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在浴室燒炭自殺,牆壁留下「對不起」⋯遺物整理師在死亡現場的感悟

男在浴室燒炭自殺,牆壁留下「對不起」⋯遺物整理師在死亡現場的感悟

2025/11/9
孤獨死指的在沒有人注意到的情況下獨自離世,其中自殺占了極高的比例。遺物整理師小島美羽於《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一書中,將數百件死亡現場的共同特徵,整理濃縮成故事,並收錄8座「孤獨死微縮模型」,在令人屏息的細節下,呈現死亡最真實的一面,為的是提醒世人,有生之年請好好學習面對死亡。以下為原書摘文:

孤獨死的死因中,自殺占極高比例

其實,孤獨死的死因中,自殺占了極高的比例。根據〈第4回孤獨死現狀報告〉指出,「在構成的死因中,值得注意的是,自殺所占的比例較高,占據孤獨死死因的百分之十。」

在我經手的案件現場,自殺者又以年輕人居多。本章模型屋的製作契機,其實是受了電視台的委託。節目製作人堅決地表示:「我們想遏止自殺。」節目的內容包括召集自殺未遂的年輕人舉行座談會,談論他們企圖自殺時如何被周遭的人發現而挽救了生命,以及當初為何想死、現在的想法等等,藉此討論關於自殺的議題。

節目中以模型屋為案例,介紹年輕人自殺的現場。由於案例中,留在牆上的「對不起」令人印象深刻,與會者無不認為那是自殺者的SOS,也益發深切地感覺到每天交流溝通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該節目的邀約委託,我想自己恐怕不會製作自殺者的模型屋。儘管在自己家裡死去或死後直到被發現已過了數日,都被稱為「孤獨死」,然而猝死或病死的孤獨死,明顯與自殺死亡的意義是不同的。

就我個人的認知來說,我並不認為自己選擇「死亡方式」有何錯誤。畢竟任何人都會面臨「死亡」,不妨由自己選擇何時、如何死去。然而,還有一些事情是我們絕對不能忘記的。在你選擇死去的瞬間,也等同抹殺周遭那些重要他人的心。在這個世上,必定有個人是珍惜你的,即使你毫無自覺。

只要那個人還活著,他一定也希望你活下去。

延伸閱讀:
孤獨,讓人變強大的能力!過來人揭「4關鍵」成為最強版本的自己

尤其在自殺的現場,當我聽聞死者家屬或朋友的話語後,這個想法也愈加堅定。不過,精神上屢遭折磨的人似乎已經沒有餘裕思考這些層面了。每回我環顧死者屋子裡的樣貌,都不免覺得自殺者的個性多半認真嚴謹。也許正是因為凡事認真以對,才無法逃避,只能過度認真思索問題,進而鑽牛角尖。

我去到的案件現場,許多死者即使要自殺,死前為了避免造成他人的困擾,甚至事先做了預防準備。像是在地板鋪上塑膠布,以防體液等污染地板;或是擔心退租時屋子裡東西太多,恐怕麻煩到他人,於是先行清理自己的物品或家具等等。總之,他們是做足了準備。

然而,當我實際著手清理時,依然發現那些準備仍稱不上萬全。其實,事前鋪上的塑膠布雖然可以防止體液等滲透,但隨著腐爛的臭味蔓延或害蟲孳生,最後終究還是可能衍生出一筆特殊清掃或整修的費用。或是,一旦屋子被歸為凶宅,房東或管理公司也會向死者家屬索討改建等等的高額賠償金。而那些還僅限於現實層面可能導致的風險,更難以衡量預料的是,對死者家屬或發現者所造成的悲痛與衝擊。

延伸閱讀:
垃圾堆到天花板!遺物整理師揭「垃圾屋」背後原因:失去活著的力量

留在牆壁上的「對不起」

在我經手的某個案件中,委託人的兒子從鄉下地方來到東京生活,最後在浴室燒炭自殺。在死者父母的陪同下,我們一起整理遺物。

死者的屋內整理得清潔整齊,也許是死後發現得早,並沒有臭味或髒污。不過,現場既沒留下遺書,也完全沒有照片或紀念性的物品。唯一留下的,僅是幾件衣物、家電用品,以及也許是燒炭自殺時使用的大石頭等。

那天,看似剛結束告別式,死者的雙親皆穿著喪服來整理遺物。他的父親噙著淚,一一檢視為數不多的遺物說:「竟比父母親早死,這個沒用的不孝子⋯⋯這個笨蛋兒子!」他的母親則因過於悲痛,癱軟在地,喃喃說著:「不是為了追夢才到東京嗎,為什麼要尋死?難道連我們都幫不了他嗎?」

那個夢碎、絕望的兒子,也許從鄉下來到東京後,在這個連熟人或朋友都沒有的環境,只能一個人獨自奮鬥。再加上雙親如此支持自己,更不忍讓雙親為自己擔憂。不過也因為如此,被留下來的人的餘生,卻都要伴隨著悲痛。

冰箱上還貼著就業諮詢會的傳單。繩子綁在通往挑高閣樓的樓梯上,下面有預先鋪好的塑膠布。本章的模型屋,是綜合了諸多自殺者的屋內特徵,再予以重現。就我經手的案件來說,自殺者又以男性居多。

他們屋內的物品異常的少,且通常整理得乾乾淨淨。許多人在自殺前多已收拾處理掉身外之物,就連冰箱內也幾乎不見食品,收拾到近乎淨空。書架上,幾乎是與宗教相關、談論死後世界或探討生死的書籍。但彷彿也留下了證據,也許死者直到最後一刻仍猶豫著是否要活下去。

某次,我見到屋內的牆壁上,以膠帶貼著大大的「對不起」。

比你先死,對不起。
讓你悲傷,對不起。
造成你的麻煩,對不起。

想必是揉合了各種含意的「對不起」吧。而目睹那句「對不起」的死者家屬,又是懷著什麼樣的想法與感受呢?

我任職的公司,社長在10多歲時曾遭遇了女友自殺身亡的事件。當時,他多日聯絡不上女友,便覺有異,不久就接到女友去世的消息。不過,女友的父母不願透露實情,只能從流傳的流言得知她服下大量藥物自殺。

但是,為了什麼而死?死在哪裡?真相無從得知。由於喪禮採祕密舉行,社長甚至沒見到女友最後一面。因此他始終難以接受女友已死的事實,總認為「她其實還活著」,畢竟,在此之前的時光,他們都相安無事地一起度過,女友既沒有顯出煩惱的模樣,也不見異狀。正因為如此,他更是無法置信。

社長在小學時也曾遭遇「死亡」,是與他感情很好的鄰居婆婆,因孤獨死而被人發現。當時他也曾協助清理現場,再加上女友的死亡,於是有了期許自己能陪伴、照顧到死者家屬的心情,最後遂成立了遺物整理公司。

我們接到的自殺案件,每年約60、70件左右。這些多半由我與始終單身的社長共同處理,至於他在自殺的現場有何感受,直到現在,我都不敢過問。

(本文摘自/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在時光靜止的孤獨死模型屋裡,一位遺物整理師重現「死亡終將造訪」的生命場景/麥田出版)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