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被別人說的話左右?被他人影響是因為你缺乏主體意識,試著忽略別人的話就好。國家認證的心理諮詢師三木一太朗於《刻意不在乎》一書中,透過分析被他人話語左右的大腦思考機制,與容易受他人影響的心理因素,並傳授「無視閒言閒語」的技巧,教導讀者如何重拾正確而輕鬆的人際相處模式,找回真實的自我。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有高AQ嗎?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AQ)是評估一個人處理壓力或是挫折的能力,如今已成為比智商(IQ)、情商(EQ)更受頂尖企業與領導者青睞的能力。語言學家和經濟心理學家卡爾.諾頓(Carl Naughton)於《AQ逆境商數》一書中,分享訓練逆境商數的技巧,幫助讀者有效培養新習慣和行為。以下為原書摘文:
所謂要活就要動,老了也別忘記運動,不過老年人可以做什麼運動呢?骨科醫師吳肇基於《大夫訓練Ⅰ》一書中,整理醫學新知以及第一線臨床治療經驗,剖析身體老化、退化的現象,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的嚴重性,以及肥胖、代謝問題的對抗之道,給予讀者現代主動式健康行動的新方針。以下為原書摘文:
邁入熟齡,體重對健康的影響只有與日俱增,全台公認的整形外科權威醫師林靜芸邁入70歲,仍以深厚醫療專業,在《不老的挑戰》分享如何控制體重,避免肥胖成為身體負債,活得健康無負擔,別因代謝下降就輕易放棄對身體的掌控權。以下為原書摘文:
台灣推動器官捐贈多年,「死留全屍」的傳統思維卻使得許多亟需器官移植的病患只能強撐病痛,陷入漫長等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學中心泌尿外科醫師賴俊佑在《開刀房的溫暖》中分享了一則動人故事,一位痛失愛子的母親,不僅將兒子器官遺愛人間,更親手「還原」了身體器官,宛若剛出生般完整,令聞者莫不動容。以下為原書摘文:
有些人做事總習慣拖到最後一刻,每次在死線前追趕進度、吃盡苦頭時,心中暗自發誓下次絕不重蹈覆轍,但同樣戲碼依然反覆上演,從未改善。在日本從事腦傷復健工作的職能治療師菅原洋平在《告別拖延腦》中想告訴大家,越拖會越傷腦,別再自嘲懶惰、歸咎給性格,這一切其實能透過行為科學的實驗,逐步改善,停止傷害大腦的拖延行為。以下為原書摘文:
接觸過許多體育項目的奧運金牌得主郭婞淳,如何在輸贏中調適心情,卻不丟失對勝利的渴望?新書《郭婞淳:舉重若輕的婞念》中,揭露屬於她的「分心」魔法,除了能夠轉移注意力、適當放鬆,還意外發現接觸其他運動時,反而更能幫助自己體能更上一層樓。以下為原書摘文:
職場上總有些人存在感濃厚但似乎毫無實力,還經常把大小事分攤給他人幫忙。小心別被他捕獲!根據人氣部落客阿發在《今天的人設是專業上班族》分析,這種人可能用含金量低的好聽話讓善良同事被迫幫忙。小心公親變事主,承擔了不屬於你的工作。以下為原書摘文:
職場上是否偶爾會與到某類同事,成天抱怨,每天製造各種對職場不滿的情緒,卻不肯親自解決,反而到處散播負能量,慫恿他人去爭取什麼、做點什麼。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從說話洞察人心》書中提醒,有人可能正在「煽動人心」,不妨深入了解對方背後的心理動機是什麼,以免自己做出「被誤導」的決定。以下為原書摘文:
減肥期間對聚餐邀約或食物本身的誘惑,即使意志再怎麼堅定,也難保不會哪天失守,但不需要因此自責,讓心理狀態也跟著崩潰。韓國知名減重品牌創辦人李智秀在《突破慣性激瘦飲食》中,關於暴飲暴食之後該如何應對?從思考模式到實際方法通通都教給你。以下是原書摘文:
你是否曾為了一些旁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到異常憤怒或委屈?資深諮商工作者馮以量從家族治療的觀點出發,於《你背負了誰的傷》書中,以自身經歷分享,那股情緒很可能是由於過往未能消化的創傷被觸動了,惟有重新審視與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關係,才能療癒自己、重塑生命。以下為原書摘文:
美國知名小兒耳鼻喉科醫師妮娜‧夏皮羅在《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一書中,揭露了許多一般大眾誤以為對身體好的常識,其實可能是一些未經科學檢驗證實的迷思,教人們如何在資訊爆炸的當代,分辨醫療訊息的虛與實,避免掉入商人和媒體危言聳聽的陷阱。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該怎麼溝通才能確實傳達彼此的感受?張曦允老師在《青春期父母的機智教養中》建議,避免直接說教「硬碰硬」,激起孩子的抵抗心態或假意順從,不妨善用「提問3階段」來引導孩子進入問題、理解問題,達成溝通目的。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