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人生死交關的時刻,難免會遇到要求救到最後的家屬,甚至堅持等全部家人都見過一輪才捨得放手,但這樣真的好嗎?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於《ICU重症醫療現場3》一書中,分享在加護病房所遇到的真實故事,帶領讀者深刻體會醫療不只是冷冰冰的議題,而是有愛、有關懷、有溫度的救治。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有完美主義嗎?完美主義可能從原生家庭而來。諮商心理師蔡宜芳於《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一書中,揭露華人文化中的角色期待,如何塑造我們的心理狀態,並提出實用的解方以及練習,例如鞏固正向優點、書寫內在對話、將焦慮具象化,幫助讀者活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與價值。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家孩子會打掃嗎?日本清掃力研究家舛田光洋於《聰明孩子的清掃力》一書中,結合多年研究與實踐經驗,提出全新的育兒方式,透過清掃習慣,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思考力與判斷力,當孩子學會整理環境,也能同步整理自己的思緒,就能在現代社會中從容自信地成長。以下為原書摘文:
醣類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素之一,有減肥瘦身需求的人,對於醣類攝取總是又愛又怕。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游能俊自身也曾差點罹患糖尿病,在《游能俊醫師的133低醣瘦身餐盤》書中,分享了他親身實證過的控醣食譜,教大家輕鬆以天然澱粉,攝取醣類又能控制血糖的方法。以下為原書摘文:
每天都忙到快瘋掉,小心,你可能已經忙上癮。組織心理學家曾娜.艾芙瑞特(Zena Everett)輔導對象遍及全球各大企業,在《瘋狂忙碌拯救法》中提出「腦袋留白時段模型」協助分析我們到底把工作時間都花在哪裡,從中篩選出雜務與真正有影響力的工作,進而改善生產力低落的問題,把時間留給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斜槓風氣當道,鼓勵大家不再死領一份薪水,然而我們到底該做什麼,來開創更多收入與可能性?曾是月薪16萬日圓的普通上班族,日本自由工作者海星靠著經營網站,成為單月營收超過1500萬日圓的人氣網紅,並在《魯蛇的翻轉人生計畫》分享,總之先從副業開始摸索、自我分析,能為將來提前做好準備。以下為原書摘文:
生肉料理對饕客而言充滿了魅力,並且認為只要「新鮮」,就足夠安全,但實情卻大大顛覆我們的常識。日本知名外科醫師山本健人著作《了不起的人體》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析人體、疾病及醫學的關係,指出動物體內有各種微生物共生,只要細菌不慎沾上肉品,即使微量進入人體,就會引發腹瀉、出血,嚴重甚至死亡。以下為原書摘文:
現代人更浮躁、焦慮,是真的,但為什麼?推廣善意練習的演說家休士頓.克拉夫特(Houston Kraft)在《你的善良必須更有力量》一書指出,人類每天接觸大量資訊,卻未經篩選和整理,創造力和想像力實際上正在減少,也因而消磨了對他人的同理心,寧可互相比較批判,也苛責刁難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癌症病患與親屬,常面臨許多困境與挑戰,因此會期待可以申請「身心障礙鑑定」來爭取更多資源,然而現實中並不是每一位癌症患者都能通過鑑定,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佳宏在《希望治療》書中詳細解釋正確流程和考核原則,協助患者和親友釐清罹癌身障鑑定的認知,避免誤會所造成的心理落差。以下為原書摘文:
「詐騙犯會有報應!」看完新聞,人們或許難免有類似憤恨的感想,然而犯罪者本身難道沒想過下場嗎?由林昱萱、周裕翔和蘇益賢3位心理師合作撰寫的《今天被騙了嗎?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分析,詐騙並非衝動犯罪,其實普遍衡量過個人和情境因素,然而低門檻且高獲利的性質,使投機者願意鋌而走險。以下為原書摘文:
新冠肺炎大流行,令人擔心,同樣都是肺部疾病,染過肺炎的人,是否會成為肺癌高風險群?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在《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說明肺炎、肺癌、肺腺癌的因果關係,指出致病因子雖然不一樣,但肺部若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確實可能演變成癌症。以下為原書摘文:
職場中經常遇到需要與同事相互支援的情況,但若對方同時手邊有事,如何有智慧地協調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模式?經常在臉書「矽谷阿雅」粉專暢談海外求職祕訣的鄭雅慈,出版《為自己再勇敢一次》分享赴美工作心得,談到同事不幫忙的親身經驗,她建議抽離自己,綜觀地分析事情的輕重緩急,找出彼此合作的默契。以下為原書摘文:
健身減肥只吃肉,常被視為極端傷身,然而活躍於台灣生酮社團,有近20年專業運動重訓輔導經驗的Martyn教練陳世修出版《第一本全方位機能提升肉食生酮全攻略》詳細解析動物性蛋白質如何更適合人類,但並不是單純一昧吃紅肉就夠了,他列出了全肉食飲食的15個常見錯誤,提醒讀者應該注意的細節。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