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人生死交關的時刻,難免會遇到要求救到最後的家屬,甚至堅持等全部家人都見過一輪才捨得放手,但這樣真的好嗎?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於《ICU重症醫療現場3》一書中,分享在加護病房所遇到的真實故事,帶領讀者深刻體會醫療不只是冷冰冰的議題,而是有愛、有關懷、有溫度的救治。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知道男人心裡在想什麼嗎?臨床心理師布蘭蒂.恩格勒(Dr. Brandy Engler)、《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大衛.蘭森於《男人的祕密只跟心理師說》一書中,根據真實執業經歷改編,還原「性諮商」的會談現場,帶領讀者讀懂男性在親密關係中的想法和行為,讓我們真正為自己所愛,自信地做出選擇。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有完美主義嗎?完美主義可能從原生家庭而來。諮商心理師蔡宜芳於《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一書中,揭露華人文化中的角色期待,如何塑造我們的心理狀態,並提出實用的解方以及練習,例如鞏固正向優點、書寫內在對話、將焦慮具象化,幫助讀者活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與價值。以下為原書摘文:
窮忙、瞎忙,你是否也不小心將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小事之上。輔導對象遍及全球各大企業的組織心理學家曾娜.艾芙瑞特(Zena Everett),在《瘋狂忙碌拯救法》中以羚羊和田鼠為喻,強調「抓大放小」的重要性,汰除耗費時間的小事,專注於有產值的優先項目,才能提高生產力,為自己爭取時間。以下為原書摘文:
一樣米養百樣人,職場上卻常遇到一些奇葩,讓你懷疑他可能不是人?南韓職涯諮商專家們合著的《對付職場神經病的社畜生存指南》,以幽默卻寫實地刻劃職場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例如此篇提到的「老頭型主管」倚老賣老,霸道又自以為是,但其實只要適當應對,也能與之共處,減少衝突,好好完成自己的份內工作,同時明哲保身。以下為原書摘文:
新冠疫情流行逾2年,在邊境控制得宜、疫苗未能面世的前期,「普篩」一直是新聞熱門話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卸任衛福部部長前,於《溫暖的魄力》一書中,娓娓道來,流行病感控的政策,必須考量人性對社區的可能影響,而非一昧追求科學,而冒險承擔偽陰性與脫框率。以下為原書摘文:
大腦是個好東西,但若陷入僵化思考,卻會害你在瘦身路上屢屢碰壁。同時擁有美國與日本醫師執照的日本醫師久賀谷亮在《無痛激瘦》一書中,以心理學、腦科學實證研究為基礎,分析讓你反覆落入被食慾驅使的慣性,若有心想跳脫失敗的循環,不妨改從大腦改造開始下手,搭配他所設計的飲食計畫,或許這是不錯的減肥嘗試。以下為原書摘文: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上百種,每一種都有其對應的專科,例如心悸看心臟科、耳鳴找耳鼻喉科、腸胃問題有腸胃科。台中安律診所院長李丞永在《稱王的病:自律神經失調》說明,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往往必須經過各種疾病專科的檢查與排除,無法找到確切的致病原因,才有可能屬於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問題。以下為原書摘文:
減肥期間如果餓了,該怎麼吃?才能吃飽又兼顧營養與健康,不至於破壞減脂成果。由營養學博士、運動生理學教授、體能訓練專家聯合撰寫的《增肌×減脂·科學化飲食全書》列出8個減脂期間可以參考的飲食原則,讓你吃得飽又能突破撞牆期。以下為原書摘文:
好萊塢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幾年前由於基因檢測為乳癌高風險群,決定切除乳房預防,新聞喧騰一時,然而這有特殊條件,並不適合每個人。由10位癌症名醫聯合撰寫的《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我已不在人世》,其中由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就親自詳解「乳房是否保留」的考量,提醒患者審慎評估,為自己做最好的決定。以下為原書摘文:
賺錢買房買車,成為人生勝利組,就是成功圓滿的標準嗎?父親是知名影星的曾寶儀,不僅學生時代成績優異,專業更橫跨主持、歌手、演員領域,但她在《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書中,卻直視自己內心的空虛,省思人生哲學,以爺爺離世為契機,開啟一連串自我對話的旅程。以下為原書摘文:
望著滿屋子的雜物,心裡總想著有一天要好好整理,但卻遲遲等不到那天嗎?掀起全球「斷.捨.離」風潮的山下英子在《1天5分鐘居家斷捨離》首度公開自家空間整理心法與技巧,並協助嚮往斷捨離卻總是遲遲未能開始,或是始終沒能真正做好的人,重新檢視自己的「消極想法」,從心態調整,逐步展開行動。以下為原書摘文:
新冠疫情爆發時,「快樂缺氧」一度成為熱門關鍵字,民眾因而理解良好心肺功能,對身體健康至關重要。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在《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說明,呼吸功能是影響許多疾病預後的關鍵,並分享自我檢測肺功能的2種方法,以及有益肺部的簡易運動。以下為原書摘文: