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也是照顧者,長大後竟成居服員!長照過來人:照護者別害怕求援
我曾經也是照顧者
「自不量力。」
「別理他,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為什麼都有藥盒和紙條提醒了,還是會忘記吃藥?」
「他啊,就是愛面子。以為自己還做得到以前能做到的事情。」
「拜託你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不需要跟他說,反正他明天就會忘記。我說可以就是可以。」
我常常在想,照顧者的壓力真的很大。以前也曾是照顧者的我,有段時間真的好討厭好討厭承擔責任,就算只是去便利商店打工,我也不想做任何需要擔責任的職位,訂貨系統什麼的都不想學,旁人看來就是不思進取吧。
那時我也覺得我好糟糕、很消極,怎麼那麼不求上進,只想安穩度日。直到從事居服員和探望獨居老人的工作,進入許多家庭,看到許多情況,了解內情,才自覺那時的我並非偷懶,而是心理方面真的無法再負擔更多的責任。
延伸閱讀:
7旬病父要求女兒「搬回家照顧」⋯她送「3句話」切斷有毒關係
剛高中畢業的我,因為老父親膝蓋無力擔負上下4樓的重擔,需要有人幫忙準備三餐,無法找一般朝九晚五的工作,我便在便利商店上下午5點到11點的晚班。每天我會提前加熱好父親的晚餐,然後匆匆出門,直到11點多下班後,吃個消夜就睡了。隔天早上弄好父親的早餐再回去補眠,之後睡到中午起床去買兩個便當,晚一點再加熱給父親當晚餐。
如此說來父親不算難照顧,那時父親還能靠拐杖自由行走,只是膝蓋退化嚴重無法下樓而已,既不需要協助沐浴也不需要翻身拍背。有時父親因精神官能症加重或發作而住院,那時尚可自主行動,無須插管也無須穿尿布,所以在身體方面算是好顧的病人,重點是別把那些因病發而有的情緒勒索的話太放在心底。
只是每每看到發作後的父親,總覺得他變了一個人,好陌生,好無力,我難以獨自面對,但我家當時只有我一個人照顧他,無處可逃,也無處求援,我也太小,不懂得尋找幫助。愛看書的父親,總在客廳拿著報紙或書,配上一杯老人茶就這樣過一天。當我要上班時他會提醒騎車小心,路上平安,下班後別耽誤太晚,早點回家等等,就像一般人那樣。
可是若哪天父親的精神官能症發作,平日溫文和藹的他就會變了個人,突然暴怒大罵:「妳就是不管我的死活,還是要去上班嗎?」「反正我在家裡死了也沒人知道。」「妳去啊!不怕我死在家裡就去啊!」每次出門壓力都很大,父親過世的前幾年,他的病症加重,我過著幾乎天天被情緒勒索的生活。
延伸閱讀:
「6級失智爺爺」跌倒卻稱開玩笑⋯居服員的照護心得:人在生死面前很渺小
照顧真的很消磨心智體力
我愛的那位父親到底去哪裡了?我不知道,只能默默祈禱這一次發作快點過去,父親就能變回我認識的那位父親了。想來,母親大人會和父親不和,最後走上離婚一途也不難理解。
如果今天我約好和朋友出門走走,午餐什麼的都提前弄好了,也告知他一定會在晚餐前回來,父親笑咪咪地送我出門。一切看起來很平凡普通。但出遊時,我內心中總隱隱擔憂,父親會不會跌倒?會不會突然發作?好不想回家但一定要回家。乾脆現在回家看一看?至少比較放心,不用像現在這樣提心吊膽的。
老實說,我每次出遊沒有一次能徹底放下牽掛,好好地享受當下。準備搭車回家時,我一定會繞去地下美食街的商場,買父親喜歡吃的綠豆糕當伴手禮。回家後,看到他笑咪咪地用濃茶配綠豆糕,和他聊著這次出遊遇到的趣事,這才能真正地放心下來。
半夜起來上廁所時,我會小心翼翼地走到父親房門側,偷偷聽他的打呼聲,確定一切安好,才能放心地回床上繼續睡覺。這樣的日子從國中一路到父親在我23歲的那年,浴室跌倒中風送加護病房,之後緊急轉院,不到1個月便過世後結束。
照顧真的很消磨心智體力。所以當我聽到照顧者對個案說:「妳安靜一點啦。」或是「不用問我爸。他不知道他生病了。」我看到的都是心力交瘁的照顧者;以及因為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不被尊重,而露出寂寞和忍耐表情的被照顧者。
我真的很希望自己能在父親尚未過世前,有多了解精神疾病方面的照護相關資訊,如此必然更能體諒父親的心情,也能夠同理自己為何如此消極無力。或許就不會在受不了的時候、在父親發作的時候,說出「爸、你坐著不要動,我來就好。」「我也是人,我也會想出去玩啊!」「搬去一樓就好了嘛!爸你就可以出門了啊,為什麼不搬家?」
如果那時就有長照2.0就好了、如果那時候有網路就好了。心中總是充滿各種遺憾。思及此,我忍不住自問,如果那時候真的有長照2.0,我會願意打19665嗎?會不會有罪惡感?只是幫忙加熱飯菜而已也想申請服務?會不會讓爸爸覺得寂寞,覺得被兒女拋下了?
深思後發現,這些想法是一定會有的。而這正是我們需要調適的。父親需要認清他需要幫助;我也必須認清壓力已經超過負荷,需要幫助。原來求助比想像中的還要難,而這都奠基於當時在這方面的資訊和知識不足。無論是父親或我,都不曉得自己的身心狀況已經到了需要看醫生並且求助的地步。
我很難過、無助,覺得沒有好好照顧到父親。更沒有多餘的心力提供父親更好的照護,最後出現逃避行為,光是聽到需要陪同住院,家中無人可以輪班,只有我一個人面對這一切,我就覺得窒息,無法呼吸,幾至滅頂。對於連理所當然的陪病卻感到排斥的自己,我深感罪惡,痛苦至今。
我就是一個不孝女。父親離世至今20多年了,自責的念頭沒有一天消失過。長大後,看了許多這方面的書和演講,才知道,這些難過、後悔、無助、逃避都是源於愛。我好想更善待父親,拿出更多的時間聽他說話,陪他看他喜歡的《百戰天龍》和《銀河飛龍》。也希望能像護理師那樣更溫柔、細緻和有技巧地照護中風的父親。
可是就是做不到。我是那麼的笨拙無力又懦弱,光是為了不讓父親在我離開病房去上廁所時拔管,只能把他的手用約束帶綁在病床的護欄上,然後放聲大哭。
照護者遇困難要說出來
到底什麼是「對父親好的照護」,那時候的我真的已經搞不懂了。為什麼這麼難?為什麼這麼累?為什麼好想逃避?需要照護的不是別人,是自己親愛的父親啊!20多年過去,疑問依舊存在。現在想來,我才意識到,從小就無其他親戚可求助的我,根本不懂得尋求外界的幫忙。
最近在張曼娟老師的臉書粉絲頁上,看到她寫到:「必須求援,必須向人傾訴,善用社會福利與措施,不要自己承擔一切,這就是照護者優先的生存之道。」這段話讓我茅塞頓開。所以,說出來吧。試著說出來吧。
在我們即將忍不住對被照護者發脾氣、忽略他的自主意見,做出種種讓自己後悔,也讓被照顧者感到不被尊重的決定和行為時,照顧者率先說出來吧。
「讓我放假。就算只有2小時也好。」
「好想去上班。」
「想要一覺到天亮。」
以上這些都不是無理取鬧,都是很正當且真正需要的協助。不耐煩、發脾氣、厭倦、壓力大、憤怒、無力、枯竭,都是因為你愛他,因為你正在努力不要逃避,並試著找到自己和被照顧者之間的平衡。
這些情緒沒有錯,你對他的愛更是這其中最寶貴的中心。所以,請把這些都說出口,尋找各種資源來幫助自己吧。不要覺得丟臉可恥,照顧者的身心狀態是平衡的,與被照護者的關係便也能平穩和諧。如同處於情緒風暴中的父母親,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反之亦然。
若有餘裕了,請去看看照護方面的演講、書和課程吧。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難以用正面積極的態度去照護被照護者,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失智症、不懂得照護的技巧、缺乏處在同樣環境中的人們的支持和認同。
好比自己生了一個莫名其妙的病,卻不去看醫生,不尋求專業的協助,不吃藥也不學習如何與這個病共處,進而改變觀念,改變生活習慣。放著不管以為病情會自行好轉,甚至覺得都是這個病的錯,害我現在做什麼都綁手綁腳的。我真的聽過個案和家屬發出一模一樣的抱怨。
然後病情就如蛀牙一般,越來越深、越來越深。殊不知,現在在這方面的知識與資訊都非常豐富。政府也設有求助的1966專線,能給予你專屬的協助。
照護需要學習。
照護需要調整心態。
照護需要休息。
照護也是一段過程。
親眼看著原本能行動自如、大吃大喝、大笑大罵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漸漸變成一個行動不便需要照護,想不起來自己是誰,連你是他的兒女都認不得的陌生人,任誰都會錯愕、悲傷、一時之間難以接受現實,就算對方不是雙親,只是同學、同事也都會難過。
(本文摘自/居服員,來了!我來幫你填補這個家的照護空白/時報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