係的脈絡,包括理解自己、理解家庭、理解人際關係與理解性別和親密關係,帶領大家「向內看見」,接納自己,學會與自己和解,才能抵達生命的自洽。以下為原書摘文:

情緒低落什麼都不想做?治療師教「4招自我對話」擺脫無動力狀態

情緒低落什麼都不想做?治療師教「4招自我對話」擺脫無動力狀態

當你看到一個骯髒的房間時,你內心的聲音可能會說:「我真是一團糟!」只要改變說法,生活就會不一樣!專業治療師KC.戴維斯(KC Davis)於《低潮整理術》一書中,結合心理諮商案例,針對各種繁瑣的生活事務,舉凡洗碗、洗衣、廚櫃整理、餐具收納、居家打掃、個人清潔衛生⋯等,提供自我照顧練習,包含清晰的建言和實用方法,幫助讀讀者掃除身心與環境的負能量。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是如何上鉤的?性影像被流傳、遭性剝削⋯心理師揭「網路陷阱」

孩子是如何上鉤的?性影像被流傳、遭性剝削⋯心理師揭「網路陷阱」

近期兒童性影像流傳、遭遇性剝削的議題引發熱議,到底孩子是如何上鉤的呢?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於《脫癮而出不迷網》一書中,列出家長最常面臨的孩子3C成癮問題,設身處地地提供最實際的解方,面對在「網海」中載浮載沉的孩子,可以用溫和且堅定的方式,陪伴孩子脫「癮」而出。以下為原書摘文:

年輕人工作別太拼,生活品質更重要!吳若權「1招」擺脫能者多勞輪迴

年輕人工作別太拼,生活品質更重要!吳若權「1招」擺脫能者多勞輪迴

知名作家吳若權,同時也是廣播節目主持人、企管顧問、療癒師,也是獲得7張SCA咖啡證照的咖啡師,即使在多工的環境中也能怡然自得,堪稱「斜槓達人」。他也於《大人的青春,就該好好揮霍》一書中,以「追求幸福」目標切入,傳授工作與生活的各種掌控時間的技巧,幫助讀者讓人生更自在。以下為原書摘文:

半夜睡不著覺,把心情哼成歌?睡眠專家教你16招「身心放鬆法」

半夜睡不著覺,把心情哼成歌?睡眠專家教你16招「身心放鬆法」

幾乎所有人都曾經遇過,晚上睡不著白天又想睡覺的窘境,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行為睡眠醫學專家及研究員潔德.吳(Jade Wu)於《睡眠,你好》一書中,介紹關於睡眠的最新臨床科學知識,並以失眠症的認知行為治療為本,透過「睡眠日誌」打造個人化的好睡計畫,幫助讀者按部就班地改善自己與睡眠的關係。以下為原書摘文:

把偶爾回家的成年孩子當客人!彭菊仙:學會「放手」是父母必修課題

把偶爾回家的成年孩子當客人!彭菊仙:學會「放手」是父母必修課題

親子作家彭菊仙文風多樣,描繪親子生活時而細膩溫暖,時而幽默風趣;批評教育時勢又敏銳深刻,文章常見於網路、親子網站。著有《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等暢銷書。彭菊仙於《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一書中,分享面對50歲後的角色轉換,幫助讀者走一趟自我重塑之路。以下為原書摘文:

3歲被奶媽「強迫口交」爸媽裝不知道!受害者曝心聲:回家就像監獄

3歲被奶媽「強迫口交」爸媽裝不知道!受害者曝心聲:回家就像監獄

藝人黃子佼性騷連環爆,近日被爆出持有7部偷拍未成年的性影像,引發社會撻伐,然而此次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還是有許多未成年、幼兒受侵害。《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一書由陳潔晧與妻子徐思寧共同撰寫,詳述兩人長期的相互陪伴與療傷之路,以下為陳潔晧所撰寫篇章:

約會前了解對方越少越好?專家揭「網路戀愛」盲點:大家都不懂自己

約會前了解對方越少越好?專家揭「網路戀愛」盲點:大家都不懂自己

交友軟體是擴大朋友圈的工具,幫助我們找到共通點較多的對象,但有時候什麼都不知道比較好?心理諮商師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於《也許該試著丟掉妳的「完美男」清單》一書中,與行為經濟學、歷史、社會學、心理學等專家對話,並融合從媒人機構到離婚研究者們的内在觀點,指引女性提升在長期關係中,真正重要事物的標準,放下那些阻礙她們尋求連結的燃愛模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